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重量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623973发布日期:2023-03-25 14:19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物品重量检测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物品重量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2.动态秤用于在物品输送过程中对物品的重量进行测量。相关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快递行业的包裹处理系统的动态秤,动态秤包括称重台和设置于称重台下方的称重传感器,称重台上设置有用于沿设定方向输送包裹的皮带,称重台的入口处设置有入秤传感器,包裹处理系统中在动态秤的上游设置有拉包机构,拉包机构通过拉包使包裹顺次进入动态秤的称重台且相邻包裹间的距离足够长,以使上一个包裹离开称重台后下一个包裹才被送入称重台,动态秤根据称重台的长度和包裹的输送速度得到包裹在称重台上的输送时间,并根据包裹在称重台上输送的时间段内称重传感器输出的多个测量值来计算该包裹的重量值。
3.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的动态秤存在称重效率较低且称重精度不可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物品重量检测方法,其能够高效地、准确地检测物品的重量。
5.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6.本技术提供一种物品重量检测方法,应用于动态秤,动态秤包括称重台,称重台上设置有用于沿设定方向输送物品的输送机构,输送机构用于接收并输送多个依次到达的物品,称重台下方设置有称重机构,称重机构用于测量称重台上被输送物品的重量并以设定时间间隔输出测量值,物品重量检测方法包括:
7.当第一物品离开称重台时,根据重量数据队列确定第一物品对应的第一数据集合,判断第一数据集合内第一测量值的数量是否达到第一设定值;其中,重量数据队列用于存储称重机构输出的多个测量值,第一数据集合包括仅有第一物品位于称重台上时称重机构连续输出的多个第一测量值;
8.若第一数据集合内第一测量值的数量达到第一设定值,则根据第一数据集合内的第一测量值计算第一物品的重量值;若第一数据集合内第一测量值的数量没有达到第一设定值,则根据重量数据队列确定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对应的第二数据集合,判断第二数据集合内第二测量值的数量是否达到第二设定值,若第二数据集合内第二测量值的数量达到第二设定值,则根据第二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测量值以及第二物品的重量值计算第一物品的重量值;其中,第二数据集合包括仅有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位于称重台上时称重机构连续输出的多个第二测量值,且沿物品输送方向,第二物品位于第一物品的前方。
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物品重量检测方法还包括:
10.每间隔设定时间采集一次称重机构输出的测量值;
11.判断每个测量值的采集时刻称重台处于稳定状态还是不稳定状态;
12.将称重台处于稳定状态时所采集的测量值存储至重量数据队列;
13.其中,当称重台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均没有物品时,确定称重台处于稳定状态,当称重台的入口处和出口处中的任意一处有物品时,确定称重台处于不稳定状态。
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物品具有唯一的id号,物品重量检测方法还包括:
15.每间隔设定时间采集一次称重机构输出的测量值;
16.确定每个测量值的采集时刻称重台上所有物品的id号,并将所确定的所有物品的id号生成id号组;
17.将每个测量值及其对应的id号组存储至重量数据队列中。
1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物品重量检测方法还包括:
19.当有物品到达称重台时,确定物品的id号,并将物品的id号存储到在秤物品队列中;当物品离开称重台时,将物品的id号从在秤物品队列中移除;
20.确定每个测量值的采集时刻称重台上所有物品的id号的步骤,包括:
21.将每个测量值的采集时刻在秤物品队列中存储的物品的id号作为测量值的采集时刻称重台上所有物品的id号。
2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重量数据队列确定第一物品对应的第一数据集合的步骤,包括:在重量数据队列中检索第一id号组,其中,第一id号组由第一物品的id号组成;将所检索到的第一id号组对应的测量值确定为第一测量值;利用多个第一测量值生成第一数据集合;
23.根据重量数据队列确定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对应的第二数据集合的步骤,包括:在重量数据队列中检索第二id号组,其中,第二id号组由第一物品的id号和第二物品的id号组成;将所检索到的第二id号组对应的测量值确定为第二测量值;利用多个第二测量值生成第二数据集合。
2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物品重量检测方法还包括:
25.每间隔设定时间采集一次称重机构输出的测量值;
