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文工程用水位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55366发布日期:2021-06-01 23:36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文工程用水位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文观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文工程用水位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水文工程监测适用于水文部门对江、河、湖泊、水库、渠道和地下水等水文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在汛期来临时,对于水库坝闸位置的水位监测是灾害防治的重要内容一致。

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在坝壁上设置水文尺来进行水位的检测,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需要检测人员时常进行水位的观测记录,但是在观测的时候,由于距离问题或者水波反光的问题,难以看清数据,可能造成读数错误,如果水位过高而没有及时进行应急措施,会导致灾害的发生,且通过水文尺进行水位观察和预警时,当水位过高时,没有可靠的提醒和报警手段。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文工程用水位监测装置,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水文工程用水位监测装置,包括固定架、壳体、活塞、浮座、溢流仓和报警机构;所述壳体可升降式设置在固定架的右侧,壳体为底部敞口的圆柱形空腔结构,所述壳体内固接有环形的限位块,限位块上方的壳体内壁圆周均匀固接有导向杆,所述活塞滑动连接在限位块上方的壳体内并与导向杆滑动连接,活塞上方的壳体内盛装有导电溶液,所述活塞的下表面中心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浮座固接在转轴的底部,浮座为中空状,所述溢流仓固接在壳体的顶部,溢流仓为长方体中空状,溢流仓的左侧底部与壳体的内腔顶部之间通过连通管连接,溢流仓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左侧形成溢流腔,溢流仓的左侧板顶部设有通孔;

所述报警机构包括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第三金属片、第四金属片、报警灯、蜂鸣器、蓄电池和总开关,所述第一金属片和第三金属片固接在溢流仓的左侧板内壁,所述第二金属片和第四金属片固接在隔板的左侧面,且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的高度一致,第三金属片和第四金属片的高度一致,所述报警灯、蜂鸣器和蓄电池固接在溢流仓的顶板上表面,所述总开关固接在溢流仓的右侧板外壁;

所述蓄电池的正极电性连接有第一导线,所述总开关设置在第一导线中,第一导线的头部通过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分别电性连接有第一金属片和第三金属片,所述蓄电池的负极电性连接有第四导线,所述第四导线的头部通过第五导线和第六导线分别电性连接报警灯和蜂鸣器,所述报警灯的另一个接线端通过第七导线电性连接第二金属片,所述蜂鸣器的另一个接线端通过第八导线电性连接第四金属片。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上设有竖向的滑槽,所述滑槽内转动连接有升降螺杆,所述壳体的外壁固接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通过连接杆固接有升降座,所述升降座滑动连接在滑槽中并与升降螺杆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下方的壳体内腔通过圆周均匀设置的支杆固接有稳定套,所述稳定套的内壁固接有阻尼圈,所述转轴阻尼式活动连接在阻尼圈中,浮座的外壁圆周均匀固接有扇叶。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滑动连接在溢流仓中,隔板的右侧面中心转动连接有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还与溢流仓的右侧板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内固接有滤网,所述溢流仓的左侧板外壁固接有防雨罩,所述防雨罩将通孔罩合在其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水位上升时使得浮座向上移动,从而将导电溶液压到溢流仓中,当溢流仓中的导电溶液漫过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时,报警灯闪烁,当溢流仓中的导电溶液漫过第三金属片和第四金属片时,报警灯闪烁的同时蜂鸣器发出报警声,从而提醒检测人员水位到达警戒线,本装置可以避免观测水位造成的误差或者观察不及时造成的延迟现象,便于及时对汛期水情灾害做出及时反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水文工程用水位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1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本实用新型所述溢流仓位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4:图3所示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本实用新型中各电路元件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固定架,2-壳体,3-活塞,4-浮座,5-溢流仓,601-第一金属片,602-第二金属片,603-第三金属片,604-第四金属片,605-报警灯,606-蜂鸣器,607-蓄电池,608-总开关,609-第一导线,610-第二导线,611-第三导线,612-第四导线,613-第五导线,614-第六导线,615-第七导线,616-第八导线,7-限位块,8-导向杆,9-导电溶液,10-转轴,11-连通管,12-隔板,13-溢流腔,14-通孔,15-滑槽,16-升降螺杆,17-固定套,18-连接杆,19-升降座,20-支杆,21-稳定套,22-阻尼圈,23-扇叶,24-调节螺杆,25-滤网,26-防雨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5所示,一种水文工程用水位监测装置,包括固定架1、壳体2、活塞3、浮座4、溢流仓5和报警机构;壳体2可升降式设置在固定架1的右侧,壳体2为底部敞口的圆柱形空腔结构,壳体2内固接有环形的限位块7,限位块7上方的壳体2内壁圆周均匀固接有导向杆8,活塞3滑动连接在限位块7上方的壳体2内并与导向杆8滑动连接,活塞3上方的壳体2内盛装有导电溶液9,活塞3的下表面中心转动连接有转轴10,浮座4固接在转轴10的底部,浮座4为中空状,溢流仓5固接在壳体2的顶部,溢流仓5为长方体中空状,溢流仓5的左侧底部与壳体2的内腔顶部之间通过连通管11连接,溢流仓5内设有隔板12,隔板12的左侧形成溢流腔13,溢流仓5的左侧板顶部设有通孔14;

