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合工艺酯类浓度连续在线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69087发布日期:2021-10-30 10:17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聚合工艺酯类浓度连续在线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聚合工艺酯类浓度连续在线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我公司采用醋酸裂解制备乙烯酮法生产山梨酸的工艺路线:配制好的裂解酸经汽化后与磷酸三乙酯混合均匀进入裂解炉在真空状态下高温裂解生成乙烯酮。乙烯酮与巴豆醛在聚合塔内逆向吸收反应加上聚合反应生成聚乙烯内酯。
3.其中山梨酸聚乙烯内酯做为判断加成聚合反应效果的重要指标,聚合浓的高低直接决定聚合反应效果的好坏和离心收率的高低,聚合反应的核心在于聚乙烯内酯浓控制的稳定性。由一名裂解缩合操作工专门负责取样,送质检科检测。其操作繁琐,人与物料直接接触,现场操作人员取样过程,存在接触乙烯酮气体中毒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且检测结果存在较大人为误差,且反馈不够及时,影响产品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对聚乙烯内酯浓度检测操作繁琐、安全性差及检测结果反馈不及时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安全的聚合工艺酯类浓度连续在线检测系统。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6.一种聚合工艺酯类浓度连续在线检测系统,包括聚合塔、聚合液储罐、第一阀门、浓度计和打料泵,所述聚合塔通过倾斜的第一管道与所述聚合液储罐连通,所述第一阀门及打料泵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上,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聚合液储罐一侧,所述打料泵设置于聚合塔一侧,所述浓度计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一阀门并联,所述第二管道连通于所述打料泵与聚合液储罐之间第一管道上,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所述浓度计靠近聚合液储罐的一侧。并联在第一阀门上的浓度计对聚乙烯内酯实现在线检测,避免人员直接接触存在的中毒风险,且消除了人工因素产生的检测差异,改善操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7.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第一管道较低一端与所述聚合塔底部连通。倾斜的第一管道与聚合塔底部连通,以便聚合塔内的成品向外输出。
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本系统还设有连通聚合塔上部与第一管道的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与第一管道的连通处设置于所述打料泵第二管道之间。第三管道在第一管道上与聚合塔连接形成聚合塔的循环管路,加速聚合塔内的物料的聚合反应。
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第一阀门及第二阀门关闭,所述聚合塔依次经第一管道和第三管道形成循环连通。当第一阀门及第二阀门关闭,打料泵将聚合塔内物料导出并经第三管道重新循环回到聚合塔内,形成对聚合塔内物料的充分混合;同时浓度计可以对聚乙烯内酯的浓度实现在线检测。
1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第二管道上还设有第三阀门,所述第三阀门
设置于所述浓度计靠近聚合塔一侧。通过第三阀门的启闭控制聚乙烯内酯进入第二管道内,形成稳定的浓度检测。
11.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聚合塔上管路连通有第一料仓、第二料仓及第三料仓,所述第一料仓与所述聚合塔的上部连通,所述第三料仓与所述聚合塔的下部连通。通过第一料仓及第二料仓向聚合塔内添加巴豆醛和催化剂,通过第三料仓由底部向聚合塔内提供乙烯酮气体,形成物料在聚合塔内的逆向反应来提高聚合反应程度,最终对聚乙烯内酯的浓度进行调节控制。
12.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第一阀门及第二阀门关闭,第三阀门开启,所述聚合塔通过第一管道及第二管道与浓度计管路连通。通过第一阀门及第二阀门关闭,第三阀门开启,聚合塔内的聚乙烯内酯由打料泵被提升至第二管道内,经过浓度计对聚乙烯内酯进行浓度检测。
13.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及第三阀门开启,所述聚合塔分别通过第一管道及第二管道与聚合液储罐连通。通过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及第三阀门开启,将浓度合格的聚乙烯内酯向聚合液储罐内存放,同时在输出过程中对聚乙烯内酯的浓度进行同时检测。
