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织物平磨仪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51517发布日期:2021-05-25 12:35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织物平磨仪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织物性能测试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织物平磨仪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纺织材料的耐磨性对于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因而有必要对使用中受到擦洗作用的纺织物表面组织进行试验,即对各种纺织材料的耐磨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价,织物平磨仪是用于检查面料耐磨性的一种仪器。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1504827a公开了一种马丁代尔耐磨测试仪,包括箱体及上平台,上平台上固定有摩擦台,摩擦台上均螺纹安装有下固定环以固定毛毡,并放置有用于固定待测物的安装座,上平台上装有带动待测物转动的转动平台,转动平台上固定有多个承载砝码的安装筒,砝码底部带有与安装座顶部沉孔插接配合的插杆,下固定环周侧均匀设有从动卡齿,下固定环之间设有拆装轮,拆装轮周侧均匀设有与从动卡齿啮合的主动卡齿,箱体内固定有用于驱动拆装轮转动的拆装电机。使用时,启动拆装电机,驱动拆装轮将下固定环拧开,再将毛毡放入摩擦台上,然后反向驱动拆装电机,将下固定环与摩擦台旋紧,以此固定好毛毡;然后将待测物放入安装座中,将安装座放置在毛毡上并将安装座顶部沉孔与插杆对齐,然后启动升降电机将升降平台下降,降低砝码高度以使插杆插入安装座中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安装座直接放置在毛毡上不稳定,插杆相对安装座移动时,可能会带动安装座移动,导致刮擦的位置重合度较高,影响实验数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高织物安装的稳定性,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织物平磨仪的固定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织物平磨仪的固定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织物平磨仪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上平台上的底座、置于底座上的锁紧件、套设在锁紧件上的固定件、连接固定件和底座的锁定环,所述锁紧件和固定件之间形成供待测物放置的间隙,所述固定件上端开设有连通下端面供插杆穿入的检测槽,所述锁定环同时螺纹连接于固定件和底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检测前,将待测物整齐铺设在锁紧件上,固定件套在锁紧件上,将锁紧件向固定件内压紧。将固定件置于底座上,转动锁定环,锁定环从底座侧壁转动至固定件外侧壁,将固定件和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锁定,待测物被锁紧件和固定件夹紧,不易移动。固定件被限位后,待测物位置较为稳定,因此检测效果较为准确。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固定设有定位环,所述固定件下端沿其周向开设有供定位环穿设的定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底座上固定安装定位环,安装固定件时,之间穿入定位环上即可,然后旋转调整周向位置即可用锁定环将底座和固定件的位置锁定。定位环的设置,提高了固定件的安装效率,实用性较高。

优选的,所述定位环外侧壁固定设有限位条,所述定位槽内壁开设有供限位条穿入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条沿其长度方向滑动连接于限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锁定环同时螺纹连接底座和固定件,因此底座和固定件表面的螺牙连接可以形成完整的螺旋线。安装固定件时,需要转动固定件以调整固定件和底座的相对位置,使两者的螺牙连续,设置限位条后,对准限位条和限位槽即可,快速完成固定件的组装,提高了安装效率。

优选的,所述锁定环内壁均匀开设有螺纹槽,所述底座外侧壁固定设有第一螺牙,所述固定件外侧壁固定设有第二螺牙,所述第二螺牙的螺距由靠近底座一侧至远离底座一侧渐小,当锁定环拧至螺距较小一侧时,锁紧件下端抵接于底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螺牙和第二螺牙端部位置对应后,即可安装锁定环。转动锁定环,第二螺牙进入螺纹槽内,继续转动时,由于第二螺牙远离底座一侧的螺距逐渐减小,而螺纹槽的螺距一致,转动锁定环时,第二螺牙逐渐抵紧螺纹槽内壁,两者之间的摩擦力逐渐变大,此时,锁紧件下端抵接于底座,第二螺牙与螺纹槽之间抵紧,因此连接较为紧密,锁定效果较佳。

优选的,所述锁紧件外侧壁的下端沿其周向固定设有弹性圈,用于抵接固定件内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锁紧件外侧壁安装弹性圈,是为了提高锁紧件和固定件之间的摩擦。当待测物铺在锁紧件上时,将固定件套在锁紧件上,并将锁紧件向固定件内施压,直至待测物抵紧固定件内壁,此时,弹性圈抵住固定件,使得安装在固定件内的锁紧件不易掉落,便于固定件的安装。

优选的,所述弹性圈侧壁的上边沿沿其周向开设有便于穿入固定件的倒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圈一般由橡胶等材料制成,通常摩擦系数较大。当弹性圈上端外边沿与固定件内径相近时,锁紧件初始穿入较为费力。在弹性圈外侧上边沿设置倒角,具有便于锁紧件穿入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锁紧件下端开设有减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锁紧件下端开设减重槽,可以节省材料,同时,安装和拆除时,需要反复拿取锁紧件,减重槽的开设可以减轻操作者的负担。

