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测试剂卡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14082发布日期:2021-07-02 19:32阅读: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检测试剂卡壳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试剂卡壳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检测试剂卡壳体。



背景技术:

检测试剂卡是生物医学检测中常用的器件。现有技术中的检测试剂卡通常是包括上盖(或是面板)、底座(或是底板)定位扣合形成的壳体(或是卡体)以及设在所述壳体中的检测试纸(条),上盖设有加样孔,底座设有试纸槽,检测试纸设于试纸槽内,上盖与底座通过凸设的定位体及定位孔插接结合连接。

为了实现检测试剂卡壳体的检测的有效性以及准确性,需要壳体的上盖与底座结合保持紧密配合状态,不能有松动现象,以保证试纸条在卡中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快速性。

然而,由于现有技术中,检测试剂卡的壳体的上盖与底座是采用定位圆柱体及定位孔配合的结合结构,因此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在遇到振动或颠簸,或是碰撞情况下,上盖与底座会出现分离的现象,即使是有稍微的分离,只要上盖与底座不是最初出厂状态下的紧密结合,就会使上盖与底座之间缝隙空间增大,从而影响检测效果,影响检测结果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稳定的检测试剂卡壳体。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检测试剂卡壳体,包括通过定位结构连接在一起的面板与底板,所述面板与所述底板扣合后通过卡钩机构自动钩紧。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卡钩机构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面板与底板的内表面的第一卡钩与第二卡钩,所述第一卡钩与第二卡钩具有位于板体上的凸出部,所述卡钩机构钩紧时,所述第一卡钩的凸出部与第二卡钩的凸出部相互啮合。

其中,所述第一卡钩连接于所述面板或底板的基板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二卡钩连接于所述面板或底板的基板的内表面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卡钩机构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面板与所述底板上的凸块与钩孔;所述凸块与钩孔钩紧时,所述凸块插入所述钩孔中与所述钩孔相啮合。

其中,所述钩孔设在所述面板的公止口上,所述凸块连接在所述底板的侧壁上与所述侧壁形成卡钩。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卡钩机构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面板与所述底板上的卡钩与钩孔;所述卡钩具有与所述钩孔配合的凸块;所述卡钩与钩孔钩紧时,所述凸块插入所述钩孔中与所述钩孔相啮合。

其中,所述卡钩连接于所述面板或底板的基板的内表面上;所述钩孔连接于所述面板或底板的基板的内表面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面板与所述底板通过定位柱和定位孔插接配合所形成的定位结构实现定位连接。

其中,所述面板上凸设有面板定位柱和\或面板定位孔,所述底板上凸设有配合所述面板定位柱的底板定位孔和\或配合所述面板定位孔的底板定位柱。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试剂卡壳体,除了通过定位结构将面板与底板连接,保持面板与底板间的距离恒定外,还通过卡钩结构来钩紧面板与底板,这样保证了面板与底板的连接稳定性,不会因运输或使用过程中,如振动或颠簸,或是碰撞而导致面板与底板分离的现象发生,从而保证了面板与底板间最初设计距离的稳定,从而保证了检测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下的检测试剂卡壳体的面板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面板的后视图;

图3为对应图2所示面板的检测试剂卡壳体的底板的后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底板的主视图;

图5为图2、4中面板与底板的卡钩连接示意图;

图6为三联检测侧试剂卡壳体的面板上的卡钩的布置主视示意图;

图7为图6的轴测示意图;

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下的底板的主视图;

图9为图8实施例下的底板所对应的面板的侧视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面板的后视图;

图11为图8-10所示的实施例下的面板及底板的钩紧连接剖面图;

图12为三联检测试剂卡壳体的底板上的凸块的布置主视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轴测示意图;

图14为与图12、13配合的三联检测试剂卡的面板上的边钩孔布置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轴测示意图;

图16为一种实施例下与卡钩配合的内钩孔在底板上的布置主视图;

图17为图16的轴测示意图;

图18为图16、17的底板上内钩孔与面板上的卡钩的钩紧连接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检测试剂卡壳体,包括通过定位结构连接在一起的面板1与底板2,所述面板上有观察孔12,排气孔11,以及加样孔13,所述面板1与所述底板2扣合后还进一步地通过卡钩机构自动钩紧;所述卡钩机构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面板1与底板2的内表面上的第一卡钩17与第二卡钩15,所述第一卡钩与第二卡钩具有位于卡钩板体上的凸出部,包括所述第一卡钩的凸出部18与第二卡钩的凸出部19,其中,在所述卡钩钩紧时,所述第一卡钩的凸出部18与第二卡钩的凸出部19相互啮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卡钩结构,实现钩紧面板与底板,这样保证了面板与底板的连接稳定性,不会因运输或使用过程中,如振动或颠簸,或是碰撞而导致面板与底板分离的现象发生,从而保证了面板与底板间最初设计距离的稳定,从而保证了检测的准确性。

