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树障监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2.目前国家对于绿化重视程度越来越重视,无论是居民还是政府都会种植一些树木,而居民或者政府对一些植物的修剪工作,做的不够及时,加上树木生长的速度很快,就会触碰到我们电网的架空线,引起线路跳闸,造成大面积故障停电,对跳闸指标考核和完成客户投诉风险有很大影响。同时增加工作人员抢修量及工作时间。同样的,山区等地的配电线路长、线路多,而且山区的树木多,树木生长快。特别是在树木生长的季节,竹子和树木经过两三个月的生长会形成树障,对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造成隐患。目前针对树障采用的运维策略为定期巡视策略,针对树障不利因素对配网危害的程度判断全凭巡视人员在地面进行目视检查,由于地面向上看的视野具有局限性等问题,树障的判断完全由巡视人员主观判断,不具备科学性。而现有的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一般直接设置在线缆或电线杆上,每隔一段线缆就要配比一个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虽然节约了巡检人力,且避免了人力巡检的主管判断。但是也无疑大大增加了成本,且这种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维护维修由于在高空进行,且一般会带电操作,因此也会对工作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其能够沿电线杆攀爬至配电线缆处进行树障探测,探测完成后可回收到地面,可巡检只需要一台该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可极大的节约成本,且巡检由该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完成避免人工巡检的主管判断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包括爬升组件和监测组件,爬升组件包括连接框架、移动部件和松紧部件,松紧部件包括两个连接板,两个连接板平行设置于连接框架上,且两个连接板均能沿同一平行方向移动,移动部件包括两个移动轮,两个移动轮一一对应且转动设置于两个连接板上,且两个移动轮相互对称,监测组件设置于连接框架上。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连接框架包括上框体和下框体,上框体和下框体均为接头相同的u型结构,上框体和下框体平行对齐,且上框体和下框体之间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连接板位于u型结构的内侧,连接板的四角处设置有移动板,u型结构的两个侧臂上均开设有相互平行的通槽,通槽开设方向与连接板的移动方向相同,移动板对应设置在通槽上方,移动板与其对应的侧臂上设置有锁紧螺栓,锁紧螺栓依次贯穿移动板和通槽。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锁紧螺栓上套设有与锁紧螺栓螺纹配合的调
节螺母。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移动轮通过转轴设置于与其对应的连接板上,移动轮套设在转轴上,转轴的两端通过轴承和轴承座转动设置于连接板上。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转轴的一端连接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转动电机,转动电机的输出端与转轴的一端连接。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转动电机连接有控制单元。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控制单元连接有命令输入端。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命令输入端与控制单元之间设置有无线通信组件,无线通信组件用于实现命令输入端与控制单元无线通信连接。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监测组件包括测障传感器。
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包括爬升组件和监测组件。上述爬升组件用于带动监测组件沿电线杆爬升到监测高度,上述监测组件用于在达到监测高度后,对该处的配电线缆进行监测。上述爬升组件包括连接框架、移动部件和松紧部件,上述松紧部件包括两个连接板,两个上述连接板平行设置于上述连接框架上,且两个上述连接板均能沿同一平行方向移动。上述移动部件包括两个移动轮,两个上述移动轮一一对应且转动设置于两个上述连接板上,且两个上述移动轮相互对称,上述监测组件设置于上述连接框架上。上述爬升组件中,连接框架用于安装其它各部件,上述移动部件用于实现带动连接框架沿电线杆上下移动,上述松紧部件用于调节移动部件,使移动部件能够保持与不同直径电线杆贴紧。上述松紧部件中,通过调节两个连接板之间的相对距离,可调节连接板上连个移动轮的相对距离,由此可将移动轮调节到均紧贴在电线杆上,保证移动轮与电线杆之间的摩擦力大于重力,使连接框架不会沿电线杆在重力作用下下落。通过驱动移动轮转动,可使移动轮沿电线杆爬升或下降。由此,可使连接框架带动监测组件爬升到监测高度后,对该处的配电线缆进行监测,监测完成后反向驱动移动轮转动,可使连接框架回到地面后回收。在实际对配电线缆的树障监测过程中,该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可反复使用,相比于在每一段上都安装树障监测装置,能够极大节约成本。同时爬升和下降的功能方便将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回收到地面进行维护维修,避免了高空维修维护作业,带电作业对工作人员造成的安全问题发生。
