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静态轨道衡车皮自动定位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23643发布日期:2022-03-19 23:03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静态轨道衡车皮自动定位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火车运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静态轨道衡车皮自动定位的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交替的发展,火车轨道四通八达,在国内鲜有火车未普及的地方,且或火车在货运方面的成本要远低于汽运,并且更加适合长远距离的运输,因此火车运输也是也发的发达,火车运输过程中需要对每节车厢上承载的货物重量进行称重,为了便于称重的进行,轨道衡无人检斤技术随之诞生,轨道衡无人检斤技术极大的简化了火车称重的过程,大大提高了火车称重的效率。
3.在轨道衡无人检斤技术大面积应用的今天,在无检斤人员的监管下,因火车皮未完全上秤而造成的错检情况频繁出现,导致检斤工作不能顺运行,其主要原因使火车车皮上称时,一般都连挂至少5节车皮以上,现有的自动定位装置未完全考虑到车皮的长度、车皮连接手的高度、车皮与火车头之间的间隙、车皮与车皮之间的间隙等因素,容易造成火车皮未完全上秤而导致检斤数据出现错误,最终导致轨道衡无人检斤技术不能有效实施。
4.综上所述,现有的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车皮的长度、车皮连接手的高度、车皮与火车头之间的间隙、车皮与车皮之间的间隙等因素在称重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需要有人员进行监管,对火车的位置就进行多次的调整,非常的浪费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静态轨道衡车皮自动定位的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新型静态轨道衡车皮自动定位的装置,包括称重轨道,所述称重轨道的一端铺设有后引轨,所述称重轨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前引轨,所述称重轨道的一侧设有前定位立杆,所述称重轨道的一侧位于前定位立杆的一侧设有自动定位立杆,所述称重轨道的一侧位于自动定位立杆的一侧设有后定位立杆,所述称重轨道的另一侧与前定位立杆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前检测立杆,所述称重轨道的另一侧与自动定位立杆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自动检测立杆,所述称重轨道的另一侧与后定位立杆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后检测立杆。
9.可选的,所述前定位立杆和前检测立杆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前定位示警灯,所述前定位立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前定位投光器,所述前定位投光器的高度为1.75米,所述前检测立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前检测受光器,所述前检测受光器的位置与前定位投光器的位置相对应。
10.可选的,所述后定位立杆和后检测立杆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后定位示警灯,所述
后定位立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后定位投光器,所述后定位投光器的高度为0.35米,所述后检测立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后检测受光器,所述后检测受光器的位置与后定位投光器的位置相对应。
11.可选的,所述自动定位立杆和自动检测立杆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自动定位示警灯,所述自动定位立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自动定位投光器,所述后定自动定位投光器的高度为1.8米,所述自动检测立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自动检测受光器,所述自动检测受光器的位置与自动定位投光器的位置相对应。
12.可选的,所述前定位示警灯被配置为当前检测受光器被遮挡后亮起,所述后定位示警灯被配置为当后检测受光器被遮挡后亮起,所述自动定位示警灯被配置为当自动检测受光器被遮挡后熄灭。
13.可选的,所述称重轨道两侧的立杆均处于同一与称重轨道平行的直线上,且所述自动检测立杆到前检测立杆和自动定位立杆到前定位立杆之间的距离均为1.7米。
14.(三)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静态轨道衡车皮自动定位的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1、该新型静态轨道衡车皮自动定位的装置,通过前定位立杆、后定位立杆、前检测立杆、后检测立杆、前定位投光器、前检测受光器、后定位投光器和后检测受光器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的对火车是否上称重轨道进行判定,减少火车上车皮连接手的高度对火车位置判定造成的误差。
