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噪声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69567发布日期:2022-06-11 00:12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噪声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噪声监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噪声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噪声是声波的一种,具有声音的所有特征。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噪声是指声波的频率和强弱变化毫无规律,杂乱无章的声音,它对人们的听力和健康等都有很大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噪声污染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对环境中噪声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进而更好的去控制噪声来源,现在很多地方都设置了噪声监测装置,通过采样对本地区的噪音水平进行摸底。但现有的噪音监测装置在使用时无法对高度进行调节,在需要增加监测设备高度时往往需要人力将其抬高,不仅费力而且人力抬高不稳定,收音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噪声监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噪声监测装置,包括主架,所述主架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减震机构,所述主架顶部固定连接有升降夹持机构,所述升降夹持机构顶部固定连接有监测设备。
5.所述升降夹持机构包括保护箱,所述保护箱固定连接于主架底部,所述保护箱内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顶部固定连接有升降螺纹杆,所述升降螺纹杆外圈螺纹连接有伸缩螺筒。
6.优选的,所述伸缩螺筒外圈底部固定连接有凸块,所述凸块外圈滑动连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固定连接于主架顶部,所述限位杆顶部固定连接有架筒,凸块与限位杆使伸缩螺筒无法旋转只能于架筒内上下移动。
7.优选的,所述架筒底部与主架顶部固定连接,所述伸缩螺筒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内转动连接有双向螺纹杆,所述双向螺纹杆向左穿过固定板固定连接有旋钮,通过旋钮带动双向螺纹杆旋转,从而带动夹块移动。
8.优选的,所述双向螺纹杆外圈螺纹连接有螺纹筒,所述螺纹筒顶部固定连接有夹块,所述夹块内侧固定连接有护套,夹块安装有护套一面与监测设备接触,降低了结构的磨损率,增加了结构使用寿命。
9.优选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远离主架一侧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远离安装板一侧固定连接有滑筒,所述滑筒内圈滑动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顶部固定连接有缓震箱,所述固定杆底部与缓震箱内底部固定连接,固定杆使滑筒只能在缓震箱内上下移动。
10.优选的,所述固定杆外圈套接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靠近滑筒一侧与滑筒靠近压缩弹簧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压缩弹簧远离滑筒一侧与缓震箱内侧固定连接,在滑筒向
上滑动时,上方压缩弹簧向上收缩产生向下的弹力,下方压缩弹簧向上拉升产生向下的回缩力,上下两压缩弹簧产生的力与滑筒向上的力对冲使其降低。
11.优选的,所述缓震箱对应滑杆开设有滑槽,所述缓震箱底部固定连接有支腿,所述支腿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对装置整体进行支撑,底板增加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使装置在地面更加稳固。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噪声监测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1、该噪声监测装置,通过设置的升降夹持机构,在需要对装置的高度进行调节时,启动电机带动升降螺纹杆旋转,伸缩螺筒由于限位杆和凸块的存在无法旋转,即升降螺纹杆旋转带动伸缩螺筒于架筒内上下移动,伸缩螺筒移动带动固定板移动,此时即完成装置高度的调节,在需要对监测设备进行更换时,只需旋转旋钮即可,旋钮旋转带动双向螺纹杆旋转,双向螺纹杆旋转使螺纹筒于固定板内左右移动,左右螺纹筒移动时方向相反且距离相等,螺纹筒移动带动夹块移动,在需要将监测设备拆下时,只需旋转旋钮使夹块与监测设备解除夹持关系即可,在需要对监测设备进行安装时,将监测设备安放于固定板顶部,此时只需旋转旋钮使左右夹块向监测设备移动直到旋钮无法旋转为止,此时即完成监测设备的安装工作,监测设备高度可调节,可适应更多场合与音源进行噪音检测,监测设备的安装与拆卸简便,可在拆卸后进行运输,降低了运输难度。
