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29080941发布日期:2022-03-02 00:02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病毒检测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0002][0003]
但本技术发明人在实现本技术实施例中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0004]
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对用户进行独立、快速、准确的核酸检测,使得核酸检测作业变得复杂耗时,且增加病毒交叉感染风险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方法及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无法对用户进行独立、快速、准确的核酸检测,使得核酸监测作业变得复杂耗时,且增加病毒交叉感染风险的技术问题。通过将物联网技术与病毒检测的显色材料改进结合起来,使得对用户进行快速精准的核酸检测,达到了检测结果灵敏度高、数据与监测防控系统实时共享,主动识别风险、缩短病毒流行情况信息报送和监测防控的管理链条的技术效果。
[0006]
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得目标用户的待检测标本,所述待检测标本包括抗原dna 序列;对所述抗原dna序列进行双向靶位标记,获得第一靶位标记和第二靶位标记;根据显色检测材料,对所述第一靶位标记的第一dna 序列和所述第二靶位标记的第二dna序列进行遍历着色检测,获得第一检测显色结果和第二检测显色结果;基于物联网技术,将所述第一检测显色结果和所述第二检测显色结果进行荧光信号标记,生成第一荧光信号和第二荧光信号;根据所述第一荧光信号和所述第二荧光信号,判断所述抗原dna序列是否达到预设病毒dna序列;若所述抗原 dna序列达到所述预设病毒dna序列,基于所述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对所述目标用户进行快速标记、及时预警。
[0007]
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其中,所述系统包括:第一获得单元:所述第一获得单元用于获得目标用户的待检测标本,所述待检测标本包括抗原dna序列;第一标记单元:所述第一标记单元用于对所述抗原dna序列进行双向靶位标记,获得第一靶位标记和第二靶位标记;第一检测单元: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用于根据显色检测材料,对所述第一靶位标记的第一dna 序列和所述第二靶位标记的第二dna序列进行遍历着色检测,获得第一检测显色结果和第二检测显色结果;第二标记单元:所述第二标记单元用于基于物联网技术,将所述第一检测显色结果和所述第二检测显色结果进行荧光信号标记,生成第一荧光信号和第二荧光信号;第一判断单元: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荧光信号和所述第二荧光信号,判断所述抗原dna序列是否达到预设病毒dna
序列;第一预警单元:所述第一预警单元用于若所述抗原dna序列达到所述预设病毒dna序列,基于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对所述目标用户进行快速标记、及时预警。
[0008]
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0009]
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0010]
通过获得目标用户的待检测标本,所述待检测标本包括抗原dna 序列;对所述抗原dna序列进行双向靶位标记,获得第一靶位标记和第二靶位标记;根据显色检测材料,对所述第一靶位标记的第一dna 序列和所述第二靶位标记的第二dna序列进行遍历着色检测,获得第一检测显色结果和第二检测显色结果;基于物联网技术,将所述第一检测显色结果和所述第二检测显色结果进行荧光信号标记,生成第一荧光信号和第二荧光信号;根据所述第一荧光信号和所述第二荧光信号,判断所述抗原dna序列是否达到预设病毒dna序列;若所述抗原 dna序列达到所述预设病毒dna序列,基于所述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对所述目标用户进行快速标记、及时预警。通过将物联网技术与病毒检测的显色材料改进结合起来,达到了实现检测结果灵敏度高、数据与监测防控系统实时共享,主动识别风险、缩短病毒流行情况信息报送和监测防控的管理链条,对提高患者排查效率和缩短应急指挥中心相应时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城市的病毒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的技术效果。
[0011]
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0012]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做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3]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14]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方法的判断所述抗原dna序列是否达到预设病毒dna序列的流程示意图;
[0015]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方法的对所述目标用户的出行标识验证码进行异常标记的流程示意图;
[0016]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方法的构建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的流程示意图;
