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体给水试验用水站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29592发布日期:2020-11-25 14:30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体给水试验用水站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属于车体给水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体给水试验用水站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给排水系统是动车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和试验过程常常需要进行给排水管路漏水检测或进行其他给水试验。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目前,在对动车组进行检修时,需要对排水系统通过注水的方式进行密封性检测,但是,目前的动车组漏水试验过程中一般为将水源直接引入,不方便注水量的控制,而在试验结束后因制造车间和室外作业环境无水阀和排水地沟又无法合理的对试验污水进行回收,导致现有的给水试验作业方式人员资源消耗大、时间长、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体给水试验用水站,以解决现有的车体在进行给水试验时,因制造车间和室外作业环境无水阀和排水地沟导致无法集中收集回水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车体给水试验用水站,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容纳体和至少一个第二容纳体;

所述第一容纳体分别与液体供应源和试验用管路连通;

所述第二容纳体上设有回水部件,以使所述试验用管路排出的液体通过所述回水部件进入所述第二容纳体内进行回收。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至少一第一输送管路,所述第一容纳体通过第一输送管路与液体供应源连通,以使液体供应源中的液体经过所述第一输送管路注入至第一容纳体中。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至少一第二输送管路,所述第一容纳体通过第二输送管路与试验用管路连通,以使第一容纳体中的液体经过所述第二输送管路注入至试验用管路中。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输送管路上或第一容纳体中设置有一动力装置,并被配置为提供动力将第一容纳体中的液体注入试验用管路。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输送管路上安装一开关设备。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一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动力装置及开关设备相连,以控制所述动力装置及开关设备处于所需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至少一第三容纳体及至少两个第三输送管路,两个第三输送管路的一端分别与各自对应的第一容纳体及第二容纳体连通,另一端均与第三容纳体连通,以使第一容纳体及第二容纳体溢出的液体通过所述第三容纳体收集。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至少两个第四输送管路,两个第四输送管路的一端分别与各自对应的第一容纳体及第二容纳体连通,另一端均与第三容纳体连通,以使第一容纳体及第二容纳体中的液体排出至所述第三容纳体。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容纳体和第二容纳体为并排布置的分体式结构或由一容纳体通过中部竖向布置分层板分为不同容纳腔体的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回水部件为开设在第二容纳体上的回水口,所述回水口通过回水管路与和试验用管路连通的回水容纳腔连通。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一车体结构,车体结构为框架结构,以承载试验用水站的除车体结构之外的其他部件。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框架结构包括多个竖板及至少两个上下布置的横板,至少部分竖板为铝制材质制成。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车体结构为可移动式结构或者不可移动式结构。

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车体给水试验用水站。

以上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存在以下有益效果:

1、本公开技术方案集成有第一容纳体和第二容纳体,可适用于上水作业,在进行排水试验时,能够利用第一容纳体及对应的输送管路上水,试验结束后利用第二容纳体能够将污水回收,避免了注水及回水利用不同的设备进行单独操作带来的试验操作繁琐的、控制不够精确的弊端,利用上述设备有助于提高动车组给排水管路盛水试验的给水及排水的精确控制,继而提高试验整体工作效率。

2、本公开技术方案作为供水水站,在第一容纳体连接至外部水源时,直接将外部水源供水至第一容纳体中,第一容纳体所存储的水可供动车组的多种用途,除了排水系统的试验外还能用于其他上水作用,通用性强。

3、本公开技术方案采用自动化实现上水,在上水的过程中,利用控制单元的不同控制方式实现对开关设备及动力设备的控制,继而控制上水或者停止上水,整个过程自动化实现,避免了人员手动上水的不精确及效率低的问题。

4、本公开技术方案为了避免在上水或者是排水的过程中所导致的注水箱及回水箱溢流的问题,在第一容纳体和第二容纳体上设置溢流水口,下方设置有第三容纳体,当第一容纳体和第二容纳体的水太多时,溢流的水进入第三容纳体。

附图说明

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整体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整体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整体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车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水箱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注水箱结构示意图;

图中,1、小车框架,2、柜门,3、电气柜柜门,4、指示灯与按钮,5、水箱,6、溢流水管,7、排水管,8、溢流箱,9、注水箱与水泵连接水管,10、水泵,11、水泵电源线,12、电气控制柜,5-1、注水箱,5-2、回水箱,5-3、注水箱进水口,5-4、回水箱回水口,5-5、溢流水口,5-6、液位显示计,5-7、注水箱与水泵连接口,5-8、排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公开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体给水试验用水站,主要应用于动车组给排水管路盛水试验的上水作业,也可用于其他列车的上水试验,本公开的实施例子不对列车的类型作具体限定,只要是需要进行排水试验的车体均可,此处不再对车体类型一一列举。

参见附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子中,一种车体给水试验用水站,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容纳体和至少一个第二容纳体;

第一容纳体分别与液体供应源和试验用管路连通;

