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碰撞安全性测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测试用导轨。
背景技术:
汽车碰撞测试成绩由星级表示,共有五个星级,星级越高表示该车的碰撞安全性能越好其具体内容大约包括两个方面,正面和侧面碰撞,在进行碰撞安全性测试时需要使用导轨来引导移动台车进行碰撞。
现有技术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测试用导轨不能对行驶的角度进行自由的调节,这样在进行碰撞测试时只能以一个角度与测试车辆产生碰撞,使得得到的测试数据过于单一,另外现有技术中的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测试用导轨不具备很好的制动效果。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测试用导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测试用导轨,解决了现有技术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测试用导轨不能对行驶的角度进行自由的调节,使得得到的测试数据过于单一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测试用导轨,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设置有轨道,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底盘,所述底盘内壁底部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顶端贯穿底盘且延伸至底盘的外部,所述第一转轴的顶端与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位于底盘内部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底盘内壁底部的另一侧转动连接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相互啮合。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一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表面的一端设置有圆筒套,所述第一伸缩杆位于套盒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柱。
优选的,所述螺纹柱远离第一伸缩杆的一端贯穿圆筒套且延伸至圆筒套的外部,所述第一伸缩杆的表面且位于所述圆筒套内壁的一侧与螺纹柱相对的一侧之间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圆筒套顶部与底部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
优选的,两个所述固定块的背面均转动连接有刹车盘,两个所述刹车盘相对的一侧均贯穿圆筒套且均延伸至圆筒套的内部,两个所述刹车盘位于圆筒套内部的一侧均设置有卡齿,所述卡齿与螺纹柱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轨道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开口槽,两个所述开口槽内壁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卡轮板,所述第二伸缩杆的表面均套设有第二弹簧。
优选的,所述轨道的顶部设置有移动台车,所述移动台车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吸能块。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液压伸缩杆,两个所述液压伸缩杆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吸盘,所述支撑板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倾斜板。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测试用导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测试用导轨,当移动台车的前轮撞击到两个刹车盘,这样车胎会对螺纹柱进行挤压,螺纹柱向左运动会带动两个卡齿转动,卡齿转动,带动两个刹车盘对轮胎进行摩擦减速,从而对移动台车进行减速制动的效果,通过将移动台车制动后的撞击力通过螺纹柱与两个卡齿配合传递到给两个刹车盘上,通过两个刹车盘对车胎进行减速制动处理,避免了撞击车辆制动不及时对测试车辆造成二次撞击,影响测试结果,另外当需要进行不同角度的碰撞测试时,可以通过启动液压伸缩杆,液压伸缩杆缩短带动吸盘离地,再通过启动电机,电机带动第二转轴转动,第二转轴转动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转动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第一转轴转动带动支撑板进行转动,从而对轨道进行角度的调节,从而使得移动台车与测试侧面的碰撞角度发生变化,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的配合使得能够对导轨的角度进行调整,从而改变移动台车撞击在测试车辆侧面的角度,这样可以对不同角度的撞击数据进行收集分析,避免了测试数据的单一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测试用导轨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刹车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标号:1、支撑板,2、轨道,3、底盘,4、第一转轴,5、第一齿轮,6、电机,7、第二转轴,8、第二齿轮,9、底板,10、挡板,11、第一伸缩杆,12、圆筒套,13、螺纹柱,14、第一弹簧,15、固定块,16、刹车盘,17、卡齿,18、开口槽,19、第二伸缩杆,20、卡轮板,21、第二弹簧,22、移动台车,23、吸能块,24、液压伸缩杆,25、吸盘,26、倾斜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测试用导轨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刹车盘