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用防倒支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摩托车防抱死制动试验用防倒支架。
背景技术:
摩托车abs制动系统试验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由于测试样车的abs制动系统性能可靠性能尚不得知,试验需要在低附着系数路面和高附着系数路面上进行综合评价测试,特别是在低附着系数路面,由于路面的附着系数太低,在紧急制动状态下,若abs系统失效会造成车轮抱死打滑,造成车辆失去平衡,如果此时没有防倒支架,容易导致整车摔倒,进而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可靠安全的防倒支架,对开展摩托车防抱死制动试验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摩托车防抱死制动试验用防倒支架,其设计合理,安装灵活、便于拆装,可重复利用,损耗低,降低了试验成本,且保护试验人员和车辆安全,为后续摩托车abs制动系统试验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摩托车防抱死制动试验用防倒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护板机构、设置在所述护板机构上的支撑机构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机构下的行走机构,所述护板机构包括设置在摩托车两侧的第一护板机构和第二护板机构,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护板机构和所述第二护板机构之间的连接加固机构,所述连接加固机构穿过摩托车的底部,所述第一护板机构和所述第二护板机构均通过螺杆与摩托车可拆卸连接;
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对所述第一护板机构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机构和对所述第二护板机构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和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的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和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均包括支撑加固杆和倾斜杆,所述倾斜杆包括上支撑杆、下支撑杆和连接于上支撑杆的一端与下支撑杆的一端之间的连接套筒,所述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均能沿连接套筒长度方向移动,所述上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护板机构和第二护板机构铰接,所述下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支撑加固杆的一端铰接,所述支撑加固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护板机构和第二护板机构连接;
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底部的第一行走机构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底部的第二行走机构,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均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底部的橡胶万向轮,所述支撑加固杆套装在底座上的转轴上。
上述的一种摩托车防抱死制动试验用防倒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板机构和所述第二护板机构的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一护板机构和所述第二护板机构均包括护板、设置在护板上的上安装座和设置在护板上的下安装座,所述护板上穿设有多个螺杆,所述螺杆外套设有套管,所述螺杆的一端与摩托车发动机上的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上支撑杆的另一端与上安装座铰接,所述支撑加固杆的另一端与下安装座连接,所述支撑加固杆、倾斜杆和护板围设成三角形;
所述连接加固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护板机构中护板上的第一固定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护板机构中护板上的第二固定部件和穿设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之间的加固杆,所述加固杆穿过摩托车的底部。
