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寻北标校船舶方位的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27672发布日期:2021-07-20 16:08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寻北标校船舶方位的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标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寻北标校船舶方位的构造。



背景技术:

舰艇的设备在安装前,需要对设备上的方位基准镜来准直并建立坐标系,实现对设备的准确安装。

现有对舰艇的设备安装通常使用激光仪对每个设备进行单独安装,但是安装精度低,不能实现全舰艇设备统一坐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寻北标校船舶方位的构造,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设备安装精度低,不能实现全舰艇设备统一坐标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寻北标校船舶方位的构造,包括:基准部和第一观测部、第二观测部和第三观测部,所述基准部设置在室内,所述第一观测部、第二观测部和第三观测部均设置在室外,所述第一观测部和第二观测部沿子午线设置,所述第三观测部与所述基准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子午线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基准部包括基准墩和基准镜,所述基准镜安装在所述基准墩上。

优选的,所述基准墩上端埋设有固定螺栓,所述基准镜通过基准镜座安装到所述基准墩上,所述基准镜座通过所述固定螺栓与所述基准墩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螺栓的直径为8mm,所述固定螺栓伸出所述基准墩20mm。

优选的,所述基准墩下方设置有水平的预埋件,所述基准墩内部设置有钢筋笼,所述钢筋笼与所述预埋件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基准部对应所述子午线的投影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观测部和第二观测部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观测部和第三观测部均位于所述基准部与所述子午线的垂线的一侧,所述第二观测部位于所述基准部与所述子午线的垂线的另一侧,所述基准部和所述第三观测部对应所述子午线的投影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观测部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观测部和第二观测部之间的距离大于1km。

优选的,所述第一观测部、第二观测部和第三观测部均包括观测墩和经纬仪,所述经纬仪安装在所述观测墩上。

优选的,所述第三观测部的所述观测墩的高度大于4m,所述第二观测部的所述观测墩的高度大于2m。

本申请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提供的寻北标校船舶方位的构造,通过室外的第一观测部、第二观测部和第三观测部数次转折角传递,标定出基准部的子午线或卯酉线方向,舰艇以基准部的子午线或卯酉线为基准轴对设备进行安装,使所有设备能够参照同一基准轴安装,实现了全舰艇设备统一坐标,安装精度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准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观测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基准部;11-基准墩;12-基准镜;13-固定螺栓;14-基准镜座;15-预埋件;16-钢筋笼;2-第一观测部;3-第二观测部;4-第三观测部;21-观测墩;22-经纬仪。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寻北标校船舶方位的构造,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全舰艇设备统一坐标,安装精度低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如图1所示,一种寻北标校船舶方位的构造,包括:基准部1和观测部,观测部包括第一观测部2、第二观测部3和第三观测部4,基准部1设置在室内,第一观测部2、第二观测部3和第三观测部4均设置在室外,第一观测部2和第二观测部3沿一条子午线设置,第一观测部2和第二观测部3之间的子午线形成基准边,第三观测部4与基准部1分别设置在子午线的两侧,通过室外的第一观测部2、第二观测部3和第三观测部4数次转折角传递,标定出基准部1的子午线或卯酉线方向,舰艇以基准部1的子午线或卯酉线为基准轴对设备进行安装,使所有设备能够参照同一基准轴安装,实现了全舰艇设备统一坐标,安装精度更高。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寻北标校船舶方位的构造,基准部1包括基准墩11和基准镜12,基准镜12安装在基准墩11上;基准墩11上端埋设有固定螺栓13,基准镜12通过基准镜座14安装到基准墩11上,调平基准镜12的棱脊,基准镜座14通过固定螺栓13与基准墩11固定连接;固定螺栓13的直径为8mm,固定螺栓13伸出基准墩1120mm;基准墩11下方设置有水平的预埋件15,用水准器放置在预埋件15上端面,保证预埋件15水平,基准墩11内部设置有钢筋笼16,钢筋笼16与预埋件15焊接连接,在钢筋笼16外做浇筑模进行浇筑,浇筑过程中将固定螺栓13埋设在水泥中,待水泥干固后形成基准墩11,使基准镜12更平稳。