26.确定每个测量值的采集时刻的时间戳,将每个测量值及其对应的时间戳存储到重量数据队列中。
2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物品具有唯一的id号;
28.根据重量数据队列确定第一物品对应的第一数据集合的步骤,包括:确定第一id号组对应的第一时间段,其中,第一id号组由第一物品的id号组成,第一id号组对应的第一时间段是指仅有第一物品位于称重台上的时间段;在重量数据队列中检索时间戳包含在第一时间段内的测量值,并将所检索到的测量值确定为第一测量值;利用多个第一测量值生成第一数据集合;
29.根据重量数据队列确定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对应的第二数据集合的步骤,包括:确定第二id号组对应的第二时间段,其中,第二id号组由第一物品的id号和第二物品的id号组成,第二id号组对应的第二时间段是指仅有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位于称重台上的时间段;在重量数据队列中检索时间戳包含在第二时间段内的测量值,并将所检索到的测量值确定为第二测量值;利用多个第二测量值生成第二数据集合。
3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物品重量检测方法还包括:
31.判断是否有物品到达称重台以及判断是否有物品离开称重台;
32.当判定有物品到达称重台或有物品离开称重台时,将当前时刻确定为关键事件发生时刻,根据关键事件发生时刻以及称重台上物品的id号更新物品时间队列,其中,物品时间队列用于存储时间段与id号组的对应关系,物品时间队列包括多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的起止时间分别为相邻的两个关键事件发生时刻,每个时间段与由时间段内位于称重台上的物品的id号组成的id号组相对应;
33.确定第一id号组对应的第一时间段的步骤,包括:通过检索物品时间队列来确定第一id号组对应的第一时间段;
34.确定第二id号组对应的第二时间段的步骤,包括:通过检索物品时间队列来确定第二id号组对应的第二时间段。
3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第二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测量值以及第二物品的重量值计算第一物品的重量值的步骤,包括:
36.根据第二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测量值计算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的重量和;
37.将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的重量和减去第二物品的重量值得到第一物品的重量值。
3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物品重量检测方法还包括:
39.若第二数据集合内第二测量值的数量没有达到第二设定值,则根据重量数据队列确定第一物品、第二物品和第三物品对应的第三数据集合,判断第三数据集合内第三测量值的数量是否达到第三设定值,若第三数据集合内第三测量值的数量达到第三设定值,则根据第三数据集合内的第三测量值、第二物品的重量值以及第三物品的重量值计算第一物品的重量值;其中,第三数据集合包括仅有第一物品、第二物品和第三物品位于称重台上时称重机构连续输出的多个第三测量值,且沿物品输送方向,第三物品位于第二物品前方。
40.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4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第一物品离开称重台时,确定第一物品对应的第一数据集合,判断第一数据集合内第一测量值的数量是否足够多,在第一数据集合内第一测量值的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根据第一数据集合内的第一测量值计算第一物品的重量值,在第一数据集合内第一测量值的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则确定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对应的第二数据集合,并在第二数据集合内第二测量值的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根据第二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测量值以及第二物品的重量值计算第一物品的重量值。通过本技术实施例,能够在第一物品单独位于称重台上的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利用第一物品单独位于称重台上时称重机构输出的多个第一测量值计算物品的重量值,在第一物品单独位于称重台上的时间过短但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共同位于称重台上的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利用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共同位于称重台上时称重机构输出的多个第二测量值以及第二物品的重量值计算第一物品的重量值,也即,通过本技术实施例,能够利用两个沿输送方向前后排列的物品共同位于称重台上时称重机构输出的测量值来计算后一个物品的重量值。因此,在物品称重过程中,不需要等上一个物品离开称重台后再将下一个物品送入称重台,如此,能够提高单位时间内所称量的物品的数量,也即,提高物品的称重效率。