报警机构包括第一金属片601、第二金属片602、第三金属片603、第四金属片604、报警灯605、蜂鸣器606、蓄电池607和总开关608,第一金属片601和第三金属片603固接在溢流仓5的左侧板内壁,第二金属片602和第四金属片604固接在隔板12的左侧面,且第一金属片601和第二金属片602的高度一致,第三金属片603和第四金属片604的高度一致,报警灯605、蜂鸣器606和蓄电池607固接在溢流仓5的顶板上表面,总开关608固接在溢流仓5的右侧板外壁;

蓄电池607的正极电性连接有第一导线609,总开关608设置在第一导线609中,第一导线609的头部通过第二导线610和第三导线611分别电性连接有第一金属片601和第三金属片603,蓄电池607的负极电性连接有第四导线612,第四导线612的头部通过第五导线613和第六导线614分别电性连接报警灯605和蜂鸣器606,报警灯605的另一个接线端通过第七导线615电性连接第二金属片602,蜂鸣器606的另一个接线端通过第八导线616电性连接第四金属片604。

优选的,固定架1上设有竖向的滑槽15,滑槽15内转动连接有升降螺杆16,壳体2的外壁固接有固定套17,固定套17通过连接杆18固接有升降座19,升降座19滑动连接在滑槽15中并与升降螺杆16啮合。

优选的,限位块7下方的壳体2内腔通过圆周均匀设置的支杆20固接有稳定套21,稳定套21的内壁固接有阻尼圈22,转轴10阻尼式活动连接在阻尼圈22中,浮座4的外壁圆周均匀固接有扇叶23。

优选的,隔板12滑动连接在溢流仓5中,隔板12的右侧面中心转动连接有调节螺杆24,调节螺杆24还与溢流仓5的右侧板啮合。

优选的,通孔14内固接有滤网25,溢流仓5的左侧板外壁固接有防雨罩26,防雨罩26将通孔14罩合在其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为:

使用时,进行汛期的水位检测时,将固定架1通过一体浇筑或者膨胀螺栓固定在坝壁上,通过升降螺杆16的转动驱动壳体2下降,从而使得浮座4下降并落在水面上,然后合上总开关608。

在进行汛期水位检测时,水位上升时带动浮座4上升,浮座4驱动活塞3上升,从而将导电溶液9经连通管11压到溢流腔13中,随着水位的不断上升,溢流腔13中的导电溶液9不断增多,当导电溶液9漫过第一金属片601和第二金属片602时,报警灯605的电路被接通,报警灯605闪烁提醒检测人员注意。

随着水位的不断上升,到溢流腔13中的溶液漫过第三金属片603和第四金属片604时,蜂鸣器606的电路被接通,此时报警灯605和蜂鸣器606同时工作,提高提醒的强度。

通过隔板12的移动,可以调节溢流腔13的水平截面面积,比如隔板12越靠右,则溢流腔13的水平截面面积越大,从而需要浮座4上升更大的距离才能使得报警灯605或蜂鸣器606工作,依据上述原理,可以根据坝闸的防汛等级,调节报警时机与水位上升高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扇叶23和阻尼圈22的设置,浮座4经水流冲刷的过程中,浮座4克服阻尼圈22的阻力转动,可以抵消一部分的水流冲击力。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