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密封件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密封件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2.密封阀门的橡胶、门上的缓冲垫、保温杯杯盖的密封垫、球类充气嘴的密封芯等密封件都属于较软的材料,这些密封件都是与较硬的密封配合件配合使用,以实现密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密封件与密封配合件接触的位置会形成压痕。
3.相关技术中,通常都是将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由对应的设备上拆卸下来,通过显微镜对密封件上的压痕进行观察,以获得压痕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理。然而,通过将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由设备上拆卸下来,来分析获得压痕的形成过程和机理,导致获得的压痕形成过程和机理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4.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密封件测试装置,用以解决密封件上压痕形成过程获取不准确的问题。
5.一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密封件测试装置,包括:位移结构,所述位移结构用于安装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所述位移结构用于驱动所述密封件和所述密封配合件反复接触和分离;图像获取设备,所述图像获取设备设置在所述位移结构上,且正对所述密封件和所述密封配合件的接触区域,用于获取所述密封件和所述密封配合件接触和分离时的图像。
6.通过上述设置模拟工件反复启闭时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反复接触和分离的过程,同时实时获取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接触和分离时的图像,测试不同预设条件下密封件表面压痕的形成过程。
7.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位移结构包括固定座、位移架以及驱动装置;所述位移架设置在所述固定座的上部,所述密封配合件用于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位移架包括架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架体上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垂直于所述密封件和所述密封配合件的相对移动方向设置,所述密封件用于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架体和所述固定座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架体相对于所述固定座移动。
8.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上设置安装窗口,所述安装窗口内设置有透明板,所述密封件用于设置在所述透明板上;所述图像获取设备设置在所述安装板背离所述固定座的一侧,且所述图像获取设备与所述架体连接,所述图像获取设备正对所述安装窗口设置。
9.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架体背离所述固定座的底端具有沿平行于所述安装板方向延伸的固定梁,所述图像获取设备通过第一调节装置与所述固定梁连接,所述第一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述图像获取设备与所述安装窗口的相对位置。
10.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包括底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第二调节装置、以及支撑部;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装置上,所述密封配合件用于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上,所述第二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安装窗口的相对位置。
11.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角位台和第二角位台;所述第一角位台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二角位台设置在所述第一角位台上,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角位台上;所述第一角位台和所述第二角位台的转动轴线垂直。
