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耐火测试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04302发布日期:2022-06-15 00:04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耐火测试炉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耐火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建筑耐火测试炉。


背景技术:

2.耐火测试炉适用于多种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阻燃防火性能的测试。垂直炉耐火试验时,测试炉内的压力是标准要求的重要测试条件之一,测试炉内压力的稳定和均匀性会对测试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测试炉内环境恶劣,产生大量有害的高温烟气,需要采用排烟风机将高温烟气排至净化系统,经净化系统处理后再排至外界。
3.垂直炉耐火试验时,测试炉内的烟气和热量是向上的,但是现有的测试炉都采用炉背部进行排烟,烟气直接进入管道,导致炉内压力不稳定,大大影响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并且,测试炉内温度较高,进入排烟风机的烟气温度超过300℃,而现有的排烟风机使用温度最高为400℃左右,长时间使用下,容易降低排烟风机甚至是净化系统的寿命,影响测试的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所述问题,提出了本技术以便提供克服所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所述问题的一种建筑耐火测试炉,包括:
5.一种建筑耐火测试炉,用于测试建筑样品的耐火性能,包括:燃气炉、弥散式排烟管道、冷却装置、第一排烟风机和净化系统;所述建筑样品设置在所述燃气炉内部;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设置在所述燃气炉下方;所述燃气炉底部均匀设有若干排烟口;若干所述排烟口分别与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连通;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与所述冷却装置连通;所述冷却装置与所述第一排烟风机连通;所述第一排烟风机与所述净化系统连通;
6.当所述燃气炉运行时,所述燃气炉内部的烟气依次通过所述排烟口、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所述冷却装置和所述第一排烟风机进入所述净化系统内部。
7.优选的,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包括一个总烟道和若干分支烟道;所述分支烟道与所述排烟口一一对应连通;所述总烟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分支烟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却装置连通。
8.优选的,所述分支烟道为s型烟道。
9.优选的,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风风机和气体混合箱;所述气体混合箱设有进风口、进烟口和排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冷风风机连通;所述进烟口与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连通;所述排风口与所述第一排烟风机连通。
10.优选的,还包括外部排烟装置;所述外部排烟装置罩设于所述燃气炉上方;所述外部排烟装置与所述净化系统连通;
11.当所述燃气炉运行时,由所述燃气炉内部溢出的烟气通过所述外部排烟装置进入所述净化系统内部。
12.优选的,所述外部排烟装置包括排烟罩、外部排烟管道和第二排烟风机;所述排烟
罩设置在所述燃气炉上方;所述外部排烟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排烟罩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排烟风机连通;所述第二排烟风机与所述净化系统连通。
13.优选的,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排烟风机电连接;所述第一排烟风机为高压变频风机。
14.优选的,所述燃气炉包括炉壁、推车门和燃烧装置;所述炉壁为开口端朝向右侧的包围结构;所述推车门设置在所述炉壁的开口端;所述炉壁与所述推车门配合形成箱体结构;所述建筑样品设置在所述箱体结构内部;所述燃烧装置嵌设在所述炉壁表面;所述炉壁底部设有所述排烟口。
15.优选的,所述炉壁由内至外依次设有耐火纤维组块和钢板层。
16.优选的,所述燃烧装置相对设置在所述炉壁的左右两侧;每一侧的所述燃烧装置均设有两个以上。
17.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8.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通过燃气炉、弥散式排烟管道、冷却装置、第一排烟风机和净化系统;所述建筑样品设置在所述燃气炉内部;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设置在所述燃气炉下方;所述燃气炉底部均匀设有若干排烟口;若干所述排烟口分别与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连通;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与所述冷却装置连通;所述冷却装置与所述第一排烟风机连通;所述第一排烟风机与所述净化系统连通;当所述燃气炉运行时,所述燃气炉内部的烟气依次通过所述排烟口、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所述冷却装置和所述第一排烟风机进入所述净化系统内部,有利于对所述燃烧炉内的高温烟气进行分散泄压,可以保证所述燃烧炉内温度和压力的均匀性,更贴近于实际火灾场景,使得测试数据真实可靠;进入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内部的高温烟气可以利用自身余热对所述燃烧炉底部进行加热,减少所述燃烧炉底部材料从所述燃烧炉内部吸热,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通过所述冷却装置对高温烟气进行冷风混合后再输送至所述第一排烟风机和所述净化系统,能够有效降低烟气温度,保证所述第一排烟风机和所述净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且,由于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余热利用的优点,烟气到达管道出口时温度已经大幅降低,故冷风兑入量需求较少,有利于减小冷风兑入对所述燃烧炉内压力的影响。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耐火测试炉的结构示意图。
