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段塞封堵剂性能评价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270191发布日期:2023-02-24 17:29阅读:35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属于油气田生产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段塞封堵剂性能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2.长庆油田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诸多区块已经进入“双高”开发阶段,含水上升导致油井产量快速下降,全油田高含水、水淹原因长停井已达到7358口,年影响产能200万吨,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持续、高效稳产。为了恢复见水井产能,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前期开展了水井调驱、油井堵水措施,该类措施效果受封堵剂性能、分布规律、用量等因素影响。因此,一种适用的封堵剂性能评价实验方法,是保证水井调驱、油井堵水措施效果的根本。以前封堵剂性能的实验方法主要评价封堵剂体系的粘度和强度,此次评价方法,主要评价不同封堵剂在基质、裂隙中的分布规律。


技术实现要素:

3.一种多段塞堵剂性能评价方法,通过岩心驱替实验,使用封堵剂驱替饱和地层水的人造岩心,并利用核磁共振测试技术,测试不同注入压力下封堵剂饱和且在岩心中膨胀后的分布状态,评价不同封堵剂在岩心基质或裂隙中的分布规律。
4.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段塞封堵剂性能评价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5.步骤1、将人造岩心采用线切割的方法,对岩心进行人工造缝,制作符合实验规范的岩心;
6.步骤2、将步骤1制作的岩心置于干燥箱中进行烘干,随后将烘干的岩心置于岩心饱和装置中,以地层水为介质,在常温条件下饱和72h以上,得到饱和地层水人造岩心;
7.步骤3、对步骤2的饱和地层水人造岩心开展核磁共振t2谱测试,获取饱和水状态下岩心t2谱曲线;
8.步骤4、将饱和地层水人造岩心核磁共振t2谱测试后岩心置于岩芯夹持器中,设置围压,注封堵剂驱替岩心,注入封堵剂时设置不同的注入压力,所述注入压力为1~15mpa,在岩心夹持器出口端排出液体达到2~3pv时,pv指孔隙体积,认为封堵剂完全饱和人造岩心;
9.步骤5、对步骤4驱替后的饱和人造岩心置于60~70℃水浴之中,并维持该温度7天以上,确保封堵剂在人造岩心中完全膨胀;将封堵剂膨胀后的岩心开展核磁共振t2谱测试,获取注封堵剂条件下岩心t2谱曲线,从而得出不同压力下该封堵剂的动态封堵效果;
10.步骤6:使用不同的封堵剂循环步骤4-5,然后比对不同封堵剂在岩心中的分别规律,从而选择现场应用最佳封堵剂。
11.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
12.步骤1人造岩心,制作的是直径25mm,长度50mm的圆柱体形状。
13.步骤2烘干是在80~85℃条件下烘干48~50h。
14.步骤1的人造岩心,其内部沿长度方向制作人工裂缝,且裂缝未穿透人造岩心两端。
15.在步骤4中,设置不同的注入压力,依据矿场实际储层不压开新缝条件下的压力。
16.步骤4注入封堵剂时,设置围压为15-20mpa。
17.在步骤5中依据矿场实际储层温度;并维持该温度7天以上,依据堵剂完全凝固的时间。
18.步骤4岩芯夹持器为南通华兴石油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φ25*80。
