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899374发布日期:2022-10-22 03:27阅读:50来源:国知局
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属于微流道换热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2.微流道换热器也称微通道扩散焊式换热器,是一种紧凑度高、换热效果好的新型换热器,在传统石化领域、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以及化工萃取行业中被广泛应用。
3.微流道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承受较高的工作压力,可能会出现泄漏问题。而目前对于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位置还没有较好的检测办法。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位置,以便于进行针对性修补。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方法,微流道换热器包括换热芯块;换热芯块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的换热板,每两个相邻的换热板的周缘密封固定相接,每个换热板的第一侧凹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微流道槽,且每个换热板的各微流道槽与相邻的换热板的第二侧表面围合形成流道;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方法包括:检测每两个相邻的换热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处是否发生泄露;检测各换热板的微流道槽的位置处是否具有沿第一方向贯穿微流道槽的槽底以及换热板的第二侧表面的贯通伤。
6.本技术实施例的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方法,通过检测换热芯块的每两个相邻的换热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处是否具有泄漏,能有效检测换热芯块的周缘是否发生泄漏;通过检测各换热板的微流道槽的位置处是否具有沿第一方向的贯通伤,能有效检测各流道是否于第一方向向其他流道发生泄漏,从而实现对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
附图说明
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8.图1为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方法进行泄漏检测的微流道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方法进行泄漏检测的微流道换热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处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方法中采用内窥镜伸入第四管箱内观察示漏剂变化情况的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方法中采用内窥镜伸入第二流道观察换热板泄漏位置的示意图;图7为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方法进行泄漏检测的微流道换热器于第三方向的两侧未被壳体遮挡的部分出现泄漏的示意图。
9.附图标记说明:11、盖板;12、第一管箱;121、冷侧入口;13、第二管箱;131、冷侧出口;14、第三管箱;141、热侧入口;15、第四管箱;151、热侧出口;2、换热芯块;21、第一换热板;22、第二换热板;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10.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意在解释本技术,而不是限定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技术更好的理解。
1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12.本技术中定义第一方向为图示中的x向,第二方向为图示中的y向,第三方向为图示中的z向。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在以下表述中,将第一方向x简称为第一方向,将第二方向y简称为第二方向,将第三方向z简称为第三方向。
