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弱电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弱电工程用建筑智能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弱电工程是电力应用的一个分类。电力应用按照电力输送功率的强弱可以分为强电与弱电两类。建筑及建筑群用电一般指交流220v50hz以下的弱电。主要向人们提供电力能源,将电能转换为其他能源,例如空调用电,照明用电,动力用电等等。弱电系统目前深入到楼宇设备设施的各个方面,它既可以是独立的控制系统又可以参与其他设备的管控,为自动化控制的核心。温度传感装置是建筑智能监控系统的核心部件,但是现在市面上的温度传感装置中广泛使用的导热硅胶片导热效果并不理想,温度传感装置存在不灵敏,准确度不高的问题,进而影响整个监控系统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弱电工程用建筑智能监控系统,包括信息采集模块(1)、时间模块(2)、服务器模块(3)、通信模块(4)、上位机(5)、手机终端(6)、报警模块(7);所述服务器模块(3)与报警模块(7)、互联网、通讯模块(4)、信息采集模块(1)和时间模块(2)连接;所述时间模块(2)和所述信息采集模块(1)连接,所述通信模块(4)分别和上位机(5)和手机终端(6)连接,所述信息采集模块(1)包括摄像头(11)、建筑倾斜度测试仪(12)和温度传感装置(13),所述摄像头(11)、建筑倾斜度测试仪(12)、温度传感装置(13)分别与服务器模块(3)和时间模块(2)连接;所述温度传感装置(13)包括油光纸(131)、导热硅胶片(132)、温度传感器(133)、耳朵(134)、螺丝孔(135)和信号线(136),导热硅胶片(132)一面粘贴着油光纸(131),另一面与温度传感器(133)粘结在一起,温度传感器(133)两侧设有耳朵(134),螺丝孔(135)开设在耳朵(134)上面,信号线(136)安装在温度传感器(133)上。
优选的,所述导热硅胶片(132)的原料,包括:乙烯基硅油,含氢硅油,催化剂,硅烷偶联剂,氧化锌,氧化铝,片状多层石墨和抑制剂。
优选的,按重量份计,所述导热硅胶片(132)的原料包括:乙烯基硅油100~200份,含氢硅油5~10份,催化剂0.4~1.5份,硅烷偶联剂3~8份,抑制剂0.01~0.06份,氧化锌300~500份,氧化铝40~80份,片状多层石墨30~50份。
优选的,按重量份计,所述导热硅胶片(132)的原料包括:乙烯基硅油150份,含氢硅油8份,催化剂1份,硅烷偶联剂5份,抑制剂0.05份,氧化锌400份,氧化铝60份,片状多层石墨40份。
优选的,所述氧化锌:氧化铝:片状多层石墨的重量比为(10~15):(1~2):1。
优选的,所述抑制剂选自选自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丁基炔醇中的一种或两种。
优选的,所述偶联剂选自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硅烷偶联剂为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优选的,导热硅胶片(132)的制备方法为:
(1)将乙烯基硅油、含氢硅油、氧化锌、氧化铝、片状多层石墨加入到搅拌釜中搅拌;
(2)搅拌均匀以后加入硅烷偶联剂和抑制剂,搅拌;
