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灭弧室的开距保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74069发布日期:2022-05-26 11:21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真空灭弧室的开距保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真空灭弧室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真空灭弧室的开距保持装置。


背景技术:

2.真空灭弧室是中高压电力开关的核心部件,其主要作用是,通过管内真空优良的绝缘性使中高压电路切断电源后能迅速熄弧并抑制电流,避免事故和意外的发生,主要应用于电力的输配电控制系统,还应用于冶金、矿山、石油、化工、铁路、广播、通讯、工业高频加热等配电系统。
3.目前,真空灭弧室的老炼过程首先通过气缸拉开距,再通过气缸进行开距保持,最后在真空灭弧室两端进行加压检测。在拉开距过程中,通过检测装置(如位置传感器等)检测开距量,当到达工艺要求的开距量时,通过气缸对真空灭弧室的开距进行保持,真空灭弧室进行后续电气性能检测操作。
4.真空灭弧室在使用气缸拉开距时,往往会出现由于检测装置故障或者检测信号异常造成气缸拉开距不到位或者拉开距过大等问题,容易导致真空灭弧室内的关键零件波纹管的损坏,甚至更严重地导致整个真空灭弧室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采用气缸对真空灭弧室进行拉开距操作时,由于检测装置异常或故障所造成真空灭弧室拉开距不到位或者拉开距过大的问题;保证拉开距的准确性;同时进一步避免由于拉开距过大所导致真空灭弧室的关键零件波纹管损坏,甚至造成待检测的真空灭弧室的报废。
6.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真空灭弧室的开距保持装置,包括第一转动机构和同轴布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机构下端的第二转动机构;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包括第一轮盘本体连接杆和第一凸起,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轮盘本体同轴并连接在所述第一轮盘本体下端,用于与真空灭弧室的连接端进行连接;所述第一凸起凸设于所述第一轮盘本体的下端面;所述第二转动机构包括第二轮盘本体、安装孔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凸设于所述第二轮盘本体的上端面,所述安装孔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二轮盘本体,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杆的外径;所述第一凸起的顶端与第一轮盘本体的下端面通过第一过渡斜面相连接,所述第二凸起的顶端与所述第二轮盘本体的上端面通过第二过渡斜面连接。
8.作为一种真空灭弧室的开距保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的数量相同。
9.作为一种真空灭弧室的开距保持装置的优选方案,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第一轮盘本体的周向均匀分布,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凸起沿所述第二轮盘本体的周向均匀分布。
10.作为一种真空灭弧室的开距保持装置的优选方案,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置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下方,用于支撑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和所述第二转动机构。
11.作为一种真空灭弧室的开距保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下端面具有圆形凹槽,所述圆形凹槽用于与所述支撑座的外壁间隙配合。
12.作为一种真空灭弧室的开距保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轮盘本体为螺接配合或一体式成型。
13.作为一种真空灭弧室的开距保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连接杆具有外螺纹,用于与真空灭弧室的连接端连接。
14.作为一种真空灭弧室的开距保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连接杆在远离所述第一轮盘本体的一端胶接有软胶垫,用于防止碰伤产品表面。
15.作为一种真空灭弧室的开距保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凸起的顶端与所述第一过渡斜面连接处具有过渡圆弧;所述第二凸起的顶端与所述第二过渡斜面连接处具有过渡圆弧。
