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确定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4058677发布日期:2021-02-26 12:58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确定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石油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因地震波能量被介质吸收,从而产生地震波的衰减和频散。品质因子q是描述地层吸收衰减特性的基本参数,对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具有重要意义。品质因子q可以从实验室、地面地震、vsp、井间地震资料和微测井资料计算获得。品质因子q的计算方法可以分为直接估计和反演两大类方法。直接估计方法,又可以按计算域的不同划分为时间域、频率域和时频域三大类。时间域计算品质因子q方法主要有振幅衰减法、上升时间法、解析信号法、子波模拟法、相位模拟法和瞬时频率模拟法等。频率域计算品质因子q方法主要有频谱模拟法、谱比法、质心频率偏移法、峰值频率法等。小波变换、gabor变换等理论广泛引入勘探领域,时频域计算方法能够避免频率域方法中的平均效应,更为准确地刻画地层的吸收衰减特征。反演类的q值计算方法主要有q层析成像和q波形反演。
[0003]
但上述方法计算q值的精度均依赖计算记录的品质。中、深层q值计算数据通常采用零偏移距vsp下行波资料。零偏移距vsp下行波资料受到环境干扰较小,检波器记录不同深度不同时间的波形,是理想的计算品质因子q的数据。大量实践证明,表层q值对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影响远大于深层q值。所以,表层q计算精度对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尤为重要。
[0004]
而表层品质因子q计算依赖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频率成分的变化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并且对噪声及复杂波场的干扰敏感。影响表层品质因子q值计算的因素包括:

激发子波差异。微测井中由于激发围岩、压实程度等因素的差异,不同深度位置激发产生的震源子波不同;

检波点耦合差异。检波器在埋置过程与地层耦合程度差异导致检波点的耦合响应不同;

近场影响。近场分量会产生一种与固有衰减同一量纲的视衰减,严重影响q值计算;

