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产品检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组合式电气火灾探测器测试盒,尤其是一种组合式电气火灾探测器免接线测试盒。
背景技术:
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了加强对电气火灾的预防,电气火灾探测器孕育而生。电气火灾探测器通过实时探测线路中的漏电流大小和导线温度高低,预测火灾发生的可能性。电气火灾探测器在出厂前,需要对电气火灾探测器的功能进行检测,以保证其使用性能。
组合式电气火灾探测器整体测试通道数较多,检验时需要测试人员对每个通道的开路、短路和火警等状态的功能进行逐一测试,若组合式电气火灾探测器有m个剩余电流测试通道和n个温度测试通道,则单个产品短路测试需进行m+n次短接和m+n次撤销操作,开路测试需进行m+n次拆线和m+n次压线操作,火警测试需进行m次电流调节和n次升温操作,批量产品进行测试则需要更多次操作,需要对线路进行反复的拆接,造成工时的大量消耗,不利于组合式电气火灾探测器产品的批量化生产检测,此为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设计一种组合式电气火灾探测器免接线测试盒,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组合式电气火灾探测器测试时需要对线路进行反复的拆接、大量消耗工时的缺陷,提供设计一种组合式电气火灾探测器免接线测试盒,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免除人工的重复接线和拆装环节,实现组合式电气火灾探测器批量化生产检测,降低产品检验过程中的人工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给出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组合式电气火灾探测器免接线测试盒,包括测试壳,所述测试壳中装有一个探测器产品,测试壳对探测器产品的上侧、下侧、左侧、右侧和前侧进行固定和限位,探测器产品的后侧由测试壳上的固定夹进行固定,测试壳上设置有测试电路板,测试电路板的下端连接互感线圈,互感线圈中穿过电流输入线,测试电路板上设置有剩余电流测试探针、温度测试探针和报警总线,剩余电流测试探针与探测器产品的剩余电流测试通道相连,温度测试探针与探测器产品的温度测试通道相连,报警总线连接探测器产品的报警系统。
作为优选,所述电流输入线连接数字三用表校验仪;通过数字三用表校验仪为电流输入线输入报警值需要的电流,检测探测器产品漏电流报警功能是否正常。
作为优选,所述探测器产品包括有一个剩余电流测试通道和四个温度测试通道。
优为优选,所述测试电路板上包括继电器k2、继电器k4和继电器k7,继电器k2的线圈第一端、继电器k4的线圈第一端和继电器k7的线圈第一端均连接短路控制线第一端,继电器k2的线圈第二端、继电器k4的线圈第二端和继电器k7的线圈第二端均连接短路控制线第二端,短路控制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接通时,继电器k2、继电器k4、和继电器k7动作,对应一个剩余电流测试通道和四个温度测试通道短路,短路控制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断开,继电器k2、继电器k4和继电器k7恢复,对应一个剩余电流测试通道和四个温度测试通道回到正常监视状态,短路故障恢复,所述短路控制线两端连接dc24v选择性供电开关的短路开关;通过一次短路开关的闭合和断开操作能够完成探测器产品的1个剩余电流测试通道和4个温度测试通道的短路测试。
作为优选,所述测试电路板上包括继电器k3、继电器k5和继电器k8,继电器k3的线圈第一端、继电器k5的线圈第一端和继电器k8的线圈第一端均连接开路控制线第一端,继电器k3的线圈第二端、继电器k5的线圈第二端和继电器k8的线圈第二端均连接开路控制线第二端,开路控制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接通时,继电器k3、继电器k5、和继电器k8动作,对应一个剩余电流测试通道和四个温度测试通道开路,开路控制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断开,继电器k3、继电器k5和继电器k8恢复,对应一个剩余电流测试通道和四个温度测试通道回到正常监视状态,开路故障恢复,所述开路控制线两端连接dc24v选择性供电开关的开路开关;通过一次开路开关的闭合和断开操作能够完成探测器产品的1个剩余电流测试通道和4个温度测试通道的开路测试。
