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接收装置及光学传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12913发布日期:2023-03-22 01:53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学接收装置及光学传感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光学传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接收装置及光学传感装置。


背景技术:

2.光学传感装置是能够把光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的器件,光学传感装置一般包括光学发射装置以及光学接收装置,光学发射装置中的光源向目标物体发射探测光束,光学接收装置接收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并输出对应的电信号,光学传感装置中的控制部分对电信号进行处理后,可以获得目标物体的距离、方位、高度、速度、姿态和形状等参数,从而实现探测功能。
3.然而,在测量目标物体的距离时,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需要经光学接收装置中的镜片组件处理后传输给感光件,为了满足系统远距离的探测需求,在目标物体距离较近时,探测回波光束穿过镜片组件时会发生偏移,导致大量探测回波光束没有被光学传感器探测接收,从而导致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强度较弱。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光学接收装置及光学传感装置,可以解决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强度较弱的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光学接收装置,包括:
6.镜片组件,包括至少一个镜片;
7.反射件,位于穿过所述镜片组件的光的传输路径上,所述反射件具有反射面,所述反射面用于反射穿过所述镜片组件的光;
8.感光件,具有感光面,所述感光面用于接收所述反射面反射的光;
9.其中,所述反射面包括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第一部分的外边界设置,所述第一部分的反射率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反射率;
10.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预设位置处与所述镜片组件的光轴沿第一预设方向的间距为a1,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预设位置处沿第二预设方向的长度为b1,第一部分的第二预设位置处与所述镜片组件的光轴沿第一预设方向的间距为a2,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预设位置处沿第二预设方向的长度为b2,所述第二预设位置位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靠近所述镜片组件的光轴的一侧,所述a1大于所述a2,所述b1小于所述b2,所述第一预设方向、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以及所述镜片组件的光轴相互垂直设置。
11.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预设方向排布的分体,在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预设位置处,所有所述分体沿所述第二预设方向的长度之和为b1;在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预设位置处,所有所述分体沿所述第二预设方向的长度之和为b2。将第一部分设置为多个沿第二预设方向排布的分体,相邻分体之间的间隙被反射率较低的第二部分填充,可以防止反射面上反射率高的区域集中导致感光件接收到的探测回波光束均匀性较差,可以有效的提升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均匀性,从而提升
光学传感装置的探测效果。
12.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体的数量为n,在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预设位置处,每一所述分体沿所述第二预设方向的长度为b1/n,在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预设位置处,每一所述分体沿所述第二预设方向的长度为b2/n。在第一分部的各处位置处,所有分体沿第二预设方向的长度均相同,从而使得感光件接收到的探测回波光束更加均匀,从而可以提升光学传感装置的探测效果。
13.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预设位置处,相邻两所述分体沿所述第二预设方向的间距均为c1;在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预设位置处,相邻两所述分体沿所述第二预设方向的间距均为c2。在第一分部的各处位置处,任意相邻两分体沿第二预设方向的间距均相同,从而使得感光件接收到的探测回波光束更加均匀,从而可以提升光学传感装置的探测效果。
14.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面具有与所述镜片组件的光轴相交的交点,所述交点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可以保证与镜片组件距离极远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仍然可以落在第一部分上,有利于提升光学传感装置的远距离探测效果。
15.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为向所述交点延伸的连续延伸结构。可以保证第一部分的分布具有连续性的渐变趋势,从而使得反射面具有连续性的渐变反射率的特性。
16.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面为内凹的曲面。相比于由多个平面构成的凹面反射结构,由多个平面构成的凹面反射结构一般具有多个聚光焦点,而由平滑的曲面构成的凹面反射结构可以将感光件的感光面作为凹面反射结构的一个焦点,这样从多个位置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经过反射面反射后都会反射到感光面上,可以提高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预设距离范围内的各个位置的探测光信号的强度,提升光学传感装置的探测效果。