17.因此,该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能够沿电线杆攀爬至配电线缆处进行树障探测,探测完成后可回收到地面,可巡检只需要一台该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可极大的节约成本,且巡检由该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完成避免人工巡检的主管判断问题。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连接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辅助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方框图。
25.图标:1-电线杆,2-下框体,3-连接杆,4-上框体,5-监测组件,6-移动轮,7-移动板,8-锁紧螺栓,9-支撑杆,10-连接件,11-弹簧,12-连接板,13-调节螺母,14-通槽,15-转动电机,16-轴承座,17-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7.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若出现“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0.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若出现“多个”代表至少2个。
3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实施例
34.请参照图1和图2,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包括爬升组件和监测组件5。上述爬升组件用于带动监测组件5沿电线杆1爬升到监测高度,上述监测组件5用于在达到监测高度后,对该处的配电线缆进行监测。上述爬升组件包括连接框架、移动部件和松紧部
件,上述松紧部件包括两个连接板12,两个上述连接板12平行设置于上述连接框架上,且两个上述连接板12均能沿同一平行方向移动。上述移动部件包括两个移动轮6,两个上述移动轮6一一对应且转动设置于两个上述连接板12上,且两个上述移动轮6相互对称,上述监测组件5设置于上述连接框架上。
35.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爬升组件中的连接框架用于安装其它各部件,上述移动部件用于实现带动连接框架沿电线杆1上下移动,上述松紧部件用于调节移动部件,使移动部件能够保持与不同直径电线杆1贴紧。上述松紧部件中,通过调节两个连接板12之间的相对距离,可调节连接板12上连个移动轮6的相对距离,由此可将移动轮6调节到均紧贴在电线杆1上,保证移动轮6与电线杆1之间的摩擦力大于重力,使连接框架不会沿电线杆1在重力作用下下落。通过驱动移动轮6转动,可使移动轮6沿电线杆1爬升或下降。
36.由此,可使连接框架带动监测组件5爬升到监测高度后,对该处的配电线缆进行监测,监测完成后反向驱动移动轮6转动,可使连接框架回到地面后回收。在实际对配电线缆的树障监测过程中,该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可反复使用,相比于在每一段上都安装树障监测装置,能够极大节约成本。同时爬升和下降的功能方便将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回收到地面进行维护维修,避免了高空维修维护作业,带电作业对工作人员造成的安全问题发生。
37.因此,该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能够沿电线杆1攀爬至配电线缆处进行树障探测,探测完成后可回收到地面,可巡检只需要一台该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可极大的节约成本,且巡检由该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完成避免人工巡检的主管判断问题。
38.请参照图1、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连接框架包括上框体4和下框体2,上述上框体4和上述下框体2均为接头相同的u型结构,上述上框体4和上述下框体2平行对齐,且上述上框体4和上述下框体2之间通过连接杆3固定连接。
39.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上框体4、下框体2以及连接杆3组成连接框架,由于上框体4和下框体2均为u型结构,可使电线杆1通过u型结构的开口进入到u型结构内,使u型结构套设在电线杆1上。