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卡钩与第二卡钩具有弹性,能形变,在相互卡接啮合时,两个凸出部接触并相互挤压前进时,能相应形变,保证凸出部能挤压前行,并凸出部相分离时,回弹复位,从而实现利用凸出部啮合卡紧。

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卡钩与第二卡钩的结构可以相同或是不相同,只要它们具有配合能啮合钩紧的凸出部即可,可以是如图5所示的相同的卡钩结构,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卡钩结构,整体呈l形状结构并能钩紧即可,其中,所述第一卡钩与第二卡钩的结构可以是如图5所示相对布置配合来实现钩紧,也可以是图5所示的所述第一卡钩左旋转或右旋转90度后与第二卡钩钩紧,具体不限。

为了提高卡钩的稳定性,防止断裂,可以在所述卡钩的板体的另一侧,即与所述凸出部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凸筋20,形成加强结构。

其中,所述凸出部位于卡钩板体的一平面上,且所述的啮合面与所述的平面垂直,从而使所述卡钩的啮合面形成直角钩紧结构,当面板与底板受外力分离时,所述第一卡钩以及第二卡钩通过啮合施加与分离力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将面板与底板钩紧,防止受外力作用分离。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第一卡钩与第二卡钩在结合时顺利实现,在所述凸出部的外侧形成导入斜面,通过导入斜面的设计,这样方便面板与底板扣合时,使第一卡钩与第二卡钩通过所述凸出部在发生挤压接触时能利用导入斜面继续顺利向前运动,最终实现相互利用凸出部相互钩紧。

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卡钩可以是连接于所述面板上,所述第二卡钩连接于所述底板上。当然了,所述第一卡钩也可以连接于所述的底板上,所述第二卡钩对应的连接于所述的面板上,具体不限。

作为一个实施例,如果所述第一卡钩连接于所述面板上,所述第二卡钩连接于所述底板上,则所述第一卡钩与所述面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卡钩与所述底板一体成型。

由于现有技术中,所述卡体通常是采用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注塑成型,因此,具体实现时,可以通过设计模具,实现第一卡钩与所述面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卡钩与所述底板一体成型。

当然,如果所述第一卡钩可以是连接于所述的底板上,所述第二卡钩对应的连接于所述的面板上,则所述第一卡钩与所述底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卡钩与所述面板一体成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卡钩的布置位置以及数量可以根据检测试剂卡壳体的大小来确定,如用于一个单卡试剂卡时,可以在单卡的试纸区域21外侧的面板及底板的任何可用的位置,或是在试纸区域外的轴向方向上两侧分别布置和\或是径向方向上两侧相应的位置布置,如对角线位置上布置;

用于多联卡时,可以布置更多个所述卡钩,如在试纸区域外侧的轴向方向两侧和\或是径向方向上相应的位置,以能使面板与底板卡紧不分离为原则。

其中,所述面板与所述底板通过定位柱14和定位孔16插接配合的定位结构实现定位连接。定位柱和定位孔配合插接实现面板与底板扣合时定位功能以及控制面板与底板的设计间距的功能。

具体的,所述面板上凸设有面板定位柱和\或面板定位孔,所述底板上凸设有配合所述面板定位柱的底板定位孔和\或配合所述面板定位孔的底板定位柱。此为现有技术结构,不再详细说明。

作为又一个实施例,所述面板与底板的卡钩机构还可以通过一个凸块或是卡钩与配合的钩孔来钩紧;在所述凸块或是卡钩及与钩孔配合钩紧时,所述凸块或卡钩的凸出部插入所述钩孔中与边钩孔相互啮合,实现将面板与底板钩紧,

其中,所述的钩孔可以是通孔,也可以是盲孔而形成孔槽的的结构。上述的钩孔可是位于所述壳体的面板或底板的侧壁,或是位于所述面板或底板的基板的表面上。下面对上述的两种结构结合附图来说明。

如图8-15所示,所述面板与底板的卡钩机构还可以通过一个侧壁上的凸块151与配合的侧壁上的边钩孔172来钩紧;在所述凸块及边钩孔配合钩紧时,所述凸块插入所述边钩孔172中与边钩孔相互啮合。

上述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凸块151与边钩孔172配合结构,实现钩紧面板与底板,这样保证了面板与底板的连接稳定性,不会因运输或使用过程中,如振动或颠簸,或是碰撞而导致面板与底板分离的现象发生,从而保证了面板与底板间最初设计距离的稳定,从而保证了检测的准确性。