17.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面具有第一焦点和第二焦点,穿过所述第一焦点且向所述反射面传输的光经所述反射面反射后聚集于所述第二焦点,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镜片组件的出瞳中心重合,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感光件的感光面。将反射面的第一焦点与镜片组件的出瞳中心重合设置,并且第二焦点可以位于感光件的感光面,这使得从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在穿过镜片组件并经反射面反射后,会聚焦到感光面上,可以进一步提高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强度。
18.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面的第二焦点位于所述感光面的中心。将反射面的第二焦点与感光面的中心重合设置,可以在不改变感光面的面积的基础上,使得更多的光传输至感光面上,提高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强度。
19.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光学传感装置,包括光学发射装置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光学接收装置;所述光学发射装置用于向目标物体发射探测光束,所述光学接收装置用于接收所述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
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穿过镜片组件后被反射件的反射面反射,反射件可以改变光的传输方向,使得光集中向感光件的感光面传输,这样即使位于预设距离范围内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穿过镜片组件时发生偏移,利用反射件的反射作用仍然可以使得大部分探测回波光束被感光件探测接收,从而可以提
高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强度,提升光学传感装置的探测效果,同时通过控制反射面中第一部分的面积大小以及延伸方向,使第一部分按照渐变的趋势分布,从而使得反射面具有渐变反射率的特性,可以有效的调整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强度,有利于提升光学传感装置的近距离探测效果以及远距离探测效果。另外,光学传感装置采用了前述实施例中的所述的光学接收装置,则光学传感装置也具备所述光学接收装置的特征及优势,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光学接收装置的光路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反射面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光学接收装置的光路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光学接收装置的光路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光学接收装置的光路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光学接收装置的光路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光学传感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
30.10、光学接收装置;11、镜片组件;111、镜片;12、反射件;121、反射面;1211、第一部分;1211a、分体;1212、第二部分;13、感光件;131、感光面;14、架体;21、底座;22、旋转驱动装置;23、盖板;24、保护罩;25、外接接口;30、光学发射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2.在使用光学传感装置测量目标物体的距离时,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需要经光学接收装置中的镜片组件处理后传输给感光件,而相比于较远距离,与光学传感装置距离较近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穿过镜片组件时会发生偏移,可能导致大量探测回波光束没有被光学传感器探测接收,从而导致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强度较弱。
33.本技术提供一种光学接收装置及光学传感装置,可以提高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强度,提升光学传感装置的探测效果。
34.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光学接收装置10,光学接收装置10可以接收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并输出对应的电信号。光学接收装置10包括镜片组件11、反射件12以及感光件13。
35.其中,镜片组件11包括至少一个镜片111,镜片111采用玻璃或树脂等光学透明材
料制作而成,镜片111具有一个或多个曲面,可改变光的传输方向,控制配光分布以汇聚光并最终成像。镜片111按照其外形、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本技术中对镜片111的材料、类型、尺寸等均不作限制。镜片组件11中镜片111的数量为至少一个,而为了使镜片组件11具有多种不同的光学性能,镜片111的数量通常设置为多个,多个镜片111之间可以采用层叠的方式设置在一起以形成光学接收装置10的镜头,多个镜片111的光轴o可以是重合的,光轴o是通过镜片111中心的线,且多个镜片111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本实施例中对此不作限制。
