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样装置及自动化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52559发布日期:2022-03-05 09:38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取样装置及自动化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取样装置及自动化生产线。


背景技术:

2.自动化生产线具有高自动化的特点,通常只需要操作人员在特定工位进行上、下料操作,而物料的传输和加工基本是全自动的。因此,自动化生产线(例如香烟制造产线)的发展趋向于高速、自动、一体化,对物料的逐一质检工作量巨大,是难以实现的。因此,现有技术中,往往采取抽样质检的方式,对产线中的物料进行质量检测。
3.然而,现今的自动化生产线在取样检测时,需要设备全线停机,再自产线上取出待检物料,这不仅导致生产作业的效率大大降低,还打乱了生产节奏,从而导致更多具有质量问题的产品的产生,废品率升高,并额外增加了处理具有质量问题的产品的工作量。
4.现有技术中,已经出现了一些设置于自动化生产线附近的取样设备,但这些取样设备往往与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节奏不协调,并且在进行物料取样时的路径较为复杂,取样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取样装置及自动化生产线,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取样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节奏不协调,并且在进行物料取样时的路径较为复杂,取样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6.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取样装置,用于自动化生产线,所述自动化生产线包括传送机构,用于传送待传送物,所述取样装置包括:
7.彼此连接的施力部和驱动部,所述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施力部对所述待传送物施力,以驱动所述待传送物沿着预定方向运动至所述传送机构的预定侧,所述待传送物的位于所述预定侧的侧部未由所述传送机构限定;
8.第一感应部,所述第一感应部设置有第一感应范围;
9.控制器,与所述驱动部和所述第一感应部二者均通信连接,在所述待传送物进入所述第一感应范围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感应部向所述控制器发出对准信号,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对准信号控制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施力部。
10.优选地,所述取样装置包括:
11.控制开关,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开关被触发以向所述控制器发送取样信号,所述控制器被设置为在接收所述对准信号和所述取样信号后,控制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施力部。
12.根据以上技术特征,使取样装置可以实现人机交互,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开关控制取样时机。
13.优选地,所述传送机构具有传送所述待传送物的传送方向,所述取样装置包括第二感应部,所述第二感应部设置于所述施力部的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
14.所述第二感应部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第二感应部具有第二感应范围,在所述待传送物进入所述第二感应范围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感应部向所述控制器发出来料信号,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来料信号向所述第一感应部发出第一识别信号,所述第一感应部接收所述第一识别信号以开始检测所述待传送物是否进入所述第一感应范围。
15.根据以上技术特征,使得第一感应部以及下述第三感应部在未来料的状态下进行休眠,有效地延长了第一感应部与第三感应部的使用寿命,使取样装置更佳节能。
16.优选地,所述取样装置包括第三感应部,所述第三感应部设置于所述施力部的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
17.所述第三感应部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第三感应部具有第三感应范围,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来料信号后,发出所述第一识别信号的同时向所述第三感应部发出第二识别信号,所述第三感应部接收所述第二识别信号,以开始检测所述取样装置的在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在所述待传送物进入所述第三感应范围的状态下,所述第三感应部向所述控制器发出满料信号,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取样信号、所述对准信号以及所述满料信号后控制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施力部。
18.根据以上技术特征,使取样装置实现了控制开关每一次发送取样信号仅取一次样,防止重复取样。
19.优选地,所述取样装置还包括容样部,所述容样部设置于所述预定侧,所述容样部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待传送物的容样槽,所述容样槽的槽口面向所述施力部设置。
20.根据以上技术特征,提供一放置被取出的样品的容纳空间。
21.优选地,所述取样装置还包括第四感应部,所述第四感应部设置于所述容样槽内,所述第四感应部具有第四感应范围,所述第四感应部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在所述待传送物未进入第四感应范围内的状态下,所述第四感应部向所述控制器发出空槽信号,当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取样信号、对准信号、所述满料信号和所述空槽信号后,控制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施力部。