16.作为一种真空灭弧室的开距保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的材料为不锈钢或合金结构钢。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8.在本实用新型中,真空灭弧室的开距保持装置包括第一转动机构和同轴布置在第一转动机构下端的第二转动机构,第一转动机构和第二转动机构能够沿轴向相对转动;第一转动机构包括第一轮盘本体和位于第一轮盘本体的下端面上的连接杆,连接杆与真空灭弧室相连接,第一轮盘本体的下端面还凸设有第一凸起。第二转动机构包括第二轮盘本体和同轴设置于第二轮盘本体的安装孔,安装孔的直径大于连接杆的外径,保证连接杆能够同轴的穿过安装孔;第二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二凸起,第二凸起凸设于第二轮盘本体的上端面。第一凸起的顶端与第一轮盘本体的下端面通过第一过渡斜面相连接,第二凸起的顶端与第二轮盘本体的上端面通过第二过渡斜面连接。保持第一轮盘本体不动,旋转第二轮盘用来直接驱动真空灭弧室拉开距和开距保持。
1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灭弧室触头闭合状态下,顺时针旋第一转动机构使真空灭弧室的连接端与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杆相连接,此时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凸起与第二转动机构的第二轮盘本体相接触,第二轮盘本体的第二凸起与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轮盘本体相接触,第一轮盘本体和第二轮盘本体之间距离最近;进一步地,保持第一轮盘不动,通过转动第二转动机构,第二轮盘本体相对第一轮盘本体转动,随着相对转动的角度逐渐增大,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接触,此时第一轮盘本体和第二轮盘本体距离最远,第二转动机构停止转动。在该过程中,连接杆带动真空灭弧室的连接端向上运动,拉开距操作逐渐进行,当第一轮盘本体和第二轮盘本体距离最远时,开距达到预设位置,第二转动机构停止转动,真空灭弧室进行开距保持并进行后续的检测试验。本实用新型能够准确控制开距量和保持开距稳定,避免由于气缸拉开距时,检测装置异常或故障所造成真空灭弧室拉开距不到位或者拉开距过大的问题;同时进一步避免由于拉开距过大所导致真空灭弧室的关键零件波纹管的损坏,进而造成待检测的真空灭弧室的报废;另外装置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真空灭弧室的开距保持装置的剖视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动机构的仰视图;
22.图3是图2在截面a-a处的剖视图;
23.图4是图2在截面b-b处的局部剖视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转动机构的俯视图;
25.图6是图5在截面c-c处的剖视图;
26.图7是图5在截面d-d处的局部剖视图;
27.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座的剖视图。
28.图中:100、第一转动机构;110、第一轮盘本体;120、连接杆;130、第一凸起;140、第一过渡斜面;200、第二转动机构;210、第二轮盘本体;220、安装孔;230、第二凸起;240、第二过渡斜面;300、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2.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3.请参阅附图1-附图7,在本实施例中,真空灭弧室的开距保持装置包括第一转动机构100和同轴布置在第一转动机构100下端的第二转动机构200;第二转动机构200能相对于第一转动机构100沿轴向进行转动。第一转动机构100包括第一轮盘本体110、连接杆120和第一凸起130,连接杆120与第一轮盘本体110同轴并连接在第一轮盘本体110下端,连接杆120具有外螺纹,用于与真空灭弧室的连接端连接,通过连接杆120直接驱动真空灭弧室拉开距和开距保持;第一凸起130凸设于第一轮盘本体110的下端面。第二转动机构200包括第二轮盘本体210、安装孔220和第二凸起230,安装孔220同轴设置于第二轮盘本体210,安装
孔220的直径大于连接杆120的外径,保证连接杆120能够同轴的穿过安装孔220;第二凸起230凸设于第二轮盘本体210的上端面。第一凸起130的顶端与第一轮盘本体110的下端面通过第一过渡斜面140相连接,第二凸起230的顶端与第二轮盘本体210的上端面通过第二过渡斜面240连接。