[0017]
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示例性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方法及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无法对用户进行独立、快速、准确的核酸检测,使得核酸检测作业变得复杂耗时,且增加病毒交叉感染风险的技术问题。通过将物联网技术与病毒检测的显色材料改进结合起来,使得对用户进行快速精准的核酸检测,达到了检测结果灵敏度高、数据与监测防
控系统实时共享,主动识别风险、缩短病毒流行情况信息报送和监测防控的管理链条的技术效果。
[0020]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的描述根据本技术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技术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技术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
[0021]
申请概述
[0022]
由于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对用户进行独立、快速、准确的核酸检测,使得核酸检测作业变得复杂耗时,且增加病毒交叉感染风险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在不影响核酸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前提下,通过将物联网技术与病毒检测的显色材料改进结合起来,实现了检测结果灵敏度高、数据与监测防控系统实时共享。
[0023]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总体思路如下:
[0024]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得目标用户的待检测标本,所述待检测标本包括抗原dna序列;对所述抗原dna序列进行双向靶位标记,获得第一靶位标记和第二靶位标记;根据显色检测材料,对所述第一靶位标记的第一dna序列和所述第二靶位标记的第二dna序列进行遍历着色检测,获得第一检测显色结果和第二检测显色结果;基于物联网技术,将所述第一检测显色结果和所述第二检测显色结果进行荧光信号标记,生成第一荧光信号和第二荧光信号;根据所述第一荧光信号和所述第二荧光信号,判断所述抗原dna序列是否达到预设病毒dna序列;若所述抗原dna序列达到所述预设病毒dna序列,基于所述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对所述目标用户进行快速标记、及时预警。
[0025]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6]
实施例一
[0027]
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0028]
步骤s100:获得目标用户的待检测标本,所述待检测标本包括抗原dna序列;
[0029]
步骤s200:对所述抗原dna序列进行双向靶位标记,获得第一靶位标记和第二靶位标记;
[0030]
具体而言,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方法,用于解决核酸检测作业复杂耗时,且增加病毒交叉感染风险的问题。具体的,所述目标用户为需要进行抗原检测的用户,所述待检测标本为获取到的目标用户的抗原标本,其中,包括所述抗原 dna序列,进一步的,抗原是指能引起抗体生成的物质,是任何可诱发免疫反应的物质,通俗来讲,就是大多数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可以是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除此之外,破伤风抗毒素血清等异种动物的血清、蛋白质、多糖、某些药物都可成为抗原,不同人之间的血型、移植免疫等,都可产生抗原,甚至人体自身也可产生抗原。因此,为了判断用户是否感染病毒,可对其体内的抗原dna序列进行检测。
[0031]
进一步的,在对抗原dna序列进行检测时,一般检测位于病毒 orf1ab和n基因上的两个靶标,因此,可对所述抗原dna序列进行双向靶位标记,所述第一靶位标记即为对病毒orf1ab的靶位标记,所述第二靶位标记即为对n基因的靶位标记,通过对上述两个靶位进行
标记,可针对性的快速检测dna序列。
[0032]
步骤s300:根据显色检测材料,对所述第一靶位标记的第一dna 序列和所述第二靶位标记的第二dna序列进行遍历着色检测,获得第一检测显色结果和第二检测显色结果;
[0033]
步骤s400:基于物联网技术,将所述第一检测显色结果和所述第二检测显色结果进行荧光信号标记,生成第一荧光信号和第二荧光信号;
[0034]
具体而言,在对所述抗原dna序列进行双向靶位标记后,进一步的,可根据显色检测材料,对所述第一靶位标记的第一dna序列和所述第二靶位标记的第二dna序列进行遍历着色检测,其中,所述显色检测材料会对异常的dna序列进行反应着色,同理,若异常dna序列的靶基因扩增越多,使得显色检测材料的着色更明显,因此,可通过所述显色检测材料对异常dna序列进行显色提示,进而,所述第一检测显色结果为对所述第一靶位标记的第一dna序列进行显色检测后的结果显示,所述第二检测显色结果为对所述第二靶位标记的第二 dna序列进行显色检测后的结果显示。
[0035]
为了对所述第一检测显色结果和所述第二检测显色结果进行更为清楚地判定,可基于物联网技术,将所述第一检测显色结果和所述第二检测显色结果进行荧光信号标记,具体的,可基于pcr扩增技术,将用户的所述第一dna序列和所述第二dna序列的样本进行指数级扩增,进而将扩增处的dna序列与荧光标记探针进行结合,生成荧光信号,以此实现对检测显色结果的清楚标定,当病毒的dna序列扩增的靶基因越多,累积的荧光信号越强,相反,在不存在病毒dna序列时,即不存在靶基因扩增,因此检测不到荧光信号增强,进而,所述第一荧光信号即为对病毒orf1ab的靶位进行检测后的荧光信号,所述第二荧光信号即为对n基因的靶位进行检测后的荧光信号。