12.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一方向检测装置,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二方向检测装置。
13.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所述压力检测装置与所述密封配合件连接,用于检测所述密封配合件受到的压力。
14.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撑座以及抵顶柱;所述支撑座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与所述安装板垂直的安装孔,所述抵顶柱穿设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抵顶座的顶端用于安装所述密封配合件,所述压力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内,且位于所述抵顶柱的下部。
15.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顶柱和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之间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用于使所述抵顶柱的中心线与所述安装孔的中心线共线。
16.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密封件测试装置,能够驱动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反复接触和分离,模拟工件反复启闭时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反复接触和分离的过程;同时实时获取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接触和分离时的图像,测试不同预设条件下密封件表面压痕的形成过程。
附图说明
17.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18.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密封件测试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19.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密封件测试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20.图3为图2的剖面图;
21.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密封件测试装置安装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图3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23.图6为图3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位移结构;
26.2:图像获取设备;
27.3:密封件;
28.4:密封配合件;
29.5:第一方向检测装置;
30.6:第二方向检测装置;
31.7:压力检测装置;
32.11:固定座;
33.12:位移架;
34.13:驱动装置;
35.41:密封配合件下部分;
36.42:密封配合件上部分;
37.111:底板;
38.112:第一调节装置;
39.113:支撑部;
40.114:固定板;
41.121:架体;
42.122:安装板;
43.123:透明板;
44.124:安装梁;
45.125:固定梁;
46.126:第一调节装置
47.1121:第一角位台;
48.1122:第二角位台;
49.1123:第一底部结构;
50.1124:第一角度调节结构;
51.1125:第一摆动结构;
52.1131:支撑座;
53.1132:抵顶柱;
54.1133:安装孔;
55.1134:安装槽孔;
56.1135:限位机构;
57.1136:第一支撑座;
58.1137:第二支撑座;
59.1138:连接孔。
60.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公开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公开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61.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62.当工件(如:阀门、门、保温杯杯盖、球类充气嘴等)关闭时,密封配合件与密封件配合以实现密封,进而避免气体或液体泄露。具体地,密封配合件在密封件表面进行应力施加的过程,密封配合件与密封件相互接触,并挤压密封件的表面,密封件表面发生弹性变形;当工件打开时,密封配合件在密封件表面进行应力释放的过程,密封配合件与密封件相互分离,发生弹性变形的密封件表面将恢复至初始状态。
63.当工件反复启闭时,密封配合件将在密封件表面进行反复的应力施加和应力释放,而密封配合件与密封件相接触的面积较小,密封配合件作用在密封件表面的压强较大,在反复的应力施加和应力释放的过程中,如果工件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或工件自身发生变化,将会影响密封配合件与密封件的接触,使得密封件表面产生局部塑性变形,形成压痕。
