一种智能电缆接地装置的环流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99447发布日期:2020-11-27 13:04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电缆接地装置的环流监测装置,包括监测装置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装置主体(1)由防护盖(11)、安装板(12)、线束夹固底架(13)、线束活动压架(14)和蝶形旋钮(16)组成,所述防护盖(11)底部与安装板(12)正面为可拆卸连接,所述防护盖(11)一端设有接线端子面板(112),所述线束夹固底架(13)位于接线端子面板(112)正前方,所述线束夹固底架(13)包括有两个l型固定座(131),两个所述l型固定座(131)对称设置并分别固定在安装板(12)两侧,两个所述l型固定座(131)之间连接有弹性承压部件(132);

所述安装板(12)正面的两端对称设有两个固定座(123),所述线束活动压架(14)包括有两个转动杆(141),两个所述转动杆(141)一端分别与两个固定座(123)呈转动连接,且两个所述转动杆(141)另一端分别转动连接有活动压块(142),两个所述活动压块(142)之间连接有弹性挤压部件(143);

所述蝶形旋钮(16)设有两个,所述安装板(12)正面位于线束夹固底架(13)与接线端子面板(112)的间隔两侧对称设有两个螺纹杆(122),每个所述蝶形旋钮(16)均可与螺纹杆(122)螺纹连接,且每个所述活动压块(142)上均开设有与螺纹杆(122)实施穿插配合连接的通孔(142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电缆接地装置的环流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承压部件(132)包括有支撑杆(132a)和挤压条(132b),所述支撑杆(132a)设置于挤压条(132b)下端并保持平行,沿所述支撑杆(132a)上表面一端至另一端依次设有数个多折弹片(132c),且每个所述多折弹片(132c)顶部均与挤压条(132b)下表面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电缆接地装置的环流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132a)为金属材料杆或碳纤维材料杆,且所述支撑杆(132a)两端与两个l型固定座(131)通过螺丝贯穿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电缆接地装置的环流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条(132b)为弹性橡胶材料条,所述挤压条(132b)上表面呈波浪形,且所述挤压条(132b)两端均设有箭头形插头(132b-1),两个所述箭头形插头(132b-1)分别贯穿两个l型固定座(131)上对应开设的卡接孔实施扣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电缆接地装置的环流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多折弹片(132c)均包括有复位材料层(132c-1)和橡胶层(132c-2),所述橡胶层(132c-2)与复位材料层(132c-1)胶粘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智能电缆接地装置的环流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复位材料层(132c-1)或为弹力金属片,或为弹力塑料片,且厚度均为1-1.5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电缆接地装置的环流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挤压部件(143)包括有压杆(143a)和缓冲条(143b),所述压杆(143a)上表面与缓冲条(143b)下表面胶粘连接,且所述压杆(143a)两端分别与两个活动压块(142)通过螺丝贯穿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智能电缆接地装置的环流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条(143b)为弹性橡胶材料条,所述缓冲条(143b)上表面呈锯齿形,且所述缓冲条(143b)与挤压条(132b)长度相等,宽度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电缆接地装置的环流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蝶形旋钮(16)与活动压块(142)之间均设有活动弹簧(15),且该活动弹簧(15)活动套接在对应的螺纹杆(122)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电缆接地装置的环流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盖(11)顶部设有盖板(111),所述盖板(111)上设有网格散热口(111a),所述盖板(111)四个顶角处均通过螺丝贯穿防护盖(11)并延伸至下端与安装板(12)固定连接,且所述安装板(12)上环防护盖(11)底部四个顶角的外周边逐一开设有四个安装孔(121)。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电缆接地装置的环流监测装置,包括监测装置主体,监测装置主体由防护盖、安装板、线束夹固底架、线束活动压架和蝶形旋钮组成,防护盖底部与安装板正面为可拆卸连接,防护盖一端设有接线端子面板,线束夹固底架位于接线端子面板正前方,安装板正面的两端对称设有两个固定座,线束活动压架包括有两个转动杆,两个转动杆一端分别与两个固定座呈转动连接,蝶形旋钮设有两个,安装板正面位于线束夹固底架与接线端子面板的间隔两侧对称设有两个螺纹杆,每个蝶形旋钮均可与螺纹杆螺纹连接。本发明能够保持线束不会轻易的松动、脱落,以及避免了线束接头的尾部位置出现过度折弯现象,提高了线束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倪晓璐;孟庆铭;周铭权;郭能俊;周杰;裘明松;董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巨骐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28
技术公布日:2020.11.27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