作为优选,所述测试电路板上温度测试探针之间连接等效负载100kω,100kω相当于环境温度25℃条件下感温电阻的内阻值,测试电路板上包括继电器k1和继电器k6,继电器k1的线圈第一端和继电器k6的线圈第一端均连接温度控制线第一端,继电器k1的线圈第二端和继电器k6的线圈第二端均连接温度控制线第二端,温度控制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接通时,继电器k1和继电器k6动作,对应四个温度测试通道在原有100kω电阻的基础上同时并联进一只20kω电阻,四个温度测试通道电阻值变为16.67kω,略高于温度测试通道的报警值,实现温度测试通道报警,所述温度控制线两端连接dc24v选择性供电开关的温度报警开关;通过一次温度报警开关的闭合和断开操作能够检测探测器产品的高温报警功能是否正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组合式电气火灾探测器免接线测试盒通过采用探针的接触式连接方式代替原有的螺丝压线连接方式,通过对电磁继电器进行开关控制,模拟测试环节中的短路状态和开路状态,通过测量热敏电阻的正常状态阻值和报警状态阻值,采用固定值电阻进行替代,省去热敏电阻接入的操作,测试盒可以通过3个开关的控制和一次对数字三用表校验仪的调节一次性完成探测器产品所有剩余电流测试通道和温度测试通道的功能调试,和原有生产测试流程相比,免除人工的重复接线和拆装环节,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操作时间,直接降低了产品检验过程中的人工成本。此外,本实用新型设计原理可靠,结构简单,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中组合式电气火灾探测器免接线测试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测试电路板的电路图。
其中,1-温度测试探针,2-测试壳,3-探测器产品,4-固定夹,5-测试电路板,6-互感线圈,7-剩余电流测试探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组合式电气火灾探测器免接线测试盒,包括测试壳2,所述测试壳2中装有一个探测器产品3,测试壳2对探测器产品3的上侧、下侧、左侧、右侧和前侧进行固定和限位,探测器产品3的后侧由测试壳2上的固定夹4进行固定,测试壳2上设置有测试电路板5,测试电路板5的下端连接互感线圈6,互感线圈6中穿过电流输入线,测试电路板5上设置有报警总线、剩余电流测试探针7和温度测试探针1,剩余电流测试探针7与探测器产品3的剩余电流测试通道相连,温度测试探针1与探测器产品3的温度测试通道相连,报警总线连接探测器产品3的报警系统。
所述电流输入线连接数字三用表校验仪;通过数字三用表校验仪为电流输入线输入报警值需要的电流,检测探测器产品3漏电流报警功能是否正常。
所述探测器产品3包括有一个剩余电流测试通道和四个温度测试通道。
如图2所示,所述测试电路板5上包括继电器k2、继电器k4和继电器k7,继电器k2的线圈第一端、继电器k4的线圈第一端和继电器k7的线圈第一端均连接短路控制线第一端,继电器k2的线圈第二端、继电器k4的线圈第二端和继电器k7的线圈第二端均连接短路控制线第二端,短路控制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接通时,继电器k2、继电器k4、和继电器k7动作,对应一个剩余电流测试通道和四个温度测试通道短路,短路控制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断开,继电器k2、继电器k4和继电器k7恢复,对应一个剩余电流测试通道和四个温度测试通道回到正常监视状态,短路故障恢复,所述短路控制线两端连接dc24v选择性供电开关的短路开关;通过一次短路开关的闭合和断开操作能够完成探测器产品3的1个剩余电流测试通道和4个温度测试通道的短路测试。
所述测试电路板5上包括继电器k3、继电器k5和继电器k8,继电器k3的线圈第一端、继电器k5的线圈第一端和继电器k8的线圈第一端均连接开路控制线第一端,继电器k3的线圈第二端、继电器k5的线圈第二端和继电器k8的线圈第二端均连接开路控制线第二端,开路控制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接通时,继电器k3、继电器k5、和继电器k8动作,对应一个剩余电流测试通道和四个温度测试通道开路,开路控制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断开,继电器k3、继电器k5和继电器k8恢复,对应一个剩余电流测试通道和四个温度测试通道回到正常监视状态,开路故障恢复,开路控制线两端连接dc24v选择性供电开关的开路开关;通过一次开路开关的闭合和断开操作能够完成探测器产品3的1个剩余电流测试通道和4个温度测试通道的开路测试。
所述测试电路板5上温度测试探针1之间连接等效负载100kω,100kω相当于环境温度25℃条件下感温电阻的内阻值,测试电路板5上包括继电器k1和继电器k6,继电器k1的线圈第一端和继电器k6的线圈第一端均连接温度控制线第一端,继电器k1的线圈第二端和继电器k6的线圈第二端均连接温度控制线第二端,温度控制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接通时,继电器k1和继电器k6动作,对应四个温度测试通道在原有100kω电阻的基础上同时并联进一只20kω电阻,四个温度测试通道电阻值变为16.67kω,略高于温度测试通道的报警值,实现温度测试通道报警,所述温度控制线两端连接dc24v选择性供电开关的温度报警开关;通过一次温度报警开关的闭合和断开操作能够检测探测器产品3的高温报警功能是否正常。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没有创造性的变化,以及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所作的若干改进和润饰,都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