(3)冷却到室温,加入催化剂,搅拌,抽真空脱去气泡,得到膏状料;将膏状料在pet膜中间压延成型片状,裁切、固化,得到导热硅胶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一种功能齐全,安全高效,集多个功能不一的弱电工程用建筑智能监控系统,新型导热硅胶片的使用提高了温度传感器的灵敏度,提高了整个监控系统的使用效果。在导热硅胶材料中氧化铝填充量大,所得制品导热率高,但价格较贵。氧化锌粒径及均匀性很好,但导热性偏低。本发明利用不同的导热填料分子的形态和大小各不相同,进行相互混合相互补充,可以更好地减少导热分子之间的间隙,有利于导热链的形成,由于大小粒子混杂填充可使不同粒径粒子间形成较密集堆积,相互接触几率增大,实现较高填充量。更有利于提高体系的综合性能,通过将氧化锌和氧化铝进行复配,并加入片状多层石墨,提高了导热硅胶片的导热效果。本发明提供的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弱电工程领域,能够随时检测建筑的建设情况,并定时将检测的建筑的建设情况结果通过互联网反馈给大众,且可以随时检查建筑的建设质量,当质量不合适时,便于及时更改,提高建筑的合格率和质量。
附图说明
图1弱电工程用建筑智能监控系统的结构示意框图。
图2为温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信息采集模块;2、时间模块;3、服务器模块;4、通信模块;5、上位机;6、手机终端;7、报警模块;11、摄像头;12、建筑倾斜度测试仪;13、温度传感装置;131、油光纸;132、导热硅胶片;133、温度传感器;134、耳朵;135、螺丝孔、136、信号线。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法的详述以及包括的实施例可进一步地理解本发明的内容。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技术及科学术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如果现有技术中披露的具体术语的定义与本申请中提供的任何定义不一致,则以本申请中提供的术语定义为准。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智能监控系统,包括信息采集模块1、时间模块2、服务器模块3、通信模块4、上位机5、手机终端6、报警模块7。
所述信息采集模块1,用于采集建筑物的建筑信息和建筑周围环境信息,并将采集的建筑信息和建筑周围环境信息传输至服务器模块3。所述时间模块2,与服务器模块3、信息采集模块1连接,用于实时时间的记录,并将实时时间值反馈至服务器模块3。所述服务器模块3,接收信息采集模块1传输的建筑信息和建筑周围环境信息,接收时间模块2传输的实时时间值,并将建筑信息及其对应的实时时间值进行统一保存,便于查找相应的时间内的建筑信息。
根据设定的时间间隔,服务器模块3定时从信息采集模块1采集的建筑信息中提取建筑质量信息和建筑建设进度信息,并将提取的建筑质量信息与预先设置好的建筑质量信息进行比较,当建筑质量信息不符合预先设置好的建筑质量信息时,服务器模块3将此建筑质量信息记录为异常建筑质量信息并将此异常建筑质量信息通过通信模块4传输至上位机5和手机终端6,同时对报警模块7发出报警指令;服务器模块3将提取的建筑建设进度信息与预先设置好的建筑建设进度信息进行比较,当建筑建设进度信息分别不符合预先设置好的建筑建设进度信息时,服务器模块3将此建筑建设进度信息记录为异常建筑建设进度信息并将此异常建筑建设进度信息通过通信模块4传输至上位机5和手机终端6,同时对报警模块7发出报警指令;服务器模块3将接收的建筑周围环境信息与预先设置的建筑周围环境信息进行比较,当接收的建筑周围环境信息不符合预先设置的建筑周围环境信息时,服务器模块3将此建筑周围环境信息记录为异常建筑周围环境信息,并根据异常建筑周围环境信息修订预先设置好的建筑建设进度信息,服务器模块3将此异常建筑周围环境信息通过通信模块4传输至上位机5和手机终端6,并对报警模块7发出报警指令。所述服务器模块3还与互联网连通,并将建筑信息传输至互联网,用户可以使用电脑或者手机通过互联网查询建筑信息,便于消费者从网上及时了解建筑信息和建设进度。通过上位机5和手机终端6可以实时观察到异常建筑信息及其对应的实时时间值,从而便于及时了解建筑的异常信息,并及时做好应对措施。
