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06934发布日期:2022-05-11 15:34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质灾害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设备。


背景技术:

2.地质灾害是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
3.现有的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设备散热效果差,导致监测装置工作时内部热量不能很好的散发,容易导致内部零件的坏损,大大降低了监测装置本身的实用程度。
4.因此,现在亟需设计一种能解决上述一个或者多个问题的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设备。
6.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设备,包括有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的顶部设有防雨盖,所述设备本体的内顶部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的顶端中心处开设有第一散热孔,所述设备本体的顶端中心处开设有第二散热孔,所述隔板的一端顶部设置有呈水平设置的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的一侧通过皮带连接有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和第一主动轮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正反螺杆,两个所述正反螺杆的两端均贯穿螺纹连接有下u型座,每个所述下u型座的顶端均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曲柄,每个所述曲柄的顶端均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上u型座,四个所述上u型座的顶端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顶端的四个顶角处逐一固定连接有支撑柱,四个所述支撑柱的顶端贯穿设备本体后与防雨盖的底端固定连接。
7.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上均设置有过滤网。
8.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底部两端对称开设有第一滑槽,每两个所述上u型座分别与对应第一滑槽滑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设备本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底部的四个底角处逐一固定连接有支撑腿。
10.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内顶壁设置有呈垂直设置的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主动锥齿轮,所述主动锥齿轮的底部一侧啮合连接有从动锥齿轮,所述从动锥齿轮的一侧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的一侧通过皮带连接有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和第二主动轮的两侧均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
两个直齿轮,每个所述直齿轮的一侧均啮合连接有齿条板,每相邻两个齿条板的底端延伸至对应支撑腿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升降板,每个所述升降板的底端均通过连杆固定连接有万向轮。
11.优选的,每个所述支撑腿的两侧内壁均对称开设有第二滑槽,每个所述第二滑槽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杆,每相邻两个导向杆的顶端均贯穿对称升降板两端呈滑动连接。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本实用新型通过防雨盖、隔板、第一散热孔、第二散热孔、第一驱动电机、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正反螺杆、下u型座、曲柄、上u型座、支撑板和支撑柱之间相互配合的作用,从而可以有效的将防雨盖顶起,进而可以通过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将设备本体内部的热量排出,通过支撑腿、第二驱动电机、主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直齿轮、齿条板、升降板、万向轮、第二滑槽和导向杆之间相互配合的作用,从而可以有效的使得设备本体可以移动,便于对不同位置进行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14.图1为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实用新型的设备本体内顶部局部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实用新型的设备本体内顶部左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实用新型的底座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实用新型的直齿轮连接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记说明:
20.1、设备本体;2、防雨盖;3、隔板;4、第一散热孔;5、第二散热孔;6、第一驱动电机;7、第一主动轮;8、第一从动轮;9、正反螺杆;10、下u型座;11、曲柄;12、上u型座;13、支撑板;14、支撑柱;15、底座;16、支撑腿;17、第二驱动电机;18、主动锥齿轮;19、从动锥齿轮;20、第二主动轮;21、第二从动轮;22、直齿轮;23、齿条板;24、升降板;25、万向轮;26、第二滑槽;27、导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浅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2.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设备,包括有设备本体1,所述设备本体1的顶部设有防雨盖2,所述设备本体1的内顶部固定连接有隔板3,所述隔板3的顶端中心处开设有第一散热孔4,所述设备本体1的顶端中心处开设有第二散热孔5,所述隔板3的一端顶部设置有呈水平设置的第一驱动电机6,所述第一驱动电机6的输出端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主动轮7,所述第一主动轮7的一侧通过皮带连接有第一从动轮8,所述第一从动轮8和第一主动轮7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正反螺杆9,两个所述正反螺杆9的
两端均贯穿螺纹连接有下u型座10,每个所述下u型座10的顶端均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曲柄11,每个所述曲柄11的顶端均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上u型座12,四个所述上u型座12的顶端设置有支撑板13,所述支撑板13顶端的四个顶角处逐一固定连接有支撑柱14,四个所述支撑柱14的顶端贯穿设备本体1后与防雨盖2的底端固定连接。
23.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散热孔4和第二散热孔5上均设置有过滤网,通过过滤网的设计,从而可以有效的对设备本体1的内部进行过滤,避免杂质灰尘进入设备本体1内部,损坏设备本体1。
24.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板13的底部两端对称开设有第一滑槽,每两个所述上u型座12分别与对应第一滑槽滑动连接。
25.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设备本体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座15,所述底座15底部的四个底角处逐一固定连接有支撑腿16,所述底座15的内顶壁设置有呈垂直设置的第二驱动电机17,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7的输出端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主动锥齿轮18,所述主动锥齿轮18的底部一侧啮合连接有从动锥齿轮19,所述从动锥齿轮19的一侧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二主动轮20,所述第二主动轮20的一侧通过皮带连接有第二从动轮21,所述第二从动轮21和第二主动轮20的两侧均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两个直齿轮22,每个所述直齿轮22的一侧均啮合连接有齿条板23,每相邻两个齿条板23的底端延伸至对应支撑腿16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升降板24,每个所述升降板24的底端均通过连杆固定连接有万向轮25,每个所述支撑腿16的两侧内壁均对称开设有第二滑槽26,每个所述第二滑槽26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杆27,每相邻两个导向杆27的顶端均贯穿对称升降板24两端呈滑动连接,通过支撑腿16、第二驱动电机17、主动锥齿轮18、从动锥齿轮19、第二主动轮20、第二从动轮21、直齿轮22、齿条板23、升降板24、万向轮25、第二滑槽26和导向杆27之间相互配合的作用,从而可以有效的使得设备本体1可以移动,便于对不同位置进行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实用性强。
2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设备本体1、防雨盖2、隔板3、第一散热孔4、第二散热孔5、第一驱动电机6、第一主动轮7、第一从动轮8、正反螺杆9、下u型座10、曲柄11、上u型座12、支撑板13、支撑柱14、底座15、支撑腿16、第二驱动电机17、主动锥齿轮18、从动锥齿轮19、第二主动轮20、第二从动轮21、直齿轮22、齿条板23、升降板24、万向轮25、第二滑槽26和导向杆27,首先启动第一驱动电机6工作,第一驱动电机6通过转轴带动第一主动轮7旋转,第一主动轮7旋转通过皮带带动第一从动轮8旋转,第一从动轮8和第一主动轮7旋转带动正反螺杆9转动,两个正反螺杆9转动通过螺纹带动下u型座10同时相向移动,每个下u型座10移动通过转轴带动曲柄11进而带动上u型座12同时相向移动,同时将支撑板13向上顶起,然后支撑板13带动支撑柱14进而将防雨盖2顶起,即可将设备本体1内部的热量经第一散热孔4和第二散热孔5排出即可,当设备本体1需要移动时,然后启动第二驱动电机17工作,第二驱动电机17通过转轴驱动主动锥齿轮18旋转,主动锥齿轮18旋转啮合带动从动锥齿轮19旋转,从动锥齿轮19旋转通过转轴带动第二主动轮20旋转,第二主动轮20旋转通过皮带带动第二从动轮21旋转,第二从动轮21和第二主动轮20旋转通过转轴带动两个直齿轮22旋转,每个直齿轮22旋转啮合带动齿条板23进而带动升降板24使其通过导向杆27沿着第二滑槽26滑动进而带动万向轮25向下运动直至将设备本体1撑起即可,便于对不同位置进行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监测,实用性强。
2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或者多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