40.请参照图1、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连接板12位于上述u型结构的内侧,上述连接板12的四角处设置有移动板7,上述u型结构的两个侧臂上均开设有相互平行的通槽14,上述通槽14开设方向与上述连接板12的移动方向相同。上述移动板7对应设置在上述通槽14上方,上述移动板7与其对应的侧臂上设置有锁紧螺栓8,上述锁紧螺栓8依次贯穿移动板7和通槽14。
41.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连接板12的四角处设置的移动板7用于与u型结构的侧臂滑动连接,方便移动板7带动连接板12沿通槽14方向滑动。上述移动板7设置于连接板12的四角处,可使上述连接板12卡设在上框体4和下框体2上,起到导向作用。上述通槽14能够使锁紧螺栓8沿通槽14移动,从而保证移动板7能够沿通槽14方向移动,由此可使连接板12带动上述移动轮6调节与电线杆1的松紧。
42.请参照图1、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锁紧螺栓8上套设有与上述锁紧螺栓8螺纹配合的调节螺母13。
43.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锁紧螺栓8与调节螺母13配合能够起到锁紧作用,通过移动板7将连接板12移动到需要的位置后,可拧紧调节螺母13,由此可使移动板7与连接板12之间
的压力增大,由此可使上述移动板7与连接板12不再发生相对移动。
44.请参照图1、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移动轮6通过转轴17设置于与其对应的上述连接板12上,上述移动轮6套设在上述转轴17上,上述转轴17的两端通过轴承和轴承座16转动设置于连接板12上。
45.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移动轮6通过转轴17设置在对应的连接板12上,转轴17转动后能够带动转轮转动。具体的,上述移动轮6与转轴17键连接。上述转轴17通过轴承和轴承座16设置在连接板12上,使转轴17不会发生轴线方向的运动。
46.请参照图1、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转轴17的一端连接有驱动组件,上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电机15,上述转动电机15的输出端与上述转轴17的一端连接。
47.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驱动组件主要用于驱动转轴17转动,上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电机15,转动电机15用于输出转动扭矩,带动转轴17正转或反转,由此实现上述监测组件5的爬升和下降。
48.请参照图6,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转动电机15连接有控制单元。
49.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转动电机15的启停,同时能够控制转动电机15的正反转。
50.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转动电机15包括伺服电机,是指在伺服系统中控制机械元件运转的发动机,是一种补助马达间接变速装置。伺服电机可以控制速度,位置精度非常准确,可以将电压信号转化为转矩和转速以驱动控制对象。伺服电机转子转速受输入信号控制,并能快速反应,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用作执行元件,且具有机电时间常数小、线性度高等特性,可把所收到的电信号转换成电动机轴上的角位移或角速度输出。分为直流和交流伺服电动机两大类,其主要特点是,当信号电压为零时无自转现象,转速随着转矩的增加而匀速下。上述伺服电机与控制单元连接配合,能够精确控制伺服电机动作,从而使上述爬升和下降的动作控制更加精准。
51.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控制单元包括微控制器,上述微控制器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是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多种i/o口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等功能(可能还包括显示驱动电路、脉宽调制电路、模拟多路转换器、a/d转换器等电路)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一个小而完善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在工业控制领域广泛应用。
52.请参照图6,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单元连接有命令输入端。
53.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命令输入端用于向控制单元输入控制命令,例如输入启动、停止、爬升、下降等命令。控制单元接收到上述命令后,可控制上述转动电机15自行上述命令。