[0036]
步骤s500:根据所述第一荧光信号和所述第二荧光信号,判断所述抗原dna序列是否达到预设病毒dna序列;
[0037]
步骤s600:若所述抗原dna序列达到所述预设病毒dna序列,基于所述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对所述目标用户进行快速标记、及时预警。
[0038]
具体而言,在生成所述第一荧光信号和所述第二荧光信号后,进一步的,可基于此,判断所述抗原dna序列是否达到预设病毒dna序列,因确诊的病毒dna序列需满足一定要求,因此,可根据检测得到的荧光信号,判断用户的抗原dna序列是否达到一定要求,如果达到,说明用户的抗原dna序列满足病毒dna序列,进一步的,可基于所述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对所述目标用户进行快速标记、及时预警。
[0039]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灵敏度自主抗原检测方法能实现取样、检测、获得结果等全流程自助,不需要其他人员的参与和帮助,能有效的减少可疑患者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范围和传染其他工作人员的概率,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气溶胶的产生以及气溶胶与人之间的接触,有效防止病毒在社区范围的进一步扩散。
[0040]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判断所述抗原dna序列是否达到预设病毒dna序列,步骤s500包括:
[0041]
步骤s510:构建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
[0042]
步骤s520:根据所述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获得第一检测分模型、第二检测分模型和第三检测分模型,其中,所述第一检测分模型、所述第二检测分模型和所述第三检测分模型呈并列关系;
[0043]
步骤s530:将所述第一荧光信号和所述第二荧光信号一并,分别输入至所述第一检测分模型、所述第二检测分模型和所述第三检测分模型,进行检测,依次生成第一检测结果、第二检测结果和第三检测结果;
[0044]
步骤s540:对所述第一检测结果、所述第二检测结果和所述第三检测结果进行并集处理,生成第一并集结果;
[0045]
步骤s550:根据所述第一并集结果,判断所述抗原dna序列是否达到预设病毒dna序列。
[0046]
具体而言,在判断所述抗原dna序列是否达到预设病毒dna序列时,具体的,可构建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所述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可对输入的荧光信号检测结果进行训练,因对确诊的病毒dna 序列需满足一定要求,因此,可通过将所述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并联的拆分为第一检测分模型、第二检测分模型和第三检测分模型,实现对荧光检测结果的并联检测,具体的,所述第一检测分模型对双靶标阳性-荧光信号检测结果进行训练,所述第二检测分模型对重复检测为单靶标阳性-荧光信号检测结果进行训练,所述第三检测分模型对两种标本同时满足单靶标-荧光信号检测结果进行训练,应注意,所述第一检测分模型、所述第二检测分模型和所述第三检测分模型呈并列关系,因此三个检测分模型的训练结果只需满足其一即可。
[0047]
进一步的,通过将所述第一荧光信号和所述第二荧光信号一并,分别输入至所述第一检测分模型、所述第二检测分模型和所述第三检测分模型,进行分模型训练,可分别获得第一检测结果、第二检测结果以及第三检测结果,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征了双靶标阳性-荧光信号检测结果是否满足的结果,所述第二检测结果表征了重复检测为单靶标阳性-荧光信号检测结果是否满足的结果,所述第三检测结果表征了两种标本同时满足单靶标-荧光信号检测结果是否满足的结果。
[0048]
进而对所述第一检测结果、所述第二检测结果和所述第三检测结果进行并集处理,即三个检测结果满足其一即可,所述第一并集结果即为并集处理的结果,举例如,可将每个分模型的训练结果用“0”“1”进行表征,即得到满足,标记结果为“1”,反之,则标记为“0”,通过对标记结果求并集,只要所述第一并集结果为“1”,则说明目标用户的抗原dna序列检测结果存在差异,以此实现了根据所述第一并集结果,判断所述抗原dna序列是否达到预设病毒dna序列。
[0049]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包括:
[0050]
步骤s551:判断所述第一并集结果是否满足设定并集数;
[0051]
步骤s552:若所述第一并集结果满足所述设定并集数,将所述第一并集结果、所述抗原dna序列以及所述目标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打包、标记,生成第一疑似病历;
[0052]
步骤s553:将所述第一疑似病例发送至所述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基于智能定位系统,对所述目标用户进行智能位置标定,生成实时位置信息;
[0053]
步骤s554:根据所述实时位置信息,对所述目标用户的出行标识验证码进行异常标记。
[0054]
具体而言,在根据所述第一并集结果,判断所述抗原dna序列是否达到预设病毒dna序列时,更具体的,可判断所述第一并集结果是否满足设定并集数,其中,所述设定并集数可用“1”进行表征,若所述第一并集结果满足所述设定并集数,则说明目标用户的抗原
