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消防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2.灭火器具是一种平时往往被人冷落,急需时大显身手的消防必备之物。尤其是在高楼大厦林立,室内用大量木材、塑料、织物装潢的今日,一旦有了火情,没有适当的灭火器具,便可能酿成大祸。
3.在具有可燃介质的空间中安装灭火器具的意义是抑制可燃介质燃烧、爆炸,或者是在火情发展初期能够抑制火情范围继续蔓延扩大。
4.但是,在市面上流通的很多灭火器具,很多并未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臂如,灭火器具存在启动瞬间就会引燃或者引爆周遭可燃介质的巨大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灭火器具在工作时,其是否能够有效抑制可燃介质燃烧、爆炸的可靠性问题得不到有效论证,提供一种能够验证灭火器具在充满可燃介质的保护空间内是否具备安全启动的效果的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
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用于对待检测灭火器具进行抑爆检测,所述待检测灭火器具能够释放灭火介质,所述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包括:
7.壳体,具有一用于放置所述待检测灭火器具的实验腔;
8.可燃介质提供单元,连通于所述实验腔,且能够向所述实验腔内提供预设浓度的可燃介质,所述可燃介质在所述实验腔内燃烧时能够产生燃烧信号;
9.检测装置,设于所述实验腔内并用于检测所述燃烧信号。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所述实验腔内的点火器,所述点火器能够受控启动向具有所述可燃介质和所述灭火介质的所述实验腔内点火。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分隔件,所述壳体内壁具有多个彼此间隔设置的环形安装位,所述分隔件可择一地配接于其一所述安装位,以与所述壳体内壁在所述分隔件的一侧的部分围合形成所述实验腔;其中,各所述安装位的所述分隔件与所述壳体内壁在所述分隔件的一侧的部分围合形成所述实验腔之间的体积不同。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多块子壳体,所述多块子壳体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实验腔;
13.至少一所述子壳体能够沿靠近或远离与其相对的另一所述子壳体的方向移动,以改变所述实验腔的体积。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多块子壳体,所述多块子壳体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实验腔;
15.至少一所述子壳体能够相对相邻的至少一所述子壳体移动,以配合相邻的至少一
所述子壳体形成实验口,所述实验口能够连通所述实验腔和所述壳体外部。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所述实验腔内的固定器,所述固定器包括:
17.支撑件,一端配接于所述壳体内壁;
18.定位座,支撑于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壳体内壁的另一端;
19.定位件,具有多个活动连接于所述定位座上的定位夹具,多个所述定位夹具能够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夹紧或松开所述待检测灭火器具。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21.泄爆口,设于所述壳体上且与所述实验腔内部连通;
22.泄爆口挡板,覆设于所述泄爆口,且能够在所述实验腔内发生爆炸时破损或脱离所述泄爆口。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装置为设于所述壳体上的透明窗;和/或
24.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感光元件;和/或
25.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感声元件;和/或
26.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感温元件。
27.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用于对待检测灭火器具进行抑爆检测,所述待检测灭火器具用于释放灭火介质,所述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包括:
28.壳体,具有一能够安置所述灭火器具的实验腔;
29.可燃介质提供单元,连通于所述实验腔,且能够向所述实验腔内提供预设浓度的可燃介质;