36.反射件12位于穿过镜片组件11的光的传输路径上,反射件12具有反射面121,反射面121用于反射穿过镜片组件11的光。可以理解的是,与光学传感装置的距离位于预设距离范围内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穿过镜片组件11后被反射件12的反射面121反射,利用反射件12可以改变光的传输路径,使得穿过镜片组件11的光向感光件13传输。反射面121为具有镜反射功能的光滑镜面,反射面121可以是通过研磨等方式在反射件12上形成的,反射面121也可以是通过在反射件12上涂布或贴附反射层形成的。反射件12的材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制。反射面121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制。
37.感光件13具有感光面131,感光面131用于接收反射面121反射的光,感光件13可以接收经反射件12反射的光,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后传递至光学传感装置中的控制部分,光学传感装置中的控制部分对电信号进行处理后,可以获得目标物体的距离、方位、高度、速度、姿态和形状等参数。感光件13可以是光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的具体工作原理在相关技术中早有公示,本技术实施例不做赘叙。光学传感器的型号和种类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感光面13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制。
38.需要说明的是,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穿过镜片组件11后被反射件12的反射面121反射,反射件12可以改变光的传输方向,使得光集中向感光件13的感光面131传输,这样即使位于预设距离范围内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穿过镜片组件11时发生偏移,利用反射件12的反射作用仍然可以使得大部分探测回波光束被感光件13探测接收,从而可以提高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强度,提升光学传感装置的探测效果。
39.继续参见图1和图2所示,反射面121包括第一部分1211以及第二部分1212,第二部分1212沿第一部分1211的外边界设置,第一部分1211的反射率大于第二部分1212的反射率。第一部分1211为反射面121上反射率较高的区域,而第二部分1212为反射面121上反射率较低的区域,第一部分1211可以为白色反射面121,第二部分1212可以为黑色反射面121,第一部分1211以及第二部分1212的制备材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在保证反射面121具有良好反射性能的基础上,满足第一部分1211的反射率大于第二部分1212的反射率即可。
40.具体的,第一部分1211的第一预设位置q1处与镜片组件11的光轴o沿第一预设方向aa的间距为a1,第一部分1211的第一预设位置q1处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长度为b1,第一部分1211的第二预设位置q2处与镜片组件11的光轴o沿第一预设方向aa的间距为a2,所述第一部分1211的第二预设位置q2处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长度为b2,所述第二预设位置q2位
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q1靠近所述镜片组件11的光轴o的一侧。
41.其中,a1大于a2,b1小于b2,第一预设方向aa、第二预设方向bb以及镜片组件11的光轴o相互垂直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设位置q1以及第二预设位置q2可以为第一部分1211上的任意位置。
42.可以理解的是,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在向镜片组件11传输的过程中,由于空气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探测回波光束在传输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能量损耗,因此,与镜片组件11距离较远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的强度较小,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强度也较小,而与镜片组件11距离较近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的强度较大,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强度也较大,而探测光信号的强度过大或过小均会影响光学传感装置的探测效果。
43.还可以理解的是,目标物体与镜片组件11的距离越远,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与光轴o的夹角越小,即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在反射面121上的反射地点与光轴o沿第一预设方向aa的间距越小(图1中l1-l4为由远至近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
44.而在本技术中,第一部分1211上与光轴o沿第一预设方向aa的间距越小的位置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长度越大,这使得第一部分1211具有反射性能渐变的特性,并且第一部分1211具有比第二部分1212更大的反射率,从而可以通过控制反射面121中第一部分1211的面积大小以及延伸方向,使第一部分1211按照渐变的趋势分布,从而使得反射面121具有渐变反射率的特性,可以有效的调整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强度,例如:与镜片组件11的距离较远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在反射面121上的反射较强,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损耗较小,有利于提升光学传感装置的远距离探测效果,同时与镜片组件11的距离较近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在反射面121上的反射较弱,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损耗较大,可以有效降低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强度,有利于提升光学传感装置的近距离探测效果。