64.示例性的,工件温度的变化、工件内部流体状态的变化、周围工况的变化等会使得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接触时,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之间产生力瞬态的不平衡,导致密封配合件或者密封件发生微小的位移,不断累积的微小位移将会带来微动磨损,使得密封件表面产生压痕。
65.其他示例性的,为了避免工件反复启闭过程中出现卡滞的现象,工件与导向机构的配合间隙通常会设计的较大,这使得工件在运动过程中易出现受力不平衡的情况,造成密封配合件和密封件之间的接触角度发生偏转,角度偏转后密封配合件与密封件的接触面积相对于正常情况下的接触面积将会更小,接触应力更加集中,密封件更容易发生局部塑性变形而形成压痕。而且接触角度发生偏转的方向和大小都是随机的,当下一次闭合时,由于偏转角度的不可控,导致工件闭合时压痕的位置将发生改变,形成工程上典型的“双眼皮效应”,影响密封性能。
66.相关技术中,通常都是将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由对应的设备上拆卸下来,通过显微镜对密封件上的压痕进行观察,以获得压痕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理。然而,通过显微镜观察密封件表面的压痕时,只能获得密封件表面最终形成的压痕的形状和深度,无法检测压痕的形成过程,也无从得知压痕是如何产生又如何消去的。同时,密封件表面的压痕是工件多次启闭后压痕叠加的结果,显微镜观察时无法得知每个单次压痕的形成过程,导致获得的压痕形成过程和机理不准确。
6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密封件测试装置,包括用于安装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的位移结构,位移结构能够驱动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反复接触和分离,用于模拟工件反复启闭时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反复接触和分离的过程;位移结构上还设置有图像获取设备,图像获取设备正对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的接触区域;图像获取设备可以获取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接触和分离时的图像,以实时检测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之间的接触过程,进而提高了获得的压痕形成过程和机理的准确性。另外,图像获取设备可以获取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每次接触和分离的图像,可以实现对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单次接触的检测,以进一步提高了获得的压痕形成过程和机理的准确性。
68.请参照图1,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密封件测试装置包括:位移结构1,位移结构1用于安装密封件3和密封配合件4,且位移结构1能够驱动密封件3和密封配合件4反复接触和分离;还包括图像获取设备2,图像获取设备2安装于位移结构1上,且图像获取设备2正对密封件3和密封配合件4的接触区域,用于获取密封件3和密封配合件4接触和分离时的图像。
69.位移结构1可以由安装梁和驱动组件组成,驱动组件与安装梁连接,且驱动组件能
够驱动安装梁移动,安装梁用于安装密封件3和密封配合件4,当驱动组件驱动安装梁移动时,安装梁带动密封件3和密封配合件4反复接触和分离。示例性的,安装梁可以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固定横梁和移动竖梁,密封件3固定安装在固定横梁上,移动竖梁的一端与驱动组件连接,移动竖梁的另一端用于安装密封配合件4,驱动组件驱动移动竖梁朝向靠近固定横梁的方向移动,使得密封配合件4与密封件3接触;或驱动组件驱动移动竖梁朝向远离固定横梁的方向移动,使得密封配合件4与密封件3分离。固定横梁的安装密封件3的正对位置还设有固定支架,图像获取设备2安装于固定支架上,用于获取密封件3和密封配合件4接触和分离时的图像。
70.示例性的,安装梁还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梁和第二安装梁,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第一安装梁与第一驱动组件连接,第二安装梁与第二驱动组件连接;密封件3固定在第一安装梁上,密封配合件4固定在第二安装梁上,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第一安装梁朝向靠近第二安装梁的方向移动,第二驱动组件驱动第二安装梁朝向靠近第一安装梁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安装梁和第二安装梁相互靠近,密封件3和密封配合件4能够接触;或者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第一安装梁朝向远离第二安装梁的方向移动,第二驱动组件驱动第二安装梁朝向远离第一安装梁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安装梁和第二安装梁相互远离,密封件3和密封配合件4能够分离。安装梁还可以包括有固定梁,固定梁的两端用于连接第一安装梁和第二安装梁,且固定梁上还设有固定支架,图像获取设备2安装于固定支架上,正对密封件3和密封配合件4的接触区域,用于获取密封件3和密封配合件4接触和分离时的图像。
