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7332052发布日期:2021-11-10 01:5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电缆、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电力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缆、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电力系统中,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凭借其绝缘性能稳定、结构工艺简单、占用空间小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包括xlpe主绝缘体与附件主绝缘体,其中,主绝缘体与附件主绝缘体之间形成复合绝缘界面,在电缆施工及运行阶段复合绝缘界面中引入金属颗粒、半导体颗粒、水分等杂质,降低了复合绝缘界面的绝缘强度,且复合绝缘界面在垂直及平行界面的两个方向均承受较大电压,具有很强的电场平行分量及垂直分量,极易导致界面爬电、界面击穿等现象的发生。
3.现阶段,通过界面击穿电压来测试复合绝缘界面的界面绝缘性能,但是,上述方法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重复性较差,且难以对复合绝缘界面的性能进行准确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对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绝缘性能进行准确测量的电缆、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方法和装置。
5.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缆;该电缆包括: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第一导电组件、第二导电组件分别设置于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上;
6.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用于与外接电源形成测量电路,通过测量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确定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之间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
7.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为环形导电组件;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环形贴附于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的两端。
8.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的环形周长相等。
9.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之间相距预设距离。
10.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电缆还包括第一延伸体和第二延伸体;
11.第一延伸体的一端与第一导电组件贴附连接,第一延伸体的另一端延伸裸露在复合绝缘界面表面;
12.第二延伸体的一端与第二导电组件贴附连接,第二延伸体的另一端延伸裸露在复合绝缘界面表面。
13.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电缆还包括第三导电组件;第三导电组件贴附于电缆的外表面。
14.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该测量电路包括电源和电流传感器;
15.电源的第一端与电缆的第一导电组件连接;电源的第二端与电流传感器的一端连接;电流传感器的另一端与电缆的第二导电组件连接,以连通测量电路,用于测量第一导电
组件与第二导电组件之间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值。
16.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电源的第二端与电缆的第三导电组件连接;第三导电组件接地;
17.第三导电组件,用于将经过电缆外表面的电流接地。
18.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电源的第二端与电缆的内部导体连接;内部导体接地;
19.内部导体,用于将经过电缆的内部导体的电流接地。
20.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方法,该方法包括:
21.获取电缆的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
22.根据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提供的预设电压和电流值,确定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电阻率用于表示复合绝缘界面的绝缘性能。
23.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提供的预设电压和电流值,确定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包括:
24.根据预设电压和电流值,计算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值;
25.根据电阻值、电缆的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之间的预设距离、第一导电组件的环形周长,计算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
26.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装置,该装置包括:
27.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电缆的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
28.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提供的预设电压和电流值,确定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电阻率用于表示复合绝缘界面的绝缘性能。
29.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第三方面任一所述的方法。
30.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三方面任一所述的方法。
31.上述电缆、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方法和装置,该电缆包括: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其中,第一导电组件、第二导电组件分别设置于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上。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与外接电源形成测量电路,通过测量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确定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之间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在本方法中,只需要在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上设置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从而通过测量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之间的电流,得到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之间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该方案不会对电缆本身产生破坏,且电阻率可以较为准确地表达复合绝缘界面的绝缘性能。
附图说明
32.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36.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37.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38.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9.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0.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3.在电力系统中,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凭借其绝缘性能稳定、结构工艺简单、占用空间小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是输配电系统的神经网络。相比于电缆本体,电缆附件是非人为电缆故障的集中部位,其中电缆xlpe主绝缘与附件主绝缘形成的复合界面是电缆附件故障的多发部位,界面爬电与击穿现象时有发生,甚至造成严重的电缆故障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44.复合绝缘界面形成于两种绝缘材料之间,由材料的真实接触部分和非接触部分的气隙组成,并且可能在电缆施工及运行阶段引入金属颗粒、半导体颗粒、水分等杂质,绝缘强度明显低于绝缘材料本体。此外,复合绝缘界面在垂直及平行界面的两个方向均承受较大电压,具有很强的电场平行分量及垂直分量,极易导致界面爬电、界面击穿等现象的发生。
45.现阶段,复合绝缘界面的性能评价指标及检测方法十分匮乏,界面击穿电压是界面性能的评价指标之一,但仅根据击穿电压难以全面概括复合绝缘界面的绝缘性能,并由于其破坏性重复性较差,综合来说难以对界面电气等性能进行准确检测与评价。界面电阻率是被提出用来评价界面性能的参数,可以反映界面的绝缘性能,重复性良好,并且被证明与界面击穿电压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是界面绝缘性能评价体系的重要补充,但目前仍未具有应用到电缆复合绝缘界面的检测方法和结构设计。
46.因此,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电缆、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方法和装置,实现对电缆复合绝缘界面的界面电阻率测量,对全面概括复合绝缘界面的电气绝缘性能、减少电缆线路关键部位故障具有重要意义。
47.在对电缆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测量过程中,需要复合绝缘界面对应的测量电路中的电流,为尽可能减少其他电流成分的干扰,本实施例采用四电极结构来生成测量电路。
48.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一种电缆;该电缆包括:第一导电组件100和第二导电组件200,第一导电组件100、第二导电组件200分别设置于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300上;
49.第一导电组件100和第二导电组件200,用于与外接电源500形成测量电路,通过测量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确定第一导电组件100和第二导电组件200之间的复合绝缘界面300的电阻率。
50.其中,复合绝缘界面300主要分布在电缆中间接头和终端头的绝缘材料连接部位,在交联聚乙烯xlpe主绝缘301和附件绝缘302之间形成,电缆附件绝缘材料以硅橡胶sir和
三元乙丙橡胶epdm为主,假设sir作为绝缘材料,以sir和xlpe