所述通信模块4,将服务器模块3传输的异常建筑质量信息及其对应的实时时间值、异常建筑建设进度信息及其对应的实时时间值、异常建筑周围环境信息及其对应的实时时间值传输至上位机5和手机终端6;所述报警模块7,针对服务器模块3传输的报警指令向上位机5和手机终端6发出报警信息,提醒人员注意。
所述信息采集模块1包括摄像头11、建筑倾斜度测试仪12、温度传感装置13。所述摄像头11、建筑倾斜度测试仪12、温度传感装置13分别与服务器模块3和时间模块2连接,所述摄像头11用于实时记录建筑图像信息,并将建筑图像信息传输至服务器模块3,服务器模块3将此建筑图像信息及其对应的实时时间值传输至互联网;服务器模块3定时从建筑图像信息中抽取出建筑建设进度信息,并将此建筑建设进度信息与设定的建筑建设进度信息进行比较,当此建筑建设进度信息不符合设定的建筑建设进度信息时,服务器模块3将此建筑建设进度信息通过通信模块4传输至上位机5和手机终端6,便于及时得知异常的建筑建设进度,及时了解原因,做出措施。例如建筑建设进度信息以建筑的高度表征,则服务器模块3从建筑图像信息中抽取建筑建设的高度信息,将抽取的建筑建设的高度信息与设定的建筑建设高度信息进行比较,当抽取的建筑建设的高度信息不在设定的建筑建设高度信息范围内时,表明建筑的建设进度出现了异常,有可能会影响建筑最终的建设进度和交房日期,而此时通过上位机5和手机终端6可以及时得知此异常的建筑建设进度,从而可以及时了解原因,做出措施。
所述建筑倾斜度测试仪12,可以为全站仪,用于检测建设中的建筑及其周围建筑物的倾斜角度,并将检测的建设中的建筑及其周围建筑物的倾斜角度信息传输至服务器模块3,服务器模块3将建设中的建筑倾斜角度信息及其对应的实时时间值传输至互联网;服务器模块3将建设中的建筑倾斜角度信息与设定好的建筑倾斜角度范围进行对比,当此建筑倾斜角度信息不符合预先设置好的建筑倾斜角度范围时,服务器模块3将此建筑倾斜角度信息记录为异常建筑倾斜角度信息,并将此异常建筑倾斜角度信息通过通信模块4传输至上位机5和手机终端6,并对报警模块7发出报警指令;服务器模块3将周围建筑物的倾斜角度信息与设定好的周围建筑物倾斜角度范围进行对比,当此周围建筑物的倾斜角度信息不符合预先设置好的周围建筑物的倾斜角度范围时,服务器模块3将此周围建筑物倾斜角度信息记录为异常周围建筑物倾斜角度信息,并将此异常周围建筑物倾斜角度信息通过通信模块4传输至上位机5和手机终端6,并对报警模块7发出报警指令。服务器模块3接收到异常建筑倾斜角度信息时,即表明建筑不合格,便于及时做好修改措施;当服务器模块3接收到异常周围建筑物倾斜角度信息时,表明此时的建筑建设过程中对周围的建筑造成了影响,有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伤害,通过上位机5和手机终端6我们可以及时得知异常周围建筑物倾斜角度信息,便于及时停止施工,做好措施。
所述温度传感装置13,用于检测建筑周围环境的温度信息,并将检测的温度信息传输至服务器模块3,服务器模块3将检测的温度信息与设定的温度信息进行比较,若是检测的温度信息超出设定的温度信息范围,则修订预先设置好的建筑建设进度信息。服务器模块3根据异常的温度信息修订设置好的建筑建设进度信息。
本发明的温度传感装置13,包括油光纸131、导热硅胶片132、温度传感器133、耳朵134、螺丝孔135和信号线136,导热硅胶片一面粘贴着油光纸131,另一面与温度传感器133粘结在一起,温度传感器133两侧设有耳朵134,螺丝孔135开设在耳朵134上面,信号线136安装在温度传感器133上。导热硅胶片132的截面大小与温度传感器133相同,耳朵134就是在制作温度传感器133时做的132个突出部位,耳朵134上还开设了螺丝孔135,这样在粘贴固定的同时,再用螺丝固定,可以更好地将温度传感器3固定在被测物表面。其中,所述导热硅胶片的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乙烯基硅油100份,含氢硅油5份,催化剂0.4份,抑制剂0.01份,硅烷偶联剂3份,氧化锌300份,氧化铝40份,片状多层石墨30份。
本发明中实施例和对比例使用的原料均购自:
乙烯基硅油:上海昊翀化工有限公司