54.请参照图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控制单元也与上述监测组件5连接,且控制单元连接有显示模块。控制单元用于实时接收监测组件5检测到的信息,上述信息传输到控制单元,经过控制单元分析处理后控制单元控制显示模块显示监测到的树障信息。
55.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命令输入端与上述控制单元之间设置有无线通信组件(图中未示出),上述无线通信组件用于实现上述命令输入端与上述控制单元无线通信连接。
56.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无线通信组件用于实现命令输入端与控制单元之间的无线通信。上述命令输入端为遥控器,位于地面的工作人员可通过遥控器遥控上述转动电机15动作。
57.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监测组件5包括测障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本实施例中,上述测障传感器可包括红外测障传感器、超声波测障床传感器和图像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述各个传感器均用于实际的树障监测。
58.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转动电机15连接有移动电源(图中未示出),上述移动电源设置在连接框架上,用于为转动电机15供电。
59.请参照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连接框架上还设置有多个辅助轮,所述辅助轮转动设置于一连接件10上,该连接杆3与连接框架转动连接。上述连接杆3上设置有支撑杆9,上述支撑杆9一端与连接杆3的中部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框架转动连接。上述支撑杆9为伸缩结构,上述支撑杆9上套设有弹簧11,上述弹簧11一端与连接框架连接,另一端与上述连接件10连接。上述移动轮6用于抵接在电线杆1上,弹簧11可使支撑杆9做靠近电线杆1方向运动,从而可使移动轮6保持一个贴紧电线杆1的力,来增加连接框架与电线杆1之间的摩擦力,可有效的防止连接框架沿电线杆1自然下落。同时,上述辅助轮也能够辅助上移动轮6沿电线杆1方向爬升或下降。
60.在使用时,将连接框架通过u型结构套设在电线杆1上,使移动轮6与电线杆1抵紧,然后拧上述调节螺母13,使连接框架设置在电线杆1上。然后通过命名输入端输入爬升命令和启动命令,上述控制单元接收到上述命令后,控制转动电机15启动,并控制转动电机15转动后带动连接框架爬升,当连接框架爬升到监测高度后,通过命令输入端输入停止命令,控制单元控制转动电机15停止工作。同时,通过控制单元接收实时接收监测组件5检测到的信息,上述信息传输到控制单元,经过控制单元分析处理后控制单元控制显示模块显示监测到的树障信息,以供工作人员观察。同样的,当在该电线杆1上完成检测后,通过命令输入端输入下降命令和启动命令,控制单元接收到上述命令后,控制转动电机15反向转动,带动连接框架做下降运动直到连接框架回到地面位置,可通过命令输入端输入停止命令,使转动电机15停止工作。
61.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包括爬升组件和监测组件5。上述爬升组件用于带动监测组件5沿电线杆1爬升到监测高度,上述监测组件5用于在达到监测高度后,对该处的配电线缆进行监测。上述爬升组件包括连接框架、移动部件和松紧部件,上述松紧部件包括两个连接板12,两个上述连接板12平行设置于上述连接框架上,且两个上述连接板12均能沿同一平行方向移动。上述移动部件包括两个移动轮6,两个上述移动轮6一一对应且转动设置于两个上述连接板12上,且两个上述移动轮6相互对称,上述监测组件5设置于上述连接框架上。上述爬升组件中,连接框架用于安装其它各部件,上述移动部件用于实现带动连接框架沿电线杆1上下移动,上述松紧部件用于调节移动部件,使移动部件能够保持与不同直径电线杆1贴紧。上述松紧部件中,通过调节两个连接板12之间的相对距离,可调节连接板12上连个移动轮6的相对距离,由此可将移动轮6调节到均紧贴在电线杆1上,保证移动轮6与电线杆1之间的摩擦力大于重力,使连接框架不会沿电线杆1在重力作用下下落。通过驱动移动轮6转动,可使移动轮6沿电线杆1爬升或下降。由此,可使连接框架带动监测组件5爬升到监测高度后,对该处的配电线缆进行监测,监测完
成后反向驱动移动轮6转动,可使连接框架回到地面后回收。在实际对配电线缆的树障监测过程中,该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可反复使用,相比于在每一段上都安装树障监测装置,能够极大节约成本。同时爬升和下降的功能方便将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回收到地面进行维护维修,避免了高空维修维护作业,带电作业对工作人员造成的安全问题发生。因此,该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能够沿电线杆1攀爬至配电线缆处进行树障探测,探测完成后可回收到地面,可巡检只需要一台该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可极大的节约成本,且巡检由该配电线缆树障监测装置完成避免人工巡检的主管判断问题。
6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