71.因此,本公开实施例的密封件测试装置通过位移结构驱动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反复接触和分离,模拟工件反复启闭时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反复接触和分离的过程;并通过位移结构上设置的图像获取设备实时获取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接触和分离时的图像,测试不同预设条件下密封件表面压痕的形成过程,实现对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单次接触的检测。其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位移结构1可以包括固定座11、位移架12以及驱动装置13;位移架12设置在固定座11的上部,密封配合件4用于设置在固定座11上;位移架12包括架体121以及设置在架体121上的安装板122,安装板122垂直于密封件3和密封配合件4的相对移动方向(图1和图2中的竖直方向)设置,密封件3用于设置在安装板122上;驱动装置13与架体121和固定座11连接,驱动装置13用于驱动架体121相对于固定座11移动。
72.示例性的,在图1和图2所示的方位中,架体121可以为至少两个竖向设置的支撑梁,均匀分布在固定座11的上部,且围绕固定座11的外周设置。此时,安装板122水平设置,且安装板122的每一边角对应设置一个支撑梁,密封件3设于安装板122上。架体121在驱动装置13的驱动下,相对于固定座11沿竖直方向移动,同时带动安装板122相对于固定座11移动,安装板122带动密封件3相对于固定座11移动,以使得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接触或分离。
73.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架体121包括四个竖向设置的支撑梁,均匀分布在固定座11的上部,且围绕固定座11的外周设置。安装板122可以为矩形板,水平设置,且安装板122的四个边角对应设置一个支撑梁,具体的,安装板122的四个边角嵌入四个架体121上形成的槽口中,使得安装板122保持水平固定。
74.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当安装板122为水平设置的矩形板时,架体121还包括至少两个水平设置的安装梁124,安装梁124设于两个竖向设置的支撑梁之间,且安装梁124两端
分别与两个竖向设置的支撑梁垂直连接。安装板122两条相对的边分别搭设在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梁124上,安装梁124用于支撑固定安装板122,使得安装板122保持水平固定。或者安装板122两条相对的边分别嵌入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梁124的槽口内,安装梁124用于支撑固定安装板122,使得安装板122保持水平固定。
75.当架体121在驱动装置13的驱动下,朝向远离固定座11的方向移动时(在图2所示的方位中,向上移动),架体121带动安装板122朝向远离固定座11的方向移动(在图2所示的方位中,向上移动),此时密封件3将会远离密封配合件4。当架体121在驱动装置13的驱动下,朝向靠近固定座11的方向移动时(在图2所示的方位中,向下移动),架体121带动安装板122朝向靠近固定座11的方向移动(在图2所示的方位中,向下移动),此时密封件3将会靠近密封配合件4并与其相接触。
76.因此,本公开实施例的密封件测试装置通过位移结构1的固定座11安装密封配合件4,通过固定座11上部设置的位移架12安装密封件3,通过驱动装置13驱动位移架12的架体121相对于固定座11移动,使得密封件3和密封配合件4反复接触和分离,模拟工件反复启闭时密封件3和密封配合件4反复接触和分离的过程。
77.请参照图4,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板122上设置安装窗口,安装窗口内设置有透明板123,密封件3用于设置在透明板123上;图像获取设备2设置在安装板122背离固定座11的一侧,且图像获取设备2与架体121连接,图像获取设备2正对安装窗口设置。图像获取设备2透过透明板123拍摄位于透明板123上的密封件3,使得图像获取设备2能够顺利记录密封件3上压痕的形成过程。
78.示例性的,可以在安装板122上开设贯穿于安装板122的通孔,形成安装窗口,将与安装窗口相匹配的透明板123嵌于通孔内,且透明板123靠近密封配合件4的一侧设置;或者可以在安装板122上开设贯穿于安装板122的通孔,形成安装窗口,将透明板123铺设于安装板122上安装窗口的位置(此时安装窗口的尺寸大于透明板123的尺寸),且透明板123靠近固密封配合件4的一侧设置。
