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站仪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59259发布日期:2021-03-30 19:50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站仪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仪器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站仪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全站仪自动化监测时,由于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存在粉尘、风雨、暴晒等干扰因素,不利于监测工作的稳定进行和仪器的安全,需要根据实际的使用环境和仪器型号设计保护装置,即不同型号的全站仪需采用一个保护装置。同时目前的保护装置无法做到防尘,从而当外部环境存在粉尘特别是细微铁粉时,长时间驱动全站仪的频繁使用,易造成全站仪驱动装置的机械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可对多种全站仪进行防尘保护的全站仪防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全站仪防护装置,包括上保护罩、下保护罩、弧形护臂,高度调节组件和防尘罩;所述上保护罩开口朝下设置,所述下保护罩开口朝上设置,所述上保护罩与下保护罩之间通过高度调节组件连接,所述弧形护臂包括支臂和弧形侧板,两个所述支臂均与全站仪可拆卸连接,且两个支臂分别位于全站仪镜头的两侧,所述弧形侧板与支臂连接,并环绕于全站仪镜头的外周,所述弧形侧板的顶端与上保护罩的底端开口接触,所述弧形侧板的底端与下保护罩的顶端开口接触,所述防尘罩罩设于全站仪操作键盘的外周,所述防尘罩的底部与下保护罩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保护罩包括盖板和第一环形围板;所述盖板封闭于第一环形围板的上端,所述盖板开设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第一螺孔,所述高度调节组件穿过第一螺孔,并与盖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围板的底端开口与弧形侧板的顶端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的直径大于第一环形围板的直径,所述第一螺孔均匀分布在第一环形围板的内侧边缘或外侧边缘。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环形板;所述第一环形板安装于第一环形围板的底端的内侧,所述第一环形板与弧形侧板的顶端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下保护罩包括底板和第二环形围板;所述底板扣设于第二环形围板的底端,所述底板的中心开设通孔,此通孔位于第二环形围板围成的区域中心,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环形槽,此环形槽位于第二环形围板的内侧,所述防尘罩的底部与环形槽密封连接,所述底板开设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第二螺孔,所述高度调节组件穿过第二螺孔,并与底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环形围板的顶端与弧形侧板的底端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直径大于第二环形围板的直径,所述第二螺孔均匀分布在第二环形围板的内侧边缘或外侧边缘。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环形板;所述第二环形板安装于第二环形围板的顶端的内侧,所述第二环形板与弧形侧板的底端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侧板的弧度为120°,两张弧形侧板之间具有间隔,以避让镜头。

进一步地,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包括螺杆和调节螺母;所述螺杆分别穿过上保护罩和下保护罩,所述调节螺母螺纹安装于螺杆,用于调节上保护罩与下保护罩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防尘罩采用防尘纱布制成。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本全站仪保护装置主要由上下两个保护罩、高度调节组件和弧形护臂构成,高度调节组件与上、下保护罩,可通过调节连接件调整上下保护罩位置;上保护罩、弧形护臂、下保护罩自上而下依次摆放;可对多种不同型号的全站仪进行防护,扩大了本装置的适用范围。

2、本全站仪防护装置在全站仪自动化测量过程中进行防护时,弧形护臂和防护罩与全站仪实现同步旋转,避免装置的复杂化。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站仪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弧形护臂安装在全站仪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弧形护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防尘罩安装在全站仪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下保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底板的俯视图;

图7示出了图6的截面图;

图中,1为上保护罩;2为下保护罩;3为防尘罩;4为支臂;5为弧形侧板;6为盖板;7为第一环形围板;8为底板;9为第二环形围板;10为通孔;11为环形槽;12为第二螺孔;13为第二环形板;14为螺杆;15为全站仪;16为镜头;17为操作键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4所示的全站仪防护装置,包括上保护罩1、下保护罩2、弧形护臂,高度调节组件和防尘罩3;所述上保护罩1开口朝下设置,所述下保护罩2开口朝上设置,所述上保护罩1与下保护罩2之间通过高度调节组件连接,所述弧形护臂包括支臂4和弧形侧板5,两个所述支臂4均与全站仪15可拆卸连接,且两个支臂4分别位于全站仪镜头16的两侧,所述弧形侧板5与支臂4连接,并环绕于全站仪镜头16的外周,所述弧形侧板5的顶端与上保护罩1的底端开口接触,所述弧形侧板5的底端与下保护罩2的顶端开口接触,所述防尘罩3罩设于全站仪操作键盘17的外周,所述防尘罩3的底部与下保护罩2密封连接。高度调节组件能够调节上、下保护罩之间的间隔,提高本全站仪防护装置的适用范围。弧形侧板5的弧度为120°,两张弧形侧板5之间具有间隔,此间隔避让开物镜,弧形侧板5跟随全站仪15转动,与全站仪15的物镜轴心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达到自动避让镜头的目的。支臂4通过卡夹与全站仪镜头16的两侧可拆卸连接,上保护罩1、弧形护臂、下保护罩2自上而下设置,减少全站仪15直接暴露的面积,避免环境中直接的风吹雨打和暴晒。所述防尘罩采用防尘纱布制成,重量不超过300g。