干扰波影响;面波、浅层折射波、虚反射等干扰波干涉直达波(透射波),影响q值计算精度。因此,现有技术中确定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精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确定方法,用以提高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精度,该方法包括:
[0006]
获取目标区域的微测井数据;所述微测井数据包含微测井采集记录;
[0007]
根据目标区域的微测井数据,建立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
[0008]
修正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的低速层地层速度,得到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
[0009]
在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上,利用射线追踪方法正演直达波记录;
[0010]
根据正演直达波记录,识别微测井采集记录上的直达波位置,剔除微测井采集记录上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
[0011]
利用频率波数域滤波剔除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后的微测井采集记录中的干扰波,得到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
[0012]
根据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确定目标区域的表层品质因子q值。
[0013]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确定装置,用以提高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精度,该装置包括:
[0014]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微测井数据;所述微测井数据包含微测井采集记录;
[0015]
地质模型建立模块,用于根据目标区域的微测井数据,建立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
[0016]
地质模型修正模块,用于修正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的低速层地层速度,得到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
[0017]
直达波识别模块,用于在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上,利用射线追踪方法正演直达波记录,根据正演直达波记录,识别微测井采集记录上的直达波位置,剔除微测井采集记录上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
[0018]
干扰波压制模块,用于利用频率波数域滤波剔除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后的微测井采集记录中的干扰波,得到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
[0019]
q值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确定目标区域的表层品质因子q值。
[0020]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确定方法。
[0021]
本发明实施例也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执行上述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确定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0022]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获取目标区域的微测井数据;微测井数据包含微测井采集记录;根据目标区域的微测井数据,建立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修正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的低速层地层速度,得到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在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上,利用射线追踪方法正演直达波记录;根据正演直达波记录,识别微测井采集记录上的直达波位置,剔除微测井采集记录上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利用频率波数域滤波剔除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后的微测井采集记录中的干扰波,得到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根据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确定目标区域的表层品质因子q值。通过修正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以减少激发子波差异、检波点耦合差异和近场影响在计算过程中对q值精度的影响。通过剔除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利用频率波数域滤波来剔除干扰波,减少干扰波对q值计算精度的影响,从而提高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精度。
附图说明
[002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确定方法的示意图。
[0025]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步骤103的具体实现方法示意图。
[0026]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步骤202的具体实现方法示意图。
[0027]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步骤105的具体实现方法示意图。
[0028]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步骤106的具体实现方法示意图。
[0029]
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步骤107的具体实现方法示意图。
[0030]
图7为本发明一具体实例中建立及修正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的示意图。
[0031]
图8为本发明一具体实例中微测井记录中直达波识别过程示意图。
[0032]
图9为本发明一具体实例中利用频率波数域压制干扰波的示意图。
[0033]
图10为本发明一具体实例中微测井记录频率波数域滤波结果示意图。
[0034]
图11为本发明一具体实例中不同深度激发采集微测井记录利用频率波数域滤波前后对比结果示意图。
[0035]
图12为本发明一具体实例中用于q值计算的微测井记录示意图。
[0036]
图13为本发明一具体实例中频率波数域滤波前后微测井记录计算品质因子q结果示意图。
[0037]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确定装置的示意图。
[0038]
图1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地质模型修正模块140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确定方法,用以提高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精度,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0041]
步骤101:获取目标区域的微测井数据;其中,微测井数据包含微测井采集记录;
[0042]
步骤102:根据目标区域的微测井数据,建立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
[0043]
步骤103:修正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的低速层地层速度,得到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
[0044]
步骤104:在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上,利用射线追踪方法正演直达波记录;
[0045]
步骤105:根据正演直达波记录,识别微测井采集记录上的直达波位置,剔除微测井采集记录上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
[0046]
步骤106:利用频率波数域滤波剔除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后的微测井采集记录中的干扰波,得到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
[0047]
步骤107:根据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确定目标区域的表层品质因子q值。
[0048]
由图1所示流程可以得知,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获取目标区域的微测井数据;微测井数据包含微测井采集记录;根据目标区域的微测井数据,建立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修正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的低速层地层速度,得到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在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上,利用射线追踪方法正演直达波记录;根据正演直达波
记录,识别微测井采集记录上的直达波位置,剔除微测井采集记录上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利用频率波数域滤波剔除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后的微测井采集记录中的干扰波,得到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根据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确定目标区域的表层品质因子q值。通过修正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以减少激发子波差异、检波点耦合差异和近场影响在计算过程中对q值精度的影响。通过剔除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利用频率波数域滤波来剔除干扰波,减少干扰波对q值计算精度的影响,从而提高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精度。
[0049]
具体实施时,首先获取目标区域的微测井数据。其中,微测井数据包含微测井采集记录。具体实施例中,获取目标区域的微测井数据,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微测井观测参数、微测井采集记录、微测井解释成果。其中,微测井观测参数包括:井下激发点深度和地面检波点距井口距离;微测井解释成果包括:解释层位速度和厚度。
[0050]
获取目标区域的微测井数据后,根据目标区域的微测井数据,建立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具体实施时,主要是根据微测井解释成果,建立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
[0051]
修正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的低速层地层速度,得到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具体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包括:
[0052]
步骤201:按照微测井观测参数建立地下激发、地面接收的正演方法,采用射线追踪方法正演直达波、折射波、反射波和多次波的混波记录;
[0053]
步骤202:拾取正演混波记录初至波波峰时刻,根据正演混波记录初至波波峰时刻,修正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的低速层地层速度,得到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
[0054]
其中,步骤202具体实施过程,如图3所示,包括:
[0055]
步骤301:以不同的修正地层速度,进行射线追踪正演,统计低速层和降速层内所有激发点的模拟正演数据初至时刻;
[0056]
步骤302:根据正演混波记录初至波波峰时刻和模拟正演数据初至时刻,确定每个修正地层速度对应的正演记录初至时刻与实际记录初至时刻差值的总和;
[0057]
步骤303:将正演记录初至时刻与实际记录初至时刻差值的总和中最小值对应的修正地层速度,确定为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中第一地层的地层速度,以此修正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的低速层地层速度,得到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
[0058]
其中,低速层(low velocity zone)又称低速带,是地震p波和s波的传播速度比其上覆和下伏层都低的深部地球物理层,近地表的表层介质按速度分为低速层(速度小于1000m/s)、降速层(速度在1000m/s-2000m/s之间)以及高速层(速度高于2000m/s,即成岩地层)。
[0059]
具体地,由于表层低速层速度存在人为解释误差,需对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低速层进行修正,步骤如下:
[0060]
根据公式(1)计算微测井解释结果中第一层l1的拟合线与时间轴的交点位置x0。若x0≠0,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上增加一个层位l0,l0层位厚度h0、速度v0和l1层厚度按照公式(2)计算得到。
[0061][0062]
式中,d1代表第一个激发点深度;t1代表第一个激发点深度的垂直传播时间;v1代表微测井解释结果中第一层速度。
[0063][0064]
式中,x1表示第一个接收点距井口距离;fb
1,1
表示实际记录中第一个激发点第一道接收的初至时刻。
[0065]
给定l1地层速度修正范围[v
1-δv v1+δv],以1m/s的增量修正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l1地层速度v

