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异响听诊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58103发布日期:2022-02-26 01:32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异响听诊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物品固定或安放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异响听诊器。


背景技术:

2.车辆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或零件不合格等问题,可能会造成零部件松动或磨损,此时,车辆就会在测试过程中发出异响,而这时就需要对车辆发出异响的部位进行诊断,明确异响源,进而对车辆进行维修。
3.目前,常规的诊断方法是通过美纹纸固定听诊器,将听诊器与车辆粘在一起,以获取车辆的振动信息。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反复地用美纹纸将听诊器粘在车辆上,需要用到剪刀等辅助工具,步骤多,耗时长,且固定效果差,因此亟需一种新型的车辆异响听诊器,以提高听诊器的固定效果以及适应不同的固定位置,进而提高车辆异响的解析效率和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异响听诊器,其能够稳定地固定在车辆的不同位置,提高车辆异响的解析效率和准确性。
5.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种用于总装车间的散件架,固定组件和声音采集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支架、螺杆和抵接块,所述支架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顶端的连接板,所述螺杆穿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内并与所述第一侧板螺纹连接,所述抵接块连接于所述螺杆靠近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且所述抵接块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形成夹持空间,所述声音采集组件设于所述连接板的顶端,所述声音采集组件包括磁吸底座和收音元件,所述磁吸底座吸附于所述连接板的顶端,所述收音元件固定设于所述磁吸底座的顶端。
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接块包括固定套杆和抵接板,所述固定套杆螺纹连接于所述螺杆靠近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所述抵接板连接于所述固定套杆靠近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所述抵接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限定形成所述夹持空间。
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套杆与所述抵接板一体成型。
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接块靠近所述夹持空间的端面,以及所述第二侧板靠近所述夹持空间的端面上分别设有防滑层。
1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螺杆背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设有把手。
1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把手包括抓握段和卡接段,所述卡接段径向插设于所述抓握段上,且所述卡接段的两端伸出所述抓握段。
1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设有凸起,所述螺杆穿设于所述凸起内,且所述凸起沿所述螺杆向背离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延伸。
1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上设有第一开槽,所述磁吸底座上设有第二开槽,所述收音元件上设有第三开槽,所述第一开槽、所述第二开槽与所述第三开槽内穿设有螺栓,用于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所述磁吸底座和所述收音元件。
1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槽与所述第二开槽均为圆形通孔,所述第三开槽为“一”字形导向槽。
15.本技术的车辆异响听诊器,通过磁吸底座和固定组件适应不同的应用情况,当听诊器需要固定在车辆的平整结构上时,如立柱钣金、副车架等结构,可以采用磁吸底座直接吸附在车辆上的方式固定连接收音元件;而当听诊器需要固定在凹凸不平的结构上时,如下壁、半轴等结构,就可以利用固定组件上可通过螺杆调节的夹持空间将整体机构固定在车辆上,再利用磁吸底座将收音元件与固定组件连接,从而达到提升听诊器固定效果,提高车辆异响的解析效率和准确性的目的。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方案的车辆异响听诊器的立体图;
17.图2是本方案的磁吸底座的立体图;
18.图3是本方案的车辆异响听诊器的主视图;
19.图4是本方案的车辆异响听诊器的俯视图;
20.图5是本方案的车辆异响听诊器的仰视图。