如图1以及图3所示,为了解决地面目标的成像质量差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寻北标校船舶方位的构造,基准部1对应子午线的投影位置位于第一观测部2和第二观测部3之间;第一观测部2和第三观测部4均位于基准部1与子午线的垂线的一侧,第二观测部3位于基准部1与子午线的垂线的另一侧,基准部1和第三观测部4对应子午线的投影分别位于第二观测部3的两侧;第一观测部2和第二观测部3之间的距离大于1km,保证基准边方位角的精度;第一观测部2、第二观测部3和第三观测部4均包括观测墩21和经纬仪22,本实施例中经纬仪为电子经纬仪,经纬仪22安装在观测墩21上;为了保证地面目标的成像质量和减弱大气折光影响,并且避开障碍物,第三观测部4的观测墩21的高度在平原地区大于6m,山区大于4m;第二观测部3的观测墩21的高度在平原地区大于4m,山区大于2m。

本机构的工作原理:

1.仪器与软件

天文测量采用仪器为“电子经纬仪天文测量系统”。

2.天文经度、纬度测量

在观测墩上安置电子经纬仪,采用多星近似等高法同时进行经度、纬度测定,测量时执行以下规定:

a)经纬度观测按“比时—测时—比时”的纲要进行,即每晚观测至少要进行两次时间比对,两次比对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6小时,观测在此时间段内完成。

b)一组观测星应均匀分布在近似等高圈上,即在近似等高圈上每象限的观测星数应尽量相等,各象限观测星数的互差不应大于总观测数的15%;

一夜晚多组星的观测步骤如下:

第一步:测星前须先完成测前时间比对;记录观测组号、测前气温、气压;

第二步:选择待测星,一般提前30s以上,按照待测星的天顶距、方位角整置电子经纬仪;

第三步:当待测星进入视野后,即准备观测。观测时,记录恒星经过电子经纬仪的望远镜十字丝中心横丝时的瞬间时刻及天顶距、度盘位置;每次观测应使用望远镜十字丝中心横丝的同一部位,以减少望远镜横轴造成的观测误差。每次记录恒星瞬间时刻前,如发现电子经纬仪的望远镜有轻微变动,必须停止观测,并使电子经纬仪望远镜的静止时间不少于0.5s。

依次观测各星以完成一组星的观测,一组星的观测中间,不得进行时间比对;一组星观测完成后,方可开始下一组星的观测;一晚的星组观测结束,进行测后时间比对,并记录测后气温、气压。

3.天文方位角测量

a)方位角测量

分别在基准边两端的第一观测部和第二观测部的观测墩上架设电子经纬仪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要进行正反方位角的检核。

b)方位角测量规定

1)一点方位角按北极星任意时角法应观测18个测回;

2)一点方位角观测时间段数应不少于2个。白天、夜晚各为一个时间段,每一时间段的观测不得超过6测回。日、夜测回数不作限制,可全部昼测或夜测;

3)观测方位角,须进行测前、测后时间比对,两次比对时间间隔不得超过6小时。方位角观测在两次时间比对之间进行;

4)观测方位角时,为了计算钟差和钟速,一时间段的观测至少应收录两次无线电时号,时号间隔不得超过8小时。观测在两时号之间进行,也可以在收录第一时号前或第二时号后各一小时内进行。

c)方位角一测回观测程序

1)第一步:观测地面目标:用望远镜纵丝(尽量靠近十字丝中心部位)连续照准地面目标2次,每次照准后按下触发键,记录水平度盘读数;

2)第二步:观测北极星:用望远镜纵丝(尽量靠近十字丝中心部位)照准北极星6次。每次的观测方法是:在北极星运行轨迹的稍前方等待北极星的到来,等待时间应不小于0.5s。每次北极星过纵丝瞬间(即纵丝平分星像)按下触发键,记录观测时刻及度盘读数。测量时,电子经纬仪使用单次测量模式。每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须不少于1.5s;

3)第三步:纵转望远镜,再观测北极星,操作同第二步;

4)第四步:观测地面目标,操作同第一步;

以上步骤组成上半测回的观测。重复上述过程,完成下半测回操作。上下半测回组成一个完整测回。

4.基准镜方位(子午线)标定

子午线标定实施,在室外基准边建立的基础上进行。由于子午线的结构不同(子午线或卯酉线),子午线离基准点的距离与转折点数量的不同,其作业方法、仪器使用的数量不同。

子午线标定分为初放样标定和精确标定两个阶段,初放样标定和精准标定。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