第二容纳体上设有回水部件,以使所述试验用管路排出的液体通过所述回水部件进入所述第二容纳体进行回收。

具体的,回水部件可以为开设在第二容纳体上的回水口,回水口通过回水管路与和试验用管路连通的回水容纳腔连通。试验用管路及回水容纳腔为车体排水系统过的一部分。

其中,第一容纳体及第二容纳体在具体实施例子中可采用箱体结构,例如本实施例子中的注水箱5-1与回水箱5-2,注水箱5-1与回水箱5-2均属于水箱5的一部分,当然,其他结构形式的能够用于容纳液体的结构也是可以的。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容纳体通过第一输送管路与液体供应源连通,以使液体供应源中的液体经过所述第一输送管路注入至第一容纳体中,具体的,第一容纳体上部开设有注水箱进水口5-3,注水箱进水口在注水时通过管路连接至外部水源,用于将外部水源注入注水箱。

具体的,在进行水箱注水时,第一输送管路即注水管路连接厂房内部的第一开关设备进行水箱水量补充,第一开关设备优选的为水阀。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容纳体通过第二输送管路与试验用管路连通,以使第一容纳体中的液体经过所述第二输送管路注入至试验用管路中。具体的,第一容纳体下部开设有注水箱与水泵连接口5-7,第二输送管路的一端与水泵连接口5-7连通,另一端与试验用管路连通,第二输送管路可以为注水箱与水泵连接水管9,通过该注水箱与水泵连接口5-7连接至注水箱与水泵连接水管9,该连接水管与水泵相连,将水泵入所需要的设备中。

具体试验时,第二输送管路即供水管路连接动车组相关设备,水路通过供水管路实现从水箱到动车组相关设备,此处动车组相关设备动车组排水系统的试验用管路。

为了自动化实现上水作业,第二输送管路上或第一容纳体中设置有一动力装置,并被配置为提供动力将第一容纳体中的液体注入试验用管路。动力装置可以为水泵10,水泵出口处设置压力表与控制截止阀,用于检测水泵的压力状态及工作状态,水泵通过水泵电源线11连接至中的电路控制单元。

所述第二输送管路上安装一开关设备。开关设备可以为电磁阀,优选的,电磁阀选用直动导向活塞式常闭电磁阀。控制器分别与动力装置及开关设备相连,以控制所述动力装置及开关设备处于所需的工作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在上水试验过程中水的集中回收,第二容纳体作为回水箱,回水箱上部开设有回水箱回水口5-4,第二容纳体与动车组车下废水箱或污物箱相连,回水箱回收给水试验用后的废水。避免制造车间和室外作业环境无水阀和排水地沟又无法合理的对试验污水进行回收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在上水试验过程中水的集中回收以及上述过程中存在溢流至外部的情况,还包括至少一第三容纳体及至少两个第三输送管路,两个第三输送管路的一端分别与各自对应的第一容纳体及第二容纳体连通,另一端均与第三容纳体连通,以使第一容纳体及第二容纳体溢出的液体通过所述第三容纳体收集。

具体的,第三容纳体为溢流箱8,注水箱与回水箱分别通过溢流水管6连接至溢流箱8。当注水箱与回水箱清空时,注水箱与回水箱还分别连接至各自对应的排水管,排水管7连接至溢流箱。

其中,溢流水管6插设在所述注水箱与回水箱溢流水口5-5内,且溢流水管6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注水箱与回水箱内,另一端伸入溢流箱8内。以使所述注水箱与回水箱的内液体达到预定位置时从所述溢流水管6排出至溢流箱8内。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及时地将注水箱与回水箱中的液体排出,还包括至少两个第四输送管路,两个第四输送管路的一端分别与各自对应的第一容纳体及第二容纳体连通,另一端均与第三容纳体连通,以使第一容纳体及第二容纳体中的液体排出至所述第三容纳体。

具体的,注水箱与回水箱底部分别设置排水口5-8,排水口5-8,第四输送管路作为排水管,排水管一端与排水口5-8连通,另一端与溢流箱8连通。其中,排水管路上均安装有用于控制排水的球阀。

关于注水箱与回水箱的具体结构参见附图5、6所示,为了清楚的显示水位,注水箱与回水箱均设置有液位显示计5-6,

在一实施例子中,第一容纳体和第二容纳体为并排布置的分体式结构或由一容纳体通过中部竖向布置分层板分为不同容纳腔体的一体式结构。

也就是说在具体实施例子中,注水箱与回水箱可以为两个单独的箱体结构,并排放置,节省空间,或者,在一个箱体结构中设置一竖向分层板,将箱体结构分为左右两部分,该竖向分层板位置可调,这样注水箱与回水箱的容纳空间也可调,其中,竖向分层板可以通过焊接固定在箱体上,也可以通过插接及密封的方式,亦或者通过卡扣及密封的方式固定在箱体中,避免两个容纳空间液体的相互流通。

在更为具体实施例子中,水箱材质为不锈钢材质焊接而成,焊接牢固可靠,能够承受压力200kpa,溢流口与排水口管径为dn20。注水箱进水口为进水口,配置快速接头1套与内口为输水胶管3m;回水箱回水口为回水口,需配置快速接头1套与内口为输水胶管3m。

