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片染色一体机双用加样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56522发布日期:2021-10-24 08:24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片染色一体机双用加样臂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制片染色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制片染色一体机双用加样臂。


背景技术:

2.制片染色是实验室试验的基础之一,现有制片染色中常采用沉降式液基细胞制片染色的方法,现有的沉降式液基细胞制片染色包括样本前处理、离心、制片染色三道工序。
3.而在大批量制片的时候,为了优化制片染色的效率,会在振动装置上设置染色台,然后将多个载玻片均布在染色台,通过龙门模组控制吸嘴吸取样本,使得样本液体均布在载玻片上。样本液体通过振动沉降均布在载玻片,然后在清洗吸嘴之后,通过龙门模组控制吸嘴滴加染液,最后再进行振动使得染液能够均布在载玻片上。或者通过龙门模组控制取样装置使用一次性吸嘴进行取样,取样后再人工将一次性吸嘴拆下。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制片染色的过程中,还需要清洗吸嘴或人工更换一次性吸嘴,使得制片染色的效率相对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优化制片染色的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制片染色一体机双用加样臂。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制片染色一体机双用加样臂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制片染色一体机双用加样臂,包括取样座、用于染色的染色管以及用于插设一次性吸嘴的取样管,所述染色管以及取样管均竖向滑移连接于取样座,所述染色管以及取样管均呈竖向设置,所述取样座设置有用于驱动染色管和取样管沿相反方向滑移的驱动机构,所述取样座设置有用于使得一次性吸嘴相对取样管脱离的脱离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制片染色时,只需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取样管和染色管沿相反的方向竖向滑移,以使得取样管或染色管能够向下伸出取样座,然后在需要取样时,先使得取样管下移并插设一次性吸管,然后通过吸取的方式进行取样之后,再通过脱离件使得一次性吸管脱离即可完成取样;在取样完成后使得染色管下移,此时取样管会上移,减少干涉到染色的可能性的同时,通过染色管将染液滴加至载玻片即可,能够有效的优化制片取样的效率。
9.可选的,所述染色管和取样管分别通过一个滑移连接件滑移连接于取样座,所述滑移连接件包括固定连接于取样座的滑轨和滑座,所述滑轨呈竖向设置,所述滑座设置有用于固定染色管或取样管的连接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取样管和染色管分别通过两个连接件连接于滑移连接件,然后通过滑移连接件滑移连接于取样座,在滑移的过程中,通过滑座沿滑轨滑移,并通过滑轨卡设于滑座的开口内,使得滑移的过程中对滑座、连接件以及取样管和染色管的滑移做导引,以优化使用效果。
11.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呈槽钢状结构,所述连接件的两侧板均开设有夹持口,所述染色管和取样管分别穿设于不同连接件的两个夹持口,所述夹持口用于紧固夹持口的紧固
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取样管和染色管通过穿设并螺纹连接于紧固孔的螺栓或螺杆,而使得不同的夹持口分别将取样管和染色管夹持住,同时使得染色管和取样管可拆卸连接于连接件,以优化使用时的便捷性。
13.可选的,所述脱离件呈板状结构并开设有两个避让孔,所述染色管和取样管分别一一穿设于不同的避让孔。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使得取样管上的一次性吸管相对取样管脱离时,只需驱动机构驱动取样管上移,并使得一次性吸管抵设于脱离件上的避让孔的开口边沿,以将一次性吸管抵出取样管,使得一次性吸管相对取样管脱离。
15.可选的,穿设有所述取样管的避让孔设置有导引件,所述导引件呈管状结构并套设于取样管,所述导引件穿设于避让孔,所述脱离件开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连通于导引件穿设的避让孔。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导引件对取样管的滑移做一定的导引,并能够有效的减小因一次性吸管直径过小而影响一次性吸管的脱离效果,同时通过穿设并螺纹连接于定位孔的螺杆能够对导引件做定位,以使得导引件可拆卸连接于脱离件。
17.可选的,所述染色管包括染色套管和多个环绕染色套管中心轴线设置的输液管,所述染色套管滑移连接于取样座,所述输液管设置于染色套管内部。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环绕染色套管设置的输液管能够使得染液时,染液能够相对较为均匀的滴加于载玻片上的同时,输液管通过染色套管连接于取样座,以减小外部干涉到多个输液管的可能性。