附图说明
4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
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43.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动态秤的示意图;
44.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动态秤的组成框图;
45.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物品重量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46.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形成重量数据队列的流程图;
47.图5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中形成重量数据队列的流程图;
48.图6为本技术再一种实施例中形成重量数据队列的流程图;
49.图7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不同时刻物品在称重台上的示意图。
50.图标:010-动态秤;100-称重台;110-输送机构;111-输送带;112-滚筒;200-称重机构;300-支架;400-第一检测机构;500-第二检测机构;600-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5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52.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3.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5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5.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57.相关技术的动态秤中,由于需要上一个包裹离开称重台后下一个包裹才被送入称重台,且根据包裹在称重台上输送的时间段内称重传感器输出的多个测量值来计算该包裹的重量值,因此,为了保证称重台能够适应动态秤所要称量的所有包裹,称重台的长度需要大于具有最大尺寸的包裹的长度,且称重台输送最大尺寸的包裹的时间需要满足称重精度的要求,由于称量一个包裹的时间等于一个包裹在称重台上输送的时间,因此,相关技术的动态秤在单位时间内所称量的包裹的数量较小,也即,包裹的称重效率较低;并且,当由于拉包机构拉包异常(例如,由于包裹打滑、包裹姿态调整失败等原因导致拉包后相邻两个包裹之间的距离小于称重台的长度)而出现两个包裹同时位于称重台上的现象时,对于一个包裹而言,其称重时间内会有其他包裹也位于称重台上,在根据该包裹在称重台上输送的
时间段内称重传感器输出的多个测量值来计算该包裹的重量值时,计算所得的该包裹的重量值就会由于另一个包裹的干扰而不准确,并且,由于拉包异常的出现具有不确定性,因此,相关技术的动态秤还存在包裹的称重精度不可控的问题。
58.为了改善上述相关技术中动态秤称重效率较低并且称重精度不可控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应用于动态秤的物品重量检测方法,使得即便出现前后两个物品均位于称重台上的情况,也能够利用总重量和前一物品的重量来得到后一物品的重量,提高了称重精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对物品单独位于称重台上的时长要求,因此也提高了称重效率。
59.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动态秤010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动态秤010的组成框图。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动态秤010包括支架300、称重台100、称重机构200以及控制器600。称重台100和称重机构200设置于支架300上。称重台100上设置有用于沿设定方向输送物品的输送机构110,输送机构110用于接收并输送多个依次到达的物品。称重机构200设置于称重台100下方,称重机构200用于测量称重台100上被输送物品的重量并以设定时间间隔输出测量值。输送机构110、称重机构200均与控制器600电连接,控制器600可以控制输送机构110以设定的速度输送物品,并可以接收称重机构200输出的测量值,以确定每个物品的重量。
60.在本实施例中,称重台100下方设置有四个称重机构200来承载整个称重台100,因此四个称重机构200的测量值的总和能够表征称重台100上被输送物品的重量。可以理解,由于称重机构200同时承载了称重台100和称重台100上物品的重量,因此可以使用去皮的方式得到被输送物品的重量。
61.在本实施例中,输送机构110包括滚筒112、输送带111和驱动件,输送带111用于承载物品,输送带111与滚筒112传动配合。驱动件用于驱动滚筒112转动以带动输送带111沿设定方向移动,从而沿设定方向输送物品。驱动件可选为电机。在可选的其他实施例中,输送机构110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比如使用多个并排设置的辊子构成用于承载和输送物品的输送机构110。