dna 序列满足一定确诊序列要求,可将所述第一并集结果、所述抗原dna 序列以及所述目标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打包、标记,一般而言,检测用户较多时,为了避免检测结果的混淆,可将每个用户的检测结果进行独立标记,并独立标记后的检测结果和抗原dna序列以及目标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打包,确保有关目标用户的一切信息不会发生混淆,进而生成所述第一疑似病例,须注意的是,为了进一步的确定检测结果的精确性,避免因检测试纸质量不合格,给检测结果带来误差,所以只能将检测结果存在差异的病历定义为疑似病例,而不是确诊病历,当需要进一步的确诊时,可对目标用户进行二次显色材料的检测,或将目标用户的抗原dna序列样本送至专业检测机构进行进一步的确诊检测。
[0055]
进一步的,在对目标用户的待检测标本生成所述第一疑似病例后,为了缩小病毒感染范围,可将所述第一疑似病例发送至所述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并基于其中的智能定位系统,对所述目标用户进行智能位置标定,即对目标用户进行及时的位置锁定,同时,对其出行标识验证码进行异常标记,所述出行标识验证码即为对目标用户的信息进行打包后,通过检测结果异常标记转换而来的验证码,实现了数据与监测防控系统的实时共享,使得主动识别风险、缩短病毒流行情况信息报送和监测防控的管理链条。
[0056]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所述构建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包括:
[0057]
步骤s511:基于大数据,对所述目标用户的所处目标区域的人口集合进行抗原标本采集,生成历史抗原标本集合;
[0058]
步骤s512:对所述历史抗原标本集合进行数量分类,生成抗原标本检测数据集合和抗原标本验证数据集合;
[0059]
步骤s513:根据所述显色检测材料和所述物联网技术,对所述抗原标本检测数据集合进行遍历检测、标记,生成第一检测数据荧光信号集合;
[0060]
步骤s514:对所述第一检测数据荧光信号集合进行荧光信号强度的递归聚类,生成荧光信号强度聚类分布;
[0061]
步骤s515:基于抗原检测专家系统,构建荧光信号强度信息与抗原检测结果之间的匹配映射关系。
[0062]
具体而言,在构建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时,具体的,可采集构建模型所需的训练数据,即基于大数据,对所述目标用户的所处目标区域的人口集合进行抗原标本采集,生成历史抗原标本集合,通过对目标用户所在的包括经常性流动区域的覆盖人口进行遍历的抗原标本采集,使得训练数据覆盖范围广,增强训练数据的说服性,其中,可对所述历史抗原标本集合进行数量分类,举例如,可将所述历史抗原标本集合的七成数据划分为所述抗原标本检测数据集合、将所述历史抗原标本集合的三成数据划分为所述抗原标本验证数据集合,即通过70%的原始数据进行训练模型,通过30%的原始数据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验证。
[0063]
进一步的,根据所述显色检测材料和所述物联网技术,对所述抗原标本检测数据集合进行遍历检测、标记,即对70%的原始数据对应的抗原标本进行显色监测和荧光标记,所述第一检测数据荧光信号集合即为对应的检测结果集合,进而,可对所述第一检测数据荧光信号集合进行荧光信号强度的递归聚类,即通过荧光信号强度不同,对所述第一检测数据荧光信号集合进行递归聚类,举例如,对不显示荧光信号强度的检测结果,聚类为普通检测结果,即表征的是抗原检测结果正常的用户集合;对显示荧光信号强度、且强度较弱的
检测结果,聚类为异常检测结果,即表征的是抗原检测结果异常且属于感染初期 (潜伏期)的用户集合;对显示荧光信号强度、且强度较强的检测结果,聚类为异常且严重检测结果(因荧光信号强度较强,说明病毒 dna序列扩增的靶基因较多,即表明感染较为严重),即表征的是抗原检测结果异常且属于感染较严重的用户集合。进而根据递归聚类的结果,生成所述荧光信号强度聚类分布,即上述的三种聚类分布,进而基于抗原检测专家系统,构建荧光信号强度信息与抗原检测结果之间的匹配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抗原检测专家系统泛指较为权威的病毒检测权威机构或部门,其检测结果具备一定说服力,可基于所述抗原检测专家系统,对上述的三种聚类分布结果进行科学验证,使得每种聚类分布对应于一定的抗原检测结果,即构建荧光信号强度信息与抗原检测结果之间的匹配映射关系,便于进一步构建抗原检测模型。
[0064]
进一步的,所述构建荧光信号强度信息与抗原检测结果之间的匹配映射关系之后,步骤s515包括:
[0065]
步骤s5151:根据所述匹配映射关系和所述抗原标本检测数据集合,构建所述所处目标区域的初级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
[0066]
步骤s5152:将所述抗原标本验证数据集合输入所述初级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进行检测,获得模型检测结果;
[0067]
步骤s5153:将所述抗原标本验证数据集合输入所述抗原检测专家系统进行检测,获得系统检测结果;
[0068]
步骤s5154:判断所述模型检测结果和所述系统检测结果是否保持一致;
[0069]
步骤s5155:若所述模型检测结果和所述系统检测结果没有保持一致,基于所述抗原标本验证数据集合,对所述初级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进行模型优化。
[0070]
具体而言,在构建荧光信号强度信息与抗原检测结果之间的匹配映射关系之后,基于此,可根据所述匹配映射关系和所述抗原标本检测数据集合,构建所述所处目标区域的初级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即以所述匹配映射关系为骨架,以所述抗原标本检测数据集合为数据依托,构建所述初级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所述初级荧光信号
‑ꢀ
