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供电类型的电源线传导发射干扰分离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37258发布日期:2021-11-10 02:28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供电类型的电源线传导发射干扰分离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单体或分系统设备的电源线传导发射的测试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多供电类型的电源线传导发射干扰分离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采用差模与共模干扰分离器对小功率设备的信号线的干扰进行分离测试,但其测试功能单一,仅在民用电子设备的测试中应用。
3.设备供电方式包括直流供电、单相交流供电、三相三线交流供电和三相四线交流供电等。对单体或分系统设备的电源线传导发射的测试是标准要求的,且必须满足所测得的干扰噪声低于标准极值线,因此对所测得的各种供电方式的设备的干扰噪声进行差模与共模干扰噪声的分离就显得尤为重要。差模与共模干扰噪声的分离将为设备电磁兼容性整改并最终满足标准要求,提供强有力支撑。
4.虽然采用上述差模与共模干扰分离器能够进行单一功能的差模与共模干扰分离测试,但仅能满足小功率设备的信号线的测试,目前尚没有对各种供电类型设备的电源线传导发射进行差模与共模干扰分离测试的设备,如此将难以满足多种供电类型设备的电源线传导发射的测试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适用于多供电类型的电源线传导发射干扰分离测试装置。
6.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7.一种多供电类型的电源线传导发射干扰分离测试装置,包括外壳和设于所述外壳内的环形的测量卡钳,所述外壳的外壁上设有接线柱,所述测量卡钳上绕有外层绝缘的测量导线,所述测量导线的两端和所述测量卡钳的检测端分别与所述接线柱的内端对应连接,所述外壳内设有屏蔽舱,所述屏蔽舱的内腔中部设有分隔块,所述分隔块的外周与所述屏蔽舱的内壁之间形成环形腔且所述测量卡钳置于所述环形腔内,所述屏蔽舱的舱壁上设有通孔或缺口且所述测量卡钳的检测端穿过该通孔或缺口,所述分隔块包括沿圆周方向分布的七个分隔板,七个所述分隔板的内端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七个沿圆周方向分布的扇形的隔离内腔,所述测量导线包括第一测量导线、第二测量导线、第三测量导线、第四测量导线、第五测量导线、第六测量导线和第七测量导线,所述第一测量导线、所述第二测量导线、所述第三测量导线、所述第四测量导线和所述第五测量导线分别绕过所述测量卡钳半圈且其两端分别位于所述测量卡钳的内外两侧,所述第六测量导线绕过所述测量卡钳1.5圈且其两端分别位于所述测量卡钳的内外两侧,所述第七测量导线绕过所述测量卡钳2.5圈且其两端分别位于所述测量卡钳的内外两侧,所述第一测量导线、所述第二测量导线、所述第三测量导线、所述第四测量导线、所述第五测量导线、所述第六测量导线和所述第七测量导线分别位于与七个所述隔离内腔对应的区域。
8.作为优选,为了更好地实现多种测量功能,所述接线柱包括第一接线柱、第二接线柱、第三接线柱、第四接线柱、第五接线柱、第六接线柱、第七接线柱、第八接线柱、第九接线柱、第十接线柱、第十一接线柱、第十二接线柱、第十三接线柱、第十四接线柱和第十五接线柱,所述第一接线柱的内端与所述第一测量导线的外端连接,所述第二接线柱的内端与所述第二测量导线的外端连接,所述第三接线柱的内端与所述第三测量导线的外端连接,所述第四接线柱的内端与所述第四测量导线的外端连接,所述第五接线柱的内端与所述第五测量导线的内端连接,所述第六接线柱的内端与所述第六测量导线的内端连接,所述第七接线柱的内端与所述第七测量导线的内端连接,所述第八接线柱的内端与所述第一测量导线的内端连接,所述第九接线柱的内端与所述第二测量导线的内端连接,所述第十接线柱的内端与所述第三测量导线的内端连接,所述第十一接线柱的内端与所述第四测量导线的内端连接,所述第十二接线柱的内端与所述第五测量导线的外端连接,所述第十三接线柱的内端与所述第六测量导线的外端连接,所述第十四接线柱的内端与所述第七测量导线的外端连接,所述第十五接线柱的内端与所述测量卡钳的检测端连接。