62.在本实施例中,称重台100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一检测机构400,第一检测机构400用于检测称重台100的出口处是否有物品;称重台100的入口处设置有第二检测机构500,第二检测机构500用于检测称重台100的入口处是否有物品。第一检测机构400和第二检测机构500均与控制器600连接,以使控制器600能够接收第一检测机构400和第二检测机构500输出的信号。控制器600可以根据第一检测机构400的信号判断是否有物品离开称重台100,还可以根据第二检测机构500的信号判定是否有物品进入到称重台100上。
63.可选的,第一检测机构400和第二检测机构500为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可根据光路是否被物品阻断,从而输出不同的信号;而控制器600根据光电传感器输出的不同信号判断光电传感器的检测位置处是否存在物品。
64.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物品重量检测方法的流程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品重量检测方法,可以应用在图1、图2实施例提供的动态秤010上。如图3所示,物品重量检测方法包括:
65.步骤s100,当第一物品离开称重台时,根据重量数据队列确定第一物品对应的第一数据集合,判断第一数据集合内第一测量值的数量是否达到第一设定值;其中,重量数据
队列用于存储称重机构输出的多个测量值,第一数据集合包括仅有第一物品位于称重台上时称重机构连续输出的多个第一测量值。
66.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动态秤010为例,可以根据第一检测机构400输出的信号来判定第一物品是否离开称重台100。当第一检测机构400检测到第一物品离开称重台100时,称重机构200在此前已经向控制器600输出了第一物品在称重台100上期间内所测量的多个测量值。可以理解,如果依次进入称重台100的物品之间的间隔小于称重台100的长度,那么在第一物品离开称重台100之前,称重机构200所输出的测量值中,可能有一部分测量值是在称重台100上只有第一物品时输出的,有一部分测量值是第一物品和其他物品共同在称重台100上时输出的。可以理解,仅有第一物品位于称重台100上时称重机构200连续输出的各个第一测量值可以用来直接表征第一物品的重量,因此可以从重量数据队列中确定包含第一测量值的第一数据集合来确定第一物品的重量。但是考虑降低检测误差,提高测量精度,需要第一测量值的数量达到一定数量以上。因此本实施例中需要考察第一测量值的数量是否达到第一设定值。
67.步骤s200,若第一数据集合内第一测量值的数量达到第一设定值,则根据第一数据集合内的第一测量值计算第一物品的重量值;若第一数据集合内第一测量值的数量没有达到第一设定值,则根据重量数据队列确定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对应的第二数据集合,判断第二数据集合内第二测量值的数量是否达到第二设定值,若第二数据集合内第二测量值的数量达到第二设定值,则根据第二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测量值以及第二物品的重量值计算第一物品的重量值;其中,第二数据集合包括仅有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位于称重台上时称重机构连续输出的多个第二测量值,且沿物品输送方向,第二物品位于第一物品的前方。
68.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动态秤010为例,如果第一数据集合内第一测量值的数量达到第一设定值,则可以直接利用第一数据集合内的第一测量值计算第一物品的重量值,因为第一测量值的数量已经能够满足称重精度的要求。但如果第一数据集合中第一测量值的数量未达到第一设定值,那么意味着如果只用这些第一测量值确定第一物品的重量,是难以保证称重的准确性的。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考察第一物品和其他物品同时在称重台100上时称重机构200输出的测量值。而本实施例中,第二数据集合中包括的称重机构200连续输出的第二测量值能够表征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的重量和,那么由第二测量值和第二物品的重量,是可以计算得到第一物品的重量的。具体的,步骤s200中,根据第二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测量值以及第二物品的重量值计算第一物品的重量值的步骤,具体可以包括:根据第二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测量值计算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的重量和;将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的重量和减去第二物品的重量值得到第一物品的重量值。
6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第一物品离开称重台100时,确定第一物品对应的第一数据集合,判断第一数据集合内第一测量值的数量是否足够多,在第一数据集合内第一测量值的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根据第一数据集合内的第一测量值计算第一物品的重量值,在第一数据集合内第一测量值的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则确定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对应的第二数据集合,并在第二数据集合内第二测量值的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根据第二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测量值以及第二物品的重量值计算第一物品的重量值。
