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环境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47171发布日期:2022-01-26 18:26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环境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监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环境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2.环境监控是环境保护及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运用新的通讯网络技术对污染源及环境质量实施长期、连续、有效监测,科学准确、全面高效地监测、管理所辖区域的环境状况,在环境监控工作中,使用智能环境监控系统进行监控作业,现有的智能环境监控系统,需要依靠自然风的吹动替换传感器周围的气体样品,对外界气体监控敏感度较低,无法满足对监控系统四周实时高效监控的要求,监控效果较差,同时,现有的智能环境监控系统,无法满足对多个高度的气体进行实时监控的要求,需要安装多个监控系统,大大提高了环境监控成本,因此,设计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环境监控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环境监控系统,结构设计合理,适用性强,在使用时,可以对环境气体进行实时检测,对检测样品进行实时替换,提高了监控敏感度,加强了监控效果,同时,可以对监控高度进行自由调节,满足了对多个高度的气体环境进行实时监控的要求,减少了环境监控的成本。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环境监控系统,包括监测保护壳、遮挡盖、检测组件、底板和升降组件,所述监测保护壳的顶部端面通过焊接安装有遮挡盖,所述监测保护壳的内部设置有检测组件,所述监测保护壳的底部端面设置有升降组件,且升降组件的底部设置有底板;
6.所述检测组件包括u型抽气壳、矩形进气筒、进气口、导向盒、弧形电机壳、定位槽、传感器仓、中心齿盘、传动齿轮、抽气叶轮、旋转电机,所述监测保护壳的顶部内壁中央通过焊接安装有中心齿盘,所述监测保护壳的底部内壁中央设置有传感器仓,所述监测保护壳的底部端面通过焊接安装有导向盒,且导向盒的内部贴合安装有弧形电机壳,所述弧形电机壳的一侧内壁通过螺栓安装有旋转电机,且旋转电机的顶部一端通过联轴器安装有抽气叶轮,所述弧形电机壳的顶部端面中部通过焊接安装有u型抽气壳,且u型抽气壳的外侧插接有矩形进气筒,所述抽气叶轮的顶部一端通过焊接安装有传动齿轮,且传动齿轮与中心齿盘啮合连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固定顶板、连接杆、液压筒和液压活塞,所述底板的顶部端面中央通过焊接安装有液压筒,且液压筒的顶部端面中央插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部一端通过焊接安装有固定顶板,且固定顶板与监测保护壳的底部端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底部一端通过焊接安装有液压活塞,且液压活
塞的外壁与液压筒的内壁贴合。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液压筒的外壁底部与底板之间通过焊接安装有若干个第一加固肋板,所述连接杆的外壁顶部与固定顶板之间通过焊接安装有若干个第二加固肋板。
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弧形电机壳的外壁通过焊接安装有两个定位条,所述导向盒的内壁开设有两个定位槽,且定位条的外壁与定位槽的内壁贴合。
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监测保护壳的外壁四周开设有若干个进气口,所述矩形进气筒的外侧端面与监测保护壳的内壁贴合。
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传动齿轮的顶部端面中央通过焊接安装有限位块,所述监测保护壳的顶部内壁开设有限位槽,且限位块的外壁与限位槽的内壁贴合。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环境监控系统,结构设计合理,适用性强,在使用时,可以通过检测组件对环境气体进行实时检测,将监控系统四周的气体不断输送到传感器周围,对检测样品进行实时替换,提高了监控敏感度,加强了监控效果,同时,可以通过升降组件对监控高度进行自由调节,满足了对多个高度的气体环境进行实时监控的要求,减少了环境监控的成本。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检测组件第一内部机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检测组件第二内部机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检测组件第三内部机构示意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升降组件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例说明:1、监测保护壳;2、遮挡盖;3、检测组件;4、底板;5、升降组件;31、u型抽气壳;32、矩形进气筒;33、进气口;34、导向盒;35、弧形电机壳;36、定位槽;37、传感器仓;38、中心齿盘;39、传动齿轮;310、抽气叶轮;311、旋转电机;51、固定顶板;52、连接杆;53、液压筒;54、液压活塞。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实施例:
21.如图1-4所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环境监控系统,包括监测保护壳1、遮挡盖2、检测组件3、底板4和升降组件5,监测保护壳1的顶部端面通过焊接安装有遮挡盖2,监测保护壳1的内部设置有检测组件3,监测保护壳1的底部端面设置有升降组件5,且升降组件5的底部设置有底板4;
22.检测组件3包括u型抽气壳31、矩形进气筒32、进气口33、导向盒34、弧形电机壳35、定位槽36、传感器仓37、中心齿盘38、传动齿轮39、抽气叶轮310、旋转电机311,监测保护壳1
的顶部内壁中央通过焊接安装有中心齿盘38,监测保护壳1的底部内壁中央设置有传感器仓37,监测保护壳1的底部端面通过焊接安装有导向盒34,且导向盒34的内部贴合安装有弧形电机壳35,弧形电机壳35的一侧内壁通过螺栓安装有旋转电机311,且旋转电机311的顶部一端通过联轴器安装有抽气叶轮310,弧形电机壳35的顶部端面中部通过焊接安装有u型抽气壳31,且u型抽气壳31的外侧插接有矩形进气筒32,抽气叶轮310的顶部一端通过焊接安装有传动齿轮39,且传动齿轮39与中心齿盘38啮合连接,工作时,启动旋转电机311带动抽气叶轮310逆时针旋转,使得外部气体逐步经过进气口33、矩形进气筒32与u型抽气壳31进入监测保护壳1的内部,将气体不断输送到传感器仓37周围,对检测样品进行实时替换,抽气叶轮310旋转时,带动传动齿轮39在中心齿盘38外侧啮合旋转,使得弧形电机壳35在导向盒34内部缓缓滑动,使得矩形进气筒32在监测保护壳1的内壁贴合旋转,不断将监测保护壳1外部四周的气体抽入监测保护壳1内部,达到了实时替换检测样品的效果;
23.弧形电机壳35的外壁通过焊接安装有两个定位条,导向盒34的内壁开设有两个定位槽36,且定位条的外壁与定位槽36的内壁贴合,工作时,弧形电机壳35在导向盒34内部滑动时,定位条在定位槽36的内壁贴合滑动,对弧形电机壳35的移动进行限位,提高了运行稳定性;
24.监测保护壳1的外壁四周开设有若干个进气口33,矩形进气筒32的外侧端面与监测保护壳1的内壁贴合,工作时,外部气体经过进气口33与矩形进气筒32进入监测保护壳1的内部;
25.传动齿轮39的顶部端面中央通过焊接安装有限位块,监测保护壳1的顶部内壁开设有限位槽,且限位块的外壁与限位槽的内壁贴合,工作时,限位块在限位槽的内壁贴合滑动,达到了对u型抽气壳31进行辅助限位的效果。
26.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可以通过检测组件3对环境气体进行实时检测,启动旋转电机311带动抽气叶轮310逆时针旋转,使得外部气体逐步经过进气口33、矩形进气筒32与u型抽气壳31进入监测保护壳1的内部,将气体不断输送到传感器仓37周围,对检测样品进行实时替换,抽气叶轮310旋转时,带动传动齿轮39在中心齿盘38外侧啮合旋转,使得弧形电机壳35在导向盒34内部缓缓滑动,定位条在定位槽36的内壁贴合滑动,对弧形电机壳35的移动进行限位,传动齿轮39顶部的限位块在限位槽的内壁贴合滑动,达到了对u型抽气壳31的移动进行辅助限位的效果,使得矩形进气筒32在监测保护壳1的内壁贴合旋转,不断将监测保护壳1外部四周的气体抽入监测保护壳1内部,提高了监控敏感度,加强了监控效果。
27.如图5所示,升降组件5包括固定顶板51、连接杆52、液压筒53和液压活塞54,底板4的顶部端面中央通过焊接安装有液压筒53,且液压筒53的顶部端面中央插接有连接杆52,连接杆52的顶部一端通过焊接安装有固定顶板51,且固定顶板51与监测保护壳1的底部端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连接杆52的底部一端通过焊接安装有液压活塞54,且液压活塞54的外壁与液压筒53的内壁贴合,工作时,液压筒53内部液压油的液面缓慢上升,将液压能转变为机械能,推动液压活塞54与连接杆52向上移动,带动固定顶板51与固定顶板51向上移动,满足了对多个高度的气体环境进行实时监控的要求;液压筒53的外壁底部与底板4之间通过焊接安装有若干个第一加固肋板,连接杆52的外壁顶部与固定顶板51之间通过焊接安装有若干个第二加固肋板,通过第一加固肋板与第二加固肋板达到了提高结构稳定性的效果。
28.工作原理:可以通过升降组件5对监控高度进行自由调节,通过第一加固肋板与第二加固肋板达到了提高结构稳定性的效果,液压筒53内部液压油的液面缓慢上升,将液压能转变为机械能,推动液压活塞54与连接杆52向上移动,带动固定顶板51与固定顶板51向上移动,满足了对多个高度的气体环境进行实时监控的要求,减少了环境监控的成本。
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