19.可选的,所述输液管下端的开口方向倾斜朝下并朝向远离染色套管中心的方向设置。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滴加染液时,使得染液能够通过制片仓的内壁流动至载玻片,减小染液直接滴加至载玻片的可能性。
21.可选的,所述染色套管内设置有多个沿其轴向分布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呈柱状并与染色套管同中心轴线设置,环绕所述固定块开设有多个沿其轴向延伸的固定槽,所述输液管卡设于固定槽内,所述输液管被夹持于固定块和染色套管的内壁之间。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液管卡设于多个固定块的固定槽内,能够有效的限定多个输液管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优化使用时的稳定性。
23.可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取样座的驱动电机、两个驱动带轮和套设于两个驱动带轮的驱动皮带,两个所述驱动带轮竖向分布,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于其中一个驱动带轮,所述驱动皮带的两个竖直部分别对应设置有用于连接两个连接件的固定件。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取样或染液时,只需通过驱动电机带动驱动带轮转动,从而使得驱动皮带做传输并带动驱动皮带两个竖直部的固定件沿相反的方向竖向滑移,并通过连接于固定件的连接件带动取样管和染色管沿相反的方向滑移即可。
25.可选的,所述固定件呈板状结构并固定连接于连接件,所述驱动皮带的两个竖直部分别被夹持于不同的固定件以及连接件之间。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件通过螺栓或螺杆紧固于连接件,并将驱动皮带的
竖直部夹持于固定件和连接件之间,以将驱动皮带的竖直部可拆卸连接于连接件。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8.1.在进行制片染色时,只需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取样管和染色管沿相反的方向竖向滑移,以使得取样管或染色管能够向下伸出取样座,然后在需要取样时,先使得取样管下移并插设一次性吸管,然后通过吸取的方式进行取样之后,再通过脱离件使得一次性吸管脱离即可完成取样;在取样完成后使得染色管下移,此时取样管会上移,减少干涉到染色的可能性的同时,通过染色管将染液滴加至载玻片即可,能够有效的有效制片取样的效率,优化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无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染色管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3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取样座;11、滑移连接件;111、滑轨;112、滑座;12、连接件;121、夹持口;122、紧固孔;13、脱离件;131、避让孔;132、定位孔;14、导引件;2、染色管;21、染色套管;22、输液管;23、固定块;231、固定槽;24、滴管;3、取样管;4、驱动机构;41、驱动电机;42、驱动带轮;43、驱动皮带;44、固定件;441、固定孔;5、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制片染色一体机双用加样臂。
37.实施例1
38.参照图1和图2,加样臂包括取样座1、染色管2以及用于插设取放一次性吸嘴的取样管3,以用于通过取样管3取样,取样座1呈板状结构并呈竖向设置。染色管2和取样管3均呈竖向设置且两者均竖向滑移连接于取样座1,取样座1设置有用于驱动染色管2和取样管3沿相反方向滑移的驱动机构4。取样座1设置有用于使得一次性吸嘴脱离的脱离件13。
39.在使用时,只需在驱动机构4的作用下使得染色管2和取样管3沿相反方向滑移,在取样时,只需使得染色管2或取样管3中的一个向下伸出取样座1,并通过取样管3伸出并插设一次性吸嘴做取样,取样后通过脱离件13使得一次性吸嘴脱粒即可,不需要额外有清洗的动作;在需要做染液时,只需使得染色管2伸出做并将染液滴加至玻片即可,从而只需一个设备即可进行染色和取样制片,能够有效的优化制片效率的同时,简化设备的结构。
40.在使用时,染色管2连接于染液源,例如染色管2通过管道连通于放置有染液的容器,并通过泵将染液泵送至染色管2。取样座1可连接于制片染色一体机的龙门模组的移动端。
41.参照图1和图2,脱离件13呈板状结构并垂直于取样座1,脱离件13呈水平设置。脱离件13开设有两个避让孔131,染色管2穿设于其中一个避让孔131,取样管3穿设于另一个避让孔131,并且避让孔131的直径小于一次性吸管套设于取样管3部分开口的直径,以使得
取样管3上移时,一次性吸管能够抵接于避让孔131的开口边沿。穿设有取样管3的避让孔131设置有导引件14,以用于对取样管3的滑移做导引以及辅助将一次性吸管相对取样管3取下。
42.在需要染液时,在驱动机构4的作用下,会使得染色管2下移,取样管3上移,由于取样管3的下端插设有一次性吸嘴,取样管3上移时,避让孔131会阻挡住一次性吸管,从而使得一次性吸管相对取样管3脱落,以进一步优化制片染色的效率。