45.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部分1211上可以仅存在两个反射性能不同的位置,如第一预设位置q1以及第二预设位置q2,使得反射面121仅在第一预设位置q1和第二预设位置q2具有不同的反射率;第一部分1211上也可以仅部分区域具有反射性能渐变的特性,使得反射面121在部分区域具有渐变反射率的特性;当然,第一部分1211的整体也可以均具有反射性能渐变的特性,使得反射面121在与第一部分1211对应的区域处均具有渐变反射率的特性。
46.继续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211包括多个沿第二预设方向bb排布的分体1211a,在第一部分1211的第一预设位置q1处,所有分体1211a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长度之和为b1,在第一部分1211的第二预设位置q2处,所有分体1211a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长度之和为b2。其中,b1和b2的具体的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定。
47.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部分1211包括多个分体1211a时,第一部分1211的第一预设位置q1处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长度是指在第一预设位置q1处所有分体1211a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长度之和,第一部分1211的第二预设位置q2处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长度是指在第二预设位置q2处所有分体1211a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长度之和;将第一部分1211设置为多个
沿第二预设方向bb排布的分体1211a,相邻分体1211a之间的间隙被反射率较低的第二部分1212填充,可以防止反射面121上反射率高的区域集中导致感光件13接收到的探测回波光束均匀性较差,可以有效的提升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均匀性。
48.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仅示意了多个分体1211a最终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的情况,根据实际需求,多个分体1211a也可以相互间隔设置,当然,根据实际需求,分体1211a也可以仅设置有一个;还可以理解的是,图1中仅示意了分体1211a的整体形状呈梯形的情况,根据实际需求,分体1211a的整体形状也可以呈三角形、弧形或其他形状,本技术不做限定。
49.继续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分体1211a的数量为n,在第一部分1211的第一预设位置q1处,每一分体1211a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长度为b1/n,在第一部分1211的第二预设位置q2处,每一分体1211a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长度为b2/n,即在第一部分1211的第一预设位置q1处,所有分体1211a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长度均相同,且每一分体1211a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长度均为b1
÷
n,在第一部分1211的第二预设位置q2处,所有分体1211a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长度也均相同,且每一分体1211a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长度均为b2
÷
n,从而使得感光件13接收到的探测回波光束更加均匀。其中,n的具体的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定。
50.其中,在第一部分1211的第一预设位置q1处,相邻两分体1211a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间距可以均为c1;在第一部分1211的第二预设位置q2处,相邻两分体1211a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间距可以均为c2,即在第一部分1211的第一预设位置q1处,任意相邻两分体1211a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间距可以均相同,在第一部分1211的第二预设位置q2处,任意相邻两分体1211a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间距也可以均相同,从而使得感光件13接收到的探测回波光束更加均匀。其中,c1和c2的具体的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定。
51.需要说明的是,感光件13可以设置多个,多个感光件13沿第二预设方向bb排布,分体1211a与感光件13一一对应,即经一个分体1211a反射的探测回波光束被对应的感光件13接收,相邻两分体1211a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间距与相邻两感光件13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间距相关,当感光件13均匀排列时,在第一部分1211的第一预设位置q1处,任意相邻两分体1211a沿第二预设方向bb的间距均相等。当感光件13不均匀排列时,在第一部分1211的第一预设位置q1处,相邻两分体1211a沿第二预设方向bb间距则不相等。
52.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反射面121具有与镜片组件11的光轴o相交的交点p,交点p位于第一部分1211。
53.可以理解的是,与镜片组件11距离较远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在向镜片组件11传输的过程中的能量损耗越大,并且在反射面121上的反射地点与交点p的距离越近,本技术实施例中将交点p设置在第一部分1211,可以保证与镜片组件11距离极远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仍然可以落在第一部分1211上,有利于提升光学传感装置的远距离探测效果。