34.在本实施例中,真空灭弧室的连接端与第一转动机构100的连接杆120相连接,连接杆120用来直接驱动真空灭弧室拉开距和开距保持,在第二转动机构200转动前,第一转动机构100的第一凸起130与第二转动机构200的第二轮盘本体210相接触,此时第一轮盘本体110和第二轮盘本体210之间距离最近,连接杆120处于初始位置,对真空灭弧室的连接端无力的作用;可选地,通过手动或者电动的驱动方式,驱动第二转动机构200转动,第二轮盘本体210相对第一轮盘本体110绕轴向转动,随着相对转动的角度逐渐增大,当第一凸起130和第二凸起230相接触时,此时第一轮盘本体110和第二轮盘本体210之间距离最远,第二转动机构200停止转动。在该过程中,连接杆120带动真空灭弧室的连接端向上运动,拉开距操作逐渐进行,过渡斜面140和过渡斜面240能够确保第一凸起130和第二凸起230接触前的平稳过渡,当第一轮盘本体110和第二轮盘本体210距离最远时,开距达到预设位置,第二转动机构200停止转动,真空灭弧室进行开距保持状态并进行后续的检测试验。
35.本实施例中,真空灭弧室的开距保持装置能够准确控制开距量和保持开距的稳定,避免由于气缸拉开距时,检测装置异常或故障所造成真空灭弧室拉开距不到位或者拉开距过大的问题;同时进一步避免由于拉开距过大所导致真空灭弧室的关键零件波纹管损坏,甚至造成待检测的真空灭弧室的报废;另外装置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36.可选地,第一凸起130和第二凸起230的数量相同,且至少两个第一凸起130沿第一轮盘本体110的周向均匀分布,至少两个第二凸起230沿第二轮盘本体210的周向均匀分布。请继续参阅附图2和附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130和第二凸起230的数量均为两个,且分别沿着第一轮盘本体110和二轮盘本体210的周向均匀分布。通过均匀分布的第一凸起130和第二凸起230,能够进一步保证第一转动机构100被第二轮盘本体210稳定支撑,从而保证在真空灭弧室在拉开距后,开距保持状态稳定。
37.可选地,真空灭弧室的开距保持装置还包括支撑座300,支撑座300置于第二转动机构200的下端,用于支撑第一转动机构100和第二转动机构200。请继续参阅附图8,支撑座300为一个空心柱体,其内部用来给连接杆120和真空灭弧室的连接端提供连接空间。
38.可选地,第二转动机构200的下端面上具有圆形凹槽,圆形凹槽用于与所述支撑座300的外壁间隙配合。请继续参阅附图6和附图8,支撑座300的柱形外壁与第二转动机构200的下端面上圆形凹槽通过间隙配合实现定位,当第二转动机构200转动时,限制第一转动机构100不会因摩擦力的作用而随着第二转动机构200进行转动,确保第二转动机构200在到达预设的转动角度时,第一凸起130和第二凸起230到达预设的相对位置,即第一凸起130的顶端和第二凸起230的顶端恰好接触完全。
39.可选地,连接杆120与第一轮盘本体110为螺纹连接或一体式成型。请继续参阅附图3,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120与第一轮盘本体110为一体式成型结构;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杆120与第一轮盘本体110可以分别成型,在连接杆120上接近第一轮盘本体110的一端具有外螺纹,在第一轮盘本体110上具有与连接杆120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两者通过螺纹进行紧固连接。
40.可选地,连接杆120在远离第一轮盘本体110的一端胶接有软胶垫,通过设置软胶垫,在真空灭弧室装配过程中,对真空灭弧室的连接端起到保护作用,保证真空灭弧室的连接端不会因为人工操作不一致造成损伤,降低此工序处的产品返修率。
41.请进一步参阅附图4和附图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130与第一过渡斜面140连接处具有过渡圆弧;第二凸起230与第二过渡斜面240连接处具有过渡圆弧。通过过渡圆弧能进一步保证第二转动机构200在转动过程中,第一凸起130和第二凸起230能平稳过渡并接触,避免由于摩擦划伤降低装置的寿命。
42.请继续参阅附图4和附图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130和第一轮盘本体110为一体式成型,第二凸起230与第二轮盘本体210也为一体式成型,可选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凸起130和第一轮盘本体110可分别加工成型,第二凸起230与第二轮盘本体210也可分别加工成型,然后通过焊接方式,将第一凸起130和第一轮盘本体110进行连接,第二凸起230与第二轮盘本体210进行连接。
43.可选地,第一凸起130和第二凸起230的材料为不锈钢或合金结构钢,采用不锈钢或合金结构钢能在保证一定强度和硬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保证第一凸起130和第二凸起230具有防腐蚀性和高耐磨性。
4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转动机构200的转动,使第一凸起130和第二凸起230接触,在该过程中第一转动机构100向上抬升,使连接杆120对真空灭弧室拉开距,当第一凸起130和第二凸起230表面接触完全时,真空灭弧室到达预定开距量。本领域的技术可以理解,由于第二凸起230的高度决定了开距量,所以本装置的开距拉开量精准可控,同时也不存在由于工人操作不稳定而使开距拉开过大的问题,减少了真空灭弧室的废品率。
45.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