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姿态全地形地理信息测绘装置及其测量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664070发布日期:2021-01-15 14:02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姿态全地形地理信息测绘装置及其测量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测绘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多姿态全地形地理信息测绘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测绘设备是指为测绘作业设计制造的数据采集、处理、输出等仪器和装置,在工程建设中规划设计、施工及经营管理阶段进行测量工作所需用的各种定向、测距、测角、测高、测图以及摄影测量等方面的仪器。目前的测绘设备包括支撑平台、测绘仪器和测绘支架,支撑平台的底部且饶其圆周方向铰接有三个测绘支架,测绘仪器固定安装于支撑平台的顶部,当要使用该测绘设备测量某个区域的地理信息时,操作人员可将三个测绘支架展开并支撑于地面上,使用测绘仪器观察所测量区域的地理信息(如测试点距离指定地点的直线距离),从而完成测绘。

然而,现有测绘设备的测绘支架只能支撑于硬地层上,其主要原因为:当将三个测绘支架支撑于软地层上后,由于测绘支架的端部尖锐,且测绘设备自身具有重量,将导致测绘支架受压后,测绘支架会深入的吃入到软地层内,导致后期测绘完毕后无法将测绘支架拔出,使用非常不便。此外,这种测绘设备也无法用在山体的斜坡上,其主要原因为:当三角支架支撑到山体斜坡上后,整个测绘设备受到向下的重力,导致支撑平台倾倒,因此现有的测绘设备无法在山坡上进行测绘地理信息,存在使用的局限性。

此外,现有的测绘设备还存在以下缺陷:1、当需要调节测绘仪器的高度时,需要靠拢三个测绘支架或展开三个测绘支架,才能完成测绘仪器的高度的调节,调节非常不方便。2、测绘仪器与支撑平台固定于一体,因此无法调整测绘仪器的俯仰角度,存在使用的局限性。3、测绘仪器工作一段时间后,其外表面上产生大量的热量,若不及时对测绘仪器进行散热,将导致测绘仪器被烧毁,从而降低了测绘仪器的使用寿命。因此亟需一种方便调节测绘仪器的高度、能够调节测绘仪器俯仰角度、能够在斜坡上进行测绘、能够在软地层上进行测绘的测绘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方便调节测绘仪器的高度、能够调节测绘仪器俯仰角度、能够在斜坡上进行测绘、能够在软地层上进行测绘、使用方便得多姿态全地形地理信息测绘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多姿态全地形地理信息测绘装置,它包括支撑平台,支撑平台的右端部铰接有拖柄,支撑平台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所述支撑平台的顶部固设有测绘仪器安装结构和多个接地机构,接地机构包括导轨、活动杆和插地块,导轨水平设置且固设于支撑平台的顶表面上,导轨上滑动安装有滑块,导轨的两端均固设有限位螺钉,所述滑块的顶部旋转安装有转轴,转轴的顶部焊接有旋转盘,旋转盘的顶部铰接有活动杆,活动杆另一端向左延伸于支撑平台的外部,且延伸端上焊接有限位板,所述插地块的右端部开设有台阶孔,插地块的左端部固设有尖头,所述活动杆的延伸端贯穿台阶孔的小孔且伸入于台阶孔的大孔内,所述限位板设置于台阶孔的大孔内;所述测绘仪器安装结构设置于接地机构的右侧,测绘仪器安装结构包括焊接于支撑平台底部的螺母,螺母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的底端焊接有手轮,螺纹杆的顶端贯穿支撑平台设置,且其延伸端上固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上固设有支座和俯仰调节机构,支座上铰接有俯仰板,俯仰板水平设置,俯仰板与固定板之间设置有拉伸弹簧,拉伸弹簧的一端固设于固定板上,另一端固设于俯仰板上,俯仰调节机构设置于俯仰板的下方,俯仰调节机构包括固设于固定板上的底座,底座内开设有通孔,通孔内旋转安装有调节轴,调节轴的两端均贯穿通孔设置,调节轴的一端安装有旋钮,另一端安装有凸轮,凸轮的外边缘与俯仰板的底表面接触,所述俯仰板的顶表面上安装有测绘仪器。

