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吹扫流道结构及压力测量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26514发布日期:2021-09-14 21:42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吹扫流道结构及压力测量仪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压力测量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型吹扫流道结构及压力测量仪。


背景技术:

2.航空、航天的各个工程领域都广泛应用各种试验技术和设备来进行科学实验、数学和物理的模拟试验以及各种工程试验,验证所选取的方案和设计参数是否正确,检查各个分系统的协调性、可靠性和工艺质量,如,鉴定飞行器的性能并为改进飞行器提供依据。
3.由于在进行风洞实验或飞行器模拟实验时,实验环境较为恶略,随着实验的长期进行,压力测量仪内部的测压管道会富集大量粉尘等杂物,影响压力测量仪的精度和使用寿命。因此,需要定期对测压管道进行反吹扫,以提升测压管道内的清洁程度。
4.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将反吹气孔与测压管道连接,通过反吹气孔向测压管道内反向吹气,以实现清洁测压管道的目的,然而,由于测压管道内具有不能流通部分,导致反吹扫过程中气流紊乱,反吹扫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吹扫流道结构及压力测量仪,能够优化吹扫流道,提升反吹扫效果。
6.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7.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新型吹扫流道结构,包括测压管道,所述测压管道的入口端用于接入待测量气体,所述测压管道的测量端用于和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测压管道连接有第一吹气管,所述第一吹气管与所述测压管道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所述第一吹气管用于通入吹扫气体,以使所述吹扫气体沿所述第一吹气管流入所述测压管道,并从所述测压管道的入口端流出,以形成所述吹扫流道,其中,所述预设夹角为沿所述吹扫气体流向的钝角。
8.可选地,所述新型吹扫流道结构还包括第二吹气管,所述第二吹气管与所述测压管道靠近所述测量端处连接,所述第二吹气管与所述测压管道之间垂直连接。
9.可选地,所述新型吹扫流道结构还包括主气管,所述主气管分别与所述第一吹气管和所述第二吹气管连接。
10.可选地,所述主气管上设置有单向阀,以使吹扫气体由所述主气管分别流入所述第一吹气管和所述第二吹气管。
11.可选地,所述测压管道包括多个,多个所述测压管道分别间隔设置,且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测压管道一一对应设置。
12.可选地,所述第一吹气管和所述第二吹气管分别与所述测压管道一一对应连接。
13.可选地,所述预设夹角的范围在135
°
至155
°
之间。
14.可选地,所述测压管道的入口端设置有第一快速插头。
15.可选地,所述主气管的入口设置有第二快速插头。
16.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压力测量仪,包括如上所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吹扫流道结构,以及在所述新型吹扫流道结构的测压管道的测量端设置的压力传感器。
17.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1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吹扫流道结构及压力测量仪,通过将测压管道的入口端接入待测量气体,测压管道的测量端和压力传感器连接,能够测量待测量压力的管道。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需要清洁测压管道时,通过与测压管道连接的第一吹气管,在向第一吹气管内通入吹扫气体时,使吹扫气体沿第一吹气管流入测压管道,并从测压管道的入口端流出,从而起到清扫测压管道的目的。同时,通过将预设夹角设置为沿吹扫气体流向的钝角,使得吹扫气体从第一吹气管过渡至测压管道更加平顺,气流的流动也更加顺畅,有利于减小紊流的产生。另外,在第一吹气管与测压管道连接的位置处和测量端之间的区域受吹扫气体流动的影响,会产生吸集气流,使该部分出的粉尘等杂物也能被清理出去。通过上述形式,能够优化吹扫流道,提升反吹扫效果。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吹扫流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吹扫流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吹扫流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吹扫流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24.图标:100-新型吹扫流道结构;105-压力传感器;110-测压管道;112-入口端;114-测量端;120-第一吹气管;130-第二吹气管;140-主气管;142-单向阀;150-第一快速插头;160-第二快速插头。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6.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