如图1-图3所示,弧形侧板与上、下保护罩之间无直接连接,随全站仪15自由转动。当上、下保护罩之间的距离调整时,需调整弧形侧板5的上下位置以保证与上下两个保护罩的贴合。

所述上保护罩1包括盖板6和第一环形围板7;所述盖板6设置于第一环形围板7的上端,并将第一环形围板7的上端开口封闭,所述盖板6开设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第一螺孔,所述高度调节组件中的螺杆14穿过第一螺孔,并通过调节螺母与盖板6固定,所述第一环形围板7的底端开口与弧形侧板5的顶端接触。

所述盖板6的直径大于第一环形围板7直径,此设置可以避免全站仪的上部分被暴晒和风吹雨打,第一螺孔均匀分布在第一环形围板7的内侧边缘或外侧边缘。第一螺孔的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确保与第二螺孔12一一对正。

还包括第一环形板;所述第一环形板安装于第一环形围板7的底端的内侧,所述第一环形板与弧形侧板5的顶端接触。通过设置第一环形板,能够减少弧形侧板5与上保护罩1之间的间隔,减少全站仪15直接暴露的面积。

所述下保护罩2包括底板8和第二环形围板9;所述底板8扣设于第二环形围板9的底端,所述底板8的中心开设通孔10,此通孔10位于第二环形围板9围成的区域中心,所述底板8上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环形槽11,此环形槽11位于第二环形围板9的内侧,所述防尘罩3的底部与环形槽11密封连接,所述底板8开设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第二螺孔12,所述高度调节组件中的螺杆14穿过第二螺孔12,并通过调节螺母与底板固定,所述第二环形围板9的顶端与弧形侧板5的底端接触。通孔10用于全站仪穿过与观测墩安装。环形槽11用于固定防尘罩3,为保持美观,环形槽11贴紧第二环形围板9的内圈设置。

所述底板8的直径大于第二环形围板9的直径,所述第二螺孔12均匀分布在第二环形围板9的内侧边缘或外侧边缘。第二螺孔12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需要与第一螺孔上下对正。

还包括第二环形板13;所述第二环形板13安装于第二环形围板9的顶端的内侧,所述第二环形板13与弧形侧板5的底端接触。通过设置第二环形板13,能够减少弧形侧板5与下保护罩2之间的间隔,减少全站仪15直接暴露的面积。

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包括螺杆14和调节螺母;所述螺杆14分别穿过上保护罩1的盖板6和下保护罩2的底板8,所述调节螺母螺纹安装于螺杆14,用于调节上保护罩1与下保护罩2之间的间距。螺杆14和调节螺母结构简单,可方便的调节上保护罩1与下保护罩2之间的间距,提高本装置的适用范围。

本防护装置中,螺杆14采用规格为500mm*6mm螺纹钢;第一环形围板7和第二环形围板9采用规格为1mm防锈钢板,直径45mm;弧形侧板5和支臂4采用规格为1mm硬质胶板,弧形侧板5直径44mm,弧度120°;支臂4通过塑料吸盘吸附在全站仪的两侧,臂长可根据全站仪选用不同尺寸,例如:3mm、4mm、5mm;底板8采用规格为1mm防锈钢板,直径45mm;环形槽11采用规格为壁厚1mm环形塑料板,环形槽11直径35mm、宽10mm、深10mm;通孔10直径30mm;防尘罩3采用防尘纱布制作罩网,上部通过魔术贴与全站仪15连接,下部放入环形槽11中,并采用粘合剂密封。

具体使用时,将下保护罩2固定在全站仪观测墩上方,全站仪15通过通孔10与观测墩预埋固定;将防尘罩3上部通过魔术贴与全站仪操作键盘17连接,下部放置进入环形槽11中,通过填充液、粘合剂等实现防尘罩3与环形槽11的密封,以将全站仪操作键盘17及基座与外部环境隔离;通过支臂4将弧形护板4与全站仪镜头16的两侧连接,根据监测点位置调整弧形侧板5的角度;通过螺杆14和调节螺母将上保护罩1固定,并根据全站仪的高度调整上保护罩1位置。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能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定,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所做的改变或其它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