30.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弹性变形检测部,所述弹性变形检测部能够响应所述可燃介质燃烧时产生形变。
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为塑料壳体和橡胶壳体中的至少一种。上述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先通过可燃介质提供单元向实验腔内填充可燃介质,待实验腔内的可燃介质达到预设浓度,待检测灭火器具受控启动。待检测灭火器具启动瞬间,若检测装置未检测到实验腔内的燃烧信号,则说明该待检测灭火器具能够安全启动;反之,则说明该待检测灭火器具不能够安全启动。如此,使用该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能够有效检验市场上流通的灭火器具的可靠性,也能够为灭火器具生产厂家提供出厂检验依据。、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图1所示的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图1所示的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6.100、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20、壳体;21、子壳体;23、泄爆口;24、泄爆口挡板;31、待检测灭火器具;32、固定器;321、支撑件;322、定位座;323、定位件;40、可燃介质提供单元;50、点火器;60、分隔件。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进行说明。
44.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5.本技术至少一实施例公开的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100用于对待检测灭火器具31进行抑爆检测,待检测灭火器具31能够释放灭火介质。该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100包括壳体20、可燃介质提供单元40及检测装置,可燃介质提供单元40连通于壳体20内部,用于提供可燃介质,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待检测灭火器具31在填充有可燃介质的环境中是否能够安全启动。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待检测灭火器具31作为实验对象,可以由热敏线或者电子点火头引发器具内的灭火剂药柱燃烧产生灭火介质,也可以为其他类型在启动时会释放热量的灭火器具,本技术在此并不作具体限定。灭火介质可以是雾状水、干粉、泡沫等灭火剂,也可以是水蒸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还可以是四氯化碳等,本技术在此并不作具体限定。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0具有一用于放置待检测灭火器具31的实验腔。
48.进一步地,壳体20上还设有泄爆口23以及泄爆口挡板24,泄爆口23设于壳体20上且与实验腔内部连通,泄爆口挡板24覆设于泄爆口23,且在实验腔内发生爆炸时破损或脱离泄爆口23,以暴露泄爆口23。
49.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泄爆口23可以是通过挖除壳体20部分形成,泄爆口23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矩形,还可以是其它形状,本技术在此并不作具体限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泄爆口23的形状为矩形。泄爆口挡板24可以粘接在壳体20的外表面,以覆设该泄爆口23。具体地,泄爆口挡板24可以通过胶水或透明胶粘接在壳体20的外表面。
50.具体到实际运用中,在待检测灭火器具31可靠性实验开始前,先将泄爆口23覆设于泄爆口23,以密封实验腔。进一步地,在待检测灭火器具31可靠性实验开始后,若实验腔内发生燃烧或者爆炸,实验腔内的气压会瞬间膨胀,气压撑开泄爆口挡板24,泄爆口挡板24从泄爆口23脱落,泄爆口23得以暴露,气压排出,避免实验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
51.为了使得待检测灭火器具31能够稳固在实验腔内,在一些实施例中,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100还包括设于实验腔内的固定器32,固定器32包括支撑件321、定位座322及定位件323。
