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超声SH导波换能器及在线检测系统、方法

文档序号:25537670发布日期:2021-06-18 20:32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电磁超声sh导波换能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n组永磁体组、单边跑道线圈;

所述n组永磁体组呈列设置于所述单边跑道线圈上方,且每组永磁体组包括m个呈周期性排列的永磁体;

所述n组永磁体组的放置方向基于barker码序列设置,用于使所述单边跑道线圈通入正弦脉冲串电流信号时,在待测件内产生的超声波与通入barker码激励信号时产生的超声波对应;其中n的值取barker码序列长度值,m为预设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超声sh导波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n的取值范围为{2,3,4,5,7,11,13};

当n取2时,barker码序列为{+1,+1}或{+1,-1};

当n取3时,barker码序列为{+1,+1,-1};

当n取4时,barker码序列为{+1,+1,+1,-1}或{+1,+1,-1,+1};

当n取5时,barker码序列为{+1,+1,+1,-1,+1};

当n取7时,barker码序列为{+1,+1,+1,-1,-1,+1,-1};

当n取11时,barker码序列为{+1,+1,+1,-1,-1,-1,+1,-1,-1,+1,-1};

当n取13时,barker码序列为{+1,+1,+1,+1,+1,-1,-1,+1,+1,-1,+1,-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超声sh导波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n组永磁体组中,对应barker码序列中为+1的位置的永磁体组的充磁方向与对应barker码序列中为-1的位置的永磁体组的充磁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超声sh导波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m取值为4~16范围内的偶数;且每个永磁体组中相邻的两个永磁体充磁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超声sh导波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边跑道线圈通过多匝导线手工排布而成,且多匝导线通过并联方式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超声sh导波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每匝导线包括多根直径为ф0.05~0.15mm的漆包铜导线。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磁超声sh导波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外壳、碳钢支架、bnc接头,所述碳钢支架安装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n组永磁体组安装于所述碳钢支架上,所述单边曲折线圈设置于所述n组永磁体组下方,所述bnc接头设置于所述外壳上,所述单边曲折线圈通过连接导线与所述bnc接头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超声sh导波换能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下方的多个滚动轴承。

9.一种在线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磁超声sh导波换能器,以及上位机、信号发生器、脉冲功率放大器、激励端阻抗匹配电路、emat接收探头、接收端阻抗匹配电路、前置滤波放大器、可调增益放大器和ad数据采集卡;

所述信号发生器、脉冲功率放大器、激励端阻抗匹配电路、电磁超声sh导波换能器依次连接;所述emat接收探头、接收端阻抗匹配电路、前置滤波放大器、可调增益放大器、ad数据采集卡、上位机依次连接。

10.一种在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磁超声sh导波换能器进行检测,步骤包括:

将所述电磁超声sh导波换能器置于待测件表面;

将正弦脉冲串电流信号通入所述电磁超声sh导波换能器中;

采用emat接收探头接收超声波信号;

将接收的超声波信号进行滤波和放大,并经模数转换后送入上位机中;

上位机将接收的超声波信号与barker码激励标准参考信号进行卷积运算,得到脉冲压缩后的超声波信号,并进行旁瓣抑制;

对旁瓣抑制后的信号中的缺陷超声回波信号的幅值、到达时间进行分析处理,通过d=v/f计算得到缺陷的位置,通过缺陷超声回波信号的幅值与人工预置缺陷超声回波信号进行对比,获取缺陷的当量;其中,d表示缺陷与电磁超声sh导波换能器距离,v表示sh波波速,f表示sh波频率。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磁超声SH导波换能器及在线检测系统、方法,其中换能器包括壳体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N组永磁体组、单边跑道线圈;N组永磁体组呈列设置于单边跑道线圈上方,且每组永磁体组包括M个呈周期性排列的永磁体;N组永磁体组的放置方向基于Barker码序列设置,用于使单边跑道线圈通入正弦脉冲串电流信号时,在待测件内产生的超声波与通入Barker码信号时产生的超声波对应;其中N的值取Barker码序列长度值,M为预设值。通过该特殊设计,可在激励信号为传统正弦脉冲串的前提条件下,实现Barker码脉冲压缩技术。可以减小Barker码激励信号持续时间对功率放大器的参数限制,并减小始波及其电磁串扰信号的持续时间和检测盲区。

技术研发人员:石文泽;黄祺凯;卢超;程进杰;胡力萍;童艳山;程豆;何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昌航空大学;赣南师范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03.15
技术公布日:2021.06.18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