sir界面分别代指附件绝缘和复合绝缘界面300。
51.在本实施例中,为检测xlpe

sir界面的界面电阻率,通过铜箔或喷涂金属(厚度<0.1mm)等方式在界面设置第一导电组件100和第二导电组件200,其中,第一导电组件100和第二导电组件200为两个不同的电极,从而,可以向第一导电组件100和第二导电组件200施加直流电压并检测稳定状态的界面电流,通过欧姆定律ohm'slaw进行电极间复合绝缘界面300的电阻计算。
52.上述电缆包括: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其中,第一导电组件、第二导电组件分别设置于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上。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与外接电源形成测量电路,通过测量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确定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之间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在本方法中,只需要在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上设置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从而通过测量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之间的电流,得到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之间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该方案不会对电缆本身产生破坏,且电阻率可以较为准确地表达复合绝缘界面的绝缘性能。
53.可选的,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组件100和第二导电组件200为环形导电组件;第一导电组件100和第二导电组件200环形贴附于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300的两端。
54.在本实施例中,适应于电缆的结构,第一导电组件100和第二导电组件200为环形导电组件,分别环形贴附于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300的两端,用来测第一导电组件100和第二导电组件200之间的复合绝缘界面300的电阻。其中,可以利用铜箔或喷涂金属(厚度<0.1mm)在xlpe表面制作两边界平行的环形电极。进一步地,为了使得测得的电流值准确,且便于计算,第一导电组件100和第二导电组件200的环形周长相等。
55.可选地,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组件100和第二导电组件200之间相距预设距离。
5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组件100和第二导电组件200之间相距预设距离d,该预设距离可以根据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300的长度确定。
57.为了便于测量第一导电组件100和第二导电组件200之间的复合绝缘界面300的电阻,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缆还包括第一延伸体101和第二延伸体201201。
58.其中,第一延伸体101的一端与第一导电组件100贴附连接,第一延伸体101的另一端延伸裸露在复合绝缘界面300表面;第二延伸体201的一端与第二导电组件200贴附连接,第二延伸体201的另一端延伸裸露在复合绝缘界面300表面。
5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体101可以为矩形导电组件、导电片、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导电组件,其作用在于基于第一端与第一导电组件100连接,并通过裸露在外面的另一端形成测量电路。第二延伸体201可以与第一延伸体101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为了确保测量电路的精度,优选地,第二延伸体201与第一延伸体101一致,且位置沿第一导电组件100与第二导电组件200的中线对称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60.考虑到对电缆进行测量时,测量电路中可能存在干扰电流,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电缆还包括第三导电组件400;第三导电组件400贴附于电缆的外表面。
61.其中,第三导电组件400也即外屏蔽电极,其设置在电缆的外表面,可选的,第三导电组件400可以贴附设置于xlpe电缆的附件绝缘外侧,本实施对此不做限定。
6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外屏蔽电极,在对电缆进行测量过程中,经过外屏蔽电极的电流接地,减少了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干扰。
63.在一个实施例中,针对于上述图1