52.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321的一端配接于壳体20内壁,用于支撑定位座322。具体地,支撑件321包括支撑底板及多个支撑杆,支撑底板固定在壳体20内壁上,多个支撑杆的一端配接于支撑底板,另一端用于支撑定位座322。进一步地,多个支撑杆沿自身径向间隔配接于支撑底板上,以向定位座322提供沿自身轴向的支撑力。
53.定位座322支撑于支撑件321远离壳体20内壁的另一端,用于安装定位件323,具体地,定位座322包括定位底座和多块定位侧板,定位底座横向支撑于支撑件321上,多块定位侧板竖向且相对的支撑于定位底座上。进一步地,定位底座上设有第一过孔,定位侧板上设有多个第二过孔,第一过孔用于穿设待检测灭火器具31的启动线,多个第二过孔用于安装定位件323。
54.定位件323具有多个活动连接于定位座322上的定位夹具,多个定位夹具能够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夹紧或松开待检测灭火器具31。具体地,每一定位夹具均具有相连的夹具柱与夹具板,多个夹具柱一一对应设于多个第二过孔内,以使多个夹具板相对设置,用于定位待检测灭火器具31。具体到实际运用中,在定位待检测灭火器具31时,通过夹具柱先使多个相对的夹具板朝远离对方的方向移动,腾出定位空间,然后将待检测灭火器具31放入定位空间,再通过夹具柱使多个相对的夹具板朝靠近对方的方向移动,以夹紧待检测灭火器具31。如此,方便待检测灭火器具31从定位座322上拆装。
55.可以理解,多个相对的夹具板能够朝靠近对方或远离对方的方向移动,能够定位不同型号的待检测灭火器具31。如此,提高了该固定件的使用适配性。
56.可燃介质提供单元40,连通于实验腔,且能够向实验腔内提供预设浓度的可燃介
质,可燃介质能够在实验腔内燃烧并产生燃烧信号。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可燃介质用于模拟保护空间内的泄露的易燃易爆物,可以是家庭厨房中常用的天然气或煤气,也可以是生产车间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或甲苯,本技术在此并不作具体限定。
57.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燃介质提供单元40包括可燃介质传输管道,可燃介质传输管道的一端贯穿壳体20并与实验腔连通。具体地,实验人员能够通过该可燃介质传输管道向实验腔内注入可燃介质,以开展各项实验。
58.在其他实施例中,可燃介质提供单元40除包括可燃介质传输管道外,还包括可燃介质供给件。可燃介质传输管道的一端贯穿壳体20并与实验腔连通。可燃介质供给件连通于可燃介质传输管道的另一端,并能够受控的通过可燃介质传输管道向实验腔内提供可燃介质。
59.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可燃介质供给件可以是小体积、低浓度的可燃气体储存罐,可燃介质传输管可以是橡胶管,也可以是钢管。优选的,橡胶管的一端连通可燃气体储存罐,另一端连通钢管,钢管贯穿壳体20并伸入实验腔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装置设于实验腔内并用于检测燃烧信号。需要了解的是,可燃介质在燃烧时会伴随产生有光线、声音、温度等现象,上述现象可以作为可燃介质的燃烧信号。
60.与此相应的,检测装置可以包括设于壳体20上的透明窗体、感光元件、感声元件、感温元件中的至少一种等。可以理解,上述仅为了举例说明,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61.在检测待检测灭火器具31是否能够安全启动时,先向实验腔内填充可燃介质,待检测灭火器具31受控启动,然后再通过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评估实验腔内是否发生燃烧或者爆炸现象。
62.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热敏线或电子点火头启动的待检测灭火器具31,在热敏线燃烧或电子点火头通电时,会释放出大量热量,此外,灭火剂药柱在燃烧时同样产生巨大的热量,若此时保护空间内暴露的可燃介质与燃烧中的热敏线或通电的电子点火头接触,那么在灭火介质还未产生或产生但未喷发就已经引起所保护的空间发生爆炸。
63.具体到实际运用中,先通过可燃介质提供单元40向实验腔内填充可燃介质,待实验腔内的可燃介质达到预设浓度,待检测灭火器具31受控启动。待检测灭火器具31启动瞬间,若检测装置未检测到实验腔内的燃烧信号,则说明该待检测灭火器具31能够安全启动;反之,则说明该待检测灭火器具31不能够安全启动。如此,使用该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100,能够有效检验市场上流通的灭火器具的可靠性,也能够为灭火器具生产厂家提供出厂检验依据。
64.在检测完待检测灭火器具31是否能够安全启动后,实验腔内若没有发生燃烧或者爆炸现象,可以继续检测待检测灭火器具31是否能够抑制爆炸。故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待检测灭火器具31抑爆装置还包括设于实验腔内的点火器50,在实验腔内填充有可燃介质和灭火介质后,点火器50能够受控启动向具有可燃介质和灭火介质的实验腔内点火。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点火器50可以是任何能够产生火星、火花等能够引燃可燃介质的器具,本技术在此并不作具体限定。