43.参照图1和图2,导引件14呈管状结构并套设于取样管3,导引件14穿设于避让孔131。脱离件13开设有至少一个沿避让孔131径向延伸的定位孔132,定位孔132连通于取样管3穿设的避让孔131。在对导引件14定位时,在定位孔132穿设并螺纹连接螺杆,并通过螺杆抵设于导引件14的外壁,以做定位的同时,还能够统一避让孔131的规格,减小对染色管2产生干扰的可能性。
44.为了使得染色管2和取样管3竖向滑移连接于取样座1,取样座1设置有两个滑移连接件11,两个滑移连接件11分别连接于染色管2和取样管3。
45.滑移连接件11包括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连接于取样座1的滑轨111和滑移连接于滑轨111的滑座112,滑轨111呈竖向设置。滑座112呈u形的折板状结构,滑轨111卡设于滑座112的u形的开口内,以使得滑座112滑移连接于滑轨111。两个滑座112分别设置有连接件12,以用于分别固定染色管2和取样管3。
46.参照图2和图3,连接件12呈槽钢状结构,即连接件12呈u形的折板状结构,连接件12的u形的底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滑座112,并且连接件12的两个侧板的板面均垂直于滑轨111。连接件12的两个侧板均开设有夹持口121,并且夹持口121的开口方向平行于连接件12的u形的开口方向。其中,连接件12还可设置为l型折板状结构。
47.驱动机构4包括固定连接于取样座1的驱动电机41、两个转动连接于取样座1的驱动带轮42和套设于两个驱动带轮42的驱动皮带43,两个驱动带轮42竖向分布且转动平面相互平行。驱动皮带43的两个竖直带面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两个连接件12的固定件44。其中一个驱动带轮42同轴固定连接于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其中,驱动皮带43还可选用链条,并将驱动带轮42更换为适配链条的链轮。
48.在需要进行取样或染色时,只需通过驱动电机41带动与其连接的驱动带轮42转动,从而能够使得驱动皮带43的两个竖直部带面沿相反的方向移动,并通过两个固定件44分别带动两个连接件12沿相反的方向竖向滑移,以实现取样管3和染色管2中的一个下移做取样或染色。
49.固定件44呈板状结构,连接件12和固定件44均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螺纹连接螺杆的固定孔441。固定孔441呈水平延伸设置且固定孔44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滑轨111,驱动皮带43的竖直部被夹持于固定件44和固定件44连接的连接件12之间,以使得在使用时,可通过螺杆或螺栓将固定件44紧固于连接件12,从而使得连接件12可拆卸连接于驱动皮带43。
50.夹持口121包括呈圆形轮廓的夹持部和呈条状的紧固部,紧固部连通于夹持部,染色管2穿设于其中一个连接件12上的两个夹持口121的夹持部,取样管3穿设于另一个连接件12上两个夹持口121的夹持部。夹持口121的紧固部穿设有用于使得夹持口121收缩的紧固件122,紧固件122可选用螺杆,螺纹连接于夹持口121的两侧壁;或者紧固件122选用螺栓,并将夹持口121的两外壁夹持于螺头和螺母之间即可,从而在使用时,通过紧固件122使
得夹持口121收缩,以使得取样管3和染色管2被夹持于夹持口121的夹持部,并做紧固。从而使得染色管2和取样管3分别通过对应的连接件12连接于对应的滑座112。
51.参照图2和图4,此外,为了使得染液能够相对较为均匀的滴加于载玻片,做以下设置:染色管2包括呈竖向设置的染色套管21和多个环绕染色套管21中心轴线设置的输液管22,染色套管21被夹持于夹持口121的夹持部,染色套管21内设置有与其同中心轴线的备用管25,多个输液管22环绕备用管25设置,染色套管21、输液管22和备用管25相互固定连接。
52.染色套管21穿设于避让孔131,从而使得染色套管21通过连接件12和滑移连接件11而滑移连接于取样座1,并通过染色套管21安装输液管22,并能够在染液时,能够使得染液能够相对较为均匀的滴加于载玻片,备用管25可用于需要滴加多种染液时,留作备用,并能够对多个输液管22做支撑,以优化使用效果。
53.参照图4和图5,输液管22的下端部延伸路径呈s形,并且输液管22下端的开口方向倾斜朝下并朝向远离染色套管21中心的方向设置。其中,输液管22的下端距离染色套管21中心轴向的距离小于输液管22下部与染色套管21中心轴线的最大值。从而在使用时,可使得染液能够从呈管状结构的制片仓的内壁流入至载玻片,减小染液直接滴加至载玻片的可能性的同时,还能够减小输液管22上产生挂液的可能性。
54.多个固定块23穿设有与染色套管21同中心轴线设置的滴管24。
55.参照图1,取样座1还固定连接有u形折板状结构的护罩5,护罩5设置于取样座1朝向取样管3一侧,护罩5的u形的开口呈水平设置且其开口两边沿搭设于取样座1两竖向侧边沿,以用于防护。
56.实施例2
57.参照图,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染色套管21内设置有多个沿其轴向分布的固定块23,固定块23呈圆柱状结构且其与染色套管21同中心轴线设置。环绕固定块23开设有多个沿其轴向延伸的固定槽231,输液管22卡设于固定槽231内且两者相适配,备用管25穿设于多个固定块23。
58.输液管22远离染色套管21中心轴线的外壁抵设于染色套管21的内壁,以使得输液管22被夹持于固定块23和染色套管21的内壁之间,从而通过输液管22卡设于固定槽231内而固定多个输液管22的相对位置,以优化使用时的稳定性的同时,便于拆装。
5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