上述的一种摩托车防抱死制动试验用防倒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的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均包括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所述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之间设置间隙,所述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均由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组成,所述第一固定块内设置有第一半圆孔,所述第二固定块内设置有第二半圆孔,所述第一半圆孔和第二半圆孔围设成供加固杆安装的安装孔,所述加固杆的一端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护板机构中的下固定块和上固定块,所述加固杆的另一端依次通过所述第二护板机构中的下固定块和上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安装在护板上。
上述的一种摩托车防抱死制动试验用防倒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杆包括沿所述第一护板机构中护板竖直方向布设的第一竖直部、沿所述第二护板机构中护板竖直方向布设的第二竖直部和穿设在摩托车底部的水平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竖直部与所述水平部之间的第一弯折部和连接于所述第二竖直部与所述水平部之间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竖直部穿过所述第一固定部件,所述第二竖直部穿过所述第二固定部件。
上述的一种摩托车防抱死制动试验用防倒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包括矩形部和与所述矩形部一体成型的变截面部,所述变截面部顶部的一端设置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与变截面部的顶部和变截面部的侧面均围成钝角,所述变截面部顶部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圆弧部,所述第一圆弧部通过第二圆弧部与矩形部连接,所述第一圆弧部的弯曲方向和第二圆弧部的弯曲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圆弧部的圆心设置于变截面部上,所述变截面部顶部的宽度小于矩形部的宽度。
上述的一种摩托车防抱死制动试验用防倒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座包括上底板和两个对称安装在上底板上的上耳板,所述上支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上连接耳,所述上耳板和上连接耳之间穿设有上铰接轴,所述上铰接轴的伸出端套设有上螺母;
所述下安装座包括下底板和两个对称安装在下底板上的下耳板,所述下底板上对称设置有下安装孔,所述支撑加固杆的另一端位于两个下耳板之间,所述支撑加固杆的另一端与下耳板之间穿设有下螺杆,所述下螺杆的伸出端套设有下固定螺母,所述上底板和下底板均安装在护板上。
上述的一种摩托车防抱死制动试验用防倒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杆的一端设置有上螺纹杆,所述下支撑杆的一端设置有下螺纹杆,所述上螺纹杆伸入连接套筒的一端,所述下螺纹杆伸入连接套筒的另一端,所述上支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上连接耳,所述下螺纹杆的另一端设置有下连接耳,所述下耳板与支撑加固杆的一端铰接,所述上连接耳与所述第一护板机构和第二护板机构铰接。
上述的一种摩托车防抱死制动试验用防倒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上设置有轴端挡板,所述轴端挡板与所述倾斜杆之间设置有弹簧机构,所述支撑加固杆的一端设置有供下支撑杆的另一端安装的铰接座,所述铰接座上设置有垫板,所述弹簧机构包括设置在垫板上的勾环、设置在轴端挡板上的勾杆和钩挂在勾环与勾杆之间的弹簧。
上述的一种摩托车防抱死制动试验用防倒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加固杆包括套设在转轴外的圆环部、与圆环部固定连接的直杆部和设置在直杆部端部且与直杆部呈垂直布设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直杆部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固板,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护板机构和所述第二护板机构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安装简便,投入成本较低。