优选的,所述锁定环外侧壁沿其周向固定设有若干防滑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底座和固定件的相对位置时,需要转动锁定环,使底座和固定件的相对位置锁定。由于拧动锁定环至第二螺牙逐渐转入螺纹槽内时,拧动锁定环会逐渐困难,在锁定环外壁设置防滑纹,可以增大手掌与锁定环外壁的摩擦,操作更加顺利。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将固定件和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锁定,待测物被锁紧件和固定件夹紧,不易移动,待测物位置也较为稳定。

2.设置定位环和限位条,可以快速对准固定件和底座的相对位置,提高了安装效率。

3.弹性圈抵住固定件,使得安装在固定件内的锁紧件不易掉落,便于固定件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拆分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前视剖视图;

图3是图2在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底座;11、锁紧件;12、固定件;13、锁定环;14、检测槽;15、减重槽;20、弹性圈;21、倒角;30、定位环;31、限位条;32、定位槽;33、限位槽;40、螺纹槽;41、第一螺牙;42、第二螺牙;43、防滑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织物平磨仪的固定装置。参照图1和图2,包括固定安装在上平台上的底座10、置于底座10上的锁紧件11、套设在锁紧件11上的固定件12以及用于固定锁紧件11和固定件12相对位置的锁定环13,固定件12上开设有检测槽14,用于供插杆抵接待测物。锁紧件11和固定件12之间形成间隙,用于放置待测物。

检测前,将待测物铺设在锁紧件11上,固定件12套在锁紧件11上,将锁紧件11向固定件12内压紧。将固定件12置于底座10上,锁定环13将固定件12和底座10之间的相对位置锁定,待测物被锁紧件11和固定件12夹紧,完成待测物的固定。

具体的,参照图1和图2,锁紧件11下端开设有减重槽15,减重槽15沿锁紧件11轴向开设。锁紧件11外侧壁沿其周向固定设有弹性圈20,弹性圈20下端与锁紧件11下端端面平齐,且弹性圈20远离锁紧件11一侧侧壁抵接于固定件12内壁。弹性圈20可以为橡胶圈。为了便于穿入固定件12内,弹性圈20上端外侧边沿沿其周向开设有倒角21。

参照图2和图3,底座10上固定安装有定位环30,定位环30与底座10同轴,位于便于固定件12穿入,定位环30上端的内边沿和外边沿沿其周向皆开设有圆角。定位环30外侧壁固定设有一个限位条31,限位条31沿竖直方向设置。固定件12下端开设有定位槽32,定位槽32环绕成一圈,用于供定位环30穿入,定位环30和定位槽32呈间隙配合。定位槽32内壁开设有限位槽33,限位条31穿设在限位槽33内,且限位条31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于限位槽33。

固定待测物时,先将其平整铺设在锁紧件11表面,再将固定件12套设在锁紧件11上。将锁紧件11向固定件12内压,直至待测物抵紧固定件12内壁的上端面,弹性圈20抵紧固定件12内壁,防止锁紧件11掉落,待测物被初步固定。

将限位条31与固定件12内的限位槽33位置大致对应,固定件12放置在底座10上时,定位环30穿入定位槽32内,同时,微微调整位置,直至限位条31穿入限位槽33。此时,固定件12与底座10的相对位置确定。

具体的,参照图2和图3,锁定环13内侧壁开设有螺纹槽40,螺纹槽40的螺距不变。底座10外侧壁固定设有第一螺牙41,第一螺牙41螺旋设置,且第一螺牙41的螺距不变。固定件12外侧壁固定设有第二螺牙42,第二螺牙42的螺距由靠近底座10一侧至远离底座10一侧逐渐变小,且第二螺牙42靠近底座10一侧的螺距与第一螺牙41的螺距一致。当限位条31位于限位槽33内时,第二螺牙42下端与第一螺牙41上端连接,此时第一螺牙41和第二螺牙42的轨迹形成完整且连续的螺旋线。当锁定环13拧至螺距较小一侧时,锁紧件11下端抵紧底座10。锁定环13外侧壁设有防滑纹43,防滑纹43沿锁定环13周向均匀设有若干。

固定件12和底座10的相对位置对应后,转动锁定环13,使其缓慢向固定件12一侧移动,第二螺牙42逐渐穿入螺纹槽40内。继续转动时,由于第二螺牙42远离底座10一侧的螺距逐渐减小,而螺纹槽40的螺距一致,转动锁定环13时,第二螺牙42逐渐抵紧螺纹槽40内壁,直至拧紧,此时锁紧件11下端抵紧底座10,待测物被固定件12和锁紧件11压紧,固定件12和底座10的相对位置被锁定。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用于织物平磨仪的固定装置的实施原理为:检测前,需要将待测物铺在锁紧件11上,固定件12套在锁紧件11上,将锁紧件11向固定件12内压紧。固定件12置于底座10上后,锁定环13将固定件12和底座10之间的相对位置锁定,待测物被锁紧件11和固定件12夹紧,完成待测物的固定,即可进行检测工序。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