所述支撑平台的顶表面上且位于其四个角落处均焊接有锁紧螺母,每个锁紧螺母内均螺纹连接有螺杆,螺杆的顶部设置有方头,螺杆的底部贯穿支撑平台设置,且螺杆的底部安装有支撑于地面上的万向轮。

所述旋转盘的顶部固设有铰链座,所述活动杆的一端铰接于铰链座上。

所述滑块的顶部设置有滚动轴承,所述滚动轴承的外圈焊接于滑块上,所述转轴安装于滚动轴承的内圈中。

所述支撑平台的底部焊接有储物盒,所述储物盒的右侧壁上开设有开口,开口的顶部铰接有开关门。

所述插地块的外部焊接有踩踏板。

所述支撑平台的底部焊接有多根固定杆,每根固定杆的底部均焊接有支撑板,每个支撑板的底表面上均焊接有多根钢柱,钢柱设置于万向轮的上方。

所述测绘仪器的外表面上焊接有多个散热器。

所述螺纹杆的顶端焊接有底盘,所述底盘的顶部焊接有支柱,所述固定板焊接于支柱的顶部上。

所述多姿态全地形地理信息测绘装置的测量方法,它包括在软土地层上进行测绘方法和在斜坡上进行测绘方法,

s1、所述在软土地层上进行测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操作人员拖动拖柄,以将支撑平台移动到软土地层上,此时操作人员将整个支撑平台向上抬起,随后另一个操作人员拧动螺杆顶部的方头,以使螺杆相对于锁紧螺母向上运动,螺杆带动万向轮向上运动,当万向轮运动到支撑板上方后,停止拧动方头;

s12、操作人员将支撑平台放置在软土地层上,并向下压支撑平台的顶部,此时钢柱在压力下吃入到软土地层上,从而将整个支撑平台支撑并固定在软土地层上,此时操作人员即可在软土地层上进行地理测绘,从而实现了在软地层上进行测绘;

s13、在测绘过程中,若要调节测绘仪器的高度时,可正向或反向旋转手轮,手轮带动螺纹杆在螺母内旋转,螺纹杆带动固定板做升降运动,进而带动测绘仪器做升降运动,当调节到合适高度时,停止旋转手轮,从而实现对测绘仪器高度的调节;若要调节测绘仪器的俯仰角度时,操作人员可旋转旋钮,旋钮带动调节轴转动,调节轴带动凸轮转动,凸轮在转动过程中,凸轮的凸起顶起俯仰板,俯仰板绕着支座向上转动,从而达到改变测绘仪器俯仰角度的目的;

s2、所述在斜坡上进行测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21、操作人员拖动拖柄,以将支撑平台移动到斜坡上;

s22、操作人员绕着铰链座向下旋转活动杆,以使插地块朝向斜坡的斜面,到位后操作人员用脚踏踩踏板,插地块受力后,插地块的尖头吃入道斜坡的地层中,从而将支撑平台固定在斜坡上,进而将整个设备固定在斜坡上,随后操作人员便可对山体进行地理信息测绘,从而实现了在斜坡上进行测绘。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支撑平台的底部焊接有多根固定杆,每根固定杆的底部均焊接有支撑板,每个支撑板的底表面上均焊接有多根钢柱,钢柱设置于万向轮的上方,操作人员将支撑平台放置在软土地层上,并向下压支撑平台的顶部,此时钢柱在压力下吃入到软土地层上,从而将整个支撑平台支撑并固定在软土地层上如图所示,此时操作人员即可在软土地层上进行地理测绘,从而实现了在软地层上进行测绘;由于支撑板支撑在软土地层上,减少了压强,避免了支撑平台陷入到软土地层中,解决了原有测绘设备的测绘支架受压后很容易陷入到软土底层内的缺陷。