9.作为优选,为了实现更好的屏蔽效果,所述屏蔽舱为金属舱,所述分隔块为金属块。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同一测量卡钳上绕制七组测量导线,能够实现直流供电、单相交流供电、三相三线交流供电和三相四线交流供电等多类型供电设备的电源线传导发射的差模与共模干扰分离测试,具有高度集成性和多功能性,通过在外壳内设置屏蔽舱并在屏蔽舱内设置分隔块,使测量卡钳及测量导线与外界环境之间、各测量导线之间均具有更好的屏蔽效果,能同时满足单路或多路供电的设备使用,且避免了因相互耦合影响测试结果,既能提高对设备电源线传导发射的测试效率,又能加快电磁兼容性整改进度,降低电源滤波器研发周期,节约设备成本和研发成本。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多供电类型的电源线传导发射干扰分离测试装置去掉盖板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多供电类型的电源线传导发射干扰分离测试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4.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多供电类型的电源线传导发射干扰分离测试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15.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多供电类型的电源线传导发射干扰分离测试装置去掉盖板、测量卡钳和测量导线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6.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多供电类型的电源线传导发射干扰分离测试装置的测量卡钳和测量导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8.如图1

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多供电类型的电源线传导发射干扰分离测试装
置包括外壳1和设于外壳1内的环形的测量卡钳11,外壳1的外壁上设有接线柱,测量卡钳11上绕有外层绝缘的测量导线,所述测量导线的两端和测量卡钳11的检测端12分别与所述接线柱的内端对应连接,外壳1内设有屏蔽舱6,屏蔽舱6的内腔中部设有分隔块7,分隔块7的外周与屏蔽舱6的内壁之间形成环形腔且测量卡钳11置于所述环形腔内,屏蔽舱6的舱壁上设有通孔或缺口且测量卡钳11的检测端12穿过该通孔或缺口,分隔块7包括沿圆周方向分布的七个分隔板10,七个分隔板10的内端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七个沿圆周方向分布的扇形的隔离内腔8,所述测量导线包括第一测量导线3、第二测量导线2、第三测量导线4、第四测量导线5、第五测量导线9、第六测量导线13和第七测量导线14,第一测量导线3、第二测量导线2、第三测量导线4、第四测量导线5和第五测量导线9分别绕过测量卡钳11半圈(即以绕线方式穿过测量卡钳11一次)且其两端分别位于测量卡钳11的内外两侧,第六测量导线13绕过测量卡钳111.5圈(即以绕线方式穿过测量卡钳11三次)且其两端分别位于测量卡钳11的内外两侧,第七测量导线14绕过测量卡钳112.5圈(即以绕线方式穿过测量卡钳11五次)且其两端分别位于测量卡钳11的内外两侧,第一测量导线3、第二测量导线2、第三测量导线4、第四测量导线5、第五测量导线9、第六测量导线13和第七测量导线14分别位于与七个8隔离内腔对应的区域;所述接线柱包括第一接线柱l1、第二接线柱l2、第三接线柱l3、第四接线柱n、第五接线柱r1、第六接线柱r2、第七接线柱r3、第八接线柱l1’、第九接线柱l2’、第十接线柱l3’、第十一接线柱n’、第十二接线柱r1’、第十三接线柱r2’、第十四接线柱r3’和第十五接线柱test,第一接线柱l1的内端与第一测量导线3的外端(即位于测量卡钳11外侧的端子,下述测量导线的外端含义相同)连接,第二接线柱l2的内端与第二测量导线2的外端连接,第三接线柱l3的内端与第三测量导线4的外端连接,第四接线柱n的内端与第四测量导线5的外端连接,第五接线柱r1的内端与第五测量导线9的内端(即位于测量卡钳11内侧的端子,下述测量导线的内端含义相同)连接,第六接线柱r2的内端与第六测量导线13的内端连接,第七接线柱r3的内端与第七测量导线14的内端连接,第八接线柱l1’的内端与第一测量导线3的内端连接,第九接线柱l2’的内端与第二测量导线2的内端连接,第十接线柱l3’的内端与第三测量导线4的内端连接,第十一接线柱n’的内端与第四测量导线5的内端连接,第十二接线柱r1’的内端与第五测量导线9的外端连接,第十三接线柱r2’的内端与第六测量导线13的外端连接,第十四接线柱r3’的内端与第七测量导线14的外端连接,第十五接线柱test的内端与测量卡钳11的检测端12连接;屏蔽舱6优选为金属舱,分隔块7优选为金属块;各测量导线采用φ2.0mm的耐高温线,满足单相最大额定电流20a的要求。
