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磁通量变化的钢丝绳损伤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56875发布日期:2022-08-17 07:16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磁通量变化的钢丝绳损伤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钢丝绳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磁通量变化的钢丝绳损伤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钢丝绳在工业生产中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钢丝绳一般用于牵引机构中,起到传递牵引力的作用,如吊机、电梯、卷扬机等。由于钢丝绳一般应用于大负荷的工作环境下,因此钢丝绳的安全性十分重要,一旦出现钢丝绳断裂或疲劳受损的情况,会造成严重的事故,对人身和财产安全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需要定期对钢丝绳进行损伤检测。
3.但是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
4.1、检测装置不便于与钢丝绳进行装配连接,实现对钢丝绳的行进式检测。
5.2、检测方式单一,无法实现无损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基于磁通量变化的钢丝绳损伤检测装置,欲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详见下文阐述。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磁通量变化的钢丝绳损伤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台,所述检测台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用于在钢丝绳上定位及行走的行走组件,两个行走组件之间的检测台上设置有磁通量检测组件,所述检测台的外侧设置有plc控制器;
9.所述行走组件包括支架,支架的一侧与检测台彼此固定连接,支架的一侧上下分别设置有上吊轮和下定位轮,上吊轮转动设置在支架的上端并由电机驱动转动,下定位轮由固定安装在支架底部的第一电动伸缩杆驱动上下升降,用于调节下定位轮和上吊轮的远近间距,上吊轮和下定位轮之间的支架一侧侧壁开口;
10.所述磁通量检测组件包括支杆,支杆的下端固定连接至检测台上,支杆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磁通量传感器和第二磁通量传感器,第一磁通量传感器固定设置在支杆的上端,第二磁通量传感器由固定安装在检测台上侧的第二电动伸缩杆驱动上下升降,用于调节第一磁通量传感器和第二磁通量传感器之间的远近间距,第一磁通量传感器和第二磁通量传感器之间的支杆一侧开口;
11.在第二电动伸缩杆达到最大行程时,第一磁通量传感器和第二磁通量传感器组成完整的呈圆筒形状的磁通量传感器,
12.支架的开口和支杆的开口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同一侧;
13.所述上吊轮的转动轴端设置有角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的输出轴端电连接至plc控制器的输入端。
14.作为优选,所述下定位轮和上吊轮的外侧沿其圆周均开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
横截面形状呈弧形。
15.作为优选,所述下定位轮的外侧设置有轮架,轮架的底部固定连接至第一电动伸缩杆的推杆头端。
16.作为优选,所述支杆的外形呈倒置的j型,第一磁通量传感器固定设置在支杆的上端内侧壁上,第二磁通量传感器的下侧固定设置有底托板,底托板的底部与第二电动伸缩杆的推杆头端彼此固定连接,所述底托板和支杆之间设置有升降导向结构。
17.作为优选,所述升降导向结构包括开设在支杆侧壁上的升降滑槽,底托板靠近支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与升降滑槽配合滑动的升降滑块。
18.作为优选,所述升降滑槽内设置有轴向沿升降滑块滑动方向延伸的升降杆,升降杆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至升降滑槽内上下两侧壁上,升降滑块内贯穿开设有与升降杆配合滑动的升降滑孔。
19.有益效果在于:
20.1、通过行走组件检测装置便于与钢丝绳进行装配连接,从而实现对钢丝绳的行进式检测。
21.2、磁通量检测组件中第一磁通量传感器和第二磁通量传感器的分体式设计实现对钢丝绳的无损检测同时,还可以便于磁通量传感器与钢丝绳的安装拆卸。
22.3、角度传感器便于实现对磁通量检测组件检测位置的行进确定。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后视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立体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的a处局部放大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3的b处局部放大图;