7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第一数据集合所包含的第一测量值的数量不足,不利于准确地确定第一物品的重量值的情况下,可根据第二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测量值以及第二物品
的重量值计算第一物品的重量值。而同样的,需要第二数据集合内第二测量值的数量足够多,才能够保证通过第二测量值和第二物品的重量值得到的第一物品的重量值是准确的。因此,要求第二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测量值的数量达到第二设定值,以保证称重精度。
7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根据经验值或实验值确定,第一设定值为能够满足设定称重精度要求时所需要的称重机构200连续输出的第一测量值的数量,第二设定值为能够满足设定称重精度要求时所需要的称重机构200连续输出的第二测量值的数量。可选的,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相等。由于称重机构200以设定时间间隔输出测量值,因此,第一数据集合中包括的称重机构200连续输出的第一测量值的数量能够表征第一物品单独位于称重台100上的时间,第二数据集合中包括的称重机构200连续输出的第二测量值的数量能够表征仅有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位于称重台100上的时间,通过设置合适的第一设定值,能够在第一数据集合中的第一测量值达到第一设定值时使利用第一数据集合内的第一测量值计算所得的第一物品的重量值满足称重精度的要求,通过设置合适的第二设定值,能够在第二数据集合中的第二测量值达到第二设定值时使利用第二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测量值以及第二物品的重量值计算所得的第一物品的重量值满足称重精度的要求。
72.物品刚好输送至动态秤010时,或者从动态秤010送出时,称重台100可能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即称重机构200所输出的测量值无法准确的表征此时称重台100上物品的重量。原因在于,当物品处于称重台100的入口处时,可能会被动态秤010以及动态秤010上游的输送装置所共同承载,此时称重机构200输出的测量值显然没有参考的意义;而当物品处于称重台100的出口处时也有同样的问题。另外,即便物品完全处于称重台100上,如果过于接近入口或者出口,也有可能因称重台100下方的多个称重机构200受力不够均衡,导致测量值存在精度不佳的问题。而在本实施例中,存储于重量数据队列的测量值在后续会用于计算物品的重量,为了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则有必要在将称重机构200输出的测量值存储至重量数据队列时,筛除掉参考意义不大的测量值。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形成重量数据队列的流程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品重量检测方法还包括形成重量数据队列的步骤,如图4所示,形成重量数据队列的步骤,具体包括:
73.步骤s410,每间隔设定时间采集一次称重机构输出的测量值;
74.步骤s420,判断每个测量值的采集时刻称重台处于稳定状态还是不稳定状态;
75.步骤s430,将称重台处于稳定状态时所采集的测量值存储至重量数据队列。
76.其中,当称重台100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均没有物品时,确定称重台100处于稳定状态,当称重台100的入口处和出口处中的任意一处有物品时,确定称重台100处于不稳定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二检测机构500来检测称重台100的入口处是否有物品,通过第一检测机构400来检测称重台100的出口处是否有物品。
77.在本实施例中,将称重台100处于稳定状态时所采集的测量值存储至重量数据队列以用于后续的物品重量计算,而称重台100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所采集的测量值则不存储至重量数据队列,也即,在进行物品重量检测时,仅利用称重台100处于稳定状态时称重机构200输出的测量值进行物品重量数据计算,从而消除了由于物品上下秤对称重机构200的多个传感器施加的压力不均衡或者物品未完全被称重台100支撑所造成的重量计算不准确的问题。
78.图5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中形成重量数据队列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每个物品可以具有唯一的id号,在物品重量检测方法中,形成重量数据队列的步骤,具体可以包括:
79.步骤s510,每间隔设定时间采集一次称重机构输出的测量值;
80.步骤s520,确定每个测量值的采集时刻称重台上所有物品的id号,并将所确定的所有物品的id号生成id号组;
81.步骤s530,将每个测量值及其对应的id号组存储至重量数据队列中。
8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对依次到达称重台100的多个物品进行排序,将每个物品的序号作为该物品的id号,例如,物品的id号为1、2、3