14.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并联在第一阀门上的浓度计对聚乙烯内酯实现在线检测,避免人员直接接触存在的中毒风险,且消除了人工因素产生的检测差异,改善操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7.附图中:1、第一管道,11、第一阀门,12、打料泵,2、第二管道,21、浓度计,22、第二阀门,23、第三阀门,3、第三管道,4、聚合塔,5、聚合液储罐,6、第一料仓,7、第二料仓,8、第三料仓,9、第四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具体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保护的范围。
19.如附图所示,一种聚合工艺酯类浓度连续在线检测系统,包括聚合塔4、聚合液储罐5、第一阀门11、浓度计21和打料泵12,所述聚合塔4通过倾斜的第一管道1与所述聚合液储罐5连通,所述第一阀门11及打料泵12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1上,所述第一阀门11设置于聚合液储罐5一侧,所述打料泵12设置于聚合塔4一侧,所述浓度计21通过第二管道2与所述第一阀门11并联,所述第二管道2连通于所述打料泵12与聚合液储罐5之间第一管道 1上,
所述第二管道2上设有第二阀门22,所述第二阀门22设置于所述浓度计21靠近聚合液储罐5的一侧。并联在第一阀门11上的浓度计21对聚乙烯内酯实现在线检测,避免人员直接接触存在的中毒风险,且消除了人工因素产生的检测差异,改善操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20.所述第一管道1较低一端与所述聚合塔4底部连通。倾斜的第一管道1与聚合塔4底部连通,以便聚合塔4内的成品向外输出。
21.本系统还设有连通聚合塔4上部与第一管道1的第三管道3,所述第三管道3与第一管道1的连通处设置于所述打料泵12第二管道2之间。第三管道3在第一管道1上与聚合塔4 连接形成聚合塔4的循环管路,加速聚合塔4内的物料的聚合反应。
22.所述第三管道3配合倾斜的第一管道1,可在浓度检测达标的情况下,第一管道1内的物料回到聚合塔4内,避免物料在管道内的积存,同时提高物料的检测精度。
23.所述第一阀门11及第二阀门22关闭,所述聚合塔4依次经第一管道1和第三管道3形成循环连通。当第一阀门11及第二阀门22关闭,打料泵12将聚合塔4内物料导出并经第三管道3重新循环回到聚合塔4内,形成对聚合塔4内物料的充分混合;同时浓度计21可以对聚乙烯内酯的浓度实现在线检测。
24.所述第二管道2上还设有第三阀门23,所述第三阀门23设置于所述浓度计21靠近聚合塔4一侧。通过第三阀门23的启闭控制聚乙烯内酯进入第二管道2内,形成稳定的浓度检测。
25.所述聚合塔4上管路连通有第一料仓6、第二料仓7及第三料仓8,所述第一料仓6与所述聚合塔4的上部连通,所述第三料仓8与所述聚合塔4的下部连通。通过第一料仓6及第二料仓7向聚合塔4内添加巴豆醛和催化剂,通过第三料仓8由底部向聚合塔4内提供乙烯酮气体,形成物料在聚合塔4内的逆向反应来提高聚合反应程度,最终对聚乙烯内酯的浓度进行调节控制。
26.上述料仓上均设有可启闭操作的料仓阀门,以控制料仓内物料的添加。
27.所述第一阀门11及第二阀门22关闭,第三阀门23开启,所述聚合塔4通过第一管道1 及第二管道2与浓度计21管路连通。通过第一阀门11及第二阀门22关闭,第三阀门23开启,聚合塔4内的聚乙烯内酯由打料泵12被提升至第二管道2内,经过浓度计21对聚乙烯内酯进行浓度检测。
28.所述第一阀门11、第二阀门22及第三阀门23开启,所述聚合塔4分别通过第一管道1 及第二管道2与聚合液储罐5连通。通过第一阀门11、第二阀门22及第三阀门23开启,将浓度合格的聚乙烯内酯向聚合液储罐5内存放,同时在输出过程中对聚乙烯内酯的浓度进行同时检测。
29.所述第一阀门11为流量可调节型阀门。以控制进入聚合液储罐5的物料流通量。
30.本系统还包括第四管道9,所述第四管道9连通于所述第三管道3和聚合塔4的底部之间,所述第四管道9上还设有喷射泵。通过喷射泵以将在管道内传输物料中的乙烯酮气体再次回到聚合塔4内,再次参加反应。
31.本系统还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与第一阀门11、第二阀门22、第三阀门23、浓度计21、打料泵12、喷射泵以及各料仓阀门电连接。通过浓度计21对聚乙烯内酯进行检测取样是否达到54

59%的浓度,当浓度合格,打开第一阀门11使聚乙烯内酯进入聚合液储罐5中储存,同时喷射泵将在管道内传输物料中的乙烯酮气体再次回到聚合塔4内,以再
次参加反应;当浓度不合格通过对料仓阀门控制,以对聚乙烯内酯的浓度进行调节。
32.本系统还可向聚合塔4内添加醋酸以及调节聚合塔4内的温度来实现对聚合反应的控制。
33.本系统还可将浓度计21替换成透光仪,通过聚乙烯内酯的可透光率与浓度的对应关系,经过透光率的变化确定聚乙烯内酯的浓度。
3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聚合工艺酯类浓度连续在线检测系统,并联在第一阀门上的浓度计对聚乙烯内酯实现在线检测,避免人员直接接触存在的中毒风险,且消除了人工因素产生的检测差异,改善操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35.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36.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上”、“下”、“外侧”“内侧”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位置上的相对关系,而不必给予定性。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37.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