54.进一步的,交点p可以位于第一部分1211的边界的中心处。
55.继续参见图1和图2所示,第一部分1211可以为向交点p延伸的连续延伸结构。需要说明的是,连续延伸结构是指第一部分1211在向交点p延伸的方向上为连续不间断结构,以保证第一部分1211的分布具有连续性的渐变趋势,从而使得反射面121具有连续性的渐变
反射率的特性。
56.继续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反射面121可以为内凹面。可以理解的是,内凹的凹面反射结构具有聚光作用,发散的光射向内凹的反射面121后,可以通过反射面121的反射作用使得探测回波光束经反射面121反射后聚集,从而可以使得经反射面121反射后的光聚集于感光件13的感光面131上,使得位于预设距离范围内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大部分探测回波光束被感光件13探测接收。
57.其中,反射面121可以由多个反射平面构成,多个反射平面依次连接以形成内凹的凹面反射结构,可以理解的是,与镜片组件11距离不同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在反射面121上的反射地点不同,因此,当反射面121由多个反射平面组成时,每个反射平面可以对应的对一定距离范围内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进行光路调整,使得与该反射平面对应距离范围内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入射到感光面131上。
58.当然,如图3和图4所示,反射面121也可以为内凹的曲面,反射面121可以为圆弧面或椭圆弧面。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由多个反射平面构成的凹面反射结构,由多个反射平面构成的凹面反射结构一般具有多个聚光焦点,而由平滑的曲面构成的凹面反射结构可以将感光件13的感光面131作为凹面反射结构的一个焦点,这样从多个位置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经过反射面121反射后都会反射到感光面131上,可以提高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预设距离范围内的各个位置的探测光信号的强度,提升光学传感装置的探测效果。
59.其中,如图3所示,所述反射面121可以由一个内凹曲面组成。当然,如图4所示,所述反射面121也可以由多个内凹曲面组成。当所述反射面121由多个内凹曲面组成时,多个内凹曲面可以相互连接或间隔设置,每个内凹曲面可以对应的对一定距离范围内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进行光路调整,使得与该反射平面对应距离范围内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入射到感光面131上。
60.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当多个内凹曲面间隔设置时,相邻内凹曲面之间的间隙也可以起到降低部分反射率的效果,使得与镜片组件11的距离较近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在反射面121上的反射较弱,可以有效降低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强度,有利于提升光学传感装置的近距离探测效果。
61.还需要说明的是,与镜片组件11距离越近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穿过镜片组件11时偏移越大,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将凹面反射结构与反射面121的渐变反射率特性相结合,可以有效增加与镜片组件11距离较近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的强度,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探测近距离目标物体时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强度,有利于提升光学传感装置的近距离探测效果。
62.还需要说明的是,与镜片组件11距离很远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穿过镜片组件11时偏移极小,因此,可以仅对位于预设距离范围内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进行聚光,以提高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强度。
63.因此,反射面121的长度与光学传感装置需要探测的预设距离范围相关,位于预设距离范围内的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需要通过反射件12进行聚光,一般而言,光学传感装置需要探测的预设距离范围越大,反射面121的长度越大,如光学传感装置仅需要对20之外的目标物体进行探测,此时预设距离范围为20米至50米,反射面121的长度为8厘米,而当预设距离范围为20米至80米时,反射面121的长度为10厘米,光学传感装置需要
探测的预设距离范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本技术不做限定。
64.继续参见图3所示,其中,反射面121具有第一焦点f1和第二焦点f2,穿过第一焦点f1且向反射面121传输的光经反射面121反射后聚集于第二焦点f2,第一焦点f1与镜片组件11的出瞳中心重合,第二焦点f2可以位于感光件13的感光面131。
65.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由曲面构成的凹面反射结构必然会具有两个焦点,并且在不考虑其他部件对光的影响的情况下,从凹面反射结构的一个焦点射出的光经凹面反射结构反射后,必然会聚集于凹面反射结构的另一个焦点,经凹面反射结构反射后的光聚集的焦点即为凹面反射结构的聚光焦点。而对于镜片组件11等光学系统,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在光学系统像空间所成的像称为光学系统的“出瞳”,而出瞳中心是指出瞳的中心,射入镜片组件11的光会在镜片组件11内相交于出瞳中心,出瞳中心是镜片组件11的光学中心,且穿过出瞳中心的光穿过镜片组件11时光的传输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66.因此,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将反射面121的第一焦点f1与镜片组件11的出瞳中心重合设置,并且第二焦点f2可以位于感光件13的感光面131,这使得从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在穿过镜片组件11并经反射面121反射后,会聚焦到感光面131上,可以进一步提高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强度。
