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地下管线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13917发布日期:2022-02-23 21:12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地下管线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地下管线检测装置,属于地下管线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城市地下管线是指城市范围内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供热管线在运维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参数检测,确保供热的梳理进行。
3.但是现有的地下管线检测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大都不具有远程通讯的功能,检测数据不能通过远程实时的查看,运维过程较为不便,同时,检测装置的检测数据范围较小,对周边的空气动态不能进行检测,不利于对后期物联网的普及建设。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地下管线检测装置,其能实时检测管路内流体的温度、流速和密度,外界环境的光照强度、温度和降雨量,其监测数据可实时发送到远端的服务器,也可通过外部的移动互联设备实时的对数据进行调用查看,方便实用,为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强硬的数据支撑。
5.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地下管线检测装置,其包括管路连接结构、电气结构、上监测结构,所述管路连接结构为不锈钢结构,包括左法兰、左阀门、流体管、右阀门、右法兰、上流体管,所述电气结构安装在上流体管上,其包括密封法兰板、控制盒、密封片、探头结构,所述上监测结构安装在控制盒上底面,其包括上安装杆、温度监测器、降雨量监测器、噪声监测器、太阳能结构、光照强度监测器。
6.所述流体管为圆柱形管,其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左法兰、右法兰,其管身上设有左阀门、右阀门,所述上流体管为圆柱形管,其竖直焊接固定在流体管中间位置,并与流体管连通,其顶端设有电气安装法兰,其管身上安装有取样电磁阀门、压力显示表,所述电气安装法兰上有一圈橡胶制成的圆环形的密封片。
7.所述控制盒为不锈钢长方体状,其固定在密封法兰板上,其包括控制盒外壳及安装于控制盒外壳内的充电电池、流体温度监测器、流体流速检测器、流体密度监测器、中央处理电路、gps定位结构、无线网络结构,所述控制盒外壳正面设有液晶控制面板、散热窗,右侧面设有充电口,所述密封法兰板为圆形不锈板,其下底面固定有探头结构,其被固定螺丝紧紧密封固定在电气安装法兰、密封片上,所述探头结构包括连接杆、探头安装板、流体温度监测探头、流体流速检测探头、流体密度监测探头,所述连接杆为不锈钢杆,其横穿上流体管,其上端固定在密封法兰板下底面,下端固定有探头安装板,所述探头安装板为长方形不锈钢板,其位于流体管内部,其下底面安装有流体温度监测探头、流体流速检测探头、流体密度监测探头。
8.所述上安装杆为不锈钢圆柱形,其杆身上安装有温度监测器、降雨量监测器、噪声
监测器,其顶端安装有太阳能结构,所述太阳能结构上安装有光照强度监测器。
9.所述充电电池通过导线与中央处理电路、太阳能结构、充电口连接,所述中央处理电路通过导线与取样电磁阀门、液晶控制面板、流体温度监测器、流体流速检测器、流体密度监测器、gps定位结构、无线网络结构、温度监测器、降雨量监测器、噪声监测器、太阳能结构、光照强度监测器连接,所述流体温度监测器通过导线与流体温度监测探头连接,所述流体流速检测器通过导线与流体流速检测探头连接,所述流体密度监测器通过导线与流体密度监测探头连接。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1.1、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地下管线检测装置,其能实时检测管路内流体的温度、流速和密度,外界环境的光照强度、温度和降雨量,其监测数据可实时发送到远端的服务器,也可通过外部的移动互联设备实时的对数据进行调用查看,方便实用,为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强硬的数据支撑。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地下管线检测装置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地下管线检测装置的正视图。