29.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c处局部放大图。
30.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检测台;2、plc控制器;3、钢丝绳;4、行走组件;401、支架;402、下定位轮;403、第一电动伸缩杆;404、上吊轮;405、角度传感器;406、轮架;407、电机;5、磁通量检测组件;501、支杆;502、第一磁通量传感器;503、第二磁通量传感器;504、第二电动伸缩杆;505、底托板;506、升降滑槽;507、升降滑块;508、升降杆。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32.参见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磁通量变化的钢丝绳损伤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台1,检测台1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用于在钢丝绳3 上定位及行走的行走组件4,两个行走组件4之间的检测台1上设置有磁通量检测组件5,检测台1的外侧设置有plc控制器2;
33.行走组件4包括支架401,支架401的一侧与检测台1彼此固定连接,支架401的一侧上下分别设置有上吊轮404和下定位轮402,上吊轮404转动设置在支架401的上端并由电机407驱动转动,下定位轮402由固定安装在支架401底部的第一电动伸缩杆403驱动上下升降,用于调节下定位轮402和上吊轮404的远近间距,上吊轮404和下定位轮402之间的支架 401一侧侧壁开口;
34.磁通量检测组件5包括支杆501,支杆501的下端固定连接至检测台1 上,支杆501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磁通量传感器502和第二磁通量传感器503,第一磁通量传感器502固定设置在支杆501的上端,第二磁通量传感器503由固定安装在检测台1上侧的第二电动伸缩杆504驱动上下升降,用于调节第一磁通量传感器502和第二磁通量传感器503之间的远近间距,第一磁通量传感器502和第二磁通量传感器503之间的支杆501一侧开口;
35.在第二电动伸缩杆504达到最大行程时,第一磁通量传感器502和第二磁通量传感器503组成完整的呈圆筒形状的磁通量传感器,
36.支架401的开口和支杆501的开口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同一侧。
37.通过上述具体结构设计,plc控制器2控制第一电动伸缩杆403和第二电动伸缩杆504的推杆向下缩回至最小行程,此时,下定位轮402和第二磁通量传感器503均处于最低位置,将钢丝绳3从支架401的开口穿入下定位轮402和上吊轮404之间,将钢丝绳3从支杆501的开口穿入第一磁通量传感器502和第二磁通量传感器503之间;plc控制器2控制第一电动伸缩杆403和第二电动伸缩杆504的推杆向上伸出至最大行程,此时下定位轮402和上吊轮404实现对钢丝绳3的定位压紧,第一磁通量传感器502 和第二磁通量传感器503组成完整的呈圆筒状的磁通量传感器,钢丝绳3 从该圆筒状的磁通量传感器内穿过;plc控制器2控制打开电机407,电机 407的输出轴转动带动上吊轮404转动,实现沿钢丝绳3长度方向移动,带动磁通量检测组件5对钢丝绳3不同位置的损伤检测即可;检测完毕后,将该检测装置通过行走组件4移动至合适取下的位置,然后plc控制器2 控制第一电动伸缩杆403和第二电动伸缩杆504的推杆向下缩回至最小行程,将钢丝绳3分别从支架401和支杆501的一侧取出即可。
38.上吊轮404的转动轴端设置有角度传感器405,角度传感器405的输出轴端电连接至plc控制器2的输入端。在实际应用中,角度传感器405可以将上吊轮404的转动圈数转换为钢丝绳3的行进长度,从而确定对钢丝绳3的检测位置。
39.下定位轮402和上吊轮404的外侧沿其圆周均开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横截面形状呈弧形。通过上述具体结构设计,环形凹槽可以实现下定位轮402和上吊轮404对钢丝绳3的防脱落限位,避免钢丝绳3相对下定位轮402和上吊轮404的轴向位移。
40.下定位轮402的外侧设置有轮架406,轮架406的底部固定连接至第一电动伸缩杆403的推杆头端。
41.支杆501的外形呈倒置的j型,第一磁通量传感器502固定设置在支杆501的上端内侧壁上,第二磁通量传感器503的下侧固定设置有底托板 505,底托板505的底部与第二电
动伸缩杆504的推杆头端彼此固定连接,底托板505和支杆501之间设置有升降导向结构。升降导向结构包括开设在支杆501侧壁上的升降滑槽506,底托板505靠近支杆5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与升降滑槽506配合滑动的升降滑块507。升降滑槽506内设置有轴向沿升降滑块507滑动方向延伸的升降杆508,升降杆508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至升降滑槽506内上下两侧壁上,升降滑块507内贯穿开设有与升降杆508配合滑动的升降滑孔。
42.通过行走组件4检测装置便于与钢丝绳进行装配连接,从而实现对钢丝绳的行进式检测。磁通量检测组件5中第一磁通量传感器502和第二磁通量传感器503的分体式设计实现对钢丝绳的无损检测同时,还可以便于磁通量传感器与钢丝绳的安装拆卸。角度传感器405便于实现对磁通量检测组件5检测位置的行进确定。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