2、所采用的护板机构包括设置在摩托车两侧的第一护板机构和第二护板机构,支撑机构包括对所述第一护板机构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机构和对所述第二护板机构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底部的第一行走机构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底部的第二行走机构,这样第一护板机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一行走机构组成一组防倒机构,第二护板机构、第二支撑机构和第二行走机构组成另一组防倒机构,且一组防倒机构和另一组防倒机构位于摩托车的两侧,有效地实现摩托车的左右侧防倒;另外第一护板机构和所述第二护板机构之间的连接加固机构,既能连接一组防倒机构和另一组防倒机构,又能加固一组防倒机构和另一组防倒机构的稳定性,提高了防倒支架整体的稳定性。
3、所采用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均包括支撑加固杆和倾斜杆,支撑加固杆和倾斜杆均与护板机构铰接,支撑加固杆包括上支撑杆、下支撑杆和连接套筒,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能在连接套筒的两端滑移,从而调节倾斜杆的长度,进而调节橡胶万向轮距离地面的高度;另外上支撑杆、下支撑杆和连接套筒可拆卸连接,便于更换和拆装,可重复利用,损耗低。
4、所采用的支撑加固杆和倾斜杆与第一护板机构和第二护板机构连接,这样使第一护板机构中与第一支撑机构设置两个连接点,第二护板机构中与第一支撑机构设置两个连接点,摩托车的两侧均为两个连接点,以使第一护板机构和第二护板机构与摩托车发动机车体相连,支架安装强度高。
5、所采用的橡胶万向轮是为了万向橡胶轮可以实现360度自由旋转,自由度大,车轮不会卡死,对路面的磨损破坏比较小,属于实心轮胎,抗冲击能力强,使用更安全;另外在摩托车倾倒时,橡胶万向胶轮能对车体支撑的同时,沿路面进行惯性滑移,直至摩托车稳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安装灵活、便于拆装,可重复利用,损耗低,降低了试验成本,且保护试验人员和车辆安全,降低试验安全风险,为后续摩托车abs制动系统试验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防抱死制动试验用防倒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防抱死制动试验用防倒支架第一护板机构和第二护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防抱死制动试验用防倒支架支撑加固杆与下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防抱死制动试验用防倒支架倾斜杆与上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加固杆;1-1—第一竖直部;1-2—第二竖直部;
1-3—第一弯折部;1-4—第二弯折部;1-5—水平部;
2—护板;2-1—矩形部;2-2—变截面部;
3—下安装座;3-1—下底板;3-2—下螺杆;
3-3—下耳板;3-4—下安装孔;3-6—下固定螺母;
4—支撑加固杆;4-1—直杆部;4-2—轴端挡板;
4-3—加固板;4-4—连接杆;4-5—圆环部;
5—铰接座;6—橡胶万向轮;7—底座;
8—转轴;9—勾杆;10—弹簧;
11—勾环;11-1—垫板;12—下支撑杆;
12-1—下螺纹杆;12-2—下连接耳;13—连接套筒;
14—上支撑杆;14-1—上螺纹杆;14-2—上连接耳;
15—上安装座;15-1—上耳板;15-2—上底板;
15-3—上铰接轴;15-4—上螺母;
16—套管;17—下固定块;17-1—第一固定块;
17-2—第二固定块17-3—第一半圆孔;17-4—第二半圆孔;
18—上固定块;20—第二圆弧部;21—第一圆弧部;
22—倾斜面;24—螺杆;
24-1—第一螺杆;24-2—第二螺杆;24-3—第三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的一种摩托车防抱死制动试验用防倒支架,包括护板机构、设置在所述护板机构上的支撑机构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机构下的行走机构,所述护板机构包括设置在摩托车两侧的第一护板机构和第二护板机构,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护板机构和所述第二护板机构之间的连接加固机构,所述连接加固机构穿过摩托车的底部,所述第一护板机构和所述第二护板机构均通过螺杆与摩托车可拆卸连接;
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对所述第一护板机构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机构和对所述第二护板机构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和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的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和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均包括支撑加固杆4和倾斜杆,所述倾斜杆包括上支撑杆14、下支撑杆12和连接于上支撑杆14的一端与下支撑杆12的一端之间的连接套筒13,所述上支撑杆14和下支撑杆12均能沿连接套筒13长度方向移动,所述上支撑杆1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护板机构和第二护板机构铰接,所述下支撑杆12的另一端与支撑加固杆4的一端铰接,所述支撑加固杆4的另一端与第一护板机构和第二护板机构连接;