67.继续参见图3所示,反射面121的第二焦点f2可以位于感光面131的中心。可以理解的是,经反射面121反射的光在向反射面121的第二焦点f2传输的过程中,因为空气介质等因素的影响,会使得部分光发生偏转,从而导致部分光会散落至第二焦点f2的附近,而将反射面121的第二焦点f2与感光面131的中心重合设置,可以在不改变感光面131的面积的基础上,使得更多的光传输至感光面131上。
68.如图5所示,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反射面121为平面。可以理解的是,相对于凹面反射结构,平面反射结构的聚光效果虽然稍差,但是平面反射结构更易成型,可以在保证光学传感装置接收到的探测光信号的强度足够的前提下,降低反射件12的生产成本。
69.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当反射面121为平面时,可以仅设置一个反射件12,此时可以仅通过一个反射件12改变穿过镜片组件11后的探测回波光束的传输方向,使得探测回波光束集中向感光件13的感光面131传输。
70.当然,如图6所示,当反射面121为平面时,也可以设置多个反射件12,通过对多个反射件12的位置进行设计,使得多个反射件12相互配合,可以对穿过镜片组件11后的探测回波光束的传输方向进行多次改变,从而使得更多的探测回波光束集中向感光件13的感光面131传输。
71.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感光件13的感光面131与镜片组件11的光轴o平行设置,反射面121相对于感光面131倾斜设置,以便于镜片组件11、反射件12以及感光件13在光学传感装置中的摆放。
72.当然,镜片组件11、反射件12以及感光件13的位置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如镜片组件11与感光件13位于反射件12的同一侧,将反射件12的反射面121与感光件13的感光面131平行设置,且镜片组件11的光轴o相对于反射面121倾斜设置。
73.基于上述光学接收装置1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光学传感装置,如图7所示,光学传感装置包括光学发射装置30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光学接收装置10。
74.其中,光学发射装置30用于向目标物体发射探测光束,光学接收装置10用于接收
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
75.具体的,光学发射装置30包括光源,光源可以向目标物体发射探测光束,光源可以为面光源、点光源或线光源,光源可以为激光光源,当然,光源也可以为其他种类的光源,如高强度的led光源,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制。
76.具体的,光学传感装置还可以包括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可以对电信号进行处理后,可以获得目标物体的距离、方位、高度、速度、姿态和形状等参数,从而实现探测功能。控制部分可以为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
77.以光学传感装置是应用于车辆上的激光雷达为例,光学传感装置中的光源根据发射信号向目标物体发射探测光束,光学传感器中的光学接收装置10接收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束并输出对应的电信号,光学传感器中的控制部分对电信号进行处理后,形成雷达点云图,并对雷达点云图进行数据处理后,可以获得目标物体的距离、方位、高度、速度、姿态和形状等参数,从而实现雷达探测功能。当然,根据实际需求,光学传感装置也可以实现零件直径检测、表面粗糙度检测、应变检测、位移检测、振动检测、速度检测、距离检测、加速度检测以及物体的形状检测等功能。
78.光学传感装置还可以应用于车辆的环境感知系统中,当然,光学传感器也可以应用于无人机或机器人等设备的环境感知系统中,以实现3d(3dimensions)感知以及环境图像感知等功能。当然,光学传感装置也可以应用于车辆的主动悬架系统中,如在主动悬架系统中,光学传感装置能够根据车身高度、车速、转向角度、速率及制动等向车辆的电控单元发出相应信号,由车辆的电控单元控制悬架的执行机构,使悬架的刚度、减振器的阻尼力及车身高度等参数改变,使汽车具有良好的乘坐舒适性和操作稳定性。光学传感装置还可以应用于车辆的灯光控制系统、车速测量系统以及行车控制系统等系统中。
79.继续参见图7所示,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光学传感装置还包括底座21、旋转驱动装置22、盖板23、保护罩24以及外接接口25。
80.其中,底座21具有容纳腔,旋转驱动装置22位于容纳腔中,光学接收装置10以及光学发射装置30安装于旋转驱动装置22上,光学发射装置30与光学接收装置10并排设置,且光学发射装置30的出光口与光学接收装置10的入光口位于同一侧,光源发出的光从出光口射出,经目标物体反射后从入光口射入光学接收装置10内。旋转驱动装置22可以驱动光学接收装置10以及光学发射装置30旋转,以改变光源以及镜片组件11的朝向,从而使得光学接收装置10可以更好的接收从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旋转驱动装置22可以为电机或马达等具有动力且能够驱动光学接收装置10以及光学发射装置30旋转的装置。
81.光学接收装置10还具有架体14,盖板23盖合于架体14上,且盖板23与架体14可以围合形成一密闭的光传输通道,从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探测回波光束穿过镜头组件后在光传输通道中传输。
82.保护罩24可以设置于底座21上,且保护罩24与底座21之间可以围合形成一保护腔,光学接收装置10容置于保护腔内,以通过保护罩24保护光学接收装置10。保护罩24与底座21可拆卸连接,保护罩24可以通过卡接、螺纹连接、铆接或插接等可拆卸方式连接。
83.外接接口25可以安装于底座21上,且外接接口25可以与感光件13电性连接,以通过外接接口25实现感光件13与控制部分的信号传输。
8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