抗原检测模型仅为检测数据训练而成,为了确保模型训练的准确性,可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因此,可将所述抗原标本验证数据集合输入所述初级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进行检测,即通过30%的验证数据对应的抗原标本对构建好的初级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进行验证,所述模型检测结果即为经过模型对验证数据进行训练的检测结果。
[0071]
同时,还可将所述抗原标本验证数据集合输入所述抗原检测专家系统进行检测,即经过权威检测部门对30%的验证数据对应的抗原标本进行检测,所述系统检测结果即为经过专家系统对验证数据进行训练的检测结果。基于此,可判断所述模型检测结果和所述系统检测结果是否保持一致,即对模型的训练准确性进行评判,如果两边检测结果没有保持一致,说明所述初级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存在一定缺陷,使得训练结果不准确,因此,可基于所述抗原标本验证数据集合,对所述初级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进行模型优化,进而使得优化后的模型对抗原标本进行更为精确地检测。
[0072]
进一步的,所述判断所述模型检测结果和所述系统检测结果是否保持一致,包括:
[0073]
步骤s5156:若所述模型检测结果和所述系统检测结果保持一致,将所述初级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定义为所述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
[0074]
步骤s5157:根据所述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对所述目标用户的所述抗原dna序列进行检测。
[0075]
具体而言,当判断所述模型检测结果和所述系统检测结果是否保持一致时,如果所述模型检测结果和所述系统检测结果保持一致,说明所述初级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较为准确,即经过所述初级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训练过的抗原检测标本,都能训练得到最为精确地检测结果,进而可将所述初级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定义为所述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即对所述初级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进行“转正”,进而根据所述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对所述目标用户的所述抗原dna序列进行检测,确保对抗原检测标本进行精准检测。
[0076]
进一步的,所述将所述第一并集结果、所述抗原dna序列以及所述目标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打包、标记,步骤s552包括:
[0077]
步骤s5521:基于所述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获得第一分发密钥信息;
[0078]
步骤s5522:基于所述第一分发密钥信息,对所述目标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加密,生成第一加密链接码;
[0079]
步骤s5523:根据所述第一加密链接码,对所述第一并集结果和所述抗原dna序列进行加密链接,生成所述第一疑似病例。
[0080]
具体而言,在对目标用户的相关信息进行打包时,具体的,可基于所述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获得第一分发密钥信息,即所述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会对每位用户单独分发一个密钥,用于对自身相关信息进行加密,其中,所述第一分发密钥信息即为对目标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加密的密钥,在基于所述第一分发密钥信息,对所述目标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加密之后,可生成第一加密链接码,所述第一加密链接码可将目标用户的所述第一并集结果和所述抗原dna序列进行加密链接,即通过对目标用户的个人信息-并集结果-抗原dna序列进行“串联加密”,有效确保了目标用户的相关信息不被篡改、不易丢失,确保了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的数据管理有效性和稳定性。
[008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82]
1、通过将物联网技术与病毒检测的显色材料改进结合起来,达到了实现检测结果灵敏度高、数据与监测防控系统实时共享,主动识别风险、缩短病毒流行情况信息报送和监测防控的管理链条,对提高患者排查效率和缩短应急指挥中心相应时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城市的病毒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的技术效果。
[0083]
2、通过将每个用户的检测结果进行独立标记,并独立标记后的检测结果和抗原dna序列以及目标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打包,确保有关目标用户的一切信息不会发生混淆,进而生成所述第一疑似病例,确保了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的数据管理有效性和稳定性。
[0084]