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底部的第一行走机构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底部的第二行走机构,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均包括底座7和设置在底座7底部的橡胶万向轮6,所述支撑加固杆4套装在底座7上的转轴8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护板机构和所述第二护板机构的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一护板机构和所述第二护板机构均包括护板2、设置在护板2上的上安装座15和设置在护板2上的下安装座3,所述护板2上穿设有多个螺杆24,所述螺杆24外套设有套管16,所述螺杆24的一端与摩托车发动机上的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上支撑杆14的另一端与上安装座15铰接,所述支撑加固杆4的另一端与下安装座3连接,所述支撑加固杆4、倾斜杆和护板2围设成三角形;
所述连接加固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护板机构中护板2上的第一固定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护板机构中护板2上的第二固定部件和穿设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之间的加固杆1,所述加固杆1穿过摩托车的底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的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均包括上固定块18和下固定块17,所述上固定块18和下固定块17之间设置间隙,所述上固定块18和下固定块17均由第一固定块17-1和第二固定块17-2组成,所述第一固定块17-1内设置有第一半圆孔17-3,所述第二固定块17-2内设置有第二半圆孔17-4,所述第一半圆孔17-3和第二半圆孔17-4围设成供加固杆1安装的安装孔,所述加固杆1的一端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护板机构中的下固定块17和上固定块18,所述加固杆1的另一端依次通过所述第二护板机构中的下固定块17和上固定块18,所述第一固定块17-1和第二固定块17-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17-1安装在护板2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固杆1包括沿所述第一护板机构中护板2竖直方向布设的第一竖直部1-1、沿所述第二护板机构中护板2竖直方向布设的第二竖直部1-2和穿设在摩托车底部的水平部1-5,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竖直部1-1与所述水平部1-5之间的第一弯折部1-3和连接于所述第二竖直部1-2与所述水平部1-5之间的第二弯折部1-4,所述第一竖直部1-1穿过所述第一固定部件,所述第二竖直部1-2穿过所述第二固定部件。
本实施例中,所述护板2包括矩形部2-1和与所述矩形部2-1一体成型的变截面部2-2,所述变截面部2-2顶部的一端设置倾斜面22,所述倾斜面22与变截面部2-2的顶部和变截面部2-2的侧面均围成钝角,所述变截面部2-2顶部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圆弧部21,所述第一圆弧部21通过第二圆弧部20与矩形部2-1连接,所述第一圆弧部21的弯曲方向和第二圆弧部20的弯曲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圆弧部21的圆心设置于变截面部2-2上,所述变截面部2-2顶部的宽度小于矩形部2-1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安装座15包括上底板15-2和两个对称安装在上底板15-2上的上耳板15-1,所述上支撑杆14的另一端设置有上连接耳14-2,所述上耳板15-1和上连接耳14-2之间穿设有上铰接轴15-3,所述上铰接轴15-3的伸出端套设有上螺母15-4;
