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柱堵头气密性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02632发布日期:2021-04-09 12:50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圆柱堵头气密性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芯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圆柱堵头气密性工装。



背景技术:

由于现代社会的能源日益减少,传统能源所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储能电源,具有能量高、工作电压高、体积小、贮存寿命长等优点,随着当代人对能源以及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动力锂电池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对人体和环境的损害较小,相比传统的铅酸电池具有很大优越性,随着汽车废气的排放引发环境问题的加剧,动力锂电池还可以代替燃油成为汽车使用的新能源。

在新能源锂电池pack工艺中,其中电池包在行驶中由于电池的充放电会造成电池包的温度的上升;为了保证电池包内部温度的恒定,会导入液冷冷却方案,测试液冷管路的气密性完好一直是产品生产工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模拟液冷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密封性能,需要将外部的气管与液冷管有效结合连接,保证安装密封后不可漏气,方可进行精准的测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柱堵头气密性工装,通过气密性工装能够通过转动顶端把手,对工装底端的密封圈进行挤压,通过挤压密封圈使其能够与液冷管道内径过盈配合,从而实现外部气管与液冷管的密封结合连接,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圆柱堵头气密性工装,包括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内部导管,所述内部导管外端套接有与气管相连的主体结构,在内部导管上远离主体结构的一端套设有压环,所述内部导管远离出气口的一端连接有通过与内部导管相对转动,带动压环向主体结构一侧移动后并固定的把手,所述内部导管在主体结构与出气口之间套设有可沿内部导管压缩变形得以与液冷管内壁过盈配合的密封圈,所述内部导管在靠近出气口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对密封圈进行限位的限位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部导管远离出气口的一端径向开设有通孔,所述把手通过螺栓与通孔的配合固定在内部导管上,所述把手沿通孔转动带动压环沿内部导管向主体结构的一端移动并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部导管远离出气口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衔接板,所述衔接板上开设有用于转动连接把手的通孔,所述把手沿通孔转动带动压环沿内部导管向主体结构的一端移动并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在主体结构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套设在内部导管上的旋转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在主体结构靠近压环的一侧螺纹连接有套设在内部导管上的旋转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部导管在主体结构与密封圈之间套设有用于带动密封圈压缩形变的密封压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部导管包括通过螺纹连接的两段导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气口和与主体结构上气管的衔接处均固定连接有胶垫,所述密封圈材质为硅胶材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通过把手旋转带动压环移动,利用把手旋转前后压环相对内部导管形成的移动行程差,同时在工装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作用下,把手旋转能够使密封压环移动并压缩密封圈使其形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将外部的气管与液冷管有效的密封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后续对液冷管测试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圆柱堵头气密性工装使用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圆柱堵头气密性工装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气密性工装中内部导管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把手、2-压环、3-旋转环、4-主体结构、5-气管、6-密封压环、7-密封圈、8-挡板圈、9-内部导管、10-衔接板、11-进气口、12-螺纹、13-出气口、14-通孔、15-液冷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圆柱堵头气密性工装,包括内部导管9;套设在内部导管上的主体结构4和压环2;固定在内部导管一侧的把手以及套设在内部导管上的密封圈7和对密封圈进行限位的限位件8,所述限位件8可以为但不仅限于套设在内部导管上用于对密封圈限位的档板圈。

所述内部导管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气口11和出气口13,所述主体结构4上固定连接有气管,所述气管与进气口不固定连接但相连通,为使气管与进气口在位置相衔接时保证两者之间的气密性,在气管靠近进气口的一端以及进气口靠近气管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胶垫。

如图1-2所示,在内部导管上远离主体结构的一端套设有压环2,所述内部导管远离出气口的一端连接有能够与其发生相对转动的把手。所述内部导管与把手之间的连接方式有两种,其一为:所述内部导管远离出气口的一端径向开设有通孔14,所述把手通过螺栓与通孔的配合固定在内部导管上,所述把手沿通孔转动带动压环沿内部导管向主体结构的一端移动并固定;其二为:所述内部导管远离出气口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衔接板10,所述衔接板上开设有用于转动连接把手的通孔14,所述把手沿通孔转动带动压环沿内部导管向主体结构的一端移动并固定,所述衔接板一方面能够对压环进行限位,而且能够连接把手。上述两种方式均为通过转动把手将压环带动主体结构沿内部导管向密封圈一侧移动一定距离,从而使主体结构将密封圈压缩,使压缩后的密封圈能够与液冷管内壁过盈配合,此时气密性工装将气管与液冷管密封相连。

如图3所示,所述内部导管在主体结构与出气口之间套设有可沿内部导管压缩变形得以与液冷管内壁过盈配合的密封圈,所述内部导管在靠近出气口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对密封圈进行限位的限位件8,所述密封圈经过主体结构的压缩后,能够与液冷管内壁过盈配合,用于连接工装和液冷管并对液冷管与工装连接处进行密封。

所述旋转环与主体结构之间有两种设置方式,其一:在主体结构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套设在内部导管上的旋转环3,该种设置方式中,旋转环主要在压环向主体结构一侧移动时,能够带动主体结构沿内部导管进行移动;其二:在主体结构靠近压环的一侧螺纹连接有套设在内部导管上的旋转环3,该种设置方式中,通过旋转环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螺纹连接,能够相应改变压环与把手之间的形成变量,从而达到控制密封圈的形变量大小,确保内部导管与液冷管道之间的密封效果,即内部张力,同时在旋转环对压环行程的调节作用下,可以控制密封圈的形变量大小,使本装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用于不同内壁直径的液冷管。

所述内部导管在主体结构与密封圈之间套设有用于带动密封圈压缩形变的密封压环6,在密封压环与限位件8的配合作用下,能够将密封压环压缩形变,从而将出气口与液冷管道口的衔接处进行密封。所述内部导管包括通过螺纹连接的两端导管,如图2-3所示,通过将内部导管设置为螺纹连接的两段式,便于工作人员对整体气密性工装的拆装,且方便气密性工装的加工和运输。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运行稳定,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如图1和图3所示,首先将气管与主体结构配合,接入进气口,然后人工手持工装主体结构处,工装出气口13对准液冷管道15,将密封圈部分完全套入液冷管道进气口;将把手由垂直方向向下搬动至90°,在此过程中需保持密封圈与液冷管道无相对运动,与此同时把手抵压压环2向下运动,压环抵压旋转体带动主体结构下压密封压环,这样密封压环向下运动抵压密封圈向下运动,由于密封圈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受限挡板圈阻挡,造成密封圈变形膨胀。随着密封圈与液冷管道从侧壁方向结合挤压,这样工装本体就固定在液冷管道中无法动颤从而固定住,从而实现外部气管的气体充入液冷管,保证进出气体不泄露;当工装已固定在液冷管道后,接下可实现充气测试等步骤。

本实用新型通过把手旋转带动压环移动,利用把手旋转前后压环相对内部导管形成的移动行程差,同时在工装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作用下,把手旋转能够使密封压环移动并压缩密封圈使其形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将外部的气管与液冷管有效的密封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后续对液冷管测试的准确性。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