19.使用时,本装置将依据受试设备供电方式不同而选择不同接线柱,并串联在电力系统电源的lisn(lisn是电力系统中电磁兼容测试中的一项重要辅助设备,可以隔离电波干扰,提供稳定的测试阻抗,并起到滤波的作用)与受试设备电源输入线之间使用;第十五接线柱test与接收机相连,将采集的干扰信号反馈至接收机。
20.如图1

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多供电类型的电源线传导发射干扰分离测试装置的具体测试功能如下:
21.一、直流或单相交流电源线传导发射测试:
22.1、测试共模干扰:选择第一接线柱l1和第二接线柱l2分别与lisn的正极和负极或火线和零线连接,选择第八接线柱l1’与第九接线柱l2’分别与受试设备电源输入线对应连接,由于第一测量导线3和第二测量导线2同向穿过测量卡钳11,差模干扰电流在线与线之
间流动,第一测量导线3和第二测量导线2上的差模干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一去一回”就可将差模干扰抵消,故电源线上只剩下共模干扰,通过测量卡钳11测得干扰信号,并通过第十五接线柱test反馈至接收机;
23.2、测试差模干扰:选择第一接线柱l1和第五接线柱r1分别与lisn的正极和负极或火线和零线连接,选择第八接线柱l1’与第十二接线柱r1’分别与受试设备电源输入线对应连接,由于第一测量导线3正向穿过测量卡钳11,第五测量导线9反向穿过测量卡钳11,共模干扰电流在线与地之间流动,第一测量导线3和第五测量导线9上的共模干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故“一正一反”就可将共模干扰抵消,故电源线上只剩下差模干扰,通过测量卡钳11测得干扰信号,并通过第十五接线柱test反馈至接收机。
24.二、三相三线交流电源线传导发射测试:
25.1、测试共模干扰:选择第一接线柱l1、第二接线柱l2和第三接线柱l3分别与lisn的三条相线(即火线)连接,选择第八接线柱l1’、第九接线柱l2’、第十接线柱l3’分别与受试设备电源输入线对应连接,由于第一测量导线3、第二测量导线2和第三测量导线4同向穿过测量卡钳11,差模干扰电流在相线与相线之间流动,某相电源线上的差模干扰与另两相电源线上的差模干扰之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一去一回”就可将差模干扰抵消,故电源线上只剩下共模干扰,通过测量卡钳11测得干扰信号,并通过第十五接线柱test反馈至接收机;
26.2、测试差模干扰:选择第一接线柱l1、第二接线柱l2和第六接线柱r2分别与lisn的三条相线(即火线)连接,选择第八接线柱l1’、第九接线柱l2’和第十三接线柱r2’分别与受试设备电源输入线对应连接,由于第一测量导线3和第二测量导线2正向穿过测量卡钳11、第六测量导线13反向绕1.5圈穿过测量卡钳11,共模干扰电流在线与地之间流动,第一测量导线3和第二测量导线2与第六测量导线13之间共模干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故“一正一反”就可将共模干扰抵消,故电源线上只剩下差模干扰,通过测量卡钳11测得干扰信号,并通过第十五接线柱test反馈至接收机。
27.三、三相四线交流电源线传导发射测试:
28.1、测试共模干扰:选择第一接线柱l1、第二接线柱l2、第三接线柱l3和第四接线柱n分别与lisn的三条相线(即火线)和零线连接,选择第八接线柱l1’、第九接线柱l2’、第十接线柱l3’和第十一接线柱n’分别与受试设备电源输入线对应连接,由于第一测量导线3、第二测量导线2、第三测量导线4和第四测量导线5同向穿过测量卡钳11,差模干扰电流在相线与零线之间流动,电源线三根相线上的差模干扰与零线上的差模干扰之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一去一回”就可将差模干扰抵消,电源线上只剩下共模干扰,通过测量卡钳11测得干扰信号,并通过第十五接线柱test反馈至接收机;
