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监理用压力管道压力测试验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97475发布日期:2021-09-18 02:28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程监理用压力管道压力测试验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管道压力测试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工程监理用压力管道压力测试验收装置。


背景技术:

2.压力管道是指所有承受内压或外压的管道,无论其管内介质如何。压力管道是管道中的一部分,主要用以输送、分配、混合、分离、排放、计量、控制和制止流体流动。
3.压力管道的长径比一般较大,在高压作用下容易失稳,受力情况比压力容器更复杂,因此,在压力管道成型后需对压力管道的抗压性能进行测试。目前,一般使用管道压力检测设备对压力管道进行抗压试验,管道压力检测设备对压力管道进行加压,并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检测压力大小,若压力检测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的压力数值大于设计的压力竖直,则说明压力管道合格。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现有的管道压力测试操作复杂,效率低,因此,需对此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方便对压力管道进行压力测试,本技术提供一种工程监理用压力管道压力测试验收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工程监理用压力管道压力测试验收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工程监理用压力管道压力测试验收装置,包括测试组件与充气组件,所述测试组件包括测试管,所述测试管沿自身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测量压力管道压力值的扭簧表,所述扭簧表包括表头与测杆,所述测杆穿透所述测试管的侧壁;所述压力管道的两端均安装有密封板,所述充气组件与所述密封板连通。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压力管道进行抗压能力测试时,将压力管道放入测量筒内,将扭簧表的测杆抵接于压力管道的外侧壁,对扭簧表进行调零。将密封板安装在压力管道的两端,利用充气组件对压力管道内进行充气加压,扭簧表对加压后的压力管道所发生的形变进行检测,并在表头上显示出来,工作人员将检测数据记录下来,从而判断压力管道的抗压能力是否达标。整个操作过程简单高效,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且多个扭簧表沿测试管的周向间隔分布,能够对压力管道进行多方位的检测,从而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9.优选的,所述充气组件包括充气泵,所述充气泵通过充气管与其中一块所述密封板连通,另一块所述密封板上连通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安装有气阀。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压力管道进行加压时,将两块密封板分别安装在压力管道的两端,开启充气泵即可;当压力管道测试完毕后,打开气阀,即可将压力管道内的高压气体放出,从而方便拆卸密封板。
11.优选的,所述测杆远离所述表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压块,所述压块远离所述测杆
的一侧与所述压力管道的外周面贴合。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测杆远离表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压块,且压块远离测杆的一侧与压力管道的外周面贴合,压块增大了测杆与压力管道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了扭簧表的检测区域,使得测试数据更加准确。
13.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压块之间均设置有连接组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相邻两个压块之间均设置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将多个压块连接为一个整体,使得测杆在移动过程中保持稳定,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5.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根连接杆,两根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压块铰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相邻两个压块铰接有两个连接杆,且两根连接杆铰接设置,连接杆将多个压块连接为一个整体的同时,不影响单个压块的移动,从而不对压力管道的抗压测试产生负面影响。
17.优选的,所述密封板封堵在所述压力管道的开口端,所述密封板的外侧壁凸设有卡块,所述测试管的内侧壁供所述卡块插入的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测试管的端面连通,所述测试管的内侧壁开有形状与所述卡块配合的环槽,所述卡槽与所述环槽连通,所述卡块与所述环槽转动插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密封板时,将卡块从卡槽的开口端插入,当卡块移动至插入环槽内时,转动密封板,使得卡块沿环槽的周向转动,从而使得卡槽卡接在测试管内,整个过程操作简单、高效,方便密封板的拆装。