22.根据以上技术特征,进一步防止重复取样的现象出现,并且避免了重复取样,使得样品堆积造成样品被误卷入自动化生产线的现象出现。
23.优选地,所述驱动部形成为气缸,所述施力部形成为矩形板,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矩形板垂直连接。
24.根据以上技术特征,保证了取样的精准性,通过气缸的往复运动的快速响应,降低了取样装置对自动化生产线的干扰。
25.优选地,所述第一感应部设置于所述传送机构的与所述预定侧相邻的一侧,当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施力部对所述待传送物施力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感应部面向所述活塞杆。
26.根据以上技术特征,使得第一感应范围与气缸驱动动作对准,使得第一感应部可以精准地识别待传送物是否进入取样位置,保证了取样的准确性。
27.优选地,所述传送机构形成有多个所述待传送物的安置位置,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安置位置之间相距预定距离,在所述传送方向上,所述第二感应部到所述第一感应部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三感应部到所述第一感应部之间的距离两者均等于所述预定距离。
28.根据以上技术特征,使得第二感应部与第三感应部有效地识别上游和下游位置的
待测物信息,保证了第二感应部与第三感应部的识别信号的准确性。
29.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自动化生产线,包括传送机构和上述的取样装置,所述传送机构形成有预定侧,所述待传送物的位于所述预定侧的侧部未由所述传送机构限定。因而,具有该自动化生产线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31.本技术提供的取样装置,通过在现有的自动化生产线的传送机构上设置彼此连接的施力部和驱动部、第一感应部以及控制器,实现在自动化生产线运行过程中进行取样操作,驱动部用于驱动施力部对所述传送机构传送的待传送物施力,以驱动待传送物沿着预定方向运动至传送机构的预定侧,待传送物的位于预定侧的侧部未由传送机构限定。因为将待传送物的位于预定侧的侧部未由传送机构限定,可以理解这个侧部是暴露的,由此将待传送物沿着预定方向取样至所述传送机构的预定侧时,取样路径简单合理,有利于提高取样效率并且确保取样动作与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节奏彼此协调。
32.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取样装置的轴测示意图;
3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取样装置的侧部的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
37.1-剔除气缸;2-第二光电传感器;3-第一光电传感器;4-第三光电传感器;5-传送条;6-剔除通道;7-烟包。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9.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
40.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controller,简称plc)。分别与剔除气缸1、第一光电传感器3通信连接。当烟包7被传送至第一光电传感器3的感应范围时,第一光电感应器发出对准信号至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收到对准信号后发送剔除信号至剔除气缸1,剔除气缸1驱动矩形板完成一次顶出-收回动作,实现一次取样。
52.此外,所述取样装置还可以包括控制开关,控制开关可以形成为按钮。按钮与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信连接。当操作人员按动按钮,控制开关被触发以向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发送取样信号,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被设置为在接收所述对准信号和所述取样信号后,发送剔除信号至剔除气缸1,剔除气缸1驱动矩形板完成一次顶出-收回动作,实现一次取样。如此,使得取样装置可以实现人机交互,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按动按钮控制取样的时机。
53.在实施例中,所述取样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感应部,第二感应部设置于剔除气缸1的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优选地,在传送机构形成有多个烟包7的安置位置,任意两个相邻的安置位置之间相距预定距离,在传送方向上,第二感应部到第一感应部之间的距离等于预定距离。使得第二感应部可以有效地识别上游位置的待测物信息,保证了第二感应部的识别信号的准确性。
54.优选地,第二感应部可以形成为第二光电传感器2,第二光电传感器2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信连接,第二光电传感器2具有第二感应范围,在烟包7进入第二感应范围的状态下,第二光电传感器2向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发出来料信号,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接收来料信号向第一光电感应器发出第一识别信号,第一光电感应器接收第一识别信号以开始检测所述烟包7是否进入第一感应范围。使得第一光电感应器在未来料的状态下进行休眠,有效地延长了第一光电感应器的使用寿命,使取样装置更佳节能。
55.在实施例中,所述取样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三感应部,第三感应部设置于剔除气缸1的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优选地,在传送方向上,第三感应部到第一感应部之间的距离等于预定距离。如此设置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第二感应部的设置的有益效果类似,不再赘述。