29.2、测试差模干扰:选择第一接线柱l1、第二接线柱l2、第三接线柱l3和第七接线柱r3分别与lisn的三条相线(即火线)和零线连接,选择第八接线柱l1’、第九接线柱l2’、第十接线柱l3’和第十四接线柱r3’分别与受试设备电源输入线对应连接,由于第一测量导线3、第二测量导线2和第三测量导线4正向穿过测量卡钳,第七测量导线14反向绕2.5圈穿过测量卡钳11,共模干扰电流在相线与地之间流动,第一测量导线3、第二测量导线2和第三测量导线4与第七测量导线14之间的共模干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故“一正一反”就可将共模干扰抵消,故电源线上只剩下差模干扰,通过测量卡钳11测得干扰信号,并通过第十五接线柱
test反馈至接收机。
30.四、多种供电方式测试:
31.1、直流与单相交流同时供电的电源线传导发射测试:
32.1.1、测试共模干扰:直流可选择第一接线柱l1和第二接线柱l2分别与lisn的正极和负极或火线和零线连接,选择第八接线柱l1’与第九接线柱l2’分别与受试设备电源输入线对应连接;单相交流可选择第三接线柱l3和第四接线柱n分别与lisn的正极和负极或火线和零线连接,选择第十接线柱l3’与第十一接线柱n’分别与受试设备电源输入线对应连接,其测试原理与单路测试相同,设备内部的隔舱设计和屏蔽设计,可以有效避免相互之间的影响及外界对测试设备的影响;
33.1.2、测试差模干扰:直流可选择第一接线柱l1和第二接线柱l2分别与lisn的正极和负极或火线和零线连接,选择第八接线柱l1’与第九接线柱l2’分别与受试设备电源输入线对应连接;单相交流可选择第三接线柱l3和第四接线柱n分别与lisn的正极和负极或火线和零线连接,选择第十接线柱l3’与第十一接线柱n’分别与受试设备电源输入线对应连接,其测试原理与单路测试相同,设备内部的隔舱设计和屏蔽设计,可以有效避免相互之间的影响及外界对测试设备的影响。
34.2、直流与三相三线交流同时供电的电源线传导发射测试:
35.2.1、测试共模干扰:直流可选择第四接线柱n和第五接线柱r1分别与lisn的正极和负极或火线和零线连接,选择第十一接线柱n’与第十二接线柱r1’分别与受试设备电源输入线对应连接;三相三线相交流可选择第一接线柱l1、第二接线柱l2和第三接线柱l3分别与lisn的正极和负极或火线和零线连接,选择第八接线柱l1’、第九接线柱l2’和第十接线柱l3’分别与受试设备电源输入线对应连接,其测试原理与单路测试相同,设备内部的隔舱设计和屏蔽设计,可以有效避免相互之间的影响及外界对测试设备的影响;
36.2.2、测试差模干扰:直流可选择第四接线柱n和第五接线柱r1分别与lisn的正极和负极或火线和零线连接,选择第十一接线柱n’与第十二接线柱r1’分别与受试设备电源输入线对应连接;三相三线相交流可选择第一接线柱l1、第二接线柱l2和第六接线柱r2分别与lisn的正极和负极或火线和零线连接,选择第八接线柱l1’、第九接线柱l2’和第十三接线柱r2’分别与受试设备电源输入线对应连接,其测试原理与单路测试相同,设备内部的隔舱设计和屏蔽设计,可以有效避免相互之间的影响及外界对测试设备的影响。
37.3、直流与三相四线交流同时供电的电源线传导发射测试:
38.3.1、测试共模干扰:直流可首先将第五接线柱r1与第六接线柱r2相连,选择第六接线柱r2和第七接线柱r3分别与lisn的正极和负极或火线和零线连接,选择第十三接线柱r2’与第十四接线柱r3’分别与受试设备电源输入线对应连接;三相四线相交流可选择第一接线柱l1、第二接线柱l2、第三接线柱l3和第四接线柱n分别与lisn的正极和负极或火线和零线连接,选择第八接线柱l1’、第九接线柱l2’、第十接线柱l3’和第十一接线柱n’分别与受试设备电源输入线对应连接,其测试原理与单路测试相同,设备内部的隔舱设计和屏蔽设计,可以有效避免相互之间的影响及外界对测试设备的影响;
39.3.2、测试差模干扰:直流可首先将第五接线柱r1与第六接线柱r2相连,选择第六接线柱r2和第七接线柱r3分别与lisn的正极和负极或火线和零线连接,选择第十三接线柱r2’与第十四接线柱r3’分别与受试设备电源输入线对应连接;三相四线相交流可选择第一
接线柱l1、第二接线柱l2、第三接线柱l3和第四接线柱n分别与lisn的正极和负极或火线和零线连接,选择第八接线柱l1’、第九接线柱l2’、第十接线柱l3’和第十一接线柱n’分别与受试设备电源输入线对应连接,其测试原理与单路测试相同,设备内部的隔舱设计和屏蔽设计,可以有效避免相互之间的影响及外界对测试设备的影响。
40.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即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方案,均应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