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测试不同封堵剂在含有人工裂缝的人造岩心中的分布规律,且能准确测试封堵剂在岩石基质、裂缝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准确,可参考性强,对现场水井调剖、油井堵水优选封堵剂类型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20.本发明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本发明属于采油工程中油藏措施增产领域,提供了一种多段塞封堵剂性能评价方法,在注水油田领域竞争激烈、市场需求大,只要是注水开发油田,开发一定时期后,该创新成果是要使用的一种有效、必备技术方法之一。
具体实施方式
21.本发明的一种多段塞封堵剂性能评价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22.步骤1、将人造岩心采用线切割的方法,对岩心进行人工造缝,制作符合实验规范的岩心,人造岩心,制作的是直径25mm,长度50mm的圆柱体形状,人工造缝是沿岩心内部沿长度方向制作人工裂缝,且裂缝未穿透人造岩心两端;
23.步骤2、将步骤1制作的岩心置于干燥箱中进行烘干,烘干是在80~85℃条件下烘干48~50h,随后将烘干的岩心置于岩心饱和装置中,以地层水为介质,在常温条件下饱和72h以上,得到饱和地层水人造岩心;
24.步骤3、对步骤2的饱和地层水人造岩心开展核磁共振t2谱测试,获取饱和水状态下岩心t2谱曲线;
25.步骤4、将饱和地层水人造岩心核磁共振t2谱测试后岩心置于岩芯夹持器中,设置围压为15-20mpa,注封堵剂驱替岩心,注入封堵剂时设置不同的注入压力,所述注入压力为1~15mpa,在岩心夹持器出口端排出液体达到2~3pv时,pv指孔隙体积,认为封堵剂完全饱和人造岩心;
26.步骤5、对步骤4驱替后的饱和人造岩心置于60~70℃水浴之中,并维持该温度7天以上,确保封堵剂在人造岩心中完全膨胀;将封堵剂膨胀后的岩心开展核磁共振t2谱测试,获取注封堵剂条件下岩心t2谱曲线,从而得出不同压力下该封堵剂的动态封堵效果;
27.步骤6:使用不同的封堵剂循环步骤4-5,然后比对不同封堵剂在岩心中的分别规律,从而选择现场应用最佳封堵剂。
28.在步骤5中岩心置于60~70℃水浴之中,依据矿场实际储层温度;并维持该温度7天以上,依据堵剂完全凝固的时间。
29.实施例1:
30.一种多段塞堵剂性能评价方法,通过岩心驱替实验,使用封堵剂驱替饱和地层水的人造岩心,并利用核磁共振测试技术,测试不同注入压力下封堵剂饱和且在岩心中膨胀
后的分布状态,评价不同封堵剂在岩心基质或裂隙中的分布规律。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31.步骤1、将人造岩心采用线切割的方法,制作符合实验规范的岩心;
32.步骤2、将步骤1制作的岩心置于干燥箱中在80℃条件下烘干48h,随后将烘干的岩心置于岩心饱和装置中,以地层水为介质,在常温条件下饱和72h,得到饱和地层水人造岩心;
33.步骤3、对步骤2的饱和地层水人造岩心开展核磁共振t2谱测试,获取饱和水状态下岩心t2谱曲线;
34.步骤4、将饱和地层水人造岩心核磁共振t2谱测试后置于岩心夹持器中,设置围压,注封堵剂a驱替岩心,注入封堵剂a时设置不同的注入压力,所述注入压力为1mpa,在岩心夹持器出口端排出液体达到2pv时,认为封堵剂a完全饱和人造岩心。
35.步骤5、对步骤4驱替后的人造岩心置于60℃水浴之中,并维持该温度7天以上,确保封堵剂a在人造岩心中完全膨胀;将堵剂a膨胀后岩心开展核磁共振t2谱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注入压力小于3mpa,堵剂a在人造岩心的基质孔隙和裂隙之中都有分布;注入压力介于3~10mpa时,堵剂a主要分布在人造岩心的基质孔隙中,裂隙中无堵剂a的分布;注入压力大于10mpa时,堵剂a在人造岩心的基质孔隙和裂隙中都无分布,完全被驱出。
36.实施例2:
37.一种多段塞堵剂性能评价方法,通过岩心驱替实验,使用封堵剂驱替饱和地层水的人造岩心,并利用核磁共振测试技术,测试不同注入压力下封堵剂饱和且在岩心中膨胀后的分布状态,评价不同封堵剂在岩心基质或裂隙中的分布规律。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38.步骤1、将人造岩心采用线切割的方法,制作符合实验规范的岩心;