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边钩孔具有弹性,能形变,在与凸块配合而相互钩紧啮合时,在凸块挤压下能相应形变,同时凸块所在平面也具有形变量,这样保证能挤压扣合,并使凸块能扣入边钩孔中,从而实现利用凸块及边钩孔啮合钩紧。

优选的,所述凸块位于所述面板或底板的相应平面上,且与所述边钩孔的啮合面与所在的平面垂直,从而使所述凸块与边钩孔的卡接面或啮合面形成直角结构卡接结构,当面板与底板受外力分离时,所述凸块以及边钩孔通过啮合施加与分离力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从而实现将面板与底板钩紧,防止受外力作用分离。当然,上述凸块与边钩孔的啮合面不限于垂直于所述凸块所在的平面,上述的啮合面也不限于一个平面,上述边钩孔的孔形也不限于矩形孔,可以任何可用的孔形结构。

如图11所示,所述凸块151是连接于底板的侧壁22内表面上形成卡钩结构,这样与凸设在在面板1的公止口24顶端的边钩孔172配合,在钩紧时实现相互啮合。

另外,由于所述边钩孔172为凸出公止口设计,因此,为了配合凸块151,所述凸块优选的位于底板2的侧壁22内侧母止口所在壁面上形成避让所述边钩孔172的避让槽23,以方便插入。

作为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边钩孔可以是位于所述面板或底板的止口上。此时,对应的凸块位于所述面板或底板的四周的侧壁平面上,这样实现二者的相互配合来卡紧。

上述的技术方案,所述凸块的位置以及数量,以及所述边钩孔的数量相对应,可以根据检测试剂卡的大小来确定其最终的数量,以使面板以及底板能稳定扣合后不分离为原则,具体根据情况来定。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凸块与边钩孔在结合时顺利实现卡合,在所述凸块的外侧形成导入斜面,通过导入斜面的设计,这样方便面板与底板扣合时,使凸块与边钩孔在发生挤压接触时能利用导入斜面继续顺利相向运动,最终实现相互利用凸块与边钩孔卡入后,并相互卡接钩紧。

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凸块可以是连接于所述面板上,所述边钩孔连接于所述底板上。当然了,所述凸块也可以连接于所述的底板上,所述边钩孔对应的连接于所述的面板上,具体不限。

作为一个实施例,如果所述凸块可以是连接于所述面板上,所述边钩孔连接于所述底板上,则所述凸块与所述面板一体成型,所述边钩孔与所述底板一体成型。

由于现有技术中,所述壳体通常是采用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注塑成型,因此,具体实现时,可以通过设计模具,实现凸块与所述面板一体成型,所述边钩孔与所述底板一体成型。

当然,如果所述凸块连接于所述的底板上,所述边钩孔对应的连接于所述的面板上,则所述凸块与所述底板一体成型,所述钩孔与所述面板一体成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检测试剂卡的壳体的侧壁上的所述凸块以及边钩孔的布置位置以及数量可以根据检测试剂卡的大小来确定,以能使面板与底板卡紧不分离为原则。

参见图16-18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面板与底板还可以是通过卡钩与凸设于所述面板或底板的基板的内表面上的内钩孔171钩紧来实现将面板与底板相钩紧,此时对应的卡钩要位于所述面板或底板的基板平面上,这样实现二者的相互配合来卡紧。

优选的,所述卡钩的板体上具有对应的配合内钩孔的凸块,该板体与所述面板或底板的基板的内表面垂直连接,结构请参考图2、5所示第一卡钩17或第二卡钩15的结构,不再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卡钩及内钩孔的布置位置以及数量可以根据试剂卡的大小来确定,如用于一个单卡时,可以在单卡的在试纸放置区域21外的面板及底板的任何可用的位置,或是在试纸放置区域外的轴向方向上两侧分别布置和\或是径向方向上两侧分别相应的位置布置,如用于多联卡时,可以布置更多个所述卡钩以及配合的内钩孔,如在试纸所在区域外轴向方向两侧和\或径向方向上相应的位置,以能使面板与底板卡紧不分离为原则。

通过以上说明,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试剂卡壳体,除了通过定位结构将面板与底板连接,保持面板与底板间的距离恒定外,还通过卡钩钩紧所述的面板与底板,这样保证了面板与底板的连接稳定性,不会因运输或使用过程中,如振动或颠簸,或是碰撞而导致面板与底板分离的现象发生,从而保证了面板与底板间最初设计距离的稳定,从而保证了检测的准确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