所述下安装座3包括下底板3-1和两个对称安装在下底板3-1上的下耳板3-3,所述下底板3-1上对称设置有下安装孔3-4,所述支撑加固杆4的另一端位于两个下耳板3-3之间,所述支撑加固杆4的另一端与下耳板3-3之间穿设有下螺杆3-2,所述下螺杆3-2的伸出端套设有下固定螺母3-6,所述上底板15-2和下底板3-1均安装在护板2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支撑杆14的一端设置有上螺纹杆14-1,所述下支撑杆12的一端设置有下螺纹杆12-1,所述上螺纹杆14-1伸入连接套筒13的一端,所述下螺纹杆12-1伸入连接套筒13的另一端,所述上支撑杆14的另一端设置有上连接耳14-2,所述下螺纹杆12-1的另一端设置有下连接耳12-2,所述下连接耳12-2与支撑加固杆4的一端铰接,所述上连接耳14-2与所述第一护板机构和第二护板机构铰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轴8上设置有轴端挡板4-2,所述轴端挡板4-2与所述倾斜杆之间设置有弹簧机构,所述支撑加固杆4的一端设置有供下支撑杆12的另一端安装的铰接座5,所述铰接座5上设置有垫板11-1,所述弹簧机构包括设置在垫板11-1上的勾环11、设置在轴端挡板4-2上的勾杆9和钩挂在勾环11与勾杆9之间的弹簧10。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加固杆4包括套设在转轴8外的圆环部4-5、与圆环部4-5固定连接的直杆部4-1和设置在直杆部4-1端部且与直杆部4-1呈垂直布设的连接杆4-4,所述连接杆4-4与直杆部4-1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固板4-3,所述连接杆4-4与所述第一护板机构和所述第二护板机构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下安装孔3-4中穿设螺栓,从而将下底板3-1安装在护板2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轴端挡板4-2位于圆环部4-5的顶部。
本实施例中,下螺杆3-2包括穿设在连接杆4-4中的直杆部和设置在所述直杆部两端的螺纹部。
本实施例中,下螺杆3-2中设置直杆部,便于连接杆4-4的套设,且能沿直杆部转动;另外设置螺纹部,是为了下固定螺母3-6的安装,从而对连接杆4-4调节到位后进行锁紧,实现可拆卸连接,便于调节。
本实施例中,所述轴端挡板4-2通过螺钉与转轴8连接,既能实现调节后的固定连接,又能实现维修时的可拆卸。
本实施例中,螺杆24的数量为三个,三个螺杆24分别为第一螺杆24-1、第二螺杆24-2和第三螺杆24-3。
本实施例中,连接杆4-4与下耳板3-3中穿设下螺杆3-2,所述下螺杆3-2的伸出端套设有下固定螺母3-6。
本实施例中,设置在摩托车两侧的第一护板机构和第二护板机构,支撑机构包括对所述第一护板机构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机构和对所述第二护板机构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底部的第一行走机构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底部的第二行走机构,这样第一护板机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一行走机构组成一组防倒机构,第二护板机构、第二支撑机构和第二行走机构组成另一组防倒机构,且一组防倒机构和另一组防倒机构位于摩托车的两侧,有效地实现摩托车的左右侧防倒;另外第一护板机构和所述第二护板机构之间的连接加固机构,既能连接一组防倒机构和另一组防倒机构,又能加固一组防倒机构和另一组防倒机构的稳定性,提高了防倒支架整体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设置护板2,第一是为了便于上安装座15和下安装座3布设,从而便于通过上安装座15连接上支撑杆14,通过下安装座3连接支撑加固杆4;第二,是为了多个螺杆24的穿设,提高了螺杆24安装的基底强度,从而能够有效地支撑摩托车车体重量;第三,是为了上固定块18和下固定块17的布设,从而便于加固杆1的安装,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中,护板2上穿设有多个螺杆24,第一,是为了将该防倒支架与摩托车可拆卸连接,具有安装灵活、便于拆装的特点;第二,是为了增加护板2与摩托车之间的间距,方便实验人员操作,且便于增加该防倒支架的长度,减少摩托车倾倒是该支架承受的重量,便于对摩托车稳定支撑;第三,是为了便于套管16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套管16为镀锌不锈钢管,其可以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又确保了套管的厚度以保证强度;另外镀锌不锈钢管有很强的耐腐蚀性能,不仅能承受水和空气的腐蚀,而且可以承受弱酸弱碱的腐蚀。
本实施例中,螺杆24外套设有套管16,第一,是为了增大与摩托车车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地在摩托车车体倾倒时承受车体的重量;第二,是为了加固螺杆24,从而增加支架的强度和稳定性;第三,是为了避免水和空气对螺杆24的腐蚀,提高了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固定部件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均包括上固定块18和下固定块17,且上固定块18和下固定块17均有第一固定块17-1和第二固定块17-2组成,通过设置第一固定块17-1和第二固定块17-2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加固杆1的安装;另外加固杆1的第一竖直部1-1和第二竖直部1-2安装在第一固定块17-1和第二固定块17-2之间,因为第一弯折部1-3和第二弯折部1-4的设置,从而避免第一竖直部1-1和第二竖直部1-2与上固定块18和下固定块17连接时的滑脱,提高了加固连接机构的稳定性;其次,水平部1-5穿设在摩托车底部,不影响摩托车abs制动系统试验。