k
,k=1,2,3,

,nv,nv为l1地层速度修正速度总数。
[0066]
分别以不同修正速度v

k
进行射线追踪正演,统计低速层和降速层内所有激发点正演数据初至时刻,按照公式(3)计算正演记录初至时刻与实际记录初至时刻的差值的总和。
[0067][0068]
式中,表示第k个修正速度条件下正演记录初至时刻与实际记录初至时刻的差值总和;表示第i个激发点、第j个接收点在修正速度v

k
条件下正演记录的初至时刻;fb
i,j
表示第i个激发点、第j个接收点的实际记录初至时刻;n为低、降速层层内激发点总数;m为地面接收总道数。
[0069]
将中最小值对应的修正速度确定为表层地质模型l1地层速度,得到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
[0070]
在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上,利用射线追踪方法正演直达波记录,并拾取直达波波峰时刻。根据正演直达波记录,识别微测井采集记录上的直达波位置,剔除微测井采集记录上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具体实施时,如图4所示,包括:
[0071]
步骤401:拾取正演直达波记录直达波波峰时刻;
[0072]
步骤402:根据正演直达波记录直达波波峰时刻,计算微测井采集记录中不同深度激发不同接收道的初至时刻与其对应的正演直达波时刻的差值;
[0073]
步骤403:若该差值小于该接收道的初至波周期的四分之一,确定该接收道的初至波为直达波。
[0074]
具体实施例中,根据公式(4)计算实际记录不同深度激发不同接收道初至时刻fb
i,j
与其对应的正演直达波时间的差值δfb
i,j

[0075][0076]
式中,i=1,2,3,

,n表示不同深度激发点,n表示总激发点数;j=1,2,3,

,m表示不同接收道,m表示地面接收总道数。
[0077]
若差值δfb
i,j
小于该道记录初至波周期的四分之一,则该道记录的初至波为直达波;反之,该道记录的初至波不为直达波。
[0078]
剔除微测井采集记录上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后,利用频率波数域滤波剔除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后的微测井采集记录中的干扰波,得到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具体过程,如图5所示,包括:
[0079]
步骤501:将剔除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后的微测井采集记录中剩余地震道拼接成一个数据体,将数据体中所有地震道的初至波起跳时刻校正至同一时刻,得到初至波校平后的微测井采集记录;
[0080]
步骤502:计算初至波校平后的微测井采集记录中所有样点值的能量均衡因子,将所有样点值的能量均衡因子应用至初至波校平后的微测井采集记录上,得到能量均衡后的微测井记录;
[0081]
步骤503:对能量均衡后的微测井记录进行频率波数域滤波运算,剔除干扰波,得到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
[0082]
具体实施例中,剔除微测井记录中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将剩余地震道按照公式(5)拼接成一个数据体,并将所有地震道的初至波起跳时间校正至同一时间;
[0083]
a
(i-1)*m+j
=s
i,j
ꢀꢀꢀꢀꢀꢀꢀꢀꢀꢀꢀꢀꢀꢀꢀꢀꢀꢀꢀꢀꢀꢀꢀꢀ
(5)
[0084]
式中,s
i,j
表示第i个激发点、第j个接收点微测井记录道;a
(i-1)*m+j
表示拼接后数据体;m为地面接收总道数。
[0085]
计算初至波校平后的记录所有样点值的能量均衡因子并应用。
[0086]

采用公式(6)计算单道记录上给定时窗内记录的能量均衡因子,并置于时窗中点,然后滑动半个时窗长度求取下一个时窗的能量均衡因子;
[0087][0088]
式中,w
i
表示第i个时窗的均衡系数;amplevel表示期望振幅级别;n表示计算时窗内的样点数;x
k
表示时间k处的样点值。
[0089]

采用公式(7)线性插值出单道记录上所有样点的能量均衡因子;
[0090]
w
k
=w2+(w
2-w1)(t
2-t
k
)/(t
2-t1)k=1,2,...ns
ꢀꢀꢀꢀꢀꢀꢀꢀꢀꢀ
(7)
[0091]
式中,w
k
表示第k个样点对应的均衡系数;t
k
表示第k个样点对应的时间值;t1和t2表示离第k个样点最近的两个时窗中心点对应时间值;w1和w2表示离第k个样点最近的两个时窗中心点对应的能量均衡因子;ns表示单道记录样点数。
[0092]

按照公式(8)将所有样点的能量均衡因子应用到微测井记录上。
[0093]
a

i
=a
i
*w
i i=1,2,3,

,nx
ꢀꢀꢀꢀꢀꢀꢀꢀꢀꢀꢀꢀꢀꢀꢀꢀꢀ
(8)
[0094]
式中,a

i
为能量均衡后的微测井单道记录;a
i
为能量均衡前的微测井单道记录;nx为拼接后数据体总道数。
[0095]
采用保幅频率波数域滤波方法压制初至波中的非直达波,具体步骤包括:
[0096]