56.优选地,第三感应部可以形成为第三光电传感器4,第三光电传感器4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信连接,第三光电传感器4具有第三感应范围,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接收来料信号后,发出第一识别信号的同时向第三光电传感器4发出第二识别信号,第三光电传感器4接收第二识别信号,以开始检测取样装置的在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在烟包7进入所述第三感应范围的状态下,第三光电传感器4向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发出满料信号,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接收取样信号、对准信号以及满料信号后,发送剔除信号至剔除气缸1,剔除气缸1驱动矩形板完成一次顶出-收回动作,实现一次取样。
57.在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取样装置还可以包括剔除通道6,剔除通道6设置于预定侧,剔除通道6形成有用于容纳烟包7的容样槽,所述容样槽的槽口面向矩形板设置。
58.此外,所述取样装置还可以包括第四感应部,第四感应部设置于所述容样槽内。优选地,第四感应部可以形成为第四光电感应器,第四光电感应器具有第四感应范围,第四光电感应器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信连接,在烟包7未进入第四感应范围内的状态下,第四光电感应器向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发出空槽信号,当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接收所述取样信号、对准信号、所述满料信号和所述空槽信号后,发送剔除信号至剔除气缸1,剔除气缸1驱动矩形板完成一次顶出-收回动作,实现一次取样。
5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感应部、第二感应部、第三感应部以及第四感应部并不局
限于光电传感器,只要可以在预定感应范围内感应到待测物体是否进入并可以反馈信息至控制器,第一感应部、第二感应部、第三感应部以及第四感应部四者还可以是光纤传感器或者其他形式的感应装置。
60.优选地,以图1中示出的方位为例,所述传送机构可以在传送条5的上侧形成有沿传送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未对传送机构进行限定。第一侧板形成有可以供所述矩形板贯穿的矩形孔。所述剔除气缸1设置于第一侧板的上侧。当剔除气缸1处于收回状态时,矩形板处于与第一侧板平齐的位置。第二光电传感器2与第三光电传感器4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侧板上。
61.此外,如图2所示,第一侧板的一侧形成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沿部。沿部与矩形孔对齐设置,用于设置第一光电传感器3。
62.可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传送机构可以在传送条5的下侧形成有沿传送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所述烟包7在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传送。所述槽口设置于第二侧板。
63.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所述传送机构还可以形成为沿水平方向传送传送带。在传送状态下,烟包放置于传送带的上。所述预定侧形成为传送带两侧的一侧。所述剔除气缸设置于传送带两侧的另一侧。
64.优选地,传送机构在所述剔除气缸的所在侧形成有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竖直设置且沿传送方向延伸。所述剔除气缸设置于第三侧板的背对传送带的一侧。第三侧板形成有供矩形板贯穿的矩形孔。第二感应部、第三感应部设置于第三侧板。与上述第一侧板的布置相类似,不再赘述。
65.可选地,剔除通道可以设置于传送带的与第三侧板相对的一侧,剔除通道的槽口面向矩形板设置。
66.在实施例中,取样装置的第一感应部、第二感应部、第三感应部、第四感应部、控制器以及控制开关六者的相对的设置位置、六者之间的通信连接关系以及控制关系与上述示例相类似,不再赘述。
67.本技术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自动化生产线,包括传送机构和上述的取样装置,所述传送机构形成有预定侧,所述待传送物的位于所述预定侧的侧部未由所述传送机构限定。因而,具有该取样装置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68.在实施例中,以图1中示出的方位为例,所述传送机构可以形成为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的两条传送条5,所述待传送物被设置于两条传送条5的之间,被所述传送条5所夹持。所述预定方向为竖直方向。
69.优选地,所述传送机构可以在传送条5的上侧形成有沿传送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未对传送机构进行限定。提供安装位置供上述第二感应部与第三感应部安置。
70.可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传送机构可以在传送条5的下侧形成有沿传送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所述待传送物在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传送。
71.此外,虽然图中未示出,所述传送机构可以形成为沿水平方向传送传送带。在传送状态下,待传送物放置于传送带的上。所述预定侧形成为传送带两侧的一侧。所述剔除气缸设置于传送带两侧的另一侧。
72.优选地,传送机构在所述剔除气缸的所在侧形成有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竖直
设置且沿传送方向延伸。
7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