本实施例中,设置护板2包括矩形部2-1和与所述矩形部2-1一体成型的变截面部2-2,第一,设置矩形部2-1是为了便于增大护板2底部的横截面,从而便于上固定块18和下固定块17以及下安装座3的布设;第二,设置变截面部2-2是为了便于上安装座15和螺杆24的布设;第三,是为了在减轻护板2重量的同时确保护板2能满足强度高的需求,避免防倒支架的重量而影响摩托车abs制动系统试验的准确性;第四,是为了倾斜面22、第一圆弧部21和第二圆弧部20的布设,避免护板2的顶部尖锐而造成摩托车倾倒时试验人员的受伤;第五,是为了通过将变截面部2-2顶部的宽度小于矩形部2-1的宽度,从而方便安装着观察螺杆24在摩托车发动机上的螺纹孔内安装到位;第六,设置所述第一圆弧部21的弯曲方向和第二圆弧部20的弯曲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圆弧部21的圆心设置于变截面部2-2上,是为了适当地增大变截面部2-2上部的宽度,从而便于上安装座15和螺杆24的布设,以提高防倒支架强度。
本实施例中,设置上安装座15,是为了便于与上支撑杆14的另一端设置的上连接耳14-2配合安装,通过上耳板15-1和上连接耳14-2之间穿设有上铰接轴15-3,从而实现上支撑杆14的另一端与上安装座15的铰接,且设置上螺母15-4对上铰接轴15-3进行轴端限位,确保上支撑杆14不发生偏移,有效地支撑摩托车。
本实施例中,设置下安装座3,是为了便于支撑加固杆4的另一端的连接杆4-4的安装,通过连接杆4-4和下耳板3-3之间穿设下螺杆3-2,从而实现支撑加固杆4的另一端与下安装座3连接,且设置下固定螺母3-6对下螺杆3-2进行固定,确保支撑加固杆4不发生偏移,有效地支撑摩托车。
本实施例中,上支撑杆14的一端设置有上螺纹杆14-1,所述下支撑杆12的一端设置有下螺纹杆12-1,第一,是为了上螺纹杆14-1和下螺纹杆12-1与连接套筒13的两端可拆卸连接;第二,是为了上螺纹杆14-1和下螺纹杆12-1能在连接套筒13的两端滑移,从而调节倾斜杆的长度,进而调节橡胶万向轮6距离地面的高度;第三,是为了可拆卸连接,便于更换和拆装,可重复利用,损耗低;第四,是因为调节上螺纹杆14-1或者下螺纹杆12-1长度调整范围大。
本实施例中,所述勾杆9位于轴端挡板4-2的顶部,且勾杆9与轴端挡板4-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设置弹簧机构包括设置在垫板11-1上的勾环11、设置在轴端挡板4-2上的勾杆9和钩挂在勾环11与勾杆9之间的弹簧10,第一,是为了在调节倾斜杆的长度的过程中,通过弹簧10的收缩或者拉伸带动勾杆9移动,勾杆9移动带动轴端挡板4-2转动,轴端挡板4-2的转动带动转轴8,从而将橡胶万向轮6调节至合适角度,以保证驾驶安全;第二,是为了限制橡胶万向胶轮6距离摩托车的间距,从而在摩托车倾倒时,橡胶万向胶轮6能支撑地面,从而对摩托车车体支撑。
本实施例中,设置橡胶万向胶轮6,是因为万向橡胶轮可以实现360度自由旋转,自由度大,车轮不会卡死,对路面的磨损破坏比较小,属于实心轮胎,抗冲击能力强,使用更安全;另外在摩托车倾倒时,橡胶万向胶轮6能对车体支撑的同时,沿路面进行惯性滑移,直至摩托车稳定。
本实施例中,该防倒支架设置多个连接点与摩托车发动机车体相连,支架安装强度高,驾驶更安全可靠。
本实施例中,该防倒支架能够应用于常见的两轮摩托车、电动车整车,其结构采用分体、多段式、多点位的支撑杆件、摩托车发动机与车架固定点位进行组合安装,具有安装灵活、便于拆装的特点,安装角度和橡胶万向胶轮6离地高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实现一架多用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该防倒支架采用高强度的7075型铝合金,质量轻,强度高,安全可靠,能有效控制附加载荷的总质量,解决了之前由于材料问题导致测试质量超标准要求和支架因为材质变形失去保护功能等问题,保护试验人员和车辆安全,降低试验安全风险。
本实施例中,该防倒支架可根据车型和试验条件进行螺杆24穿设位置的调节,从而适应不同的两轮车型,安装方便、快捷,实用性强,且支架部件可以重复利用组合,降低了试验成本。
本实施例中,该防倒支架从安全性、实用性和功能性均满足各类型装有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两轮车型的试验需求,而且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试验安全风险,减少试验资源浪费,为后续abs试验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行走机构的组装:
步骤101、在底座7底部安装橡胶万向轮6;
步骤102、在底座7上焊接转轴8;
步骤二、行走机构与支撑机构的组装:
