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进水气体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05273发布日期:2020-12-25 08:08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进水气体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取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受限空间内防进水气体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对受限空间内的气体取样,特别是分析人员站于高处,将取样管放入低处的受限空间容器内进行取样时,由于容器内部黑暗,无法看清容器底部的水位,普通取样管往往会不小心插入水中,容易造成泵吸式测爆仪端进水,给仪器设备带来损害。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讲述了一种防进水气体取样管,在受限空间一端设置浮子,取样口处设置除湿管,对普通取样管进行了一次升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防水气体取样装置,解决了在对受限空间底部气体取样时,普通取样管易插入到受限空间底部的积水中,进而使水吸入取样管内,无法完成取样的问题,对负压球取样,特别对测爆仪等泵吸式仪器的取样过程十分适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防进水气体取样装置,所述取样管包括气体取样管,防进水浮子,进气单元,所述气体取样管与进气单元连接,进气单元固定在防进水浮子上。

进一步地,所述防进水浮子包括浮子骨架,浮子骨架包括上支撑环和下支撑环,上支撑环和下支撑环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上支撑环外部套设有浮圈ⅰ,下支撑环外部套设有浮圈ⅱ,进气单元可拆卸设置在支撑杆上并位于上支撑环、下支撑环和支撑杆组成的空间内。

进一步地,所述浮子骨架为对称结构,即上支撑环和下支撑环的直径相同,所述支撑杆有四个且均匀设置在上支撑环和下支撑环之间,所述上支撑环和下支撑环的直径大于支撑杆的长度,浮圈ⅰ和浮圈ⅱ上设置有充气孔,浮圈ⅰ和浮圈ⅱ充气后的直径大于上支撑环和下支撑环的直径,使得防进水浮子在水面上只能以浮圈贴紧水面的状态存在。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单元包括进气单元本体,进气单元本体为空心圆柱形结构,进气单元本体上部设有扣盖ⅰ,进气单元本体下部设有扣盖ⅱ,在进气单元本体侧壁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出气口和气体取样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取样管包括除湿管以及软管,除湿管内装有3a分子筛,除湿管两端设有有机玻璃管,其中一端的有机玻璃管连接软管,另一端的有机玻璃管为气体取样口,软管与进气单元本体的出气口连接,所述软管的长度可根据现场需要取合适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单元的扣盖ⅰ和扣盖ⅱ为半球形结构,扣盖ⅰ和扣盖ⅱ以丝扣的形式固定于进气单元本体上,在扣盖远离进气单元本体处设置有排水阀ⅰ和排水阀ⅱ。

进一步地,所述浮圈ⅰ和浮圈ⅱ外表面设有荧光层,所述荧光层采用夜光漆或反光材料制成,可在黑暗中发出弱光,以便于观察。

进一步地,所述取样装置均为聚四氟乙烯材质,可防酸碱、防摔,其用料均为超薄设计,以保证防进水浮子可漂浮于水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除湿管内填充物为3a分子筛,可专门吸收水分。除湿管的一端有可拆卸螺帽,3a分子筛可定期再生,重复利用。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单元的进气口为针形设计,口径很小,当受限空间内有水滴飞溅时,可最大程度减少水分落入进气口处,同时进气单元本体和进气单元扣盖共同形成了一个缓冲仓,可对进去的少量水分起缓冲作用,进气单元扣盖ⅰ和进气单元扣盖ⅱ上原理进气单元本体处均设置有排水阀,两扣盖均可以拧下,以便于对进气单元内部清理。

本实用新型具有有以下优点:因进气单元可漂浮于积水面上,所以不必担心进气单元进水的问题。取样时,手握除湿管一端,慢慢放下软管,将防进水浮子端放入受限空间内,用负压球或泵吸式测爆仪,完成受限空间内的气体取样。该防水气体取样管,相比普通取样管,该取样管具有防进水,可漂浮的功能,有效解决了受限空间内有积水时对其内部气体取样时管内进水的问题,分析人员可以放心大胆的将取样管的浮子端送入受限空间内,而不用担心取样管触及水面导致管内进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图2中进气单元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气体取样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防进水气体取样管,如图1所示,所述防进水气体取样管包括气体取样管1、防进水浮子3、进气单元4三大部分,所述气体取样管1与进气单元4连接,进气单元4固定在防进水浮子3上。

