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技术领域,具体为智慧燃气工程用具有快速定位功能的无线智能压力监测仪。
背景技术:2.燃气是气体燃料的总称,它能燃烧而放出热量,供居民和工业企业使用,燃气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天然气、人工燃气、液化石油气,沼气以及煤制气等,在燃气工程中需要用到无线智能压力监测仪,但现有的压力监测仪在使用时不具备快速定位的功能,由于无线智能压力监测仪外部结构经常受到撞击并造成磨损,使压力监测仪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容易影响监测仪的使用效果,从而增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不仅降低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且不方便人们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智慧燃气工程用具有快速定位功能的无线智能压力监测仪,具备快速定位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压力监测仪在使用时不具备快速定位的功能,导致外部结构经常受到撞击并造成磨损,不仅降低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且不方便人们使用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智慧燃气工程用具有快速定位功能的无线智能压力监测仪,包括安装盒和压力监测仪本体,所述安装盒内壁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压力监测仪本体放置于安装盒顶部的中端,所述压力监测仪本体左右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卡块,所述安装板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腔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弹簧,所述第二固定弹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卡座,所述第一卡块的底部卡接于卡座的内腔中。
5.优选的,所述活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卡块,所述安装板的内表面且位于安装腔的底部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二卡块的底部卡接于卡槽的内腔中,所述安装板的内表面且位于安装腔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活动板的外侧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的内腔中。
6.优选的,所述安装盒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放置箱,所述放置箱内腔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蓄电池,且放置箱的右侧开设有充电孔,所述放置箱内腔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贯穿至安装盒的内腔中。
7.优选的,所述气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传动板,所述传动板的底部开设有燕尾槽,所述压力监测仪本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燕尾块,所述燕尾块卡接于燕尾槽的内腔中。
8.优选的,所述安装板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弹簧,所述第一固定弹簧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抵板,且抵板的内侧镶嵌有
防滑垫,所述抵板的内侧与压力监测仪本体的外侧接触。
9.优选的,所述压力监测仪本体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监测探头,所述监测探头贯穿安装板的内表面并延伸至安装板的底部,所述安装盒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通孔,且通孔的内腔卡接有密封塞。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智慧燃气工程用具有快速定位功能的无线智能压力监测仪,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1.1、本实用新型设置了气缸、第二固定弹簧、安装板、固定块、燕尾槽、传动板、燕尾块、连接板、活动板、第一卡块、卡座、安装腔、第二滑槽、第二卡块和卡槽,通过将压力监测仪本体向后移动,使燕尾块卡接于燕尾槽的内腔后,气缸的输出端向下延伸,带动传动板向下移动,传动板通过连接板带动压力监测仪本体向下移动,压力监测仪本体带动固定块向下移动,使第一卡块卡接于卡座的内腔中,同时第一卡块通过卡座带动活动板向下移动,活动板带动第二固定弹簧发生形变向下挤压,并带动第二卡块向下移动,使第二卡块卡接于卡槽的内腔中,完成对压力监测仪本体的固定,解决了现有的压力监测仪在使用时不具备快速定位的功能,导致外部结构经常受到撞击并造成磨损,不仅降低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且不方便人们使用的问题。
12.2、本实用新型通过气缸的输出端向上收缩,带动传动板向上移动,传动板通过连接板带动压力监测仪本体向上移动,压力监测仪本体带动安装板向上移动,将监测探头收纳于安装盒的内腔中,对监测探头进行防护,进一步提高监测探头的使用寿命。
13.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板、第一固定弹簧和抵板,进一步对压力监测仪本体进行限位,有效提高整体的稳定性。
14.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蓄电池,可以对整体进行供电。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安装盒;2、放置箱;3、压力监测仪本体;4、第一固定弹簧;5、固定板;6、第二固定弹簧;7、安装板;8、第一滑槽;9、通孔;10、气缸;11、蓄电池;12、抵板;13、固定块;14、监测探头;15、燕尾槽;16、传动板;17、燕尾块;18、连接板;19、活动板;20、第一卡块;21、卡座;22、安装腔;23、第二滑槽;24、第二卡块;25、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
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2.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盒1、放置箱2、压力监测仪本体3、第一固定弹簧4、固定板5、第二固定弹簧6、安装板7、第一滑槽8、通孔9、气缸10、蓄电池11、抵板12、固定块13、监测探头14、燕尾槽15、传动板16、燕尾块17、;连接板18、活动板19、第一卡块20、卡座21、安装腔22、第二滑槽23、第二卡块24和卡槽25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24.请参阅图1-4,智慧燃气工程用具有快速定位功能的无线智能压力监测仪,包括安装盒1和压力监测仪本体3,安装盒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放置箱2,放置箱2内腔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蓄电池11,通过设置蓄电池11,可以对整体进行供电,且放置箱2的右侧开设有充电孔,放置箱2内腔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气缸10,气缸10的输出端贯穿至安装盒1的内腔中,气缸1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传动板16,传动板16的底部开设有燕尾槽15,压力监测仪本体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8,连接板1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燕尾块17,燕尾块17卡接于燕尾槽15的内腔中,通过气缸10的输出端向上收缩,带动传动板16向上移动,传动板16通过连接板18带动压力监测仪本体3向上移动,压力监测仪本体3带动安装板7向上移动,将监测探头14收纳于安装盒1的内腔中,对监测探头14进行防护,进一步提高监测探头14的使用寿命,压力监测仪本体3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监测探头14,监测探头14贯穿安装板7的内表面并延伸至安装板7的底部,安装盒1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通孔9,且通孔9的内腔卡接有密封塞,安装盒1内壁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8,第一滑槽8的内腔滑动连接有安装板7,安装板7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5,固定板5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弹簧4,第一固定弹簧4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抵板12,且抵板12的内侧镶嵌有防滑垫,抵板12的内侧与压力监测仪本体3的外侧接触,通过设置固定板5、第一固定弹簧4和抵板12,进一步对压力监测仪本体3进行限位,有效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压力监测仪本体3放置于安装盒1顶部的中端,压力监测仪本体3左右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3,固定块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卡块20,安装板7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安装腔22,安装腔22内腔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弹簧6,第二固定弹簧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活动板19,活动板1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卡块24,安装板7的内表面且位于安装腔22的底部开设有卡槽25,第二卡块24的底部卡接于卡槽25的内腔中,安装板7的内表面且位于安装腔22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23,活动板19的外侧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23的内腔中,活动板1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卡座21,第一卡块20的底部卡接于卡座21的内腔中。
25.在使用时,通过将压力监测仪本体3向后移动,使燕尾块17卡接于燕尾槽15的内腔后,气缸10的输出端向下延伸,带动传动板16向下移动,传动板16通过连接板18带动压力监测仪本体3向下移动,压力监测仪本体3带动固定块13向下移动,使第一卡块20卡接于卡座
21的内腔中,同时第一卡块20通过卡座21带动活动板19向下移动,活动板19带动第二固定弹簧6发生形变向下挤压,并带动第二卡块24向下移动,使第二卡块24卡接于卡槽25的内腔中,完成对压力监测仪本体3的固定,解决了现有的压力监测仪在使用时不具备快速定位的功能,导致外部结构经常受到撞击并造成磨损,不仅降低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且不方便人们使用的问题。
2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