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扶梯试验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31129发布日期:2022-01-26 15:16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扶梯试验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扶梯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扶梯试验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自动扶梯是采用循环运动的梯路运送乘客的设备,其广泛应用于商场、车站等人员聚集的场所。自动扶梯上设置刹车装置,在自动扶梯出现故障时,可及时停止自动扶梯的运行,保护乘客安全。因此,自动扶梯的运行稳定性和刹车可靠性,成为十分重要的检测项目。
3.通常在自动扶梯出厂前,就需要进行自动扶梯的运行及刹车试验。采用支撑结构将自动扶梯支撑固定,再模拟该自动扶梯的实际使用环境对自动扶梯进行运行及刹车试验,检验其运行稳定性、刹车可靠性等性能是否达标。
4.由于每部自动扶梯均是根据订单要求的尺寸制作,其长度、高度、梯级数等参数均有不同。因此,现有的自动扶梯运行及刹车试验中,每进行一次试验就需要根据自动扶梯的参数重新搭建一次支撑结构,方可实现支撑结构与自动扶梯的稳定配合,避免因支撑结构不匹配造成的自动扶梯倾倒或试验数据失准的情况。
5.综上所述,亟需一种自动扶梯试验支撑装置,能够根据自动扶梯参数的变化进行调整,无需每次试验时都重新搭建新结构。减轻工作量,提升自动扶梯运行及刹车试验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扶梯试验支撑装置,解决每次自动扶梯运行及刹车试验均需要重新搭建支撑结构的问题,加快试验效率。
7.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8.一种自动扶梯试验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和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用于支撑自动扶梯的两端;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架体、平移组件和升降组件,所述平移组件设置于所述架体的底部,用于调节两支撑机构之间的水平距离,所述升降组件设置于所述架体并用于调节所述架体的高度。
9.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得到以下技术效果:
10.由于自动扶梯是斜坡结构,其梯级数量增加或缩减,会改变斜坡的长度。第二支撑机构将自动扶梯的一端支撑固定后,通过平移组件调节第一支撑机构与第二支撑机构之间的距离,并通过升降组件调整第一支撑机构的高度,使第一支撑机构与自动扶梯的另一端接触并产生支撑固定效果。实现该支撑装置适配不同型号自动扶梯的效果。免除每次试验均需要根据自动扶梯参数重新搭建支撑结构的步骤,减少试验准备阶段的工作量,提升试验效率。
11.优选的,所述架体包括底座和升降架,所述升降架通过所述升降组件连接于所述底座。
12.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滑槽,所述升降架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中。
13.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面设置有螺纹板,所述螺纹板水平设置且表面开设有若干安装孔,所述滑槽可拆卸地安装于任一所述安装孔中,用于调节所述升降架与所述底座在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
14.优选的,所述滑槽开设有第一限位孔组,所述升降架开设有第二限位孔组,任一所述第一限位孔组中的限位孔与任一所述第二限位孔组中的限位孔位置对应匹配,通过插销依次穿过两限位孔组中位置对应的限位孔将升降架的高度固定。
15.优选的,所述升降组件包括丝杆、螺母和扳手;所述丝杆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螺母套设于所述丝杆且二者螺纹配合;所述升降架底部设有通孔并通过所述通孔套设于所述丝杆;所述螺母抵于所述升降架底部用于对所述升降架进行限位和支撑,所述扳手设置于所述螺母外缘用于驱使螺母转动。
16.优选的,所述平移组件包括导轨和滑块;所述导轨铺设于地面,所述滑块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底部并滑动设置于所述导轨,使所述底座沿所述滑轨运动。
17.优选的,还包括步梯,用于衔接所述第一支撑机构支撑的自动扶梯;所述步梯包括步梯骨架和铺设于所述步梯骨架上的梯板,所述步梯骨架底部安装有所述滑块,使其可沿所述导轨运动。
18.优选的,还包括过渡板,所述过渡板设置于自动扶梯与所述步梯之间。
19.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机构为支撑架,用于固定支撑自动扶梯的顶端。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1.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通过第二支撑机构将自动扶梯的一端固定,再通过平移组件和升降组件分别调节第一支撑机构的水平位置和高度,使第一支撑机构与自动扶梯的另一端连接。每次自动扶梯运行及刹车试验时,无需重新搭建,只需调节第一支撑机构的水平位置和高度,就可与自动扶梯的尺寸匹配。试验完成后也无需拆卸,可进行下一自动扶梯的试验。减少试验准备阶段的工作量,加快试验准备速度,提升试验效率。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扶梯试验支撑装置使用状态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支撑机构装配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支撑机构的结构爆炸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步梯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梯板可拆卸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导轨断截面示意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支撑机构结构示意图。
29.图例:
30.1第一支撑机构;2第二支撑机构;3自动扶梯;4步梯;5过渡板;
31.11架体;12平移组件;13升降组件;
32.41步梯骨架;42梯板;
33.111底座;112升降架;113滑槽;114螺纹板;115插销;