79.示例性的,密封件3和透明板123上均设有通孔,当透明板123设于安装窗口中后,将连接件依次穿过密封件3和透明板123上的通孔,使得密封件3固定在透明板123上,保证密封件3不会在安装窗口内发生晃动。
80.因此,本公开实施例的密封件测试装置通过位移架12上的安装板122安装密封件3,如果需要测试不同形状不同材料的密封件3的性能,只需从安装板122的安装窗口上拆卸密封件3,再进行更换即可,操作简单方便。且使用安装板122作为载体支撑密封件3,相对于直接将,密封件3安装在位移架12上的方案,更加安全可靠,在模拟密封件3的密封性能时,不会破坏密封件3自身。同时图像获取设备2正对安装板122上的安装窗口,能够实时准确的获取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接触和分离时的图像。
81.本实施例的安装板122、透明板123以及密封件3的形状和厚度均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在此不进行限制。
82.请参照图1、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架体121背离固定座11的底端具有沿平行于安装板122方向延伸的固定梁125,图像获取设备2通过第一调节装置126与固定梁125连接,第一调节装置126用于调节图像获取设备2与安装窗口123的相对位置。
83.具体的,第一调节装置126用于安装固定图像获取设备2的同时,还能够带动图像
获取设备2移动,以调节图像获取设备2与安装窗口123的相对位置,使得图像获取设备2能够获取不同方位下密封件3和密封配合件4相接触和相分离时的图像。
84.示例性的,第一调节装置126可以是环形状的支架,支架的外周延伸有卡扣,卡扣卡接在固定梁125上,图像获取设备2穿设过支架的环形口,使得第一调节装置126与固定梁125连接。其中,固定梁125平行于安装板122,且固定梁125可以为滑轨,图像获取设备2可以为摄像机。摄像机的镜头穿设过第一调节装置126的环形口,使得摄像机安装于第一调节装置126上,第一调节装置126的卡扣卡接在滑轨上,且与滑轨滑动连接,能够带动摄像机在滑轨上滑动预设距离,多方位记录密封件3的状态。
85.示例性的,在图1和图2所示的方位中,架体121可以包括四个竖向设置的支撑梁,安装板122形成为矩形,水平设置,且安装板122的四个边角分别与四个架体121连接。此时,可以包括三个固定梁125,三个固定梁125均位于同一水平面,其中两个固定梁125相互平行,且两个相互平行的固定梁125用于与四个架体121连接,作为支撑梁;这两个固定梁125通过其余一个固定梁125连接,其余一个固定梁125用于安装第一调节装置126,第一调节装置126沿着其余一个固定梁125滑动。
86.示例性的,还可以包括五个固定梁125,五个固定梁125均位于同一水平面,其中四个固定梁125首尾相连,组成矩形框体,该矩形框体用于与四个架体121连接,作为支撑梁;其余一个固定梁125连接在该矩形框体中部,用于安装第一调节装置126,第一调节装置126沿着其余一个固定梁125滑动。
87.因此,本实施例的密封件测试装置通过第一调节装置126安装图像获取设备2,第一调节装置126与固定梁125连接,且能沿着固定梁125滑动,沿着固定梁125滑动时将带动图像获取设备2也沿着固定梁125滑动,从而实现调节图像获取设备2与安装窗口123的相对位置,使得图像获取设备2不仅能够实时监测和记录密封配合件4与密封件3反复接触、分离的过程,也能够实时检测密封配合件4与密封件3相互接触后,密封件3上压痕的形成过程以及压痕的消失过程。同时,保证图像获取设备2能够监测到各个方位下密封配合件4与密封件3相互接触的密封区域的状态。
88.请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座11包括底板111、设置在底板111上第二调节装置112、以及支撑部113;驱动装置13与底板111连接,支撑部113设置在第二调节装置112上,密封配合件4用于设置在支撑部113上,第二调节装置12用于调节支撑部113与安装窗口123的相对位置。
89.示例性的,底板111水平设置,形成为矩形,用于支撑第二调节装置112和支撑部113,底板111的四个边角分别连接有驱动装置13,四个驱动装置13远离底板111的一端均与架体121连接,四个驱动装置13共同驱动架体121相对于底板111移动,以此带动安装板122上的密封件3相对于底板111移动。驱动装置13可以为压电驱动器,利用压电陶瓷材料的逆压电效应将输入电能转换为输出机械能,以实现位移驱动。驱动装置13也可以为多层式压电堆叠驱动器,主要是由多层压电陶瓷片和电极片叠加形成,多层压电陶瓷片组成了多个微位移输出单元,位移变形大、输出力大,能够实现纳米级的位移驱动,在本实施例中,能保证架体121的微位移(纳米级)。为了方便安装,将压电叠堆驱动器固定在底板111上,使得压电叠堆驱动器的位移输出端与架体121连接,当位移输出端自由伸长与收缩将带动架体121移动。
90.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调节装置12水平置于底板111上,用于驱动支撑部113转动预设角度,以此调节密封配合件4相对于安装窗口123的位置。
91.示例性的,第二调节装置112包括第一角位台1121和第二角位台1122;第一角位台1121设置在底板111上,第二角位台1122设置在第一角位台1121上,支撑部113设置在第二角位台1122上;第一角位台1121和第二角位台1122的转动轴线垂直。
