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眼科拭子采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54188发布日期:2022-12-23 20:50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眼科拭子采样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眼科拭子采样器。


背景技术:

2.采样拭子通常都是干拭子,采样结束后通常将具有采样标本的采样拭子放入保护剂(或叫保存剂)中进行保存;由于保护剂的各种配方不同,且保护剂多为化学试剂,其本身多少具有一些腐蚀性,所以不可能先把干拭子直接浸泡在保护剂中,然后再拿已经润湿的拭子头进行人体采样的方案。
3.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的采样器是将采样管分隔为至少两个独立腔室,其中一个腔室盛装保护剂,另一个腔室盛装拭子,使用时只需要打开容器即可取出拭子进行采样,再将采样后的拭子放入另一个腔室保护剂中即可;另一种采样器是在拭子外设置密封管套,再将拭子与容器盖子固定连接后直接放入盛装有保护剂的容器中,使用时只需打开盖子顺势取出拭子,再去掉密封管套后即可进行采样。
4.但是,上述两种现有的采样器至少存在如下不足:
5.1)以第一种和第二种采样器为例,由于两个独立腔室通常是共用一个密封盖子,要取拭子势必要打开盖子,从而使得盛装保护剂的腔室暴露在外,并且随着一些采样条件的不同,比如针对眼部感染标本的采集,存在时间长、难度大的特点,会增加保护剂由于暴露过久而被污染的可能性(特别对于眼部感染标本的采集检测,任何一点小小的污染都可能会极大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6.2)以第一种采样器为例,由于是在一个采样管中设置了至少两个独立腔室,在盖上盖子情况下,为防止保护剂跑得另一个腔室污染未使用的拭子,简单的具有密封性能的盖子肯定无法满足要求,因此需要对盖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相应改进,这不仅会导致制造难度大、成本高,并且在盖盖子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对准操作,导致操作麻烦,影响采样效率;
7.3)以第一种采样器为例,由于拭子是直接放置在是在一个腔室中,且为了防止拭子被挤压或者防止拭子破坏盖子内部结构,拭子的长度必然小于对应腔室的长度,再加上采样管的口径本身就比较狭小,最终导致操作者在采用时难以取出拭子,也增加了采样管(此处指的是由玻璃制成的采样管)发生意外摔碎的可能性,并且,反复取拭子的操作,同样容易导致保护剂被污染;
8.4)以第一种和第二种采样器为例,当完成采样后(再次盖上盖子后),再进行后续检测,特别是同一样本需要进行多次检测的情况下,需要反复打开再盖上盖子,以倒出包含有样本的保护剂同时防止其被污染,这样反复的操作,一方面是比较费时,另外也容易因为误操作导致保护剂被污染;
9.5)以第一种采样器为例,当完成采样后(再次盖上盖子后),具有样本的拭子通常是一同放置在盛装保护剂的腔室中,当后续倒出包含有样本的保护剂进行检测时,在腔室中处于自由未固定状态的拭子将会影响保护剂的倒出,特别是在多次取样后保护剂剂量较少时。


技术实现要素:

10.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眼科拭子采样器。
1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眼科拭子采样器,包括:
12.采样管,其顶端为开口端,底端为封闭端;
13.拭子管,其顶端为开口端,底端为封闭端,所述拭子管以开口方向与所述采样管的开口方向相背的方式,内嵌在所述采样管的内腔中,另外,所述拭子管的开口端延伸至贯穿所述采样管的封闭端,并且,在所述拭子管贯穿所述采样管的位置处,所述拭子管的外壁与其外围一周的所述采样管的管体进行密封连接,从而在所述拭子管的外壁与所述采样管的内壁之间形成用于盛装保护剂的第一腔体;
14.拭子,其具有采样端和握持端,其以采样端朝内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拭子管的内腔中;
15.第一密封件,其用于对所述采样管的开口端进行密封;
16.第二密封件,其用于对所述拭子管的开口端进行密封。
17.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拭子的握持端与所述第二密封件固定连接。
18.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拭子管的开口端贯穿所述采样管的封闭端后又凸出该封闭端一段长度,相应的,所述第二密封件为一盖子,所述盖子可拆卸地密封盖合在所述拭子管的凸出段上,并且,所述拭子的握持端是与所述盖子的内底面进行固定连接。
19.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
20.基板,其形状与所述采样管开口端的形状相同,且面积不小于该开口端的面积;
21.筒状塞体,其固定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一侧,并具有与所述采样管的开口端相适配的外轮廓形状,从而用于对该开口端进行密封堵塞;
22.滴管,其固定设置在所述基板的背向所述筒状塞体的一侧,其内部流道贯穿所述基板后与所述筒状塞体的内腔连通,另外,所述滴管的头部具有密封且可折断的滴头。
