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磅布线结构的制作方法](http://img.xjishu.com/img/zl/2021/4/16/lbbubn6kc.jpg)
汽车磅布线结构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称重磅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汽车磅布线结构。
背景技术:2.汽车磅是用于大型车辆车辆称重超载检测或者称重收费等的电子衡器,其称重主要依赖于称重传感器获取载重数据,为了保证称重的准确性,现有的汽车磅无论是大型地磅还是分体式称重模块,都会设置多个称重传感器,每个称重传感器或者单独通过导线与总控制器连接,或者分别通过无线传输,这样的设计导致称重现场导线杂乱没有秩序,而无线传输设计成本高,尤其对于分体式称重模块,更换称重场景之后需要重新进行通信配置,操作不方便,使用灵活性低。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磅布线结构,通过对秤面板上的导线进行收束分布,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有利于对导线进行集中保护,同时也使得秤面更加美观。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磅布线结构,包括秤面板、称重传感器和分线装置,所述秤面板包括使用时用于承重的秤面和靠近地面的秤底,所述称重传感器成对地固定于所述秤面上的边缘处,所述分线装置设置于成对的所述称重传感器之间,并通过导线与所述称重传感器连接;所述称重传感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秤面上,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支脚,使用时,所述支脚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秤面板架空于若干个所述支脚之间使所述秤底不接触地面。
5.优选的,所述称重传感器外部套设有支撑梁,所述分线装置收束于所述支撑梁内。
6.优选的,所述支撑梁为u型槽,所述支撑梁与所述秤面扣合,所述支撑梁的两端向所述秤面外侧延伸至完全覆盖所述称重传感器。
7.优选的,所述分线装置包括两个分线端口,所述分线端口至少分出一根导线。
8.优选的,所述秤面一端固定有总控制器,所述总控制器通过一根导线与所述分线装置的一个分线端口连接。
9.优选的,所述秤面板的中轴线上固定安装第一对称重传感器,所述秤面板两端分别固定安装第二对称重传感器和第三对称重传感器。
10.优选的,所述第一对称重传感器之间连接第一分线装置,所述第二对称重传感器之间连接第二分线装置,所述第三对称重传感器之间连接第三分线装置,所述第一分线装置包括一个分出一根导线的单线端口和一个分出三根导线的多线端口,所述单线端口的导线与所述第二分线装置连接,所述多线端口的导线与所述第一对称重传感器和所述第三分线装置连接。
11.优选的,所述第二分线装置包括一个分出一根导线的单线端口和一个分出三根导线的多线端口,所述单线端口的导线与所述总控制器连接,所述多线端口的导线与所述第
二对称重传感器和所述第一分线装置连接。
12.优选的,所述第三分线装置包括一个分出一根导线的单线端口和一个分出两根导线的多线端口,所述单线端口的导线与所述第一分线装置连接,所述多线端口的导线与所述第三对称重传感器连接。
13.优选的,所述秤面上固定有阻止梁,所述阻止梁位于两对所述称重传感器之间。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5.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磅布线结构通过在秤面上成对的称重传感器之间设置分线装置,简化汽车磅布线结构,操作方便使用灵活,保持秤面的美观;在称重传感器上设置支脚,使秤面板不直接接触地面,可以降低秤面高度,方便称重时车辆上磅,且简化磅体结构,节省磅体用料成本。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涉及的技术方案对应附图加以简单说明,显而易见的,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能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可以依据以下附图获得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相同或相似的其他附图。
17.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磅布线结构所在汽车磅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8.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磅布线结构在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19.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20.1.秤面板,11.秤面,12.秤底,2.称重传感器,201.第一对称重传感器,202.第二对称重传感器,203.第三对称重传感器,21.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3.支脚,3.阻止梁,4.支撑梁,5.总控制器,61.第一分线装置,62.第二分线装置,63.第三分线装置,64.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可行技术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没有作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得到的其他实施例,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不应当理解为其指示或隐含指示所限定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本说明书各实施例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表明包括至少一个该被限定的技术特征。