考虑到车间施工作业空间有限和车辆高度,水泵选型参数电压为ac220v,扬程10m左右,功率为0.5kw;水泵出口处设置压力表与控制截止阀,出口与设备供水管路与设备接口为dn15管接头,出口与设备供水管路长度为5m。

为了承载上述部件,将上述部件集成为一体化设备,该装置还包括一车体结构,车体结构为框架结构,上述部件均安装在框架结构上。框架结构包括多个竖板及至少两个上下布置的横板即底部支撑板及中部隔板,至少部分竖板为铝制材质制成。车体结构为可移动式结构或者不可移动式结构。竖板为铝制材料避免整个设备过于沉重,减轻的框架结构重量,更加轻便,便于移动。

具体的,框架结构的一侧设置用于推该装置的把手,框架结构包括底部支撑板,及安装在底部支撑板上的竖板,竖板为铝制材料制成,框架结构的侧面安装有两个柜门,框架结构的靠近把手端安装有配电柜门,除两个柜门及配电柜门外的部分为小车封口板,形成顶部开口的具有容纳空间的结构,除竖板外的框架结构均为不锈钢结构,整体框架结构通过焊接成为一体。

整体结构参见附图1-3所示,隔板的上安装有水箱,隔板与支撑板之间的容纳空间内安装有溢流箱、水泵、控制箱,所述隔板上开设若干通孔,用于通过管路及输电线。

具体的,水箱、溢流箱、水泵、控制箱等可通过螺栓固定在框架结构上,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框架结构上,亦或通过卡接的方式等进行固定,避免车体在移动时其上安装的部件的晃动。

当为可移动式车体时,车体靠近把手的车体的底部一端安装两个万向轮,另一端安装定向轮两个,靠近把手侧设置有电路板,电路板安装有指示灯与按钮4。靠近把手下部设置有电气柜柜门3,电气柜柜门3安装在电气控制柜上12,在框架结构的侧面安装两个柜门2,具体安装在小车框架1上。

具体实施例中,电路控制单元安装在电气控制柜内,电气控制柜安装在框架结构上,电路控制单元还与电气指示灯及控制按钮相连,控制器还与电源相连,电源为控制器、水泵等用电设备进行供电。对于电磁阀及水泵的控制可以通过控制按钮也可以通过遥控装置进行控制器工作状态。

其中,电气指示灯及按钮设置在车体的上部,电气指示灯及按钮与控制单元相连,工装上的控制单元电气指示灯包括电源指示灯、启动指示灯、停止指示灯;按钮包括启动按钮与停止按钮。

该车体工装高度(h)≤1.2m;扶手端两个万向轮及另一端的两个定向轮,轮径200mm,宽50mm,单只承重40kg,方便上水作业时对工装进行固定和非作业期间工装的移动。

具体实施例子中,电磁阀选用直动导向活塞式常闭电磁阀,因管路均为dn20型号,所以选用2w-200-20g3/4交流式电磁阀,流量孔径为20mm,适用压力范围在0-100kpa,符合使用环境要求,且密封性较好,耐用性强。

关于直动导向活塞式常闭电磁阀控制:电磁阀结构主要由副阀和主阀组成,常位时,活动铁芯封住副阀口,阀腔内压力平衡,副阀、主阀口封闭。当线圈通电,产生电磁力将活动铁芯吸上,副阀打开,主阀腔内的介质自导阀口外泄,以致主阀膜片上下产生压力差,膜片被迅速托起,主阀口开启,阀呈通路状态。当线圈断电,磁场消失,活动铁芯复位,封闭副阀口,继而副阀膜片上腔压力上升,主阀膜片压向阀座,阀又呈关闭状态。

在一实施例子中,为了更好的说明上述设备的实际应用,以下内容给出了具体的本公开上述装置的使用过程:

水箱注水过程:

此过程不需通电,操作人员将注水箱管路与水阀连通后进行注水,并盯控水箱液位显示器,直至达到100%再关掉水阀。

上水作业过程(水箱注水):

操作人员将上水工装移动至施工台位后,将供水管路与动车组水箱或车上盒子间试水试验相关设备相连,然后将工装连接电源,施工人员通过遥控开关或工装壳体的控制系统打开水泵和电磁阀,进行上水作业。由于水箱容量为20l,满足现有条件下用水量要求,所以操作人员只需盯控动车组水箱水位,当水位达到要求时,关闭水泵和电磁阀,关闭电源并断开上水工装与相关设备的连接。

上水作业过程(试水试验):

若进行试水试验(对动车组给排水管路进行检漏的相关试验),还需将工装回水管与动车组车下废水箱或污物箱管路接口相连,方便试验结束后将废水回收至工装的回水箱。

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车体给水试验用水站,车体给水试验用水站可拆卸的安装在车辆上,使用将其拆卸下来直接使用即可。

本公开的上述技术方案具备集成式、方便移动、自动回水排水,有漏电及接地保护功能的特点,所有开关按钮等均有功能标示,便于施工人员操作。可操作性和生产适应性强,自带水箱和回水箱,可进行移动式上水作业,兼备手动操作和遥控操作功能,实现了人力节约和作业效率的提升。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公开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