65.具体到实际运用中,待实验腔内的可燃介质达到预设浓度,且待检测灭火器具31受控启动向实验腔内释放灭火介质,至灭火介质与可燃介质混合均匀,再通过点火器50尝
试点燃可燃介质。点火器50点火后,若检测装置未检测到实验腔内的燃烧信号,则说明该待检测灭火器具31喷发出的灭火介质具有抑爆效果;反之,则说明该待检测灭火器具31喷发出的灭火介质不具备抑爆效果。如此,使用该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100,能够有效检验市场上流通的灭火器具的可靠性,也能够为灭火器具生产厂家提供出厂检验依据。
66.进一步地,在检测完待检测灭火器具31喷发出的灭火介质是否具有抑爆效果后,若实验腔内没有发生燃烧或者爆炸现象,可以继续检测待检测灭火器具31的抑爆时间。
67.具体到实际运用中,点火器50点火瞬间开始计时,并使点火器50保持持续点火,直至检测装置检测到实验腔内的燃烧信号停止计时,从而得出待检测灭火器具31的抑爆时间。如此,能够为厂家以及使用人员提供生产或使用参考,以根据不同使用场景或使用要求生产选用合适的灭火器具。
68.进一步地,为了检测待检测灭火器具31的抑爆空间,故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100还包括分隔件60,壳体20内壁具有多个彼此间隔设置的环形安装位,分隔件60可择一地配接于其一安装位,以与壳体20内壁在分隔件60的一侧的部分围合形成实验腔。其中,各安装位的分隔件60与壳体20内壁在分隔件60的一侧的部分围合形成实验腔之间的体积不同。
69.具体到实际运用中,使用分隔件60依次配接于不同的安装位,使实验腔的大小依次扩大,直至实验腔内检测到燃烧信号,则停止扩大实验腔操作,并记录下当前实验腔的大小,即为待检测灭火器具31的抑爆空间。如此,能够为厂家以及使用人员提供生产或使用参考,以根据不同使用场景或使用要求生产选用合适的灭火器具。
70.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20包括多块子壳体21,多块子壳体21共同围合形成实验腔。其中,至少一子壳体21能够沿靠近或远离与其相对的另一子壳体21的方向移动,以改变实验腔的空间大小。如此,也能检测待检测灭火器具31的抑爆空间。
71.需要了解的是,灭火器具所在的保护空间,通常是敞开通风的状态,故在此情况下的灭火器具是否能够依然有效地抑制保护空间发生爆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2.为了检测保护空间的开口率对待检测灭火器具31的抑爆效果的影响,故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0包括多块子壳体21,多块子壳体21共同围合形成实验腔。至少一子壳体21能够相对相邻的至少一子壳体21移动,以配合相邻的至少一子壳体21形成实验口,实验口能够连通实验腔和壳体20外部。
73.具体到实际运用中,在至少一子壳体21相对相邻的至少一子壳体21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开口大小不一的实验口,以改变实验腔的开口率。进一步地,使子壳体21朝依次增大实验腔的开口率的方向移动,直至实验腔内检测到燃烧信号,停止移动子壳体21,并记录当前的开口率,即为实验待检测灭火器具31能够抑制爆炸的最大开口率。
74.作为本技术的同一构思,还提供一种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100,用于对待检测灭火器具31进行抑爆检测,待检测灭火器具31用于释放灭火介质。灭火器具抑爆检测实验装置100包括壳体20和可燃介质提供单元40,壳体20具有一能够安置待检测灭火器具31的实验腔,可燃介质提供单元40连通于实验腔,且能够向实验腔内提供预设浓度的可燃介质,可燃介质能够在实验腔内燃烧。进一步地,壳体20具有弹性变形检测部,弹性变形检测部能够响应可燃介质燃烧时产生形变。
75.具体到实际运用中,若在待检测灭火器具31启动瞬间,若观察到壳体20的弹性变
形检测部发生弹性变形,则是因为待检测灭火器具31启动瞬间点燃可燃介质所致,意味着该待检测灭火器具31不能够安全启动;反之,则该待检测灭火器具31能够安全启动。
76.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0为塑料壳体20和橡胶壳体20中的至少一种。如此,能够防止实验腔内的可燃介质燃烧或爆炸导致气压骤增引起的二次爆炸。
77.上述的待检测灭火器具31抑爆装置,能够检测待检测灭火器具31是否能够安全启动并且是否能够有效抑爆,能够检测待检测灭火器具31的最长抑爆时间、最大保护空间,以及适用的保护空间的最大开口率。
78.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7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