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缆绳强度检测用固定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50613发布日期:2021-01-26 20:32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检测装置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缆绳强度检测用固定工装。


背景技术:

[0002]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通过缆绳对物料起到提升、牵引、拉紧以及承载使用,这些过程中多采用的是钢丝绳,而在建筑工人的高空作业中,多采用多股搓绳或者编织绳,材质也不尽相同。但是无论何种材质的缆绳,在建筑施工作业中都需要承载重物,都需要对缆绳的强度进行检测。而对缆绳的强度进行检测多采用拉力机进行,而缆绳多为柔性绳体,采用针对性的工装能够有效降低绳体在拉力检测过程中的误差,提高检测的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缆绳强度检测用固定工装,其能够实现对包括钢丝绳及多股搓绳在内的建筑缆绳进行固定,利于拉力机进行单段或多段强度检测。
[0004]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建筑缆绳强度检测用固定工装,包括底座,底座的两侧通过底座支脚固定在工位,所述底座上加工有底座调节孔,底座调节孔通过固定螺栓与固定架的底部连接;所述固定架成对设置于底座上,在固定架的顶部加工有供固定轴穿过的通孔,相邻固定架之间的固定轴上安装有缆绳固定轮,缆绳固定轮的两端分别通过左垫片、右垫片与对应位置处的固定架连接;在位于右垫片的固定架外侧设有紧固螺母,紧固螺母通过螺纹结构连接于固定轴;所述固定轴远离紧固螺母的一端插入至轴体限位部中,轴体限位部位于固定架的外部。
[0006]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缆绳固定轮上加工有线槽,线槽为分布在缆绳固定轮外表面的螺旋凹槽,线槽的起点处连接有弧形压道,弧形压道位于缆绳固定轮与左垫片接触的端面。
[0007]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缆绳固定轮在与左垫片接触的端面上加工有环形凸起构成的垫片限位部,垫片限位部与左垫片连接。
[0008]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左垫片上加工有垫片安装孔,垫片安装孔绕左垫片中心轴线分布,垫片安装孔与缆绳固定轮端面的垫片固定孔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0009]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弧形压道的末端设置有缆绳固定孔,缆绳固定孔为盲孔。
[0010]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固定架的底部位置处设置有加强筋。
[0011]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轴体限位部为凸出于固定架的块体,在轴体限位部的中心位置处加工有供固定轴穿过的通孔,通孔内侧面上加工有限位槽,限位槽与固定轴上的限位块对应。
[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3]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缆绳固定轮及与之配合的结构,能够实现对缆绳拉力检测过程中的固定,且适应不同类型的建筑缆绳。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5]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0016]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缆绳固定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右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左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轴部限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 8是本实用新型中固定轴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中:1、固定架;2、加强筋;3、固定螺栓;4、底座;5、底座支脚;6、右垫片;7、紧固螺母;8、固定轴;9、缆绳固定轮;10、左垫片;11、轴体限位部;12、线槽;13、垫片固定孔;14、弧形压道;15、缆绳固定孔;16、垫片限位部;17、底座调节孔;18、垫片安装孔;19、限位槽;20、轮体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描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段落可能涉及的方位名词,包括但不限于“上、下、左、右、前、后”等,其所依据的方位均为对应说明书附图中所展示的视觉方位,其不应当也不该被视为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或技术方案的限定,其目的仅为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创造所述的技术方案。
[0024]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5]
实施例1
[0026]