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9.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吹扫流道结构100,包括测压管道110,测压管道110的入口端112用于接入待测量气体,测压管道110的测量端114用于和压力传感器105连接,测压管道110连接有第一吹气管120,第一吹气管120与测压管道110之间具有预设夹角α,第一吹气管120用于通入吹扫气体,以使吹扫气体沿第一吹气管120流入测压管道110,并从测压管道110的入口端112流出,以形成吹扫流道,其中,预设夹角α为沿吹扫气体流向的钝角。
30.具体的,测压管道110用于在测量压力时,将待测量压力的管道与测压管道110的入口端112连通,以使待测量压力的管道与压力传感器105之间通过测压管道110连接,从而实现测量压力的目的。受限于测试环境,在压力测量的过程中,粉尘等杂物会富集在测压管道110内,因此需要定期对测压管道110进行清洁处理。
31.通过在测压管道110连接第一吹气管120,且使第一吹气管120与测压管道110之间具有预设夹角α,在向第一吹气管120通入吹扫气体时,能够将富集在测压管道110内的粉尘等杂物从测压管道110的入口端112吹出。由于测压管道110的测量端114和压力传感器105连接,测压管道110的测量端114无法使气体通过,在第一吹气管120与测压管道110连接的位置处和测量端114之间的区域,能够产生上升的吸集气流,从而使第一吹气管120与测压管道110连接的位置处和测量端114之间的区域的杂物也能从测压管道110的入口端112清理出去,以便于提升反吹扫效果。
32.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预设夹角α设置为沿吹扫气体流向的钝角(如图1中测压管道110与第一吹气管120的设置形式),吹扫气体的流动方向为箭头所示的方向,吹扫气体通入第一吹气管120之后,经由第一吹气管120流入测压管道110,由于第一吹气管120与测压管道110所在方向的偏角较小,使得吹扫气体从第一吹气管120过渡至测压管道110更加平顺,有利于提升第一吹气管120与测压管道110连接的位置处和测量端114之间的区域产生吸集气流的效果。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吹扫流道结构100,通过将测压管道110的入口端112接入待测量气体,测压管道110的测量端114和压力传感器105连接,能够测量待测量压力的管道。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需要清洁测压管道110时,通过与测压管道110连接的第一吹气管120,在向第一吹气管120内通入吹扫气体时,使吹扫气体沿第一吹气管120流入测压管道110,并从测压管道110的入口端112流出,从而起到清扫测压管道110的目的。同时,通过将预设夹角α设置为沿吹扫气体流向的钝角,使得吹扫气体从第一吹气管120过渡至测压管道110更加平顺,气流的流动也更加顺畅,有利于减小紊流的产生。另外,在第一吹气管120与测压管道110连接的位置处和测量端114之间的区域受吹扫气体流动的影响,会产生吸集气流,使该部分出的粉尘等杂物也能被清理出去。通过上述形式,能够优化吹扫流道,提升反吹扫效果。
34.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吹气管120也可以采用弧形管,只要能够保证弧形
管与测压管道110连接处的切线与测压管道110(沿吹扫气体流向的部分)之间为钝角即可,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
35.如图2所示,新型吹扫流道结构100还包括第二吹气管130,第二吹气管130与测压管道110靠近测量端114处连接,第二吹气管130与测压管道110之间垂直连接。
36.具体的,通过将第二吹气管130与测压管道110靠近测量端114处连接,在对测压管道110进行吹扫清洁时,第一吹气管120作为导向通道,第二吹气管130作为分流通道,通过第一吹气管120和第二吹气管130之间的相互配合,不仅能够使第一吹气管120与测压管道110连接的位置处和测量端114之间的区域产生吸集气流,而且能够消除第一吹气管120与测压管道110连接的位置处的涡流现象,进一步的优化吹扫流道,以便于更大限度的清洁测压管道110,提升清洁效果。