34.121导轨;122滑块;
35.131丝杆;132螺母;133扳手;
36.1121第二限位孔组;1122通孔;
37.1131第一限位孔组;
38.1141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40.如图1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扶梯试验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机构1和第二支撑机构2。两支撑机构分别支撑于自动扶梯3的两端,将自动扶梯3支撑固定,用于自动扶梯3的运行及刹车试验,检测自动扶梯3的运行稳定性和刹车可靠性。
41.第二支撑机构2的高度和位置不变,使每部自动扶梯3的一端均固定于第二支撑机构2上,则每部自动扶梯3的另一端距离地面的高度会因自动扶梯3的长度不同而存在差异,并且每部自动扶梯3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机构2之间的水平距离也会因自动扶梯3的长度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平移组件12来调整第一支撑机构1与第二支撑机构2之间的水平距离,来对应当前试验中自动扶梯3的端部,再通过升降组件13来调整第一支撑机构1的高度,使第一支撑机构1与自动扶梯3的端部接触并形成稳定支撑效果。
42.不同尺寸的自动扶梯3均可将其一端固定于第二支撑机构2,另一端通过第一支撑机构1调节水平位置和高度进行动态匹配,完成该支撑装置对任意自动扶梯3的支撑固定效果。无需每次试验都重新搭建支撑结构,节约试验准备时间,提升试验效率。
43.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支撑机构1包括架体11、平移组件12和升降组件13。架体11作为受力载体起到支撑自动扶梯3的作用。架体11分为底座111和升降架112两部分。其中,平移组件12可驱使底座111水平位移,实现将整个第一支撑机构1水平位移的效果。升降组件13则设置于升降架112与底座111之间,通过升降组件13驱使升降架112相对于底座111进行升降运动,改变架体11的绳体高度,即改变第一支撑机构1的高度使其支撑于自动扶梯3的端部。
44.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在底座111上对称设置有滑槽113,使升降架112的两侧滑动设置于滑槽113中。避免升降架112向两侧歪斜,同时提升升降架112在受力状态下的稳定性。保障第一支撑机构1对自动扶梯3的支撑稳定。
45.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滑槽113为c型槽结构,其可拆卸地安装于底座111上。并且在底座111的顶面设置有开设多个安装孔1141的螺纹板114。滑槽113可安装于螺纹板114上的任意安装孔1141位,从而实现调整滑槽113与底座111之间相对位置的效果。而滑槽113的位置进行了调整,沿滑槽113滑动的升降架112也随之调整。该结构可在底座111固定后,单独调节升降架112的位置,微量调整升降架112与自动扶梯3端部的接触位置,使限位架支撑于自动扶梯3端部的最佳位置,提升支撑稳定性。
46.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升降组件13将升降架112的高度调节完毕后,需要对升降架112进行加固定位,方可使升降架112起到支撑自动扶梯3的效果。因此,在一实施例中,沿滑槽113的侧壁开设第一限位孔组1131。再在升降架112嵌入滑槽113的两侧边开设第二限位孔组1121。升降架112调节到适合高度后,将第一限位孔组1131中的限位孔与第二限位孔组1121中的限位孔位置对应,插入插销115,使插销115依次穿过两个孔组中位置对应的两限
位孔,实现升降架112在滑槽113内的定位。
47.如图2和图3所示,升降组件13是用于驱动升降架112运动的结构,在一实施例中,升降组件13包括丝杆131、螺母132和扳手133。丝杆131底端安装于底座111,其呈竖立状态。螺母132与丝杆131螺纹配合套设在丝杆131上,通过旋转螺母132可调节螺母132在丝杆131上的位置。在限位架的底部开设通孔1122,并将丝杆131的顶端穿过通孔1122设置,使限位架的底部与螺母132相抵接触。扳手133固定于螺母132,试验人员可通过转动扳手133,使螺母132沿丝杆131推顶升降架112运动,产生调节升降架112高度的效果。
48.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所示,平移组件12是用于底座111水平运动的结构,在一实施例中,平移组件12包括导轨121和滑块122。导轨121为具有限位功能的t型槽轨,滑块122设置于导轨121中可沿滑轨移动。在底座111的底部设置多个滑块122将底座111支撑稳固。通过多个滑块122沿导轨121运动,实现底座111的平移效果。底座111可通过滑块122与导轨121的配合,靠近第二支撑机构2或远离第二支撑机构2,从而调节第一支撑机构1与第二支撑机构2之间的距离。
49.如图4和图5所示,由于第一支撑机构1具有一定的高度,为方便试验人员对自动扶梯3进行测试,在一实施例中,还设置有用于衔接自动扶梯3与地面的步梯4,使实验人员可沿步梯4攀登至自动扶梯3。步梯4由步梯骨架41和铺设于其上的梯板42构成。其中梯板42为可拆卸安装结构,可根据所需步梯4的长度进行增减。并且,步梯4与第一支撑机构1同样具备水平移动的功能,方能适配不同长度的自动扶梯3。因此,在步梯骨架41的底部安装滑块122,由滑块122在导轨121内滑动,实现步梯4的水平移动效果。
50.如图1所示,在特殊情况下步梯4与自动扶梯3之间无法直接衔接,在一实施例中,还设置有过渡板5,作为步梯4与自动扶梯3之间的过渡桥梁。
51.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支撑装置操作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52.步骤一:将第二支撑机构2固定设置于地面,并将自动扶梯3悬吊至空中,使自动扶梯3的顶端与第二支撑机构2的顶端连接固定,完成第二支撑机构2对自动扶梯3顶端的支撑固定。
53.步骤二:推动第一支撑机构1,使其底座111沿导轨121滑动至自动扶梯3底端的正下方,并将底座111固定。
54.步骤三:调整滑槽113在底座111上的安装位置,对升降架112进行微调,使升降架112对应于自动扶梯3底端的支撑位置。
55.步骤四:旋转扳手133使螺母132推顶升降架112升起,直至升降架112抵于自动扶梯3的底端,在升降架112两侧的限位孔中插入插销115,使升降架112与滑槽113固定,提升升降架112的承载能力。
56.步骤五:将升降架112顶端与自动扶梯3底端连接固定,完成自动扶梯3两端的支撑固定,并开始自动扶梯3的运行及刹车试验。
57.以上实施方式中的各种技术特征可以任意进行组合,只要特征之间的组合不存在冲突或矛盾即可,但是限于篇幅,未进行一一描述。
58.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