一种建筑缆绳强度检测用固定工装,包括底座4,底座4的两侧通过底座支脚5固定在工位,所述底座4上加工有底座调节孔17,底座调节孔17通过固定螺栓3与固定架1的底部连接;所述固定架1成对设置于底座4上,在固定架1的顶部加工有供固定轴8穿过的通孔,相邻固定架1之间的固定轴8上安装有缆绳固定轮9,缆绳固定轮9的两端分别通过左垫片10、右垫片6与对应位置处的固定架1连接;在位于右垫片6的固定架1外侧设有紧固螺母7,紧固螺母7通过螺纹结构连接于固定轴8;所述固定轴8远离紧固螺母7的一端插入至轴体限位部11中,轴体限位部11位于固定架1的外部;所述缆绳固定轮9上加工有线槽12,线槽12为分布在缆绳固定轮9外表面的螺旋凹槽,线槽12的起点处连接有弧形压道14,弧形压道14位于缆绳固定轮9与左垫片10接触的端面;所述缆绳固定轮9在与左垫片10接触的端面上加工有环形凸起构成的垫片限位部16,垫片限位部16与左垫片10连接;所述左垫片10上加工有垫片
安装孔18,垫片安装孔18绕左垫片10中心轴线分布,垫片安装孔18与缆绳固定轮9端面的垫片固定孔13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0027]
实施例2
[0028]
一种建筑缆绳强度检测用固定工装,其包括所述弧形压道14的末端设置有缆绳固定孔15,缆绳固定孔15为盲孔;所述固定架1的底部位置处设置有加强筋2;所述轴体限位部11为凸出于固定架1的块体,在轴体限位部11的中心位置处加工有供固定轴8穿过的通孔,通孔内侧面上加工有限位槽19,限位槽19与固定轴8上的限位块对应。其余部分的结构及连接关系与前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结构及连接关系相同,为避免行文繁琐,此处不再赘述。
[0029]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继续对其中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及该技术特征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起到的功能、作用进行详细的描述,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且予以重现。
[0030]
如图1至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底座4为加工有底座调节孔17的矩形板体,在底座4的两端设置有底座支脚5,底座支脚5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拉力机上。所述的底座调节孔17为矩形孔,可通过固定螺栓3来实现与固定架1底部螺栓孔的配合,继而对固定架1的固定。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固定架1为倒置的t型板体,倒置的t型板体底部加工有螺栓孔,并且设置有加强筋2,以实现对底部连接部位的加强。在固定架1的顶部设置有连接固定轴8的通孔。
[003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固定架1成对设置于底座4的两侧,固定轴8的两端分别穿过固定架1上方的通孔并伸出,其中一个固定架1在通孔外侧设置有与其一体的轴体限位部11,轴体限位部11为凸出于固定架1的环体结构。所述轴体限位部11的内侧面绕其中心轴线分布有若干限位槽19,在固定轴8穿过轴体限位部11的位置处设置有与固定轴8一体的限位块,限位块位于限位槽19内。限位块与限位槽19配合后,能够有效防止固定轴8的转动。
[0032]
除上述段落中所述的固定架1外,另一固定架1的外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紧固螺母7,紧固螺母7能够通过螺纹结构连接于固定轴8上,且固定螺母7的内侧面与固定架1的外侧面贴合。在上述两者的接触面上均可设置用于增加摩擦力的纹路结构,以实现两者的紧密贴合。如图1、图2所示,在相邻固定架1之间的固定轴8上安装有缆绳固定轮9,缆绳固定轮9通过其外侧面加工的轮体固定孔20及固定螺钉安装于固定轴8上。同时,在缆绳固定轮9的中心轴线处加工有供固定轴8穿过的通孔,通孔内设有平面结构,固定轴8为杆体上带有平面的杆体结构,两个平面对正后即可实现固定轴8与缆绳固定轮9的固定作业。
[0033]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缆绳固定轮9的两个端面分别通过右垫片6、左垫片10与对应侧的固定架1接触,当上述段落中的紧固螺母7在旋紧的过程中逐步对固定架1施加作用力时(此时,位于紧固螺母7一侧的固定架底部未通过固定螺栓3紧固在底座4上),能够将右垫片6、左垫片10压紧在缆绳固定轮9的端面上,右垫片6、左垫片10、缆绳固定轮9的端面、固定架1的内侧面均为摩擦面,压紧贴合的过程中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接触作用力,实现更加紧密的贴合。
[0034]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缆绳固定轮9的外表面加工有螺旋凹槽构成的线槽12,螺旋凹槽12的起始位置处设置有弧形压道14,弧形压道14位于缆绳固定轮9与左垫片10贴合
的端面上,且弧形压道14为与螺旋凹槽12贯通的凹槽结构,在弧形压道14的另一端加工有缆绳固定孔15。缆绳固定孔15为盲孔,通过与销钉配合实现将缆绳的末端固定在其内部。缆绳沿着弧形压道14进入到螺旋凹槽12内,并可沿着螺旋凹槽12缠绕后再与拉力机顶部的夹持装置连接。为了实现对缆绳固定孔15及弧形压道14内缆绳的二次加固,可在缆绳固定轮9的端面上加工有垫片固定孔13及垫片限位部16,通过垫片固定孔13及垫片限位部16连接与固定左垫片10,左垫片10的摩擦面与缆绳固定轮9的端面紧密贴合,实现对该部位缆绳的二次加固。缠绕后的缆绳及端部固定,能够有效加强缆绳底端的固定程度。
[0035]
最后,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