19.优选的,所述密封板靠近所述压力管道的一侧凸设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的外侧壁与所述压力管道的内侧壁抵紧。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密封板靠近压力管道的一侧凸设有密封环,且密封环的外侧壁与压力管道的内侧壁抵紧,密封环对密封板起定位作用,方便密封板的安装;同时,增强了压力管道的密封性。
21.优选的,所述密封环的外周套接有弹性密封垫。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密封环的外周套接有弹性密封垫,因弹性密封垫具有弹性,从而将密封板与压力管道之间的缝隙填补,进一步提高了压力管道的密封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当对压力管道进行抗压能力测试时,将压力管道放入测量筒内,安装密封板,利用充气组件对压力管道内进行充气加压,扭簧表对加压后的压力管道所发生的形变进行检测,记录检测数据,从而判断压力管道的抗压能力是否达标。整个操作过程简单高效,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25.2.通过在测杆远离表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压块,压块增大了测杆与压力管道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了扭簧表的检测面积,有利于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6.3.当安装密封板时,将卡块从卡槽的开口端插入,当卡块移动至插入环槽内时,转动密封板,使得卡块沿环槽的周向转动,从而使得卡槽卡接在测试管内,整个过程操作简单,方便密封板的拆装。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中测试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中密封板与测试管的拆分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测试管;2、压力管道;3、扭簧表;31、表头;32、测杆;4、压块;5、连接杆;6、密封板;7、充气泵;8、充气管;9、排气管;10、气阀;11、卡块;12、卡槽;13、环槽;14、密封环;15、弹性密封垫;16、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工程监理用压力管道压力测试验收装置。参照图1和图2,一种工程监理用压力管道压力测试验收装置包括测试组件与充气组件,测试组件包括测试管1,测试管1沿自身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多个用于测试压力管道2抗压能力的扭簧表3。压力管道2同轴插接在测试管1内,压力管道2的外侧壁与测试管1的内侧壁之间存在间距。扭簧表3包括表头31与测杆32,测杆32远离表头31的一端穿透测试管1的侧壁,测杆32与测试管1滑动插接,测杆32的中轴线与测试管1的中轴线垂直。
33.参照图2,测杆32远离表头3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压块4,压块4远离测杆32的一侧为弧面并与压力管道2的外周面紧密贴合。压块4增大了测杆32与压力管道2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4.相邻两个压块4之间均设置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两个连接杆5,两根连接杆5的一端铰接,两根连接杆5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压块4铰接。通过设置连接杆5,使得测杆32在移动过程中更加稳定。
35.参照图2,压力管道2的两端均安装有密封板6,充气组件与密封板6连通。充气组件包括充气泵7,充气泵7的出气端连通有充气管8,充气管8远离充气管8的一端与其中一块密封板6连通。另一块密封板6上连通有排气管9,排气管9上安装有气阀10。当对压力管道2进行充气加压时,关闭气阀10,开启充气泵7即可。
36.参照图3,两块密封板6分别遮挡在压力管道2的两端,密封板6的横截面呈圆形,密封板6的直径大于压力管道2的内径,密封板6的外周面与测试管1的内侧壁滑动抵接。密封板6的外周面凸设有两个卡块11,两个卡块11对称分布在密封板6上,卡块11相对的一对侧壁与密封板6的板面齐平。测试管1的端面开有供卡块11插入的卡槽12,卡槽12沿测试管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卡槽12贯通测试管1的内侧壁。测试管1的内侧壁还凹陷有形状与卡块11配合的环槽13,卡槽12与环槽13连通,卡块11与环槽13转动插接。两个环槽13槽底之间的间距等于压力管道2的长度。当安装密封板6时,将卡块11插入卡槽12内,当卡块11移动至环槽13内,转动密封板6,从而使得密封板6卡接在测试管1内。
37.参照图3,密封板6靠近压力管道2的一端焊接固定有密封环14,密封环14与密封板6同轴设置。密封环14与压力管道2滑动插接,密封环14的外侧壁与压力管道2的内侧壁抵紧。密封环14的外周面滑动套接有弹性密封垫15,弹性密封垫15卡接在密封板6与压力管道2之间,弹性密封垫15为橡胶垫。弹性密封垫15将密封板6与压力管道2之间的缝隙填补,从而提高压力管道2的密封性。
38.参照图3,密封板6远离密封环14的一侧还固定连接有两个把手16,两个把手16对称分布在密封板6上,从而方便转动密封板6。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工程监理用压力管道压力测试验收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当对压力管道2进行抗压测试时,将压力管道2放入测试管1时,并将压力管道2插接在多个压块4之间,使得压块4与压力管道2抵接,对扭簧表3进行调零。
40.安装密封板6,将弹性密封垫15套接在密封环14上,将卡块11插入卡槽12内,推动密封板6,当卡块11插入环槽13后,通过把手16转动密封板6,完成密封板6的安装。
41.开启充气泵7,充气泵7对压力管道2进行充气加压,扭簧表3对加压后的压力管道2所发生的形变进行检测,并在表头31上显示出来,记录检测数据,从而判断压力管道2的抗压性能是否达标。当压力管道2完成测试后,关闭充气泵7,打开气阀10,压力管道2内的高压气体从排气管9排出,从而方便拆除密封板6。整个工作过程操作简单高效,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