21.图中,1、固定组件;11、支架;111、第一侧板;1111、凸起;112、第二侧板;113、连接板;12、螺杆;121、把手;1211、抓握段;1212、卡接段;13、抵接块;131、固定套杆;132、抵接板;14、夹持空间;2、声音采集组件;21、磁吸底座;22、收音元件;3、防滑层;4、第一开槽;5、第二开槽;6、第三开槽。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顶端”、“侧”、“底”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如图1-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辆异响听诊器,包括:固定组件1和声音采集组件2,所述固定组件1包括支架11、螺杆12和抵接块13,所述支架11包括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板112和设于所述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12顶端的连接板113,所述螺杆12穿设于所述第一侧板111内并与所述第一侧板111螺纹连接,所述抵接块13连接于所述螺杆12靠近所述第二侧板112的一端,且所述抵接块13与所述第二侧板112之间形成夹持空间14,所述声音采集组件2设于所述连接板113的顶端,所述声音采集组件2包括磁吸底座21和收音元件22,所述磁吸底座21吸附于所述连接板113的顶端,所述收音元件22固定设于所述磁吸底座21的顶端。
25.基于上述技术方案,车辆异响听诊器通过磁吸底座21和固定组件1适应不同的应用情况,当听诊器需要固定在车辆的平整结构上时,如立柱钣金、副车架等结构,可以采用磁吸底座21直接吸附在车辆上的方式固定连接收音元件22;而当听诊器需要固定在凹凸不平的结构上时,如下壁、半轴等结构,就可以利用固定组件1上可通过螺杆12调节的夹持空
间14将整体机构固定在车辆上,再利用磁吸底座21将收音元件22与固定组件1连接,从而达到提升听诊器固定效果,提高车辆异响的解析效率和准确性的目的。
2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5所示,所述抵接块13包括固定套杆131和抵接板132,所述固定套杆131螺纹连接于所述螺杆12靠近所述第二侧板112的一端,所述抵接板132连接于所述固定套杆131靠近所述第二侧板112的一端,所述抵接板132与所述第二侧板112之间限定形成所述夹持空间14,抵接块13通过固定套杆131固定在螺杆12上,优选地,固定套杆131的内表面设有与螺杆12相适配的内螺纹,以将固定套杆131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螺杆12的一端,然后在固定套杆131靠近第二侧板112的一端上设置抵接板132,抵接板132的端面面积大于固定套杆131的端面面积,提高夹持的稳定性。
27.优选地,如图1、3、5所示,所述固定套杆131与所述抵接板132一体成型,在安装抵接块13时更加方便。
2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阅图1、3、5所示,所述抵接块13靠近所述夹持空间14的端面,以及所述第二侧板112靠近所述夹持空间14的端面上分别设有防滑层3,防滑层3可以提高夹持的稳定性,在抵接块13抵接到位时防止窜动。
2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3-5所示,所述螺杆12背离所述第二侧板112的一端设有把手121,便于螺杆12的安装,同时方便手持把手121进行旋进操作。
30.具体地,继续参阅图1及图3-5所示,所述把手121包括抓握段1211和卡接段1212,所述卡接段1212径向插设于所述抓握段1211上,且所述卡接段1212的两端伸出所述抓握段1211,优选地,抓握段1211与卡接段1212均为圆柱状结构,结构简单,便于拿取,并且卡接段1212的两端可以辅助人手进行旋进操作。
3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3-5所示,所述第一侧板111设有凸起1111,所述螺杆12穿设于所述凸起1111内,且所述凸起1111沿所述螺杆12向背离所述第二侧板112的方向延伸,由于第一侧板111厚度有限,仅通过第一侧板111上开设的螺纹孔很难固定螺杆12,且很容易失效,所以通过在第一侧板111上设置具有内螺纹的凸起1111,提高螺杆12的固定效果,且凸起1111开设于背离第二侧板112的方向,防止凸起1111与抵接块13发生干涉,限制夹持空间14的大小。
3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及图4-5所示,所述连接板113上设有第一开槽4,所述磁吸底座21上设有第二开槽5,所述收音元件22上设有第三开槽6,所述第一开槽4、所述第二开槽5与所述第三开槽6内穿设有螺栓,用于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113、所述磁吸底座21和所述收音元件22,在一些极端情况下,磁吸底座21可能会出现吸附效果变差的问题,此时可以利用螺栓依次穿过三个开槽,使连接板113、磁吸底座21和收音元件22固定连接在一起,并且,若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可以取下磁吸底座21,直接将连接板113和收音元件22固定在一起,同样可以达到监测车辆异响的作用。
3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阅图1-2及图4-5所示,所述第一开槽4与所述第二开槽5均为圆形通孔,所述第三开槽6为“一”字形导向槽,“一”字形导向槽使得收音元件22的位置可调,避免因车辆结构的干涉导致布置困难,并且能够避免对位不准导致螺栓无法拧紧的问题出现。
34.综上,本技术的车辆异响听诊器,通过磁吸底座21和固定组件1适应不同的应用情况,当听诊器需要固定在车辆的平整结构上时,如立柱钣金、副车架等结构,可以采用磁吸
底座21直接吸附在车辆上的方式固定连接收音元件22;而当听诊器需要固定在凹凸不平的结构上时,如下壁、半轴等结构,就可以利用固定组件1上可通过螺杆12调节的夹持空间14将整体机构固定在车辆上,再利用磁吸底座21将收音元件22与固定组件1连接,从而达到提升听诊器固定效果,提高车辆异响的解析效率和准确性的目的。
35.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