截取微测井记录中初至波作为计算时窗,采用二维傅里叶变换生成频率波数谱;
[0097]

人工提取频率波数谱上在零值波数附近能量团边缘的能量值,根据该能量值在频率波数谱上设计压制干扰波的滤波器;
[0098]

进行二维反傅里叶变换,得到剔除非直达波等干扰波后的微测井记录初至波。
[0099]
去除能量均衡因子。
[0100]
采用公式(9)得到最终剔除干扰波后的微测井记录。
[0101]
s

k,j
=fk(a

i
)/w
i i=1,2,3,

,nx
ꢀꢀꢀꢀꢀꢀꢀꢀꢀꢀꢀꢀꢀꢀ
(9)
[0102]
式中,fk表示频率波数域滤波运算;s

k,j
表示去除能量均衡因子后第k个激发点第
j个接收点的微测井单道记录,k=floor(i/m),j=i-k
·
m,floor表示向上取整运算,m表示地面接收总道数。
[0103]
得到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后,根据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确定目标区域的表层品质因子q值。具体实施时,如图6所示,包括:
[0104]
步骤601:在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上拾取初至波的一个完整周期时间,保留初至波一个完整周期内的样点幅值,剩余样点幅值赋为零,得到用于计算q值的微测井数据;
[0105]
步骤602:根据用于计算q值的微测井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表层品质因子q值。
[0106]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利用微测井数据计算得到目标区域的表层品质因子q值属于本领域的成熟技术,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0107]
本发明采用正演记录初至时刻映射识别微测井采集记录中直达波,剔除微测井采集记录上初至非直达波的地震道,并采用保幅频率波数域滤波方法压制记录初至波(直达波)中干涉的浅层折射波、虚反射等干扰波,提高根据微测井记录计算的品质因子q的精度,为反q滤波处理提供高精度表层q模型。
[0108]
下面给出一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如何。本例应用于中国西部沙漠区一口微测井采集记录计算品质因子q。
[0109]
图7是根据该微测井的解释结果建立及修正该微测井位置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图7中的(a)部分为微测井解释图,图7的(c)部分为根据微测井解释结果建立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从图7中的(a)部分可以看出,解释结果中第一层拟合线与时间轴交点为1.34ms,不为零。修正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在最浅层增加层位l0,速度为230m/s,厚度为0.52m;l1层位厚度修正为2.78m,速度修正为490m/s(如图7中的(d)部分所示)。修正后模型正演记录的初至时刻与实际资料初至时刻最大误差由8.25ms减小到1.5ms(如图7中的(b)部分所示)。
[0110]
在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上,射线追踪正演直达波记录,拾取正演记录初至时刻映射到微测井记录上(如图8所示)。判别微测井记录中初至波是否为直达波,剔除微测井记录中初至波非直达波道。采用保幅频率波数域滤波方法压制初至波中的非直达波。
[0111]
图9是利用频率波数域方法压制干扰波的示意图。图9的左图为正演直达波记录校平后的频率波数谱。当直达波为水平同相时,直达波在频率波数域谱上表现为在零值附近集中的能量团。图9的右图为实际记录初至波校平后频率波数谱,在频率波数域设计滤波器剔除右图中椭圆框以外的能量值,以此压制初至波中的非直达波。非直达波的压制效果如图10所示。若采用频率波数域滤波方法时不进行保幅处理,滤波后该地震道的幅值大幅增大,振幅谱能量也同样大幅增大,改变了滤波前该地震道的吸收衰减规律,不能用于后续q值计算。而采用保幅频率波数域滤波后仅压制了干涉的非直达波,不改变该地震道原有的吸收衰减规律,可用于后续q值计算。图11是不同深度激发采集微测井记录频率波数域滤波前后对比结果。经频率波数域压制后,微测井记录的初至波中干涉的非直达波被压制(图中矩形框内展示)。
[0112]
压制初至波中的非直达波后,在记录上拾取初至波的一个完整周期时间,保留初至波一个完整周期内的振幅值,其余振幅值赋为零值,用于计算品质因子q(如图12所示)。图13是频率波数域滤波前后微测井记录计算品质因子q结果。选择井深8米和井深42米激
发、距井口7米接收的地震道计算品质因子q。频率波数域滤波前地震道计算q值为-13.7。品质因子q是描述地震波吸收衰减特性的参数,该值应大于零,因此计算结果错误。频率波数域滤波后地震道计算q值为36.5,该值大于零,符合地震波吸收衰减规律,与经验公式计算的q值接近。
[0113]
上述具体应用的实施仅为举例,其余实施方式不再一一赘述。
[0114]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确定装置,由于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确定装置所解决问题的原理与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确定方法相似,因此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确定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确定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具体结构如图14所示:
[0115]
数据获取模块1401,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微测井数据;微测井数据包含微测井采集记录;
[0116]
地质模型建立模块1402,用于根据目标区域的微测井数据,建立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
[0117]
地质模型修正模块1403,用于修正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的低速层地层速度,得到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
[0118]
直达波识别模块1404,用于在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上,利用射线追踪方法正演直达波记录,根据正演直达波记录,识别微测井采集记录上的直达波位置,剔除微测井采集记录上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
