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线度检测检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87493发布日期:2021-01-30 03:20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线度检测检具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具,具体地说一种直线度检测检具。


背景技术:

[0002]
对于圆棒状的工件来说,尺寸越长,直线度要求也就越高,因此,检测难度也就越大,传统上,对于棒状类零件的直线度检测普遍是采用三坐标进行检测,而三坐标只能检测长度较小的棒状类零件,但是如果这些长度较长的棒状类零件的尺寸过长,直线度就很难用于三坐标测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检测效率非常慢以及检测过程中需要特殊的工装,检测费时费力且因长度问题使得检测误差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有效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误差的直线度检测检具。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直线度检测检具,包括底板以及底板上方的上限位板,底板和上限位板的左右两侧边缘之间分别设置有一块支撑块,两块支撑块之间的距离大于棒状类工件的长度,两块支撑块的高度等于棒状类工件直径从能够使棒状类工件从底板和上限位板之间滚过。
[0005]
所述底板的宽度大于上限位板的宽度。
[0006]
所述上限位板横跨在底板宽度方向的中部。
[0007]
所述上限位板开设观察槽,通过所述观察槽能够观测棒状类工件是否以滚动方式通过。
[0008]
所述上限位板采用钢化玻璃制成。
[0009]
所述上限位板的左右两端开设安装孔,所述上限位板通过穿过安装孔内的紧固件固定安装在两块支撑块上。
[0010]
采用上述的结构后,通过被测件的综合分析考虑,设计一种通过底板和上限位板构成的检具,使被测件以滚动方式通过检具从而巧妙地利用了检具标准的平面度实现了被测件直线度的检测,其结构设计简单、使用范围广,使用方便,测量时还能够直观对直线度进行有效衡量,降低了测量直线度误差,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实用性非常强。
附图说明
[001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直线度检测检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2]
图2为本实用新型直线度检测检具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3]
图3为本实用新型直线度检测检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4]
图4为本实用新型直线度检测检具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001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17]
实施例一:
[0018]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直线度检测检具,包括底板1以及底板上方的上限位板2,上限位板2采用钢化玻璃制成,由图可见,底板1的宽度大于上限位板2的宽度, 上限位板2横跨在底板宽度方向的中部,由此给出被测件滚动的足够空间并利用上限位板的窄宽度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底板1和上限位板2的左右两侧边缘之间分别设置有一块支撑块3,在安装时,可以在上限位板2的左右两端开设安装孔,上限位板2通过穿过安装孔内的螺钉固定安装在两块支撑块3上,所说的左右两侧为图中方向所定义的左右两侧,所说的宽度方向是指图3中的上下方向,两块支撑块3之间的距离大于棒状类工件的长度,两块支撑块3的高度等于棒状类工件直径从能够使棒状类工件从底板1和上限位板2之间滚过,通过观察槽能够观测棒状类工件是否以滚动方式通过。
[0019]
实施例二:
[0020]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直线度检测检具,包括底板1以及底板上方的上限位板2,上限位板2开设观察槽,由图可见,底板1的宽度大于上限位板2的宽度, 上限位板2横跨在底板宽度方向的中部,由此给出被测件滚动的足够空间并利用上限位板的窄宽度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底板1和上限位板2的左右两侧边缘之间分别设置有一块支撑块3,在安装时,可以在上限位板2的左右两端开设安装孔,上限位板2通过穿过安装孔内的螺钉固定安装在两块支撑块3上,所说的左右两侧为图中方向所定义的左右两侧,所说的宽度方向是指图3中的上下方向,两块支撑块3之间的距离大于棒状类工件的长度,两块支撑块3的高度等于棒状类工件直径, 直线度使用时,将被测件(棒状类工件)滚过检具,如果能从底板1和上限位板2之间顺利滚过,则表示产品直线度符合要求 ,如果不能,则表示产品直线度不好,由于上限位板是采用钢化玻璃构成,由此可以直观观察被测件的滚动情况,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度。
[0021]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