23.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在所述采样管开口端的内壁处凹陷设置有一环状的密封凹槽,对应的,在所述筒状塞体的筒壁外侧凸出设置有与所述密封凹槽相适配的一密封环。
24.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密封件为一体成型构件。
25.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眼科拭子采样器还包括:
26.滴管盖子,其可拆卸地密封盖合在所述滴管上。
27.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采样管和拭子管均呈圆筒状,且所述拭子管是同轴内嵌在所述采样管的内腔中,从而形成的所述第一腔体为环状腔体。
28.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当所述采样管呈圆筒状时:
29.在所述采样管开口端的内壁处凹陷设置有一圆环状的密封凹槽,对应的,在所述筒状塞体的筒壁外侧凸出设置有与所述密封凹槽相适配的一密封圆环;或
30.在所述采样管开口端的内壁处凹陷设置有内螺纹,对应的,在所述筒状塞体的筒壁外侧凸出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
31.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采样管和/或所述拭子管为柔性透明管,采用pe材料制成。
32.本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33.1)本技术的眼科拭子采样器中,是将拭子管内嵌在采样管中,并且采样管与拭子管的开口方向相背,因此在采样时仅需开启拭子管的密封件,即可取出拭子进行采样,从而能够防止保护剂过早暴露,降低污染风险,提高采样检测准确率效率;并且,由于取拭子的过程中保护剂始终属于密封状态,因此不用担心操作失误导致其撒出,间接提高了采样效率;
34.2)本技术的眼科拭子采样器中,拭子的握持端是与第二密封件固定连接,从而更便于拭子的取出,提高采样效率;
35.3)本技术的眼科拭子采样器中,由于只用单独考虑盛装保护剂的第一腔体的密封问题,因此第一密封件的结构可设计得相对简单,其包括有用于对采样管开口端进行密封堵塞的筒状塞体,以及包括有带可折断的滴头的滴管,从而能够在满足密封要求的前提下,更便于采样结束后混合液(即包含采样样本后的保护剂)的取出,防止取混合液时由于误操作导致混合液被污染;
36.4)本技术的眼科拭子采样器中,由于还设置有滴管盖子,特别是针对同一样本需进行多次检测情形,可以有效降低混合液被污染的风险;
37.5)本技术的眼科拭子采样器中,由于采样管与拭子管的腔室是相对独立且开口相背设置,并且各自带有密封件,因此在采样结束后可将使用过的拭子放回拭子管,一方面是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另外在混合液取出时不会受到拭子的干扰,间接提高了采样效率。
附图说明
38.图1是本技术眼科拭子采样器未带滴管盖子时的结构主视图;
39.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
40.图3是本技术眼科拭子采样器带滴管盖子时的结构主视图;
41.图4是本技术眼科拭子采样器的使用状态图:取出拭子准备取样时;
42.图5是本技术眼科拭子采样器的使用状态图:拭子取样后在采样管中保存液中搅拌时。
43.其中:
44.1-采样管;11-第一腔体;
45.2-拭子管;
46.3-拭子;
47.4-第一密封件;41-基板;42-筒状塞体;43-滴管;44-滴头;45-滴管盖子
48.5-第二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使本技术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
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0.下面结合附图1和图5对本技术的眼科拭子采样器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5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眼科拭子采样器,包括采样管1、拭子管2、拭子3、第一密封件4和第二密封件5。
52.其中,采样管1为一端开口的筒体结构,其顶端为开口端,底端为封闭端;可以理解的是,采样管1的具体形状、材质均可根据使用需要进行适合的选择,本实施例中,优选采样管1是呈圆筒状的柔性透明管,并由pe材料制成,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便于观察管内试剂,另外能够起到防摔碎作用,进一步,当采样管1设置有后续将要描述的滴管43结构时,柔性材质的管体能够便于管内试剂的挤出。
53.拭子管2同样为一端开口的筒体结构,其顶端为开口端,底端为封闭端;具体的,拭子管2以开口方向与采样管1的开口方向相背的方式,内嵌在采样管1的内腔中;另外,拭子管2的封闭端不高于采样管1的开口端(即未伸出采样管1的开口端),拭子管2的开口端是朝向采样管1的封闭端延伸,最终贯穿采样管1的封闭端,并且,在拭子管2贯穿采样管1的位置处,拭子管2的外壁是与其外侧周围的采样管1的管体进行密封连接,从而在拭子管2的外壁与采样管1的内壁之间形成用于盛装保护剂的第一腔体11。
54.同样的,拭子管2的具体形状、材质均可根据使用需要进行适合的选择,本实施例中,优选拭子管2的形状与采样管1的相同,均是呈圆筒状的柔性透明管,只是其管径小于采样管1的管径,并且,此时优选拭子管2是同轴内嵌在采样管1的内腔中,从而形成的第一腔体11为一环状腔体。