13.结合图1和图2所示,微流道换热器至少包括换热芯块2,换热芯块2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的换热板,换热板为实心板,每两个相邻的换热板的周缘密封固定相接,各换热板之间一般采用扩散焊接相接,每个换热板的第一侧凹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微流道槽,且每个换热板的微流道槽与相邻换热板的第二侧表面围合形成流道。各流道均具有入口端和出口端。
14.多个换热板沿第一方向被压紧,以使各换热板的第二侧表面均与相邻的换热板的第一侧表面上除微流道槽以外的区域紧密贴合。换热板采用扩散焊接形成换热芯块2后,每两个相邻的换热板围合形成多个流道,且每两个相邻的流道之间均具有焊缝,即各换热板的第二侧表面与相邻的换热板的第一侧表面上除微流道槽以外的区域通过焊接密封固定相接,保证每两个换热板之间的流道互相独立。
15.其中,换热板包括多个第一换热板21和多个第二换热板22,第一换热板21与第二换热板22交替层叠设置,第一换热板21上的微流道槽与第二换热板22的第二侧表面围合形成第一流道,第二换热板22上的微流道槽与第一换热板21的第二侧表面围合形成第二流
道。
16.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换热板的方向。
17.针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微流道换热器,泄漏检测方法包括步骤s1至步骤s2。
18.步骤s1:检测每两个相邻的换热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处是否发生泄漏。
19.步骤s2:检测各换热板的微流道槽的位置处是否具有沿第一方向贯穿微流道槽的槽底以及换热板的第二侧表面的贯通伤。
20.通过检测换热芯块的每两个相邻的换热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处是否具有泄漏,能有效检测换热芯块的周缘是否发生泄漏;通过检测各换热板的微流道槽的位置处是否具有沿第一方向的贯通伤,能有效检测各流道是否于第一方向向其他流道发生泄漏,从而实现对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
21.检测每两个相邻的换热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处是否发生泄漏的步骤s1包括步骤s11至步骤s13。
22.步骤s11:于每两个相邻的换热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处涂抹示漏剂。示漏剂与示漏介质接触能产生物理变化或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示警特征。
23.步骤s12:封闭至少部分流道,并向封闭的流道中注入示漏介质,直至封闭的流道内部压力达到预设压力。当封闭的流道内部达到预设压力,能够使被封闭的流道与外界具有压差,若两个相邻的换热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处发生泄漏,则示漏介质能够在压差的作用下,从泄漏位置处流出,以与示漏剂接触产生示警特征,提示工作人员此处可能发生泄漏。
24.其中,预设压力为0.1-0.8 mpa(表压)。
25.步骤s13:检测封闭的流道的两换热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处是否出现示警特征。
26.若检测到示警特征,则判定出现示警特征的位置处发生泄漏,即两个换热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出现示警特征的位置具有断裂或破损,此时标记示警特征的位置。
27.针对两换热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处出现泄漏的位置,采用补焊的方式进行封堵。
28.若未检测到示警特征,则判定两换热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处未发生泄漏。
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封闭至少部分流道,并向封闭的流道中注入示漏介质,直至封闭的流道内部压力达到预设压力的步骤s12包括步骤s121。
30.步骤s121:封闭各第一流道,向第一流道中注入示漏介质,直至各第一流道内部的压力达到预设压力。
31.以检测形成第一流道的两个换热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处是否出现泄漏。
32.可选的,步骤s12还包括步骤s122:步骤s122:封闭各第二流道,向第二流道中注入示漏介质,直至各第一流道内部的压力达到预设压力。
33.以检测形成第二流道的两个换热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处是否出现泄漏。
