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网管理用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24442发布日期:2021-11-03 16:56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电网管理用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网管测试装置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电网管理用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配电网自动化领域大力投入,电力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每年数以万计的配电网管理终端投入运行。因此,配电网管理终端性能的稳定、可靠对配网自动化影响至关重大。
3.目前,大多配网管理终端都是安装在户外的环网柜中,工作环境温度有时候会达到60
°
以上,而当下国内厂家对配网管理终端的老化与测试过程都是独立分开进行,且都基于常温环境下对其老化,不能控制不同的湿度、温度进行测试。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配电网管理用测试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配电网管理用测试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下端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放置板,所述伸缩杆的外侧下端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机体的内部上端由左至右分别固定连接有加热箱、散热箱和加湿箱,所述机体的前端设置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的一端与机体转动连接,所述密封板上设置有观察窗,所述密封板的前侧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机体的前侧上端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操作面板,所述机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自锁万向轮,所述机体的内部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温度探头和湿度探头。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7.所述机体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设置有齿带。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9.所述加热箱的上端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加热箱的下端开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过滤网。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1.所述加热箱的内部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扇叶,所述加热箱的内部下端固定连接有加热网。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3.所述散热箱的上端开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散热箱的下端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网。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5.所述散热箱的内部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
定连接有第二扇叶。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7.所述加湿箱的上端开设有第三进风口,所述加湿箱的下端开设有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过滤网。
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9.所述加湿箱的内部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三伺服电机,所述第三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三扇叶,所述加湿箱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储水棉板。
2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1.所述加湿箱的外部一侧固定连接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加湿箱的内部位于储水棉板上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分液管,所述分液管的一端与连接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分液管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喷头。
22.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3.1、该配电网管理用测试装置,本测试装置通过加热箱、散热箱和加湿箱对机体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控,设置的温度探头和湿度探头可以对机体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检测,从而可以根据测试需求改变机体内的温度和湿度,从而可以方便对配网管理终端进行老化测试。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加湿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29.图例说明:
30.1、机体;2、操作面板;3、自锁万向轮;4、密封板;5、观察窗;6、把手;7、加热箱;8、散热箱;9、加湿箱;10、温度探头;11、湿度探头;12、伸缩杆;13、放置板;14、从动齿轮;15、齿带;16、步进电机;17、主动齿轮;18、第一进风口;19、第一过滤网;20、第一伺服电机;21、第一扇叶;22、加热网;23、第一出风口;24、第二出风口;25、第二进风口;26、第二过滤网;27、第二伺服电机;28、第二扇叶;29、第三进风口;30、第三出风口;31、第三过滤网;32、第三伺服电机;33、水泵;34、连接管;35、分液管;36、第三扇叶;37、喷头;38、储水棉板。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
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参照图1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配电网管理用测试装置,包括机体1,机体1的下端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伸缩杆12,伸缩杆1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放置板13,伸缩杆12的外侧下端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14,机体1的内部上端由左至右分别固定连接有加热箱7、散热箱8和加湿箱9,机体1的前端设置有密封板4,密封板4的一端与机体1转动连接,密封板4上设置有观察窗5,密封板4的前侧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6,机体1的前侧上端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操作面板2,机体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自锁万向轮3,机体1的内部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温度探头10和湿度探头11。
34.机体1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步进电机16,步进电机16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17,主动齿轮17和从动齿轮14之间设置有齿带15,步进电机16带动主动齿轮17转动,经过齿带15的传动,从而可以带动与从动齿轮14固定的伸缩杆12转动,进而可以带动伸缩杆12上端放置板13上的配网管理终端转动。
35.加热箱7的上端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8,加热箱7的下端开设有第一出风口23,第一进风口18和第一出风口23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过滤网19,设置的第一过滤网19可以防止外界的灰尘进入到机体1内部;加热箱7的内部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20,第一伺服电机2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扇叶21,加热箱7的内部下端固定连接有加热网22,加热网22加热可以产生热量,第一伺服电机20带动第一扇叶21转动,从而可以将热量吹入到机体1内部,从而可以改变机体1内部的温度和湿度。
36.散热箱8的上端开设有第二出风口24,散热箱8的下端开设有第二进风口25,第二出风口24和第二进风口25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网26,设置的第二过滤网26可以防止外界的灰尘进入到机体1内部;散热箱8的内部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伺服电机27,第二伺服电机2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扇叶28,第二伺服电机27带动第二扇叶28转动,从而可以将机体1内的空气抽出,从而可以对机体1进行散热。
37.加湿箱9的上端开设有第三进风口29,加湿箱9的下端开设有第三出风口30,第三进风口29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过滤网31,设置的第三过滤网31可以防止外界的灰尘进入到机体1内部。
38.加湿箱9的内部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三伺服电机32,第三伺服电机3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三扇叶36,加湿箱9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储水棉板38。
39.加湿箱9的外部一侧固定连接水泵33,水泵3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管34,加湿箱9的内部位于储水棉板38上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分液管35,分液管35的一端与连接管34的一端固定连接,分液管3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喷头37,水泵33可以将水经过连接管34、分液管35、喷头37泵到储水棉板38上,第三伺服电机32带动第三扇叶36转动,从而可以将储水棉板38内的水分吹入到机体1内,从而可以增加机体1内的湿度。
40.工作原理:在使用时,通过把手6打开密封板4可以将配网管理终端放置到放置板
13上,通过伸缩杆12可以调节配网管理终端的高度,步进电机16带动主动齿轮17转动,经过齿带15的传动,从而可以带动与从动齿轮14固定的伸缩杆12转动,进而可以带动伸缩杆12上端放置板13上的配网管理终端转动,通过操作面板2可以控制机体1内的温度和湿度,加热网22加热可以产生热量,第一伺服电机20带动第一扇叶21转动,从而可以将热量吹入到机体1内部,从而可以改变机体1内部的温度和湿度,第二伺服电机27带动第二扇叶28转动,从而可以将机体1内的空气抽出,从而可以对机体1进行散热,水泵33可以将水经过连接管34、分液管35、喷头37泵到储水棉板38上,第三伺服电机32带动第三扇叶36转动,从而可以将储水棉板38内的水分吹入到机体1内,从而可以增加机体1内的湿度。
4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