39.步骤2、将步骤1制作的岩心置于干燥箱中在85℃条件下烘干48h,随后将烘干的岩心置于岩心饱和装置中,以地层水为介质,在常温条件下饱和75h,得到饱和地层水人造岩心;
40.步骤3、对步骤2的饱和地层水人造岩心开展核磁共振t2谱测试,获取饱和水状态下岩心t2谱曲线;
41.步骤4、将饱和地层水人造岩心核磁共振t2谱测试后置于岩心夹持器中,设置围压,注封堵剂b驱替岩心,注入封堵剂b时设置不同的注入压力,所述注入压力为15mpa,在岩心夹持器出口端排出液体达到3pv时,认为封堵剂a完全饱和人造岩心。
42.步骤5、对步骤4驱替后的人造岩心置于70℃水浴之中,并维持该温度8天,确保封堵剂b在人造岩心中完全膨胀;将堵剂b膨胀后岩心开展核磁共振t2谱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注入压力小于5mpb,堵剂b在人造岩心的基质孔隙和裂隙之中都有分布;注入压力大于5mpb时,堵剂b主要分布在人造岩心的基质孔隙中,裂隙中无堵剂b的分布,说明堵剂b封堵岩心基质效果较好。
43.实施例3:
44.一种多段塞堵剂性能评价方法,通过岩心驱替实验,使用封堵剂驱替饱和地层水的人造岩心,并利用核磁共振测试技术,测试不同注入压力下封堵剂饱和且在岩心中膨胀后的分布状态,评价不同封堵剂在岩心基质或裂隙中的分布规律。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45.步骤1、将人造岩心采用线切割的方法,制作符合实验规范的岩心;
46.步骤2、将步骤1制作的岩心置于干燥箱中在82℃条件下烘干50h,随后将烘干的岩
心置于岩心饱和装置中,以地层水为介质,在常温条件下饱和72h,得到饱和地层水人造岩心;
47.步骤3、对步骤2的饱和地层水人造岩心开展核磁共振t2谱测试,获取饱和水状态下岩心t2谱曲线;
48.步骤4、将饱和地层水人造岩心核磁共振t2谱测试后置于岩心夹持器中,设置围压,注封堵剂c驱替岩心,注入封堵剂c时设置不同的注入压力,所述注入压力为1~15mpa,在岩心夹持器出口端排出液体达到2.5pv时,认为封堵剂a完全饱和人造岩心。
49.步骤5、对步骤4驱替后的人造岩心置于65℃水浴之中,并维持该温度7天以上,确保封堵剂c在人造岩心中完全膨胀;将堵剂c膨胀后岩心开展核磁共振t2谱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不同注入压力下,堵剂c主要分布在人造岩心的裂隙中,基质孔隙无堵剂c的分布,说明堵剂c封堵裂隙效果较好。
50.实施例4:
51.一种多段塞堵剂性能评价方法,通过岩心驱替实验,使用封堵剂驱替饱和地层水的人造岩心,并利用核磁共振测试技术,测试不同注入压力下封堵剂饱和且在岩心中膨胀后的分布状态,评价不同封堵剂在岩心基质或裂隙中的分布规律。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52.步骤1、将人造岩心采用线切割的方法,制作符合实验规范的岩心;
53.步骤2、将步骤1制作的岩心置于干燥箱中在80℃条件下烘干49h,随后将烘干的岩心置于岩心饱和装置中,以地层水为介质,在常温条件下饱和80h,得到饱和地层水人造岩心;
54.步骤3、对步骤2的饱和地层水人造岩心开展核磁共振t2谱测试,获取饱和水状态下岩心t2谱曲线;
55.步骤4、将饱和地层水人造岩心核磁共振t2谱测试后置于岩心夹持器中,设置围压,注封堵剂d驱替岩心,注入封堵剂d时设置不同的注入压力,在岩心夹持器出口端排出液体达到3pv时,认为封堵剂d完全饱和人造岩心。
56.步骤5、对步骤4驱替后的人造岩心置于60℃水浴之中,并维持该温度7天,确保封堵剂d在人造岩心中完全膨胀;将堵剂d膨胀后岩心开展核磁共振t2谱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注入压力为1~8mpa,堵剂d在人造岩心的基质孔隙和裂隙之中都有分布;注入压力大于8~15mpa时,堵剂d主要分布在人造岩心的基质孔隙中,裂隙中无堵剂d的分布,说明堵剂d适合封堵岩心基质孔隙。
57.本发明的原理是:
58.通过岩心驱替实验,使用封堵剂驱替饱和地层水的人造岩心,并利用核磁共振测试技术,测试不同注入压力下封堵剂饱和且在岩心中膨胀后的分布状态,评价不同封堵剂在岩心基质或裂隙中的分布规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