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测试用导轨包括支撑板1,支撑板1的顶部设置有轨道2,支撑板1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底盘3,底盘3内壁底部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4,第一转轴4的顶端贯穿底盘3且延伸至底盘3的外部,第一转轴4的顶端与支撑板1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转轴4位于底盘3内部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5,底盘3内壁底部的另一侧转动连接固定连接有电机6,电机6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转轴7,第二转轴7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8,第二齿轮8与第一齿轮5相互啮合,电机6为三相异步电动机需要外接电源,通过启动电机6,电机6带动第二转轴7转动,第二转轴7转动带动第二齿轮8转动,第二齿轮8转动带动第一齿轮5转动,第一齿轮5转动带动第一转轴4转动,第一转轴4转动带动支撑板1进行转动,从而对轨道2进行角度的调节。
支撑板1一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9,底板9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板10,挡板10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杆11,第一伸缩杆11表面的一端设置有圆筒套12,第一伸缩杆11位于套盒12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柱13,螺纹柱13表面设置有与卡齿17相适配的卡槽。
螺纹柱13远离第一伸缩杆11的一端贯穿圆筒套12且延伸至圆筒套12的外部,第一伸缩杆11的表面且位于圆筒套12内壁的一侧与螺纹柱13相对的一侧之间套设有第一弹簧14,圆筒套12顶部与底部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5,通过设置第一伸缩杆11和第一弹簧14能够使得受到挤压的螺纹柱13在不受压力后恢复原状。
两个固定块15的背面均转动连接有刹车盘16,两个刹车盘16相对的一侧均贯穿圆筒套12且均延伸至圆筒套12的内部,两个刹车盘16位于圆筒套12内部的一侧均设置有卡齿17,卡齿17与螺纹柱13相适配,当移动台车22的前轮撞击到两个刹车盘16,这样车胎会对螺纹柱13进行挤压,螺纹柱13向左运动会带动两个卡齿17转动,卡齿17转动,带动两个刹车盘16对轮胎进行摩擦减速。
轨道2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开口槽18,两个开口槽18内壁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杆19,第二伸缩杆19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卡轮板20,第二伸缩杆19的表面均套设有第二弹簧21,当移动台车22正向行驶时不会受到卡轮板20的阻挡,当移动台车22发生后滑现象时,卡轮板20将对车轮进行阻挡,防止意外发生。
轨道2的顶部设置有移动台车22,移动台车2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吸能块23,吸能块23采用多层蜂窝铝结构,移动台车22作为平均车辆对测试车辆进行撞击。
支撑板1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液压伸缩杆24,两个液压伸缩杆24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吸盘25,支撑板1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倾斜板26,通过启动液压伸缩杆24,液压伸缩杆24缩短带动吸盘25离地,支撑板1底部的四个拐角均设置液压伸缩杆24,每根液压伸缩杆24的底端均设置有吸盘2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测试用导轨的工作原理如下:
通过倾斜板26将移动台车22行驶到轨道2上,通过控制移动台车22沿着轨道2进行提速,当速度达到测试的速度时,保持行驶速度与被测试车辆的侧面发生碰撞处理,通过被撞汽车上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当移动台车22的吸能块23撞击到被测车辆后,通过控制开关对移动台车22进行制动处理,另外移动台车22的前轮撞击到两个刹车盘16,这样车胎会对螺纹柱13进行挤压,螺纹柱13向左运动会带动两个卡齿17转动,卡齿17转动,带动两个刹车盘16对轮胎进行摩擦减速,从而对移动台车22进行减速制动的效果,另外当需要进行不同角度的碰撞测试时,可以通过启动液压伸缩杆24,液压伸缩杆24缩短带动吸盘25离地,再通过启动电机6,电机6带动第二转轴7转动,第二转轴7转动带动第二齿轮8转动,第二齿轮8转动带动第一齿轮5转动,第一齿轮5转动带动第一转轴4转动,第一转轴4转动带动支撑板1进行转动,从而对轨道2进行角度的调节,从而使得移动台车22与测试侧面的碰撞角度发生变化。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测试用导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当移动台车22的前轮撞击到两个刹车盘16,这样车胎会对螺纹柱13进行挤压,螺纹柱13向左运动会带动两个卡齿17转动,卡齿17转动,带动两个刹车盘16对轮胎进行摩擦减速,从而对移动台车22进行减速制动的效果,通过将移动台车22制动后的撞击力通过螺纹柱13与两个卡齿17配合传递到给两个刹车盘16上,通过两个刹车盘16对车胎进行减速制动处理,避免了撞击车辆制动不及时对测试车辆造成二次撞击,影响测试结果,另外当需要进行不同角度的碰撞测试时,可以通过启动液压伸缩杆24,液压伸缩杆24缩短带动吸盘25离地,再通过启动电机6,电机6带动第二转轴7转动,第二转轴7转动带动第二齿轮8转动,第二齿轮8转动带动第一齿轮5转动,第一齿轮5转动带动第一转轴4转动,第一转轴4转动带动支撑板1进行转动,从而对轨道2进行角度的调节,从而使得移动台车22与测试侧面的碰撞角度发生变化,通过第一齿轮5与第二齿轮8之间的配合使得能够对导轨的角度进行调整,从而改变移动台车22撞击在测试车辆侧面的角度,这样可以对不同角度的撞击数据进行收集分析,避免了测试数据的单一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