3、通过所述初级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和抗原检测专家系统,分别对验证数据对应的抗原标本进行检测,可判断所述模型检测结果和所述系统检测结果是否保持一致,即对模型的训练准确性进行评判,可基于所述抗原标本验证数据集合,对所述初级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进行模型优化,进而使得优化后的模型对抗原标本进行更为精确地检测。
[0085]
实施例二
[0086]
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方法同样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如图5所示,所述系统包括:
[0087]
第一获得单元11:所述第一获得单元11用于获得目标用户的待检测标本,所述待检测标本包括抗原dna序列;
[0088]
第一标记单元12:所述第一标记单元12用于对所述抗原dna序列进行双向靶位标记,获得第一靶位标记和第二靶位标记;
[0089]
第一检测单元13:所述第一检测单元13用于根据显色检测材料,对所述第一靶位标记的第一dna序列和所述第二靶位标记的第二dna 序列进行遍历着色检测,获得第一检测显色结果和第二检测显色结果;
[0090]
第二标记单元14:所述第二标记单元14用于基于物联网技术,将所述第一检测显色结果和所述第二检测显色结果进行荧光信号标记,生成第一荧光信号和第二荧光信号;
[0091]
第一判断单元15:所述第一判断单元15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荧光信号和所述第二荧光信号,判断所述抗原dna序列是否达到预设病毒 dna序列;
[0092]
第一预警单元16:所述第一预警单元16用于若所述抗原dna序列达到所述预设病毒dna序列,基于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对所述目标用户进行快速标记、及时预警。
[0093]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0094]
第一构建单元:所述第一构建单元用于构建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
[0095]
第二获得单元:所述第二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获得第一检测分模型、第二检测分模型和第三检测分模型,其中,所述第一检测分模型、所述第二检测分模型和所述第三检测分模型呈并列关系;
[0096]
第一输入单元:所述第一输入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荧光信号和所述第二荧光信号一并,分别输入至所述第一检测分模型、所述第二检测分模型和所述第三检测分模型,进行检测,依次生成第一检测结果、第二检测结果和第三检测结果;
[0097]
第一处理单元:所述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检测结果、所述第二检测结果和所述第三检测结果进行并集处理,生成第一并集结果;
[0098]
第二判断单元: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并集结果,判断所述抗原dna序列是否达到预设病毒dna序列。
[0099]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0100]
第三判断单元:所述第三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第一并集结果是否满足设定并集数;
[0101]
第一打包单元:所述第一打包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并集结果满足所述设定并集数,将所述第一并集结果、所述抗原dna序列以及所述目标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打包、标记,生成第一疑似病历;
[0102]
第一发送单元:所述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疑似病例发送至所述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基于智能定位系统,对所述目标用户进行智能位置标定,生成实时位置信息;
[0103]
第三标记单元:所述第三标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实时位置信息,对所述目标用户的出行标识验证码进行异常标记。
[0104]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0105]
第一采集单元:所述第一采集单元用于基于大数据,对所述目标用户的所处目标区域的人口集合进行抗原标本采集,生成历史抗原标本集合;
[0106]
第一分类单元:所述第一分类单元用于对所述历史抗原标本集合进行数量分类,生成抗原标本检测数据集合和抗原标本验证数据集合;
[0107]
第四标记单元:所述第四标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显色检测材料和所述物联网技术,对所述抗原标本检测数据集合进行遍历检测、标记,生成第一检测数据荧光信号集合;
[0108]
第一聚类单元:所述第一聚类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检测数据荧光信号集合进行荧光信号强度的递归聚类,生成荧光信号强度聚类分布;
[0109]
第二构建单元:所述第二构建单元用于基于抗原检测专家系统,构建荧光信号强度信息与抗原检测结果之间的匹配映射关系。
[0110]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0111]
第三构建单元:所述第三构建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匹配映射关系和所述抗原标本检测数据集合,构建所述所处目标区域的初级荧光信号
ꢀ‑
抗原检测模型;
[0112]