92.其中,第一角位台1121带动支撑部113在第一平面上摆动第一预设角度,第二角位台1122同时带动第一角位台1121和支撑部113在第二平面上摆动第二预设角度;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相互垂直。当第二调节装置112调节密封配合件4相对于安装窗口123的位置时,先保持第二角位台1122不工作,调节第一角位台1121摆动,此时第一角位台1121将带动第一角位台1121和支撑部113共同摆动;之后保持第一角位台1121不工作,调节第二角位台1122,此时第二角位台1122将带动支撑部113摆动。
93.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第一角位台1121包括:第一底部结构1123、第一角度调节结构1124和第一摆动结构1125,第一底部结构1123的一侧面设置在底板111上,第一底部结构1123背离底板111的另一侧面形成有弧形面,弧形面的侧壁上设置有刻度,第一摆动结构与弧形面相匹配,能够在弧形面上往复摆动;第一角度调节结构1124与第一摆动结构1125连接,用于控制第一摆动结构1125在弧形面上的摆动角度,且摆动时能够根据弧形面的侧壁上的刻度观察摆动的具体角度。第二角位台1122与第一角位台1121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一致,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94.不同预设条件下密封件表面压痕的形成过程不同,其中,不同预设条件包括: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的所处环境(温度、压强)、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的接触角度、密封件和密封配合件的接触压力。为了模拟不同接触角度下,密封配合件4与密封件3反复接触反复分离的过程,本实施例通过第一角位台1121和第二角位台1122调节密封配合件4的安装角度,从而改变密封配合件4与密封件3的接触角度,使得密封配合件4与密封件3能够在任意角度内相互接触。
95.本实施例中,初始状态时,密封件3水平放置,密封配合件4竖直放置,二者相互垂直接触,密封件3上形成原位压痕;当工件之间受力不均衡时,密封配合件4与密封件3的接触角度将会发生改变,密封件3上形成离位压痕。密封配合件4与密封件3之间的接触角度不断发生改变时,工件每次启闭将会在密封件3的不同位置上形成不同深浅不同形状的压痕,后续压痕也可能会在已有压痕上形成,如此反复之后,压痕周围将会形成银纹。
96.本实施例通过第一角位台1121和第二角位台1122调节密封配合件4与竖直方向轴线的夹角,使得密封配合件4倾斜,以此模拟工件反复启闭时,由于受力不均衡导致的密封配合件4与密封件3接触角度改变的情况,观察原位压痕与离位压痕的区别,同时观察和记录压痕周围形成银纹的过程,为研究压痕的累积叠加效应提供支持。
97.请参照图2、图3、图5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13上设置有第一方向检测装置5,第一方向检测装置5用于实时检测支撑部113的安装角度;安装板122上设置有第二方向检测装置6,第二方向检测装置6用于实时检测安装板122的倾斜角度。
98.其中,支撑部113的安装角度代表密封配合件4的安装角度,安装板122的倾斜角度代表密封件3的安装角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第一方向检测装置5和第二方向检测装置6反馈的角度信息,得知当前密封件3表面的压痕状态是在哪一角度接触下得到的,也可
以根据该反馈信息,对密封配合件4的安装角度和密封件3的安装角度进行调整,模拟多种接触角度下,压痕的形成过程。
99.示例性的,如图2、图3和图6所示,第二方向检测装置6设于安装板122上的任意位置,且水平设于安装板122上,随着安装板122移动或者摆动,准确获取安装板122的安装角度。支撑部113上连接有固定板114,固定板114上设有第一方向检测装置5,能够支撑固定第一方向检测装置5,使得第一方向检测装置5随着支撑部113摆动或移动,准确获取支撑部113的安装角度。
10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支撑部113上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7,压力检测装置7与密封配合件4连接,用于检测密封配合件4受到的压力。压力检测装置7能够实时检测密封配合件4与密封件3之间的接触压力,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压力检测装置7反馈的压力信息,获取当前密封件3表面的压痕状态是在多大压力接触下得到的,也可以根据该反馈信息,对密封配合件4和密封件3的安装位置进行调整,模拟多种接触压力下,压痕的形成过程。
101.示例性的,第一方向检测装置5和第二方向检测装置6可以是方向感应器,通过感应物体在某个方向的惯性力的大小来衡量其加速度与重力,测量一个物体在重力正交两个方向上的分力大小,从而判定该物体在水平方向的角度,并方向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压力检测装置7可以是压力传感器,通过感受压力信号,并将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具体的,压力传感器包括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测量电路,敏感元件与待测组件(支撑部113)连接,待测组件(支撑部113)向敏感元件施加压力后,转换元件将敏感元件的压力转换成为电信号,再通过测量电路将电信号输出,以此获取待测组件(支撑部113)受到的压力。