2、本发明的平台底部的螺母,螺母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的底端焊接有手轮,螺纹杆的顶端贯穿支撑平台设置,且其延伸端上固设有固定板,若要调节测绘仪器的高度时,可正向或反向旋转手轮,手轮带动螺纹杆在螺母内旋转,螺纹杆带动固定板做升降运动,进而带动测绘仪器做升降运动,当调节到合适高度时,停止旋转手轮,从而实现对测绘仪器高度的调节;因此相比传统的测绘设备需调节测绘支架来改变测绘仪器高度的方式,该测绘设备只需拧松螺母即可调节调节测绘仪器的高度,具有调节高度方便的特点。

3、本发明的仰调节机构设置于俯仰板的下方,俯仰调节机构包括固设于固定板上的底座,底座内开设有通孔,通孔内旋转安装有调节轴,调节轴的两端均贯穿通孔设置,调节轴的一端安装有旋钮,另一端安装有凸轮,凸轮的外边缘与俯仰板的底表面接触,所述俯仰板的顶表面上安装有测绘仪器,若要调节测绘仪器的俯仰角度时,操作人员可旋转旋钮,旋钮带动调节轴转动,调节轴带动凸轮转动,凸轮在转动过程中,凸轮的凸起顶起俯仰板,俯仰板绕着支座向上转动,从而达到改变测绘仪器俯仰角度的目的;因此该测绘装置解决了传统测绘设备无法调节俯仰角度的问题,提升了使用的局限性。

4、本发明的测绘仪器的外表面上焊接有多个散热器,通过散热器对测绘仪器进行散热,避免其温度过高而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图1的i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5为接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主剖示意图;

图7为俯仰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侧视图;

图9为插地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支撑固定在软土地层上的工作示意图;

图中,1-支撑平台,2-拖柄,3-接地机构,4-导轨,5-活动杆,6-插地块,7-滑块,8-限位螺钉,9-转轴,10-旋转盘,11-限位板,12-台阶孔,13-螺母,14-螺纹杆,15-手轮,16-固定板,17-支座,18-俯仰调节机构,19-俯仰板,20-拉伸弹簧,21-底座,22-调节轴,23-旋钮,24-凸轮,25-测绘仪器,26-锁紧螺母,27-螺杆,28-铰链座,29-滚动轴承,30-储物盒,31-开口,32-开关门,33-踩踏板,34-固定杆,35-支撑板,36-钢柱,37-散热器,38-底盘,39-支柱,40-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9所示,一种多姿态全地形地理信息测绘装置,它包括支撑平台1,支撑平台1的右端部铰接有拖柄2,支撑平台1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40,所述支撑平台1的顶部固设有测绘仪器安装结构和多个接地机构3,接地机构3包括导轨4、活动杆5和插地块6,导轨4水平设置且固设于支撑平台1的顶表面上,导轨4上滑动安装有滑块7,导轨4的两端均固设有限位螺钉8,所述滑块7的顶部旋转安装有转轴9,转轴9的顶部焊接有旋转盘10,旋转盘10的顶部铰接有活动杆5,活动杆5另一端向左延伸于支撑平台1的外部,且延伸端上焊接有限位板11,所述插地块6的右端部开设有台阶孔12,插地块6的左端部固设有尖头,所述活动杆5的延伸端贯穿台阶孔12的小孔且伸入于台阶孔12的大孔内,所述限位板11设置于台阶孔12的大孔内。

所述测绘仪器安装结构设置于接地机构3的右侧,测绘仪器安装结构包括焊接于支撑平台1底部的螺母13,螺母13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14,螺纹杆14的底端焊接有手轮15,螺纹杆14的顶端贯穿支撑平台1设置,且其延伸端上固设有固定板16,固定板16上固设有支座17和俯仰调节机构18,支座17上铰接有俯仰板19,俯仰板19水平设置,俯仰板19与固定板16之间设置有拉伸弹簧20,拉伸弹簧20的一端固设于固定板16上,另一端固设于俯仰板19上,俯仰调节机构18设置于俯仰板19的下方,俯仰调节机构18包括固设于固定板16上的底座21,底座21内开设有通孔,通孔内旋转安装有调节轴22,调节轴22的两端均贯穿通孔设置,调节轴22的一端安装有旋钮23,另一端安装有凸轮24,凸轮24的外边缘与俯仰板19的底表面接触,所述俯仰板19的顶表面上安装有测绘仪器25。