含氢硅油:广东乐远化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片状多层石墨:厦门凯纳石墨烯技术有限公司
催化剂:铂金催化剂ke-808,广州康固佳化工实业有限公司
硅烷偶联剂: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杭州杰西卡化工有限公司
抑制剂: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武汉富鑫远科技有限公司
导热硅胶片的制备方法为:将乙烯基硅油、含氢硅油、氧化锌、氧化铝、片状多层石墨加入到搅拌釜中在70℃下搅拌3小时,转速为400rpm,搅拌均匀以后加入硅烷偶联剂和抑制剂,搅拌40分钟;冷却到室温,加入催化剂搅拌40分钟,转速为160rpm,抽真空脱去气泡,得到膏状料。将膏状料在pet膜中间压延成型片状,裁切、固化,得到导热硅胶片。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
所述导热硅胶片的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乙烯基硅油150份,含氢硅油8份,催化剂1份,硅烷偶联剂5份,抑制剂0.05份,氧化锌400份,氧化铝60份,片状多层石墨40份。
对比例1
对比例1与实施例2的区别为:
所述导热硅胶片的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乙烯基硅油150份,含氢硅油8份,催化剂1份,硅烷偶联剂5份,抑制剂0.05份,氧化锌400份,氧化铝60份。
导热硅胶片的制备方法为:将乙烯基硅油、含氢硅油、氧化锌、氧化铝加入到搅拌釜中在70℃下搅拌3小时,转速为4007rpm,搅拌均匀以后加入硅烷偶联剂和抑制剂,搅拌40分钟;冷却到室温,加入催化剂搅拌40分钟,转速为1607rpm,抽真空脱去气泡,得到膏状料。将膏状料在pet膜中间压延成型片状,裁切、固化,得到导热硅胶片。
对比例2
对比例2与实施例2的区别为:
所述导热硅胶片的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乙烯基硅油150份,含氢硅油8份,催化剂1份,硅烷偶联剂5份,抑制剂0.05份,氧化锌400份,片状多层石墨40份。
导热硅胶片的制备方法为:将乙烯基硅油、含氢硅油、氧化锌、片状多层石墨加入到搅拌釜中在70℃下搅拌3小时,转速为4007rpm,搅拌均匀以后加入硅烷偶联剂和抑制剂,搅拌40分钟;冷却到室温,加入催化剂搅拌40分钟,转速为160rpm,抽真空脱去气泡,得到膏状料。将膏状料在pet膜中间压延成型片状,裁切、固化,得到导热硅胶片。
对比例3
对比例3与实施例2的区别为:
所述导热硅胶片的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乙烯基硅油150份,含氢硅油8份,催化剂1份,硅烷偶联剂5份,抑制剂0.05份,氧化铝60份,片状多层石墨40份。
导热硅胶片的制备方法为:将乙烯基硅油、含氢硅油、氧化铝、片状多层石墨加入到搅拌釜中在70℃下搅拌3小时,转速为400rpm,搅拌均匀以后加入硅烷偶联剂和抑制剂,搅拌40分钟;冷却到室温,加入催化剂搅拌40分钟,转速为160rpm,抽真空脱去气泡,得到膏状料。将膏状料在pet膜中间压延成型片状,裁切、固化,得到导热硅胶片。
对比例4
对比例2与实施例2的区别为:
所述导热硅胶片的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甲基硅油150份,含氢硅油8份,催化剂1份,硅烷偶联剂5份,抑制剂0.05份,氧化锌500份,氧化铝30份,片状多层石墨40份。
性能测试
根据热导性电绝缘材料的热传输特性的标准试验方法--astmd5470测定对比例和实施例的导热硅胶片的导热系数。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导热系数结果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