第二输入单元:所述第二输入单元用于将所述抗原标本验证数据集合输入所述初级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进行检测,获得模型检测结果;
[0113]
第二检测单元: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用于将所述抗原标本验证数据集合输入所述抗原检测专家系统进行检测,获得系统检测结果;
[0114]
第四判断单元:所述第四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模型检测结果和所述系统检测结果是否保持一致;
[0115]
第一优化单元:所述第一优化单元用于若所述模型检测结果和所述系统检测结果没有保持一致,基于所述抗原标本验证数据集合,对所述初级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进行模型优化。
[0116]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0117]
第一定义单元:所述第一定义单元用于若所述模型检测结果和所述系统检测结果保持一致,将所述初级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定义为所述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
[0118]
第三检测单元:所述第三检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荧光信号-抗原检测模型,对所述目标用户的所述抗原dna序列进行检测。
[0119]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0120]
第三获得单元:所述第三获得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获得第一分发密钥信息;
[0121]
第一加密单元:所述第一加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分发密钥信息,对所述目标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加密,生成第一加密链接码;
[0122]
第一链接单元:所述第一链接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加密链接码,对所述第一并集结果和所述抗原dna序列进行加密链接,生成所述第一疑似病例。
[0123]
前述图1实施例一中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方法的各种变化方式和具体实例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通过前述对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方法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清楚的知道本实施例中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的实施方法,所以为了说明书的简洁,在此不再详述。
[0124]
实施例三
[0125]
下面参考图6来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应用版本
管理服务器或终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6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和网络接口。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应用包的处理方法。
[0126]
在该计算机设备是终端时,该计算机设备还可以包括显示屏和输入装置。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0127]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技术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0128]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0129]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0130]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0131]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灵敏度抗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得目标用户的待检测标本,所述待检测标本包括抗原dna序列;对所述抗原dna序列进行双向靶位标记,获得第一靶位标记和第二靶位标记;根据显色检测材料,对所述第一靶位标记的第一dna序列和所述第二靶位标记的第二dna序列进行遍历着色检测,获得第一检测显色结果和第二检测显色结果;基于物联网技术,将所述第一检测显色结果和所述第二检测显色结果进行荧光信号标记,生成第一荧光信号和第二荧光信号;根据所述第一荧光信号和所述第二荧光信号,判断所述抗原dna序列是否达到预设病毒dna序列;若所述抗原dna序列达到所述预设病毒dna序列,基于所述高灵敏度抗原检测系统,对所述目标用户进行快速标记、及时预警。
[0132]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或光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 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等。
[0133]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134]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