图3提供的电缆,对该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300进行电阻率的测量,提供一种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如图4所示,该测量电路包括电源500和电流传感器600。
64.电源500的第一端与电缆的第一导电组件100连接;电源500的第二端与电流传感器600的一端连接;电流传感器600的另一端与电缆的第二导电组件200连接,以连通测量电路,用于测量第一导电组件100与第二导电组件200之间的复合绝缘界面300的电阻值。
6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组件100与第二导电组件200分别设置在复合绝缘界面300的两端,第一导电组件100与第二导电组件200与电源500、电流传感器600形成测量电路,通过获取该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根据该电流值和电源500电压,确定第一导电组件100与第二导电组件200之间的复合绝缘界面300的电阻值。
66.上述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包括电源和电流传感器;电源的第一端与电缆的第一导电组件连接;电源的第二端与电流传感器的一端连接;电流传感器的另一端与电缆的第二导电组件连接,以连通测量电路,用于测量第一导电组件与第二导电组件之间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值。在本方法中,只需要在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上设置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从而通过测量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之间的电流,得到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之间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该方案不会对电缆本身产生破坏,且电阻率可以较为准确地表达复合绝缘界面的绝缘性能。
67.具体地,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值,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电源500的第二端与电缆的第三导电组件400连接;第三导电组件400接地;
68.第三导电组件400,用于将经过电缆外表面的电流接地。
69.其中,第三导电组件400也可以称为外屏蔽电极,外屏蔽电极与电源500的一端连接,并接地。在测量电路中,外屏蔽电极用于将经过电缆外表面的电流接地,减少经过电缆外表面的电流对测量电路的主电路中电流的干扰。
70.进一步地,在图5给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电源500的第二端与电缆的内部导体700连接;内部导体接地;
71.内部导体,用于将经过电缆的内部导体的电流接地。
72.在本实施例中,内部导体即为电缆的内部铜芯导体,也可以称为内屏蔽电极,内屏蔽电极与电源500的一端连接,并接地。在测量电路中,内屏蔽电极用于将经过电缆内部导体的电流接地,减少经过电缆内部导体的电流对测量电路的主电路中电流的干扰。
73.结合图5和图6给出的实施例,在xlpe电缆中,由于施加电压时可能有交联聚乙烯xlpe和硅橡胶sir的体电流影响检测结构,因此在复合绝缘界面内外设置两个屏蔽电极,以电缆导体作为内屏蔽电极,在附件绝缘外侧包裹铜箔作为外屏蔽电极,在检测过程中进行接地,分别排除xlpe和附件绝缘体电流对复合绝缘界面电流检测的干扰。
74.在本实施例中,采取电力系统中三电极结构的基本原理,进行复合绝缘材界面的电阻性能检测,即对目标部位外加电压并采取屏蔽电极的方式避免其他成分的电流对目标
检测电流的影响,并通过小电流检测仪器精准检测目标电流,从而实现界面电阻率的测量和计算。
75.本技术提供的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4

图6提供的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中。
76.下面将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具体地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图7

图8实施例提供的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方法,其执行主体为计算机设备,也可以是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装置,该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成为计算机设备的部分或全部。下述方法实施例中,均以执行主体是计算机设备为例来进行说明。
77.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提供一种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方法,该方法包括:
78.s201、获取电缆的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
79.在本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通过电流传感器获取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或者,计算机设备还可以通过其他电流采集设备获取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例如,基于电流表获取测量电路的电流值。
80.s202、根据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提供的预设电压和电流值,确定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电阻率用于表示复合绝缘界面的绝缘性能。
81.在本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根据上述步骤获取到的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以及测量电路中提供的预设电压,确定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值,进一步地,根据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值,确定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从而基于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确定复合绝缘界面的绝缘性能。示例地,可以将计算得到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与预设的电阻率阈值进行比较,若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大于电阻率阈值,则确定复合绝缘界面的绝缘性能良好;若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小于电阻率阈值,则确定复合绝缘界面的绝缘性能较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82.上述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方法,计算机设备通过获取电缆的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根据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提供的预设电压和电流值,确定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其中,电阻率用于表示复合绝缘界面的绝缘性能。在本方法中,只需要在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上设置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从而通过测量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之间的电流,得到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之间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该方案不会对电缆本身产生破坏,且电阻率可以较为准确地表达复合绝缘界面的绝缘性能。
83.可选地,计算电阻率的具体方式如图8所示,根据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提供的预设电压和电流值,确定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包括:
84.s301、根据预设电压和电流值,计算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值。
85.在本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在获取到测量电路的电流值i
i
之后,根据测量电路提供的预设电压u
d
,计算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对应的电阻值,其中,电阻值r
i
的计算方式可以表示为:
[0086][0087]
s302、根据电阻值、电缆的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之间的预设距离、第一导电组件的环形周长,计算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
[0088]
其中,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的环形周长相等。
[0089]
在本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在计算得到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对应的电阻值之后,根据电缆的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之间的预设距离d、第一导电组件的环形周长l,计算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对应的电阻率ρ
i
,其中,电阻率ρ
i
的计算方式可以表示为:
[0090][0091]
在本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通过获取测量电路的电流值,根据测量电路提供的预设电压,计算复合绝缘界面对应的电阻值,从而计算复合绝缘界面对应的电阻率,该方案不会对电缆本身产生破坏,且电阻率可以较为准确地表达复合绝缘界面的绝缘性能。
[0092]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7

8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7

8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0093]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提供了一种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装置,包括:
[0094]
获取模块01,用于获取电缆的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
[0095]
确定模块02,用于根据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提供的预设电压和电流值,确定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电阻率用于表示复合绝缘界面的绝缘性能。
[0096]
在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确定模块02,用于根据预设电压和电流值,计算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值;根据电阻值、电缆的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之间的预设距离、第一导电组件的环形周长,计算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
[0097]
关于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0098]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10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显示屏和输入装置。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进行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无线方式可通过wifi、运营商网络、nfc(近场通信)或其他技术实现。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电缆绝缘界面电阻测量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
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0099]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0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技术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0100]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0101]
获取电缆的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
[0102]
根据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提供的预设电压和电流值,确定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电阻率用于表示复合绝缘界面的绝缘性能。
[0103]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104]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0105]
获取电缆的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
[0106]
根据绝缘界面电阻测量电路提供的预设电压和电流值,确定电缆的复合绝缘界面的电阻率;电阻率用于表示复合绝缘界面的绝缘性能。
[0107]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108]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或光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等。
[0109]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110]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