所述防进水浮子包括浮子骨架33,浮子骨架33包括上支撑环和下支撑环,上支撑环和下支撑环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浮子骨架为对称结构,即上支撑环和下支撑环的直径相同,所述支撑杆有四个且均匀设置在上支撑环和下支撑环之间。

上支撑环外部套设有浮圈ⅰ32,下支撑环外部套设有浮圈ⅱ34,浮圈ⅰ和浮圈ⅱ上设置有充气孔31,浮圈ⅰ和浮圈ⅱ充气后的直径大于上支撑环和下支撑环的直径,浮圈ⅰ32和浮圈ⅱ34通过扎带2分别固定在上支撑环和下支撑环上;所述上支撑环和下支撑环的直径大于支撑杆的长度,使得防进水浮子在水面上只能以浮圈ⅰ32或者浮圈ⅱ34贴紧水面的状态存在;所述浮圈ⅰ和浮圈ⅱ外表面设有荧光层,所述荧光层采用夜光漆或反光材料制成,可在黑暗中发出弱光,以便于观察。

所述气体取样管包括除湿管12以及软管13,除湿管12内装有3a分子筛,除湿管为有机玻璃材质,其中一端连接软管13,另一端连接气体取样口11,软管与进气单元本体的出气口连接,所述软管的长度可根据现场需要取合适长度;所述除湿管内填充物为3a分子筛,可专门吸收水分,可进一步保证样气内不进水;除湿管靠近软管的一端有可拆卸螺帽,3a分子筛可定期再生,重复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进气单元4可拆卸设置在支撑杆上并位于上支撑环、下支撑环和支撑杆组成的空间内。具体的,所述进气单元包括进气单元本体47,进气单元本体47为空心圆柱形结构,进气单元本体上部设有扣盖ⅰ43,进气单元本体下部设有扣盖ⅱ44,在进气单元本体侧壁上设置有进气口45和出气口42,出气口和气体取样管的软管13连接。进气单元本体47的侧壁边缘处均匀设置有固定柱,固定柱上设有通孔,利用铁丝将进气单元固定在支撑杆上。

所述进气单元的扣盖ⅰ和扣盖ⅱ为半球形结构,扣盖ⅰ和扣盖ⅱ以丝扣的形式固定于进气单元本体上,在扣盖远离进气单元本体处设置有排水阀ⅰ和排水阀ⅱ,两扣盖均可以拧下,以便于对进气单元内部清理。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单元的进气口为针形设计,口径很小,当受限空间内有水滴飞溅时,可最大程度减少水分落入进气口处,同时进气单元本体和进气单元扣盖共同形成了一个缓冲仓,可对进去的少量水分起缓冲作用。

所述取样装置均为聚四氟乙烯材质,可防酸碱、防摔,其用料均为超薄设计,以保证防进水浮子可漂浮于水面上。

本实用新型防进水气体取样装置的使用方法:

取样前确保浮圈ⅰ32和浮圈ⅱ34内气体充足,充气后其外径大于浮子骨架上、下支撑环的直径。取样时,将防进水浮子的一端,由软管放入受限空间容器内,直至浮子触及受限空间底部。若受限空间内无积水,则不担心水进入取样管,造成底部气体取样困难,防进水浮子3由气体取样管1放入受限空间底部,防进水浮子3可呈平放或直立姿势;若受限空间底部有积水时,防进水浮子3漂浮于水面上,呈平放姿势,即浮圈ⅰ32和浮圈ⅱ34其中的一个贴合水面,使浮子漂浮,进气口45位于浮子骨架33内部,且为针形设计,不论浮子以何种姿势存在,均可保证进气口45(位于浮圈ⅰ32和浮圈ⅱ34内部)远离水面,避免进水。若积水有飞溅或波动,因进气单元4的进气口45和除湿管12的特殊设计,同样水分很难沿气体取样管1随气体出来。

本实用新型和普通气体取样管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防进水的特点,解决了在对受限空间内部,尤其是底部的气体取样时,普通取样管易插入到受限空间底部的积水中,进而使水吸入取样管内,无法完成取样的问题,对负压球取样,特别对测爆仪等泵吸式仪器的取样过程十分适用。

本实用新型未详尽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常规技术手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