……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物品到达称重台100时获取当前时刻的时间戳,将该时间戳作为物品的id号,例如,物品的id号为2022042715110101、2022042715110120
……
,在动态秤010应用于快递行业以在包裹分拣过程中对包裹进行称重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包裹的运单号作为包裹的id号。通过将每个测量值以及对应的id号组存储至重量数据队列,便于根据物品的id号以及id号和测量值的对应关系,调用与物品相关的测量值。
8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物品重量检测方法还包括:当有物品到达称重台100时,确定物品的id号,并将物品的id号存储到在秤物品队列中;当物品离开称重台100时,将物品的id号从在秤物品队列中移除。
84.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步骤s520中,确定每个测量值的采集时刻称重台100上所有物品的id号的步骤,具体可以包括:将每个测量值的采集时刻在秤物品队列中存储的物品的id号作为测量值的采集时刻称重台100上所有物品的id号。
85.可选的,在物品具有唯一的id号的情况下,根据重量数据队列确定第一物品对应的第一数据集合的步骤,具体可以包括:在重量数据队列中检索第一id号组,其中,第一id号组由第一物品的id号组成;将所检索到的第一id号组对应的测量值确定为第一测量值;利用多个第一测量值生成第一数据集合。可选的,在生成第一数据集合时,可以仅将通过检索重量数据队列所确定的第一测量值存储至第一数据集合中,也可以将所确定的第一测量值以及第一id号组一并存储至第一数据集合中。
86.同理,根据重量数据队列确定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对应的第二数据集合的步骤,具体可以包括:在重量数据队列中检索第二id号组,其中,第二id号组由第一物品的id号和第二物品的id号组成;将所检索到的第二id号组对应的测量值确定为第二测量值;利用多个第二测量值生成第二数据集合。同样,可选的,在生成第二数据集合时,可以仅将通过检索重量数据队列所确定的第二测量值存储至第二数据集合中,也可以将所确定的第二测量值以及第二id号组一并存储至第二数据集合中。
87.在本实施例中,在采集到一个测量值时,将测量值及测量值对应的id号组一并存储至重量数据队列中,在进行物品重量值的计算时,根据重量数据队列中测量值与id号组的对应关系确定一个或多个物品对应的测量值。
88.图6为本技术再一种实施例中形成重量数据队列的流程图。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物品重量检测方法中形成重量数据队列的步骤,具体还可以包括:
89.步骤s610,每间隔设定时间采集一次称重机构输出的测量值;
90.步骤s620,确定每个测量值的采集时刻的时间戳,将每个测量值及该测量值对应
的时间戳存储到重量数据队列中。
91.进一步的,在物品具有唯一的id号的情况下,根据重量数据队列确定第一物品对应的第一数据集合的步骤,包括:确定第一id号组对应的第一时间段,其中,第一id号组由第一物品的id号组成,第一id号组对应的第一时间段是指仅有第一物品位于称重台100上的时间段;在重量数据队列中检索时间戳包含在第一时间段内的测量值,并将所检索到的测量值确定为第一测量值;利用多个第一测量值生成第一数据集合。可选的,在生成第一数据集合时,可以仅将通过检索重量数据队列所确定的第一测量值存储至第一数据集合中,也可以将所确定的第一测量值以及每个第一测量值对应的时间戳一并存储至第一数据集合中。
92.同理,根据重量数据队列确定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对应的第二数据集合的步骤,包括:确定第二id号组对应的第二时间段,其中,第二id号组由第一物品的id号和第二物品的id号组成,第二id号组对应的第二时间段是指仅有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位于称重台100上的时间段;在重量数据队列中检索时间戳包含在第二时间段内的测量值,并将所检索到的测量值确定为第二测量值;利用多个第二测量值生成第二数据集合。可选的,在生成第二数据集合时,可以仅将通过检索重量数据队列所确定的第二测量值存储至第二数据集合中,也可以将所确定的第二测量值以及每个第二测量值对应的时间戳一并存储至第二数据集合中。
93.进一步的,物品重量检测方法还包括:判断是否有物品到达称重台100以及判断是否有物品离开称重台100;当判定有物品到达称重台100或有物品离开称重台100时,将当前时刻确定为关键事件发生时刻,根据关键事件发生时刻以及称重台100上物品的id号更新物品时间队列,其中,物品时间队列用于存储时间段与id号组的对应关系,物品时间队列包括多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的起止时间分别为相邻的两个关键事件发生时刻,每个时间段与由时间段内位于称重台100上的物品的id号组成的id号组相对应。
94.在此基础上,确定第一id号组对应的第一时间段的步骤,具体可以包括:通过检索物品时间队列来确定第一id号组对应的第一时间段。
95.同理,确定第二id号组对应的第二时间段的步骤,具体可以包括:通过检索物品时间队列来确定第二id号组对应的第二时间段。