23.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该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
24.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磅布线结构主要用于汽车衡领域,该汽车磅布线结构既可以应用于大型汽车衡中也可以应用于分体式或组合使用的称重装置中,在实际使用中,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磅布线结构既可以安装在称重秤的表面也可以安装在称重秤的底部,连接在多个传感器之间,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磅布线结构安装方便,布线简单,秤面上更加美观,优选的,布线结构分布于秤面上,可以进一步降低秤面高度,方便称重操作。
25.参照附图1所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磅布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磅布线结构包括秤面板1、称重传感器2和分线装置(图1中未示出),其中,所述秤面板1包括使用时用于承重的秤面11和靠近地面的秤底12,所述称重传感器2成对地固定于所述秤面11上的边缘处,所述分线装置设置于成对的所述称重传感器2之间,并通过导线与所述称重传感器2连接,通过设置在成对称重传感器2之间的分线装置,可以将秤面11上的导线有序收束,使得秤面11更加整齐,方便将导线收束于秤面11边缘处,避免称重时车轮反复碾压导线。在本实施例中,秤面板1为一个刚性薄板,使用时,靠近地面的秤底12悬空,不与地面紧密接触,用于承重的秤面11承载车轮且与车轮直接接触,设置于称重传感器2之间的分线装置排布于秤面11之上,相比安装在秤底12更有利于降低秤面板1的高度。称重传感器2固定于所述秤面11上的边缘处,一方面可以利用称重传感器2将秤面板1架空,避免秤面板1接触地面分散压力导致称重传感器2不能准确称重,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车辆称重时,碰撞损坏称重传感器2。所述称重传感器2包括: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所述第一连接部21固定于所述秤面11上,所述第二连接部22靠近地面的一侧设有支脚23,使用时,所述支脚23支撑在地面上,所述秤面板1架空于若干个所述支脚23之间使所述秤面板1不接触地面。根据称重场景和称重需要秤面板1会设计成不同大小,对应的在秤面11上成对地设置两个、四个或者六个称重传感器2,从而保证多个称重传感器2的支脚23构成一个支撑框架能够支撑起秤面板1,不让秤面板与地面接触。
26.上述实施例的主要技术效果体现在:利用分线装置装置实现多个称重传感器之间优选连接,同时分线装置设置在秤面11之上,不增加汽车磅整体的高度;将秤面板1架空于称重传感器2之间,同时使称重传感器2位于秤面11之上,大大减小秤面板1相对于地面的抬升高度,方便车辆称重时顺利驶入秤面板1上。
27.继续参照附图1,所述称重传感器2外部套设有支撑梁4,具体地,支撑梁4可以是如图中所示出的,同时套在成对的称重传感器2外部,也可以每一个独立的称重传感器外部单独套设支撑梁4,这些设计都可以实现对称重传感器的保护,防止称重传感器裸露在秤面板1上收到损坏。当称重传感器4成对地设置在秤面11上时,优选的,该成对的称重传感器2外部共同套设一个支撑梁,这样可以让所述分线装置以及传感器之间的导线收束于所述支撑梁4内,此时支撑梁4既起到保护作用又可对分线装置、导线等进行遮蔽,不影响秤面的视觉美感。为了减轻汽车磅整体重量,所述支撑梁4为u型槽,所述支撑梁4与所述秤面11扣合,在秤面11上形成一个中空的通道结构,同时所述支撑梁4的两端向所述秤面11外侧延伸至完全覆盖所述称重传感器2。
28.参照附图2,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磅布线结构,在秤面11的一端固定有总控制器5,固定方式可以选用焊接或者装配固定,所述总控制器5只需要通过一根导线64与所述分线装置的一个分线端口连接,就可以实现对整个秤面板上所有的称重传感器进行控制和数据传输。所述分线装置包括两个分线端口,所述分线端口至少分出一根导线,例如:当一个分线装置两端的分线端口分别分出一根导线,此时分线装置就相当于一根导线,可以连接两个传感器或者将一个传感器与总控制器连接;当一个分线装置的一端分线端口分出一根导线另一端分线端口分出两根导线,此时分线装置可以连接两个传感器同时与另一个分线装置或总控制器连接;当一个分线装置的一端分线端口分别分出一根导线另一端分线端口分出三根导线,此时分线装置可以连接两个传感器,并同时与两个分线装置或者同时与一个分
线装置和总控制器连接。
29.结合参照附图1和附图2,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秤面11上成对固定有三对称重传感器2,具体地,所述秤面板1的中轴线上固定安装第一对称重传感器201,所述秤面板1两端分别固定安装第二对称重传感器202和第三对称重传感器203,对应的,所述第一对称重传感器201之间连接第一分线装置61,所述第二对称重传感器202之间连接第二分线装置62,所述第三对称重传感器203之间连接第三分线装置63,所述第一分线装置61包括一个分出一根导线64的单线端口和一个分出三根导线64的多线端口,所述单线端口的导线与所述第二分线装置62连接,所述多线端口的导线与所述第一对称重传感器201和所述第三分线装置63连接。所述第二分线装置62包括一个分出一根导线64的单线端口和一个分出三根导线64的多线端口,所述单线端口的导线与所述总控制器5连接,所述多线端口的导线与所述第二对称重传感器202和所述第一分线装置61连接。所述第三分线装置63包括一个分出一根导线64的单线端口和一个分出两根导线64的多线端口,所述单线端口的导线与所述第一分线装置61连接,所述多线端口的导线与所述第三对称重传感器203连接。通过这种设计,总控制器5上面只需要连接一根导线即可,并且整个秤面11的所有导线也被整齐收束,当成对的称重传感器2外部套设支撑梁4后,可以同时把导线也遮蔽。进一步地,所述秤面11上固定有阻止梁3,所述阻止梁3位于两对所述称重传感器2之间,例如附图2中,在第一对称重传感器201两侧分别固定阻止梁3,阻止梁3可以是焊接固定在秤面11上,也可以采用装配结构进行固定,此时,两对称重传感器2之间的导线,可以通过在秤面11上的靠近边缘处设置u型槽阻止梁进行遮蔽保护。
3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法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