14.2、该噪声监测装置,通过设置的减震机构,在装置使用时如遇震动,此时装置主体跟随产生晃动,但在滑筒与固定杆的作用下装置主体只能带动滑筒于缓震箱内上下晃动,在滑筒向上滑动时,上方压缩弹簧向上收缩产生向下的弹力,下方压缩弹簧向上拉升产生向下的回缩力,上下两压缩弹簧产生的力与滑筒向上的力对冲使其降低,滑筒向下时同理,如此往复逐渐将震动产生的力消除,从而使装置主体从新恢复稳定,增加了装置主体对震动的抵抗力,减少了装置在工作时装置主体晃动产生噪音对监测设备收音的影响,增加了装置的收音精度。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面剖析图;
18.图3为减震机构部分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升降螺纹杆部分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升降夹持机构;11、保护箱;12、电机;13、升降螺纹杆;14、伸缩螺筒;1401、凸块;1402、限位杆;15、架筒;16、固定板;1601、双向螺纹杆;17、螺纹筒;18、夹块;1801、护套;19、旋钮;2、减震机构;21、安装板;22、滑杆;23、滑筒;24、固定杆;25、缓震箱;26、压缩弹簧;27、滑槽;28、支腿;29、底板;3、主架;4、监测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噪声监测装置,包括主架3,主架3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减震机构2,主架3顶部固定连接有升降夹持机构1,升降夹持机构1顶部固定连接有监测设备4。
24.升降夹持机构1包括保护箱11,保护箱11固定连接于主架3底部,保护箱11内固定连接有电机12,电机12顶部固定连接有升降螺纹杆13,升降螺纹杆13外圈螺纹连接有伸缩螺筒14,伸缩螺筒14外圈底部固定连接有凸块1401,凸块1401外圈滑动连接有限位杆1402,限位杆1402固定连接于主架3顶部,限位杆1402顶部固定连接有架筒15,凸块1401与限位杆1402使伸缩螺筒14无法旋转只能于架筒15内上下移动,架筒15底部与主架3顶部固定连接,伸缩螺筒14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6,固定板16内转动连接有双向螺纹杆1601,双向螺纹杆1601向左穿过固定板16固定连接有旋钮19,通过旋钮19带动双向螺纹杆1601旋转,从而带动夹块18移动,双向螺纹杆1601外圈螺纹连接有螺纹筒17,螺纹筒17顶部固定连接有夹块18,夹块18内侧固定连接有护套1801,夹块18安装有护套1801一面与监测设备4接触,降低了结构的磨损率,增加了结构使用寿命。
25.减震机构2包括安装板21,安装板21远离主架3一侧固定连接有滑杆22,滑杆22远离安装板21一侧固定连接有滑筒23,滑筒23内圈滑动连接有固定杆24,固定杆24顶部固定连接有缓震箱25,固定杆24底部与缓震箱25内底部固定连接,固定杆24使滑筒23只能在缓震箱25内上下移动,固定杆24外圈套接有压缩弹簧26,压缩弹簧26靠近滑筒23一侧与滑筒23靠近压缩弹簧26一侧固定连接,压缩弹簧26远离滑筒23一侧与缓震箱25内侧固定连接,在滑筒23向上滑动时,上方压缩弹簧26向上收缩产生向下的弹力,下方压缩弹簧26向上拉升产生向下的回缩力,上下两压缩弹簧26产生的力与滑筒23向上的力对冲使其降低,缓震箱25对应滑杆22开设有滑槽27,缓震箱25底部固定连接有支腿28,支腿28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29,底板29增加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使装置在地面更加稳固。
26.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此装置使用时,在需要对装置的高度进行调节时,启动电机12带动升降螺纹杆13旋转,伸缩螺筒14由于限位杆1402和凸块1401的存在无法旋转,即升降螺纹杆13旋转带动伸缩螺筒14于架筒15内上下移动,伸缩螺筒14移动带动固定板16移动,此时即完成装置高度的调节,在需要对监测设备4进行更换时,只需旋转旋钮19即可,旋钮19旋转带动双向螺纹杆1601旋转,双向螺纹杆1601旋转使螺纹筒17于固定板16内左右移动,左右螺纹筒17移动时方向相反且距离相等,螺纹筒17移动带动夹块18移动,在需要将监测设备4拆下时,只需旋转旋钮19使夹块18与监测设备4解除夹持关系即可,在需要对监测
设备4进行安装时,将监测设备4安放于固定板16顶部,此时只需旋转旋钮19使左右夹块18向监测设备4移动直到旋钮19无法旋转为止,此时即完成监测设备4的安装工作,在装置使用时如遇震动,此时装置主体跟随产生晃动,但在滑筒23与固定杆24的作用下装置主体只能带动滑筒23于缓震箱25内上下晃动,在滑筒23向上滑动时,上方压缩弹簧26向上收缩产生向下的弹力,下方压缩弹簧26向上拉升产生向下的回缩力,上下两压缩弹簧26产生的力与滑筒23向上的力对冲使其降低,滑筒23向下时同理,如此往复逐渐将震动产生的力消除,从而使装置主体从新恢复稳定。
2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