96.图7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不同时刻物品在称重台100上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t1时刻,物品a到达称重台100,在t2时刻,物品b到达称重台100,在t3时刻,物品c到达称重台100,在t4时刻,物品a离开称重台100,在t5时刻,物品b离开称重台100,在t6时刻,物品c离开称重台100,本实施例中,控制器600根据第一检测机构400和第二检测机构500的检测结果,将t1、t2、t3、t4、t5和t6分别确定为关键事件发生时刻,t1-t2之间的时间构成t1时间段,t1时间段对应的id号组由物品a的id号组成,t2-t3之间的时间构成t2时间段,t2时间段对应的id号组由物品a的id号和物品b的id号组成,t3-t4之间的时间构成t3时间段,t3时间段对应的id号组由物品a的id号、物品b的id号和物品c的id号组成,t4-t5之间的时间构成t4时间段,t4时间段对应的id号组由物品b的id号和物品c的id号组成,t5-t6之间的时间构成t5时间段,t5时间段对应的id号组由物品c的id号组成。在建立上述时间段与id号组的对应关系后,控制器600将时间段与id号组的对应关系存储至物品时间队列,以用于后续通过检索物品时间队列来确定id号组对应的时间段。
97.在一些情况下,第二数据集合中的第二测量值数量也可能不足,从而无法保证利用第二数据集合中的第二测量值来计算第一物品的重量值时计算的准确性,因此可选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品重量检测方法还可以包括:
98.若第二数据集合内第二测量值的数量没有达到第二设定值,则根据重量数据队列确定第一物品、第二物品和第三物品对应的第三数据集合,判断第三数据集合内第三测量值的数量是否达到第三设定值,若第三数据集合内第三测量值的数量达到第三设定值,则根据第三数据集合内的第三测量值、第二物品的重量值以及第三物品的重量值计算第一物品的重量值;其中,第三数据集合包括仅有第一物品、第二物品和第三物品位于称重台100上时称重机构200连续输出的多个第三测量值,且沿物品输送方向,第三物品位于第二物品前方。
99.同理,第三设定值可以通过经验值或实验值确定,第三设定值为能够满足设定称重精度要求时所需要的称重机构200连续输出的第三测量值的数量。第三设定值可以与第一设定值、第二设定值相等。
100.同理,根据重量数据队列确定第一物品、第二物品和第三物品对应的第三数据集合的步骤可以参考第一数据集合、第二数据集合的确定方法,例如,在重量数据队列中检索第三id号组,其中,第三id号组由第一物品的id号、第二物品的id号和第三物品的id号组成;将所检索到的第三id号组对应的测量值确定为第一测量值;利用多个第一测量值生成第一数据集合;或者,确定第三id号组对应的第三时间段,其中,第三id号组对应的第三时间段是指仅有第一物品、第二物品和第三物品位于称重台100上的时间段;在重量数据队列中检索时间戳包含在第三时间段内的测量值,并将所检索到的测量值确定为第三测量值;利用多个第三测量值生成第三数据集合。同理,在生成第三数据集合时,可以仅将通过检索重量数据队列所确定的第三测量值存储至第三数据集合中,也可以将所确定的第三测量值以及第三id号组一并存储至第三数据集合中,或者将所确定的第三测量值以及每个第三测量值对应的时间戳一并存储至第三数据集合中。
101.综上所述,通过本技术实施例的物品重量检测方法,能够在第一物品单独位于称重台100上的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利用第一物品单独位于称重台100上时称重机构200输出的多个第一测量值计算物品的重量值,在第一物品单独位于称重台100上的时间过短但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共同位于称重台100上的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利用第一物品和第二物品共同位于称重台100上时称重机构200输出的多个第二测量值以及第二物品的重量值计算第一物品的重量值,也即,通过本技术实施例的物品重量检测方法,能够利用两个沿输送方向前后排列的物品共同位于称重台100上时称重机构200输出的测量值来计算后一个物品的重量值,因此,在物品称重过程中,不需要等上一个物品离开称重台100后再将下一个物品送入称重台100,如此,能够提高单位时间内所称量的物品的数量,也即,提高物品的称重效率。
102.并且,通过本技术实施例,能够根据称重机构200输出的测量值和称重台100上物品的对应关系对称重机构200输出的多个测量值进行精准分类,在计算一个物品的重量值时消除了由于其他共同位于称重台100上的物品的干扰所导致的物品重量计算结果与物品实际重量的偏差,因此,能够提高称重的准确性,基于此,在两个物品同时位于称重台100上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已称重成功的前一个物品(也即第二物品)的重量值准确获得位于后面
的物品(也即第一物品)的重量值,因此,在由于不可控因素导致拉包机构拉包异常的情况下,通过本技术实施例能够能准确获得每个物品的重量值,从而使动态秤010称量的物品的称重精度可控。
103.另外,本技术实施例能够利用控制程序自动对物品位于称重台100上时称重机构200输出的测量值进行判断,根据判断结果自动选择对应的计算方式来计算物品的重量值,方案在实施时不需要对设备的结构形式以及称重台100的长度进行进一步限制,应用场景更加广泛,例如,使用本技术实施例的物品重量检测方法的动态秤010可以应用于快递行业,在包裹分拣过程中对包裹进行称重,也可以应用于物流装卸行业,在货物装车、卸车的过程中对货物进行称重。
104.进一步的,本技术实施例在利用多个物品共同位于称重台100上时称重机构200输出的测量值计算其中一个物品的重量值时,利用已得到的上一个物品的重量值计算下一个物品的重量,如此,能够在每个物品离开称重台100时即可获得该物品的称重结果,保证物品称重的时效性。
10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