102.请参照图3、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13包括支撑座1131以及抵顶柱1132;支撑座1131与底板111连接,支撑座1131上设置有与安装板122垂直的安装孔1133,抵顶柱1132穿设在安装孔1133内;抵顶柱1132的顶端用于安装密封配合件4,压力检测装置7设置在安装孔1133内,且位于抵顶柱1132的下部。
103.其中,在图5所示的方位中,压力检测装置7设置在支撑座1131内部的安装孔1133底部,抵顶柱1132的底端置于压力检测装置7上方,抵顶柱1132的顶端用于安装密封配合件4。本实施例是将抵顶柱1132与压力检测装置7相接触,当密封件3和密封配合件4相接触时,密封配合件4将接触压力传输至抵顶柱1132,同时被抵顶柱1132底端的压力检测装置7接收。因此,本实施例的支撑部113不仅能够安装固定密封配合件4,也能精确获取密封件3和密封配合件4之间的接触压力。同时,密封配合件4的形状不同材料不同,与密封件3之间的接触压力不同,在需要模拟多种不同密封配合件4时,只需从抵顶柱1132的顶端拆卸并替换密封配合件4即可。
104.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抵顶柱1132的顶端形成有安装槽孔1134,密封配合件4包括密封配合件上部分42和密封配合件下部分41,密封配合件下部分41设于安装槽孔1134内,密封配合件上部分42延伸出安装槽孔1134外,用于与密封件3相接触。
105.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支撑座1131包括:第一支撑座1136和第二支撑座1137,第一支撑座1136与底板111连接,第二支撑座1137设于第一支撑座1136上方,且第一支撑座1136和第二支撑座1137上均开设有连接孔1138,连接件依次穿过第一支撑座1136和第二支撑座1137上的连接孔1138,使得第一支撑座1136和第二支撑座1137可拆卸连接。
106.对于一体成型的支撑座1131,在需要更换压力检测装置7时,需要由上至下地拆卸设置在支撑座1131上的所有组件,但对于可拆卸的支撑座1131来说,只需拆卸掉整个第二支撑座1137,就能够进行压力检测装置7的安装更换。
107.请参照图6,在本实施例中,抵顶柱1132和安装孔1133的孔壁之间设置有限位机构1135,限位机构1135用于使抵顶柱1132的中心线与安装孔1133的中心线共线。
108.示例性的,限位机构1135可以是固定套,固定套设于安装孔1133内,且围绕于抵顶柱1132的外周设置,用于对抵顶柱1132进行限位,保证抵顶柱1132不会在安装孔1133内发生偏移。
109.示例性的,限位机构1135可以是多个竖直排列的滚珠,多个竖直排列的滚珠设于安装孔1133内,且围绕于抵顶柱1132的外周设置,用于对抵顶柱1132进行限位,保证抵顶柱1132不会在安装孔1133内发生偏移。
110.本公开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单元。
111.控制单元与驱动装置13电性连接,用于向驱动装置13发送控制信号,驱动装置13接收控制信号后,将驱动架体121朝向远离底板111的方向移动,或者控制驱动装置13驱动架体121朝向靠近底板111的方向移动。当驱动装置13驱动架体121朝向远离底板111的方向移动时,架体121将带动安装板122朝向远离支撑部113的方向移动,使得密封配合件4与密封件3分离;当驱动装置13驱动架体121朝向靠近底板111的方向移动时,架体121将带动安装板122朝向靠近支撑部113的方向移动,使得密封配合件4与密封件3相互接触。
112.控制单元与第一方向检测装置5电性连接,以接收第一方向检测装置5实时检测到的支撑部113在竖直方向的倾斜角度,即接收第一方向检测装置5实时检测到的密封配合件4在竖直方向的倾斜角度。
113.控制单元与第二方向检测装置6电性连接,以接收第二方向检测装置6实时检测到的安装板122在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即接收第二方向检测装置6实时检测到的密封件3在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
114.控制单元分别与角度调节单元2的第一角位台1121和第二角位台1122电性连接,根据接收到的密封件3在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以及密封配合件4在竖直方向的倾斜角度,以及实际模拟需求,控制第一角位台1121和第二角位台1122,进一步调节密封配合件4在竖直方向的倾斜角度。使得本实施例的测试装置能够监测到密封配合件4与密封件3在各个角度的接触状况。
115.控制单元分别与图像获取设备2和第一调节装置126电性连接,能够实时接收图像获取设备2拍摄到的密封界面的压痕形成过程以及压痕消失过程,同时能够控制第一调节装置126在固定梁125上移动,使得图像获取设备2能够拍摄到各个方位各个角度的密封界面。
11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