34.分别封闭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并且向被封闭的第一流道或第二流道内注入示漏介质,直至达到预设压力,能够全面地检测各换热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处是否发生泄漏。
35.检测各换热板的微流道槽的位置处是否具有沿第一方向贯穿微流道槽的槽底以及换热板的第二侧表面的贯通伤的步骤s2包括步骤s22至步骤s23。
36.步骤s22:封闭各第一流道,向各第一流道内注入流体,至各第一流道内部的压力达到预设压力。
37.步骤s23:检测各第二流道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是否有流体流出。流体可以为气体或液体。若第二流道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有流体流出,证明该入口端和/或出口端有流体流出的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连通,则判定形成该入口端和/或出口端有流体流出的第二流道的两个换热板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贯通伤,标记该入口端和/或出口端有流体流出的第二流道。
38.可选地,在步骤s22之前还包括:步骤s21:于第二流道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涂抹示漏剂。
39.此时,步骤s22中向各第一流道内注入的流体为示漏介质,步骤s23中,检测各第二流道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是否有流体流出,可依据第二流道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涂抹示漏剂是否出现示警特征确定。若有示漏介质流出,则示漏介质能够与第二流道入口端和/或出口端的示漏剂接触,产生示警特征,能够快速直观地检测到第二流道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有示漏介质流出。
40.若在第二流道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检测到示警特征,则判定围合形成该入口端和/或出口端出现示警特征的第二流道的两个换热板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贯通伤,标记出现示警特征的第二流道。在修补时,对被标记的第二流道的贯通伤处进行补焊或者直接将该第二流道封堵,解决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内的流体通过贯通伤处泄漏串流的问题。
41.若未检测到示警特征,则判定围合形成第二流道的两个换热板均不具有贯通伤。
42.可选地,若步骤s23中检测到示警特征,则步骤s2还包括步骤s24至步骤s26。
43.步骤s24:于被标记的第二流道的内表面涂抹示漏剂。
44.步骤s25:封闭各第一流道,向各第一流道内注入示漏介质,至各第一流道内部的压力达到预设压力。
45.步骤s26:检测被标记的第二流道的内表面是否出现示警特征,若检测到示警特征,检测被标记的第二流道的内表面出现示警特征的位置,从而确定被标记的第二流道内贯通伤的具体位置。
46.可选地,检测被标记的第二流道的内表面出现示警特征的位置的步骤s26包括:采用内窥镜伸入内表面出现示警特征的第二流道的内部,使内窥镜沿内表面出现示警特征的第二流道的延伸方向移动,和/或转动内窥镜,通过内窥镜检测内表面出现示警特征的第二流道内表面出现示警特征的位置,以确定被标记的第二流道内贯通伤的具体位置。第二流道的尺寸较小,其径向截面一般为直径2mm的半圆形,内窥镜选用光纤内窥镜,光纤内窥镜的外径为小于或等于0.5mm,以使光纤内窥镜能顺利伸入至第二流道的内部,能够完成与第二流道连通的贯通伤的位置的检测。
47.可选地,示漏介质为气体,示漏剂为气泡型示漏剂。气泡型示漏剂遇到流动的气流后,能够产生连续的气泡,如肥皂水等。在压力作用下,气体能够从泄漏位置处喷出,在泄漏位置处产生连续的气泡。
48.示漏介质为二氧化碳气体,示漏剂为澄清石灰水试剂、溴麝香草酚蓝试剂和紫色石蕊试剂中的任意一种。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碳酸钙,在泄漏位置处的示漏剂会变浑浊,则说明该处有二氧化碳气体泄漏,即存在泄漏位置。示漏剂采用溴麝香草酚蓝试剂时,若试剂由蓝色变为绿色再变为黄色时,则说明该处有二氧化碳气体泄漏,即存在泄漏位置。示漏剂采用紫色石蕊试剂时,当试剂变为红色时,说明该处有二氧化碳气体泄漏,即
存在泄漏位置。
49.示漏介质为水,示漏剂为无水硫酸铜或无水氯化钴。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无水氯化钴遇水由深蓝色变为粉红色,均可以对泄漏位置进行示警。