所述支撑平台1的顶表面上且位于其四个角落处均焊接有锁紧螺母26,每个锁紧螺母26内均螺纹连接有螺杆27,螺杆27的顶部设置有方头,螺杆27的底部贯穿支撑平台1设置,且螺杆27的底部安装有支撑于地面上的万向轮40。所述支撑平台1的底部焊接有多根固定杆34,每根固定杆34的底部均焊接有支撑板35,每个支撑板35的底表面上均焊接有多根钢柱36,钢柱36设置于万向轮40的上方。

所述旋转盘10的顶部固设有铰链座28,所述活动杆5的一端铰接于铰链座28上。所述滑块7的顶部设置有滚动轴承29,所述滚动轴承29的外圈焊接于滑块7上,所述转轴9安装于滚动轴承29的内圈中。所述支撑平台1的底部焊接有储物盒30,所述储物盒30的右侧壁上开设有开口31,开口31的顶部铰接有开关门32。所述插地块6的外部焊接有踩踏板33。

所述测绘仪器25的外表面上焊接有多个散热器37,通过散热器对测绘仪器25进行散热,避免其温度过高而损坏。所述螺纹杆14的顶端焊接有底盘38,所述底盘38的顶部焊接有支柱39,所述固定板16焊接于支柱39的顶部上。

所述多姿态全地形地理信息测绘装置的测量方法,它包括在软土地层上进行测绘方法和在斜坡上进行测绘方法,

s1、所述在软土地层上进行测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操作人员拖动拖柄2,以将支撑平台1移动到软土地层上,此时操作人员将整个支撑平台1向上抬起,随后另一个操作人员拧动螺杆27顶部的方头,以使螺杆27相对于锁紧螺母26向上运动,螺杆27带动万向轮40向上运动,当万向轮40运动到支撑板35上方后,停止拧动方头;

s12、操作人员将支撑平台1放置在软土地层上,并向下压支撑平台1的顶部,此时钢柱36在压力下吃入到软土地层上,从而将整个支撑平台1支撑并固定在软土地层上如图10所示,此时操作人员即可在软土地层上进行地理测绘,从而实现了在软地层上进行测绘;由于支撑板35支撑在软土地层上,减少了压强,避免了支撑平台陷入到软土地层中,解决了原有测绘设备的测绘支架受压后很容易陷入到软土底层内的缺陷;

s13、在测绘过程中,若要调节测绘仪器25的高度时,可正向或反向旋转手轮15,手轮15带动螺纹杆14在螺母13内旋转,螺纹杆14带动固定板16做升降运动,进而带动测绘仪器25做升降运动,当调节到合适高度时,停止旋转手轮,从而实现对测绘仪器高度的调节;因此相比传统的测绘设备需调节测绘支架来改变测绘仪器高度的方式,该测绘设备只需拧松螺母13即可调节调节测绘仪器的高度,具有调节高度方便的特点;若要调节测绘仪器25的俯仰角度时,操作人员可旋转旋钮23,旋钮23带动调节轴22转动,调节轴22带动凸轮24转动,凸轮24在转动过程中,凸轮24的凸起顶起俯仰板19,俯仰板19绕着支座17向上转动,从而达到改变测绘仪器俯仰角度的目的;因此该测绘装置解决了传统测绘设备无法调节俯仰角度的问题,提升了使用的局限性;

s2、所述在斜坡上进行测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21、操作人员拖动拖柄2,以将支撑平台1移动到斜坡上;

s22、操作人员绕着铰链座28向下旋转活动杆5,以使插地块6朝向斜坡的斜面,到位后操作人员用脚踏踩踏板33,插地块6受力后,插地块6的尖头吃入道斜坡的地层中,从而将支撑平台1固定在斜坡上,进而将整个设备固定在斜坡上,随后操作人员便可对山体进行地理信息测绘,从而实现了在斜坡上进行测绘。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