55.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拭子管2可以是其他形状管体,例如其截面呈矩形,只要其能够内嵌在采样管1中且能够形成第一腔体11即可;同样,即使在拭子管2同样是圆筒体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非同轴的方式内嵌在采样管1中,只是形成的第一腔体11可能是其他形状,但只要不影响盛装保护剂即可。
56.进一步的,拭子3具有采样端和握持端,其以采样端朝内的方式设置在拭子管2的内腔中,以方便拿取,且不易被污染。
57.进一步的,在上述结构得基础上,是通过第一密封件4来对采样管1的开口端进行密封,以及通过第二密封件5来对拭子管2的开口端进行密封。
58.本技术上述设计的优点在于,在采样时仅需开启拭子管的密封件(即第二密封件5),即可取出拭子3进行采样,由于此时盛装保护剂的开口(即第一密封件4)仍然处于封闭状态,从而能够防止保护剂过早暴露,降低污染风险,提高采样检测准确率效率;并且,由于取拭子的过程中保护剂始终属于密封状态,因此不用担心操作失误导致其撒出,间接提高了采样效率;进一步,由于采样管1与拭子管2的腔室是相对独立且开口相背设置,并且各自带有密封件,因此在采样结束后可将使用过的拭子3放回拭子管2,一方面是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另外在混合液取出时不会受到拭子3的干扰,间接提高了采样效率。
59.进一步的,为便于拭子管2中拭子3的取出,提高采样效率,优选拭子3的握持端是与第二密封件5固定连接。
60.同样的,第一密封件4和第二密封件5均可以采用多种适合的结构;本实施例中,首先优选拭子管2的开口端贯穿采样管1的封闭端后又沿着贯穿方向凸出该封闭端一段长度(相当于具有一凸出段),相应的,优选第二密封件5为一盖子,该盖子可拆卸地(例如紧配合
或螺纹方式)密封盖合在拭子管2的凸出段上,并且,拭子3的握持端是伸入到盖子的内腔后与盖子进行固定连接(例如粘接)。
61.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一密封件4可以包括基板41、筒状塞体42和滴管43。
62.具体的,基板41的形状与采样管1开口端的形状相同,且面积不小于该开口端的面积;筒状塞体42固定设置在基板41的一侧,并具有与采样管1的开口端相适配的外形轮廓,从而可以对采样管1的开口端进行密封堵塞。
63.滴管43固定设置在基板41的背向筒状塞体42的一侧,其内部流道贯穿基板41后与筒状塞体42的内腔(即筒状塞体52的筒状内腔)连通,显然,筒状塞体42的内腔又是同时与第一腔体11连通的。
64.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还优选在滴管43末端设置有密封且可折断的滴头44,从而能够在满足密封要求的前提下,更便于采样结束后混合液(即包含采样样本后的保护剂)的取出,防止取混合液时由于误操作导致混合液被污染。
65.另外,在滴头44上还可拆卸的密封盖合有滴管盖子45,这样既可以防止携带时因为各种意外导致滴头44折断,又可以在滴头44折断后再次密封滴管43,达到多次使用的目的,特别是针对同一样本需进行多次检测情形,可以有效降低混合液被污染的风险。
66.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上述基板41、筒状塞体42、滴管43和滴头44是一体加工成型的构件。
67.进一步的,上述第一密封件4是通过筒状塞体42结构可拆卸密封设置在采样管1的开口端,其中,具体的可拆卸密封连接方式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合的选择。
68.在本实施例中,当采样管1(以及筒状塞体42)呈圆筒状时,除直接紧配合的方式外,其中一种可拆卸密封连接方式是在采样管1的开口端内壁处凹陷设置有一环状的密封凹槽,对应的,在筒状塞体42的筒壁外侧凸出设置有与该密封凹槽相适配的一密封环;另一种可拆卸密封连接方式是在采样管1开口端的内壁处凹陷设置有内螺纹,对应的,在筒状塞体52的筒壁外侧凸出设置有与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
69.另外,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无论是采样管1与拭子管2的连接,还是各管体与其密封件的连接,都应该满足如下几个技术参数:1)采样管的腔体(即第一腔体)和拭子管的腔体之间完全隔绝;2)拭子管的腔体装入拭子盖上第二密封件(盖子)后和外界空气完全隔绝;3)采样管的腔体装入样品保存液盖上第一密封件后和外界空气完全隔绝。
70.最后,具有上述结构的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如下:
71.首先,如图4所示,通过第二密封件5将拭子3从拭子管2内取出,以进行采样操作;采样完成后,取下采样管1的第一密封件4,并将采样后的拭子3放入位于第一腔体11的保护剂中进行充分旋转搅拌(参见图5所示);随后取出拭子3塞入原拭子管2内腔中,或将拭子3的采样端折断在第一腔体11的保护剂中,将剩余的握持端部分塞入原拭子管2内腔中,并重新密封盖合第一密封件5。
72.进行采样样本检测时,先挤压采样管1,使其第一腔体11中的保护剂与样本混匀,随后取下滴管盖子45并折断滴头44,再根据需要挤压采样管1外壁,从而将第一腔体11中的混合液通过滴管43挤出。
73.若混合液还需下一次进行使用,可在完成后将滴管盖子45重新盖回滴管43上即可。
7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