21.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22.1、燃气炉;11、炉壁;12、推车门;13、燃烧装置;2、弥散式排烟管道;3、冷却装置;4、第一排烟风机;5、净化系统;6、外部排烟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技术的所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
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任一实施例中,所述建筑耐火测试炉用于测试建筑样品的耐火性能。
25.参照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耐火测试炉,包括:燃气炉1、弥散式排烟管道2、冷却装置3、第一排烟风机4和净化系统5;所述建筑样品设置在所述燃气炉1内部;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2设置在所述燃气炉1下方;所述燃气炉1底部均匀设有若干排烟口;若干所述排烟口分别与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2连通;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2与所述冷却装置3连通;所述冷却装置3与所述第一排烟风机4连通;所述第一排烟风机4与所述净化系统5连通;
26.当所述燃气炉1运行时,所述燃气炉1内部的烟气依次通过所述排烟口、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2、所述冷却装置3和所述第一排烟风机4进入所述净化系统5内部。
2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通过燃气炉1、弥散式排烟管道2、冷却装置3、第一排烟风机4和净化系统5;所述建筑样品设置在所述燃气炉1内部;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2设置在所述燃气炉1下方;所述燃气炉1底部均匀设有若干排烟口;若干所述排烟口分别与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2连通;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2与所述冷却装置3连通;所述冷却装置3与所述第一排烟风机4连通;所述第一排烟风机4与所述净化系统5连通;当所述燃气炉1运行时,所述燃气炉1内部的烟气依次通过所述排烟口、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2、所述冷却装置3和所述第一排烟风机4进入所述净化系统5内部,有利于对所述燃烧炉内的高温烟气进行分散泄压,可以保证所述燃烧炉内温度和压力的均匀性,更贴近于实际火灾场景,使得测试数据真实可靠;进入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2内部的高温烟气可以利用自身余热对所述燃烧炉底部进行加热,减少所述燃烧炉底部材料从所述燃烧炉内部吸热,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通过所述冷却装置3对高温烟气进行冷风混合后再输送至所述第一排烟风机4和所述净化系统5,能够有效降低烟气温度,保证所述第一排烟风机4和所述净化系统5的正常运行;并且,由于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2余热利用的优点,烟气到达管道出口时温度已经大幅降低,故冷风兑入量需求较少,有利于减小冷风兑入对所述燃烧炉内压力的影响。
28.下面,将对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建筑耐火测试炉作进一步地说明。
29.本实施例中,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2包括一个总烟道和若干分支烟道;所述分支烟道与所述排烟口一一对应连通;所述总烟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分支烟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却装置3连通。
30.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支烟道为s型烟道。通过设置s型结构有利于高温烟气在所述分支烟道内部充分散热冷却。
31.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装置3包括冷风风机和气体混合箱;所述气体混合箱设有进风口、进烟口和排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冷风风机连通;所述进烟口与所述弥散式排烟管道2连通;所述排风口与所述第一排烟风机4连通。所述冷风风机可以将外部冷却气体抽入所述气体混合箱内部,冷却气体与烟气在所述混合箱内部充分混合,使得烟气温度进一步降低(小于等于150℃)。
32.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外部排烟装置6;所述外部排烟装置6罩设于所述燃气炉1上方;所述外部排烟装置6与所述净化系统5连通;
33.当所述燃气炉1运行时,由所述燃气炉1内部溢出的烟气通过所述外部排烟装置6进入所述净化系统5内部。
34.所述外部排烟装置6可以收集溢出烟气并进行输送至所述净化系统5,避免溢出烟气对环境造成污染。
35.本实施例中,所述外部排烟装置6包括排烟罩、外部排烟管道和第二排烟风机;所述排烟罩设置在所述燃气炉1上方;所述外部排烟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排烟罩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排烟风机连通;所述第二排烟风机与所述净化系统5连通。
36.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排烟风机4电连接;所述第一排烟风机4为高压变频风机。所述控制器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可以通过逻辑预判算法对所述第一排烟风机4的输出压力进行控制,从而调整所述燃烧炉内的压力。
37.本实施例中,所述燃气炉1包括炉壁11、推车门12和燃烧装置13;所述炉壁11为开口端朝向右侧的包围结构;所述推车门12设置在所述炉壁11的开口端;所述炉壁11与所述推车门12配合形成箱体结构;所述建筑样品设置在所述箱体结构内部;所述燃烧装置13嵌设在所述炉壁11表面;所述炉壁11底部设有所述排烟口。
38.本实施例中,所述炉壁11由内至外依次设有耐火纤维组块和钢板层。
39.本实施例中,所述燃烧装置13相对设置在所述炉壁11的左右两侧;每一侧的所述燃烧装置13均设有两个以上。
40.尽管已描述了本技术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技术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41.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2.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建筑耐火测试炉,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