50.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换热板21为冷侧换热板,第一换热板21第一侧与第二换热板22的第二侧围合形成的第一流道为冷侧流道。第二换热板22为热侧换热板,第二换热板22的第一侧与第一换热板21的第二侧围合形成的第二流道为热侧流道。
51.其中,微流道换热器应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的情况下,当微流道换热器作为回热器时,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运行工作介质均为二氧化碳,采用二氧化碳作为示漏气体;当微流道换热器作为冷却器时,第二流道内的工作介质为二氧化碳,第一流道内的工作介质为水,此时采用水作为示漏介质。此时,在对微流道换热器进行泄漏检测的过程中,可以仅拆卸部分管道,其余部分管道均可以保持工作状态,将工作介质作为示漏介质进行检测,无需再额外连接检测设备及管道,降低泄漏检测的技术难度和检测设备的复杂程度,提升泄漏检测的效率。
52.可选地,第一流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沿第三方向设置,第二段沿第二方向设置,第一段和第三段位于换热板沿第二方向的两个端部,使第一流道呈“z”型设置。其中,第二方向为换热板的长度方向,第三方向为换热板的宽度方向,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互相垂直。第一段远离第二段的端部为第一流道的入口端,第三段远离第二段的端部为出口端。
53.第二流道沿第二方向呈直线设置,第二方向平行于换热板的长度方向。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的第二段平行设置。第二流道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别位于换热芯块2于第二方向的两端,第一流道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别位于换热芯块2于第三方向的两侧。
54.以上为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一种设置方式,目的是为了将第一流道的入口端和出口端与第二流道的入口端和出口端设置在换热芯块2的不同方位,实现第一流道的入口端和出口端与第二流道的入口端和出口端之间互相隔离。
5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微流道换热器还包括壳体,壳体包括第一管箱12、第二管箱13、第三管箱14和第四管箱15,第一管箱12、第二管箱13、第三管箱14和第四管箱15与换热芯块2焊接。
56.其中,第一管箱12和第二管箱13焊接于换热芯块2于第三方向的两侧,第一管箱12与各第一流道入口端连通,第二管箱13与各第一流道的出口端连通。第一管箱12具有冷侧入口121,第二管箱13具有冷侧出口131第一管箱12、各第一流道及第二管箱13连通,形成第一通道。
57.第三管箱14和第四管箱15焊接于换热芯块2于第二方向的两端,第三管箱14与各第二流道的入口端连通,第四管箱15与各第二流道的出口端连通。第三管箱14具有热侧入口141,第四管箱15具有热侧出口151,第三管箱14、各第二流道和第四管箱15连通,形成第二通道。
58.在微流道换热器工作过程中,第一通道通入冷却介质,第二通道内通入工作介质,冷却介质和工作介质通过换热板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通过冷却介质冷却工作介质的目的。图2中箭头d所示意的流动轨迹为冷却介质在第一流道内的流动方向,箭头e所示意的流动轨迹为工作介质在第二流道内流动的方向。
5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还包括盖板11,盖板11位于换热芯块2沿第一方向的两侧。盖板11用于防护换热芯块2沿第一方向的两侧,降低外界碰撞击穿换热芯块2的换热板的可能性。
60.根据上述微流道换热器的具体结构,微流道换热器发生泄漏的位置分为以下三种。
61.相邻的第一换热板21和第二换热板22之间的密封连接处发生泄漏;且发生泄漏的密封连接处位于换热芯块2于第三方向的两个侧面上未被第一管箱12或第二管箱13覆盖的位置。例如沿图3中a所示的箭头发生泄漏,此时,冷却介质或工作介质会直接泄漏至微流道换热器外部。
62.相邻的第一换热板21和第二换热板22之间的密封连接处发生泄漏;且发生泄漏的密封连接处位于换热芯块2沿第二方向的两个端面,并位于第三管箱14或第四管箱15内。例如沿图4中b所示的箭头发生泄漏,此时,第一流道内的冷却介质泄漏至第三管箱14或第四管箱15,与第二通道内的工作介质混合。
63.各换热板的微流道槽的位置处具有沿第一方向贯穿微流道槽的槽底以及换热板的第二侧表面的贯通伤。例如沿图3中c所示的箭头所指,换热板被击穿,导致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之间连通,冷却介质进入第二流道,且工作介质进入第一流道。