17.2、该新型静态轨道衡车皮自动定位的装置,通过自动定位立杆、自动检测立杆、自动定位投光器和自动检测受光器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对在称重轨道上的火车的车头位置进行更准确的定位,保证前一节车厢完全脱离称重轨道,避免车皮与火车头之间的间隙、车皮与车皮之间的间隙等因素影响称重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称重轨道;2、后引轨;3、前引轨;4、前定位立杆;5、自动定位立杆;6、后定位立杆;7、前检测立杆;8、自动检测立杆;9、后检测立杆;10、前定位示警灯;11、前定位投光器;12、前检测受光器;13、后定位示警灯;14、后定位投光器;15、后检测受光器;16、自动定位示警灯; 17、自动定位投光器;18、自动检测受光器。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1.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静态轨道衡车皮自动定位的装置,包括称重轨道1,称重轨道1的一端铺设有后引轨2,称重轨道1 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前引轨3,称重轨道1的一侧设有前定位立杆4,称重轨道1的一侧位于前定位立杆4的一侧设有自动定位立杆5,前定位立杆4和前检测立杆7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前定位示警灯10,前定位
立杆4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前定位投光器11,前定位投光器11的高度为1.75米,前检测立杆7 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前检测受光器12,前检测受光器12的位置与前定位投光器 11的位置相对应,称重轨道1的一侧位于自动定位立杆5的一侧设有后定位立杆6,称重轨道1的另一侧与前定位立杆4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前检测立杆7,称重轨道1的另一侧与自动定位立杆5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自动检测立杆8,自动定位立杆5和自动检测立杆8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自动定位示警灯16,自动定位立杆5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自动定位投光器17,后定自动定位投光器17 的高度为1.8米,自动检测立杆8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自动检测受光器18,自动检测受光器18的位置与自动定位投光器17的位置相对应,称重轨道1的另一侧与后定位立杆6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后检测立杆9,后定位立杆6和后检测立杆9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后定位示警灯13,后定位立杆6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后定位投光器14,后定位投光器14的高度为0.35米,后检测立杆9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后检测受光器15,后检测受光器15的位置与后定位投光器 14的位置相对应,前定位示警灯10被配置为当前检测受光器12被遮挡后亮起,后定位示警灯13被配置为当后检测受光器15被遮挡后亮起,自动定位示警灯16被配置为当自动检测受光器18被遮挡后熄灭,称重轨道1两侧的立杆均处于同一与称重轨道1平行的直线上,且自动检测立杆8到前检测立杆7和自动定位立杆5到前定位立杆4之间的距离均为1.7米,通过前定位立杆4、后定位立杆6、前检测立杆7、后检测立杆9、前定位投光器11、前检测受光器12、后定位投光器14和后检测受光器15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的对火车是否上称重轨道1进行判定,减少火车上车皮连接手的高度对火车位置判定造成的误差,通过自动定位立杆5、自动检测立杆 8、自动定位投光器17和自动检测受光器18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对在称重轨道1上的火车的车头位置进行更准确的定位,保证前一节车厢完全脱离称重轨道1,避免车皮与火车头之间的间隙、车皮与车皮之间的间隙等因素影响称重的准确性。
22.使用时,前定位示警灯10、前定位投光器11、前检测受光器12、后定位示警灯13、后定位投光器14、后检测受光器15、自动定位示警灯16、自动定位投光器17和自动检测受光器18均通过导线与外部控制装置连接,需要称重的车厢从前引轨3移动到称重轨道1上,当所需要称重的车厢运到到称重轨道1上且位于前定位立杆4和后定位立杆6之间时,前定位示警灯10和后定位示警灯13均不亮起,当车厢位置过于靠前或靠后使,对应的示警灯亮起,只是车厢需要调节的方向,随后继续调节需要称重车厢的位置,使其头部刚好将自动定位投光器17遮挡住,此时自动定位示警灯16熄灭,在此状态可保证常规的运载车厢完全处于称重轨道1上,且保证与其相连接的前后车厢与称重轨道1脱离,保证称重的准确性。
23.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前定位立杆4、后定位立杆6、前检测立杆7、后检测立杆9、前定位投光器11、前检测受光器12、后定位投光器14和后检测受光器15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的对火车是否上称重轨道 1进行判定,减少火车上车皮连接手的高度对火车位置判定造成的误差,通过自动定位立杆5、自动检测立杆8、自动定位投光器17和自动检测受光器18 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对在称重轨道1上的火车的车头位置进行更准确的定位,保证前一节车厢完全脱离称重轨道1,避免车皮与火车头之间的间隙、车皮与车皮之间的间隙等因素影响称重的准确性。
2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
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