3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对第一吹气管120和第二吹气管130内气体流速的大小不做具体限制。示例的,第一吹气管120和第二吹气管130内气体流速可以相等,也可以是第一吹气管120内气体的流速大于第二吹气管130内气体流速,或第一吹气管120内气体的流速小于第二吹气管130内气体流速,均可以达到所需的清洁效果。
38.如图3所示,新型吹扫流道结构100还包括主气管140,主气管140分别与第一吹气管120和第二吹气管130连接。
39.具体的,当采用第一吹气管120和第二吹气管130分别与测压管道110连接的方式时,吹扫气体可分别从第一吹气管120和第二吹气管130流入至测压管道110内,以使吹扫气体从侧压管道的入口端112流出,从而起到清洁的作用。当新型吹扫流道结构100还包括分别与第一吹气管120和第二吹气管130连接的主气管140时,可使吹扫气体从主气管140流入,流入主气管140的吹扫气体可分别从第一吹气管120和第二吹气管130流出,有利于提升吹扫气体接入时的便利性。
40.如图3所示,主气管140上设置有单向阀142,以使吹扫气体由主气管140分别流入第一吹气管120和第二吹气管130。
41.具体的,通过在主气管140上设置单向阀142,根据单向阀142单向导通的特性,使得吹扫气体只能从主气管140分别流入第一吹气管120和第二吹气管130,直至流入至测压管道110内,并从测压管道110的入口端112流出。防止在将测压管道110的入口端112与待测压力管道连接,进行压力测量时,气体从主气管140处流出形成漏气现象,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采用上述方式,能够简化设置形式,在需要对测压管道110进行清洁时,能够使吹扫气体从主管道流入至测压管道110进行清洁,而在进行正常的使用过程中,防止气体从主管道处泄漏,有利于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2.可以理解的,在仅具有第一吹气管120时,可以在第一吹气管120上设置手动阀门或单向阀142,以使第一吹气管120在需要时导通。同样的,在仅具有第一吹气管120和第二吹气管130时,可以分别在第一吹气管120和第二吹气管130上设置手动阀门或单向阀142,以使第一吹气管120和第二吹气管130在需要时导通,同时保证在通过测压通道与压力传感器105连接进行测压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3.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测压管道110包括多个,多个测压管道110分别间隔设置,且压力传感器105与测压管道110一一对应设置。
44.具体的,采用上述方式,在通过测压管道110与压力传感器105连接进行压力测量
时,能够同时对多组待测压力的管道进行测量,以便于同时得出多组数据,减少了实际测量过程中需要重复同样的动作进行一个个测量的工作量,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并提升测量的效率。
45.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当采用多个测压通道时,第一吹气管120和第二吹气管130分别与测压管道110一一对应连接。采用上述形式,可分别通过与测压通道连接的第一吹气管120和第二吹气管130对测压通道进行清洁。可以理解的,当采用多个测压通道时,第一吹气管120和第二吹气管130也需要对应设置为多组,为了使吹扫气体便于接入,可以使多组第一吹气管120和第二吹气管130分别与主气管140连接,只需向主气管140通入吹扫气体即可,这样一来,有利于简化连接形式,提升可操作性,并降低劳动强度。
46.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预设夹角α的范围在135
°
至155
°
之间。示例的,该预设夹角α可以设置为135
°
、150
°
或155
°
等数值,只要能够满足所需的清扫效果,并使第一吹气管120与测压管道110之间便于连接即可。
47.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测压管道110的入口端112设置有第一快速插头150。这样一来,在通过测压管道110进行压力测量时,可直接通过第一快速插头150建立起所需的连接关系,有利于提升操作的便捷性。
48.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主气管140的入口设置有第二快速插头160。这样一来,在通过需要对测压管道110进行清洁时,可直接通过第二快速插头160建立起所需的连接关系,以使吹扫气体与主气管140之间接接入更加方便,有利于提升操作的便捷性。
49.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压力测量仪,包括前述实施例中的新型吹扫流道结构100,以及在新型吹扫流道结构100的测压管道110的测量端114设置的压力传感器105。该压力测量仪包含与前述实施例中的新型吹扫流道结构100相同的结构和有益效果。新型吹扫流道结构100的结构和有益效果已经在前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5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