64.根据上述微流道换热器的具体结构,以及微流道换热器发生泄漏的具体位置,以下将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方法进行进一步地说明。
65.可选地,由于换热芯块2于第三方向的两侧未被壳体遮挡部分便于观察,故先对这一部分进检测。
66.具体地,检测每两个相邻的换热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处是否发生泄漏的步骤s1包括: 检测每两个相邻换热板之间位于换热芯块2于第三方向的两侧未被壳体遮挡的位置处的密封连接处是否发生泄漏。
67.具体步骤包括步骤s101至步骤s103。
68.步骤s101:向换热芯块2于第三方向的两侧表面上未被壳体遮挡部分涂抹示漏剂。
69.步骤s102:封闭第一通道和/或第二通道,向被封闭的第一通道和/或第二通道内注入示漏剂,至被封闭的第一通道和/或第二通道内部的压力达到预设压力。
70.在步骤s102中,通过封闭第一通道和/或第二通道,实现封闭全部第一流道和/或全部第二流道的目的。通过向被封闭的第一通道和/或第二通道内注入示漏剂,实现向全部第一流道和/或全部第二流道内注入示漏剂的目的。
71.步骤s103:检测换热芯块2于第三方向的两侧表面涂抹示漏剂的位置处是否出现示警特征。
72.如图7所示,若出现示警特征,根据出现示警特征的位置,可以确定发生泄漏的具体位置,此时标记出现示警特征的位置,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出现示警特征的位置通过补焊的方式进行修补。若未出现示警特征,则说明换热芯块2于第三方向的两侧未被壳体遮挡的部分未出现泄漏。
73.可选地,在进行步骤s102的过程中,封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向第一通道内注入示漏剂,直至第一通道内部的压力达到预设压力,进行步骤s103,检测是否出现泄漏;之后,再向第二通道内注入示漏剂,直至第二通道内部的压力达到预设压力,重复步骤s103,检测
是否出现泄漏。封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向第一通道内注入示漏剂,能够检测形成第一通道的换热板之间于第三方向未被壳体遮挡的密封连接处是否存在泄漏。封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向第二通道内注入示漏剂,能够检测形成第二通道的换热板之间于第三方向未被壳体遮挡的密封连接处是否存在泄漏。以此,能够对全部换热板之间于第三方向未被壳体遮挡的密封连接处进行全方位的检测。
74.示例性地,在步骤s102中,先封堵冷侧出口131、热侧入口141和热侧出口151,从冷侧入口121注入示漏介质,直至第一通道内部的压力达到预设压力,进行步骤s103;再封堵冷侧入口121、冷侧出口131和热侧出口151,从热侧入口141注入示漏介质,直至第二通道内部的压力达到预设压力,进行步骤s103。
75.冷侧入口121、冷侧出口131、热侧入口141和热侧出口151采用盲板或盲垫进行封堵。
76.接着检测换热芯块2被第三管箱14及第四管箱15遮挡的部分是否有泄漏。
77.具体地,检测每两个相邻的换热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处是否发生泄漏的步骤s1包括:检测位于两个相邻换热板之间且位于换热芯块2被第三管箱14及第四管箱15遮挡部分的密封连接处是否发生泄漏。
78.具体步骤包括步骤s111至步骤s114。
79.步骤s111:封闭第一通道。对冷侧入口121和冷侧出口131进行封堵,能够封闭第一通道,通过封闭第一通道,能够实现封闭全部第一流道的目的。
80.步骤s112:向换热芯块2被第三管箱14和/或第四管箱15遮挡的部位涂抹示漏剂。
81.步骤s113:向被封闭的第一通道内注入示漏剂,至通道内部的压力达到预设压力。通过向第一通道内注入示漏剂,达到向全部第一流道内注入示漏剂的目的。
82.步骤s114. 检测换热芯块2被第三管箱14和/或第四管箱15遮挡的部位是否出现示警特征。
83.若换热芯块2被第三管箱14和/或第四管箱15遮挡的部位出现示警特征,则判定两个相邻的换热板之间于被第三管箱14和/或第四管箱15遮挡的密封连接处发生泄漏。标记出现示警特征的位置,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出现示警特征的位置通过补焊的方式进行修补。若未出现示警特征,则说明换热芯块2于第二方向的两端被第三管箱14及第四管箱15遮挡的部分未出现泄漏。
84.可选地,检测换热芯块2被第一管箱12及第二管箱13遮挡的部分是否有泄漏。
85.具体地,检测每两个相邻的换热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处是否发生泄漏的步骤s1包括:检测位于两个相邻换热板之间且位于换热芯块2被第一管箱12及第二管箱13遮挡部分的密封连接处是否发生泄漏。