14.图3为图1的a处的面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地下管线检测装置的控制盒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为管路连接结构,2为电气结构,3为上监测结构,4为左法兰,5为左阀门,6为流体管,7为右阀门,8为右法兰,9为上流体管,10为取样电磁阀门,11为压力显示表,12为电气安装法兰,13为密封法兰板,14为控制盒,15为密封片,16为探头结构,17为液晶控制面板,18为散热窗,19为控制盒外壳,20为充电电池,21为流体温度监测器,22为流体流速检测器,23为流体密度监测器,24为中央处理电路,25为gps定位结构,26为无线网络结构,27为导线,28为固定螺丝,29为下连接杆,30为探头安装板,31为流体温度监测探头,32为流体流速检测探头,33为流体密度监测探头,34为上安装杆,35为温度监测器,36为降雨量监测器,37为噪声监测器,38为太阳能结构,39为光照强度监测器,40为充电口。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图1、图2、图3、图4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局限所述内容。
18.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且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19.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实用新型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
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
20.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地下管线检测装置,其包括管路连接结构1、电气结构2、上监测结构3,管路连接结构1为不锈钢结构,包括左法兰4、左阀门5、流体管6、右阀门7、右法兰8、上流体管9,电气结构2安装在上流体管9上,其包括密封法兰板13、控制盒14、密封片15、探头结构16,上监测结构3安装在控制盒14上底面,其包括上安装杆34、温度监测器35、降雨量监测器36、噪声监测器37、太阳能结构38、光照强度监测器39。
21.流体管6为圆柱形管,其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左法兰4、右法兰8,其管身上设有左阀门5、右阀门7,上流体管9为圆柱形管,其竖直焊接固定在流体管6中间位置,并与流体管6连通,其顶端设有电气安装法兰12,其管身上安装有取样电磁阀门10、压力显示表11,电气安装法兰12上有一圈橡胶制成的圆环形的密封片15。
22.控制盒14为不锈钢长方体状,其固定在密封法兰板13上,其包括控制盒外壳19及安装于控制盒外壳19内的充电电池20、流体温度监测器21、流体流速检测器22、流体密度监测器23、中央处理电路24、gps定位结构25、无线网络结构26,控制盒外壳19正面设有液晶控制面板17、散热窗18,右侧面设有充电口40,密封法兰板13为圆形不锈板,其下底面固定有探头结构16,其被固定螺丝28紧紧密封固定在电气安装法兰12、密封片15上,探头结构16包括连接杆29、探头安装板30、流体温度监测探头31、流体流速检测探头32、流体密度监测探头33,连接杆29为不锈钢杆,其横穿上流体管9,其上端固定在密封法兰板13下底面,下端固定有探头安装板30,探头安装板30为长方形不锈钢板,其位于流体管6内部,其下底面安装有流体温度监测探头31、流体流速检测探头32、流体密度监测探头33。
23.上安装杆34为不锈钢圆柱形,其杆身上安装有温度监测器35、降雨量监测器36、噪声监测器37,其顶端安装有太阳能结构38,太阳能结构38上安装有光照强度监测器39。
24.充电电池20通过导线27与中央处理电路24、太阳能结构38、充电口40连接,中央处理电路24通过导线27与取样电磁阀门10、液晶控制面板17、流体温度监测器21、流体流速检测器22、流体密度监测器23、gps定位结构25、无线网络结构26、温度监测器35、降雨量监测器36、噪声监测器37、太阳能结构38、光照强度监测器39连接,流体温度监测器21通过导线27与流体温度监测探头31连接,流体流速检测器22通过导线27与流体流速检测探头32连接,流体密度监测器23通过导线27与流体密度监测探头33连接。
25.实例1:通过左法兰4、右法兰8将实用新型接入管线,打开左阀门5、右阀门7,流体正常流过流体管6,且进入上流体管9,压力显示表11显示流体压力,流体温度监测探头31、流体流速检测探头32、流体密度监测探头33将检测到的信号分别传输给流体温度监测器21、流体流速检测器22、流体密度监测器23进行分析转换后,传输到中央处理电路24进行进一步对比分析等处理后,在液晶控制面板17上显示,并通过无线网络结构26实时上传后台服务器存储,温度监测器35、降雨量监测器36、噪声监测器37监测到的数据经过中央处理电路24对比分析等处理后也上传后台服务器,并在液晶控制面板17上显示。
26.实例2:若需要对管线内的流体进行实验室分析时,可通过液晶控制面板17输入命令,开启取样电磁阀门10,收集管线内流体,若位于实用新型后段的管路发生泄漏等事故时,可通过关闭左阀门5或右阀门7来切断管线。
27.流体温度监测器21、流体流速检测器22、流体密度监测器23、温度监测器35、降雨量监测器36、噪声监测器37、光照强度监测器39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为现有的
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28.尽管已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列举,应当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上述实施例做出修改或者采用等同的替代方案,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