[0119]
干扰波压制模块1405,用于利用频率波数域滤波剔除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后的微测井采集记录中的干扰波,得到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
[0120]
q值计算模块1406,用于根据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确定目标区域的表层品质因子q值。
[0121]
具体实施例中,数据获取模块1401具体用于:
[0122]
获取目标区域的微测井观测参数、微测井采集记录、微测井解释成果;
[0123]
其中,微测井观测参数包括:井下激发点深度和地面检波点距井口距离;
[0124]
微测井解释成果包括:解释层位速度和厚度。
[0125]
具体实施例中,地质模型修正模块1403的结构,如图15所示,包括:
[0126]
正演全波场记录单元1501,用于按照微测井观测参数建立地下激发、地面接收的正演方法,采用射线追踪方法正演直达波、折射波、反射波和多次波的混波记录;
[0127]
地质模型修正单元1502,用于拾取正演混波记录初至波波峰时刻,根据正演混波记录初至波波峰时刻,修正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的低速层地层速度,得到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
[0128]
具体实施时,地质模型修正单元1502具体用于:
[0129]
以不同的修正地层速度,进行射线追踪正演,统计低速层和降速层内所有激发点的模拟正演数据初至时刻;
[0130]
根据正演混波记录初至波波峰时刻和模拟正演数据初至时刻,确定每个修正地层速度对应的正演记录初至时刻与实际记录初至时刻差值的总和;
[0131]
将正演记录初至时刻与实际记录初至时刻差值的总和中最小值对应的修正地层速度,确定为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中第一地层的地层速度,以此修正表层水平层状地质
模型的低速层地层速度,得到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
[0132]
具体实施例中,直达波识别模块1404具体用于:
[0133]
拾取正演直达波记录直达波波峰时刻;
[0134]
根据正演直达波记录直达波波峰时刻,计算微测井采集记录中不同深度激发不同接收道的初至时刻与其对应的正演直达波时刻的差值;
[0135]
若该差值小于该接收道的初至波周期的四分之一,确定该接收道的初至波为直达波。
[0136]
具体实施例中,干扰波压制模块1405具体用于:
[0137]
将剔除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后的微测井采集记录中剩余地震道拼接成一个数据体,将数据体中所有地震道的初至波起跳时刻校正至同一时刻,得到初至波校平后的微测井采集记录;
[0138]
计算初至波校平后的微测井采集记录中所有样点值的能量均衡因子,将所有样点值的能量均衡因子应用至初至波校平后的微测井采集记录上,得到能量均衡后的微测井记录;
[0139]
对能量均衡后的微测井记录进行频率波数域滤波运算,剔除干扰波,得到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
[0140]
具体实施例中,q值计算模块1406具体用于:
[0141]
在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上拾取初至波的一个完整周期时间,保留初至波一个完整周期内的样点幅值,剩余样点幅值赋为零,得到用于计算q值的微测井数据;
[0142]
根据用于计算q值的微测井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表层品质因子q值。
[0143]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确定方法。
[0144]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执行上述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确定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0145]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0146]
通过获取目标区域的微测井数据;微测井数据包含微测井采集记录;根据目标区域的微测井数据,建立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修正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的低速层地层速度,得到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在修正后的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上,利用射线追踪方法正演直达波记录;根据正演直达波记录,识别微测井采集记录上的直达波位置,剔除微测井采集记录上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利用频率波数域滤波剔除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后的微测井采集记录中的干扰波,得到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根据滤波后的微测井记录,确定目标区域的表层品质因子q值。通过修正表层水平层状地质模型,以减少激发子波差异、检波点耦合差异和近场影响在计算过程中对q值精度的影响。通过剔除初至波非直达波的地震道、利用频率波数域滤波来剔除干扰波,减少干扰波对q值计算精度的影响,从而提高表层品质因子q值的精度。
[0147]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
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0148]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0149]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0150]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015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