86.具体步骤包括步骤s121至步骤s124。
87.步骤s121:封闭第二通道。对热侧入口141和热侧出口151进行封堵,能够封闭第二通道,通过封闭第二通道,能够实现封闭全部第二流道的目的。
88.步骤s122:向换热芯块2被第一管箱12和/或第二管箱13遮挡的部位涂抹示漏剂。
89.步骤s123:向被封闭的第二通道内注入示漏剂,至通道内部的压力达到预设压力。通过向第二通道内注入示漏剂,达到向全部第二流道内注入示漏剂的目的。
90.步骤s124. 检测换热芯块2被第一管箱12和/或第二管箱13遮挡的部位是否出现
示警特征。
91.若换热芯块2被第一管箱12和/或第二管箱13遮挡的部位出现示警特征,则判定两个相邻的换热板之间于被第一管箱12和/或第二管箱13遮挡的密封连接处发生泄漏。标记出现示警特征的位置,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出现示警特征的位置通过补焊的方式进行修补。若未出现示警特征,则说明换热芯块2于第三方向的两侧被第一管箱12及第二管箱13遮挡的部分未出现泄漏。
92.最后检测各换热板微流道槽的位置处是否具有沿第一方向贯穿微流道槽的槽底和换热板的第二侧表面的贯通伤,包括步骤s201至步骤s204。
93.步骤s201:封闭第一通道。对冷侧入口121和冷侧出口131进行封堵,能够封闭第一通道,通过封闭第一通道,能够实现封闭各第一流道的目的。
94.步骤s202:向第二流道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涂抹示漏剂。
95.步骤s203:向被封闭的第一通道内注入示漏剂,至通道内部的压力达到预设压力。通过向第一通道内注入示漏剂,达到向各第一流道内注入示漏剂的目的。
96.步骤s204:检测于第二流道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涂抹示漏剂的位置是否出现示警特征。
97.若第二流道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涂抹示漏剂的位置出现示警特征,则判定围合形成入口端和/或出口端出现示警特征的第二流道的至少一个换热板具有贯通伤。标记入口端和/或出口端出现示警特征的第二流道,工作人员可以对标记的第二流道的贯通伤的位置处进行修补或者直接将标记的第二流道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封堵,将入口端和/或出口端出现示警特征的第二流道与其他第二通道进行隔绝,从而避免第一通道内的冷却介质流入第二通道中或第二通道内的工作介质流入第一通道中。
9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12或步骤s202中,均需在换热芯块2被第三管箱14和/或第四管箱15遮挡的端部涂抹示漏剂。此时,各换热板之间被第三管箱和/或第四管箱遮挡的密封连接处以及各第二流道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均涂抹有示漏剂。故,在向第一通道中通入示漏介质至第一通道中的压力达到预设压力后,可以同时检测各换热板之间被第三管箱和/或第四管箱遮挡的密封连接处以及各第二流道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是否出现使示警特征。
99.可选地,如图5所示,在步骤s114、步骤s124和步骤s204中,采用内窥镜从热侧入口141或热侧出口151伸入第二通道内,观察换热芯块2位于第二通道内的部位是否出现示警特征。
100.可选地,在步骤s204中,若示警特征位于第二流道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步骤s20还包括步骤s205和步骤s207。
101.步骤s205:于被标记的第二流道的内表面涂抹示漏剂。
102.步骤s206:封闭第一流道,向被封闭的第一通道内注入示漏剂,至通道内部的压力达到预设压力。
103.步骤s207:检测被标记的所述第二流道的内表面是否出现示警特征,若检测到示警特征,检测被标记的第二流道的内表面出现示警特征的位置。
104.通过步骤s205至步骤s207,能够进一步检测与被标记的第二流道连通的贯通伤的具体位置。
105.可选地,在步骤s207中,如图6所示,采用内窥镜伸入内表面出现示警特征的第二流道中,使内窥镜沿内表面出现示警特征的第二流道的延伸方向移动,和/或转动内窥镜,通过内窥镜检测内表面出现示警特征的第二流道内表面出现示警特征的位置,以确定被标记的第二流道内贯通伤的具体位置。
106.综上,本技术的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方法,原理简单,可实现性高,操作简便,可快速检测泄漏位置,并且无需破坏换热器结构,在检测确定泄漏位置后,针对性进行修补,能够快速将修补后的设备投入生产。
107.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