步骤201、焊接支撑加固杆4;其中,支撑加固杆4包括圆环部4-5、与圆环部4-5固定连接的直杆部4-1和设置在直杆部4-1端部且与直杆部4-1呈垂直布设的连接杆4-4,所述连接杆4-4与直杆部4-1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固板4-3;
步骤202、将圆环部4-5套装在转轴8上,并在转轴8上套设轴端挡板4-2;其中,所述轴端挡板4-2位于圆环部4-5的顶部,转轴8与轴端挡板4-2固定连接;
步骤203、在直杆部4-1上靠近圆环部4-5的端部焊接铰接座5;
步骤204、将上支撑杆14、下支撑杆12和连接套筒13连接形成倾斜杆;其中,上支撑杆14的一端设置有上螺纹杆14-1,上支撑杆14的另一端设置有上连接耳14-2,下支撑杆12的一端设置有下螺纹杆12-1,下支撑杆12的另一端设置有下连接耳12-2,上螺纹杆14-1伸入连接套筒13的一端,下螺纹杆12-1伸入连接套筒13的另一端;
步骤205、将下连接耳12-2安装在铰接座5中;其中,铰接座5和上连接耳14-2中穿设有下铰接轴;
步骤206、在铰接座5上焊接垫板11-1,并在垫板11-1上设置勾环11;同时在轴端挡板4-2上焊接勾杆9,并在勾杆9和勾环11之间钩挂弹簧10;
步骤三、行走机构、支撑机构与护板机构的组装:
步骤301、在护板2上设置上安装座15和下安装座3;其中,上安装座15包括上底板15-2和两个对称安装在上底板15-2上的上耳板15-1,下安装座3包括下底板3-1和两个对称安装在下底板3-1上的下耳板3-3;
步骤302、将上支撑杆14的上耳板15-1放置于两个上耳板15-1之间,并在上耳板15-1和上连接耳14-2中穿设上铰接轴15-3,上铰接轴15-3的伸出端套设上螺母15-4;
步骤303、在连接杆4-4与下耳板3-3中穿设下螺杆3-2;
步骤四、防倒支架的安装:
步骤401、在护板2中穿设第一螺杆24-1、第二螺杆24-2和第三螺杆24-3,并在第一螺杆24-1、第二螺杆24-2和第三螺杆24-3上分别套设套管16;
步骤402、旋拧第一螺杆24-1、第二螺杆24-2和第三螺杆24-3,直至第一螺杆24-1、第二螺杆24-2和第三螺杆24-3均安装在摩托车发动机上的螺纹孔内,完成所述第一护板机构的安装;
步骤403、按照步骤401和步骤402所述的方法,完成所述第二护板机构的安装;
步骤404、在第一护板机构中护板2上安装两个第一固定块17-1;其中,两个第一固定块17-1设置有间隙,第一固定块17-1内设置有第一半圆孔17-3;
步骤405、在第二护板机构中护板2上安装两个第一固定块17-1;其中,两个第一固定块17-1设置有间隙,第一固定块17-1内设置有第一半圆孔17-3;
步骤406、将加固杆1穿过摩托车的底部;其中,加固杆1包括第一竖直部1-1、第二竖直部1-2和穿设在摩托车底部的水平部1-5,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竖直部1-1与所述水平部1-5之间的第一弯折部1-3和连接于所述第二竖直部1-2与所述水平部1-5之间的第二弯折部1-4;
步骤407、将第一竖直部1-1放入所述第一护板机构上两个第一固定块17-1的第一半圆孔17-3中,并安装第二固定块17-2,以使第二固定块17-2上的第二半圆孔17-4与第一竖直部1-1的外侧壁紧密接触;之后,将第一固定块17-1和第二固定块17-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步骤408、将第二竖直部1-2放入所述第二护板机构上两个第一固定块17-1的第一半圆孔17-3中,并安装第二固定块17-2,以使第二固定块17-2上的第二半圆孔17-4与第一竖直部1-1的外侧壁紧密接触;之后,将第一固定块17-1和第二固定块17-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步骤五、防倒支架的调节:
步骤501、旋拧上支撑杆14,上支撑杆14一端的上螺纹杆14-1伸入或者伸出连接套筒13;或者旋拧下支撑杆12,下支撑杆12上的下螺纹杆12-1伸入或者伸出连接套筒13,调节倾斜杆的长度;其中,上支撑杆14一端的上螺纹杆14-1伸入或者伸出连接套筒13或者下螺纹杆12-1伸入或者伸出连接套筒13时,上支撑杆14上的上连接耳14-2绕上铰接轴15-3转动,下支撑杆12的下连接耳12-2绕所述下铰接轴转动;
步骤505、调节所述倾斜杆的长度的过程中,带动支撑加固杆4绕下安装座3中下螺杆3-2转动,支撑加固杆4绕下螺杆3-2转动带动橡胶万向轮6靠近或者远离地面,以使橡胶万向轮6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cm~15m;
步骤506、在下螺杆3-2伸出下耳板3-3的伸出端套设有下固定螺母3-6,以使支撑加固杆4与下耳板3-3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连接杆4-4的两端与下耳板3-3相贴合,下固定螺母3-6通过对下耳板3-3和下螺杆3-2的锁紧,从而实现连接杆4-4的锁紧,避免摩托车进行abs试验时支撑加固杆4绕下螺杆3-2转动,提高了稳定支撑。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安装灵活、便于拆装,可重复利用,损耗低,降低了试验成本,且保护试验人员和车辆安全,降低试验安全风险,为后续摩托车abs制动系统试验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