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溶解性固体总量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85430发布日期:2023-02-04 06:16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溶解性固体总量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材料检测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溶解性固体总量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工程检测,是指为保障已建、在建、将建的建筑工程安全,在建设全过程中对与建筑物有关的地基、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建筑结构进行测试的一项重要工作。
3.其中,在建筑材料的检测过程中,对于其中的一些固液混合材料,如防水材料等,通常会对其进行固体含量检测。对于建筑材料中溶解性固体总量的检测,通常需要依次经过称量、烘干、冷却以及再称量的步骤。根据前后两次称量的结果来计算所检测建筑材料的固体含量,从而保障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符合质量要求,进而保障保障建筑工程安全。
4.在进行溶解性固体总量检测的过程中,需要将装有待检测样品的容器送至称量设备、烘干设备或冷却设备上,对容器中的待检测样品进行对应的处理。其中,在移动装有待检测样品的容器上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且检测过程中容器移动的频率较频繁,将给检测人员的工作增添不少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溶解性固体总量检测过程中需要频繁移动装有带检测样品的容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溶解性固体总量检测装置。
6.本技术提供一种溶解性固体总量检测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溶解性固体总量检测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部具有空腔,所述空腔贯穿机体的一侧形成开口,所述机体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开口开闭的门板;还包括用于装盛待检测样品的容器体以及用于称量重量的称重机构,所述称重机构位于空腔中,且所述称重机构与空腔的底部腔壁固定连接,所述称重机构远离空腔底部腔壁的一端具有供容器体放置的放置台,所述容器体上具有供待检测样品装盛的容器槽;还包括用于对待检测样品进行烘干的烘干机构以及用于对待检测样品进行冷却的冷却机构,所述烘干机构以及冷却机构均设置于机体上。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待检测样品的称量、烘干、冷却以及再称量均能够在空腔中完成,减少在多个设备之间移动待检测样品的时间,并且能够使检测过程更加方便;此外,待检测样品在检测过程中均位于密闭的空腔中,能够减小外界杂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同时能够减少空腔中的热量变化外泄,从而提高烘干机构对待检测样品的烘干效率以及冷却机构对待检测样品的冷却效率。
8.可选的,所述烘干机构包括用于传递热量的导热件以及用于生成热量的产热组件,所述导热件与产热组件连接,所述产热组件位于机体外侧,所述导热件穿入机体位于空腔中。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热组件生产热量,导热件将热量传递至空腔中使空腔
的温度升高,从而将待检测样品中的水分烘干,减少烘干过程中热量的流失,提高烘干机构对待检测样品的烘干效果。
10.可选的,所述产热组件位于机体的顶部,所述导热件沿竖直方向与放置台对齐。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放置台上容器槽中的待检测样品所受的烘干效果更加均匀,降低待检测样品烘干处理不完全的概率。
12.可选的,所述冷却机构位于空腔中,所述冷却机构与称重机构连接,且所述冷却机构位于称重机构远离导热件的一侧。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机构与称重机构接触能够对称重机构进行冷却,从而降低空腔中温度升高对称重机构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帮助称重机构冷却散热。
14.可选的,所述冷却机构包括用于制冷的制冷组件以及若干用于与外界交换热量的冷却件,若干所述冷却件以竖直方向为轴于制冷组件的周侧圆周阵列分布。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制冷组件制冷后通过冷却件与外界交换热量,从而在空腔中达到降温冷却的效果,能够减少冷却过程中温度的流失,同时能够使放置台上容器槽中的待检测样品所受的冷却效果更加均匀,降低容器体上各部分温度变化情况不一致而对容器体的结构产生影响的概率。
16.可选的,所述冷却件靠近烘干机构的一端面上具有凹槽,所述冷却件沿倾斜向下的方向向外延伸。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增大冷却件与外界的接触面积,提高气体于冷却件上冷凝液化的效率,同时能够引导冷凝液流至指定的位置。
18.可选的,所述机体于空腔的底部开设有供冷凝水汇入的汇流槽,所述汇流槽位于制冷组件的周侧且将制冷组件围绕。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方便收集冷却件上流下的冷凝水,有效避免冷凝水将制冷组件浸泡而影响制冷组件正常工作的情况发生。
20.可选的,所述机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储存冷凝水的储液箱,所述储液箱位于机体的底部,所述机体内部穿设有若干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一端与汇流槽相通,所述引流管的另一端与储液箱的内部相通,所述储液箱上还设置有用于与外界连通的连通管。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流管能够及时将汇流槽中的冷凝液转移至储液箱中,降低冷凝液过多从汇流槽中溢出对制冷组件产生影响的概率,同时能够方便检测人员对储液箱中的冷凝液进行处理。
22.可选的,所述冷却机构还包括用于散热的散热件,所述散热件的一端与冷却组件连接,且所述散热件的另一端穿出机体与储液箱连接。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件与储液箱接触后,冷凝液能够对散热件起到降温作用,同时散热件散发的热量能够将冷凝液蒸发,冷凝液蒸发能够通过引流管吸收空腔中的部分热量,从而为空腔中的冷却提供帮助。
24.可选的,所述容器体由导热性强的金属制成。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空腔中的温度上升后,容器体的温度也能够随之快速上升,从而加快待检测样品中水分蒸发的速度。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1.能够在同一位置对待检测样品先后进行称量、烘干、冷却以及再烘干的步骤,无
需在多个设备之间移动待检测样品,给检测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在趋于密封的环境下对待检测样品进行检测,能够提高对待检测样品烘干以及冷却的效率,同时能够降低外界杂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3.能够提高检测过程中对待检测样品的烘干效果以及冷却效果,同时能够降低冷凝水对检测过程以及空腔中机构的影响。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溶解性固体总量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溶解性固体总量检测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检测过程中检测装置内部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机体;11、空腔;12、门板;121、玻璃;13、汇流槽;14、引流管;15、安装槽;16、安装口;17、支撑脚;18、架高空间;2、称重机构;21、称重组件;22、放置台;23、显示屏;221、放置槽;3、烘干机构;31、产热组件;32、导热件;4、冷却机构;41、制冷组件;411、散热件;42、降温件;43、冷却件;431、凹槽;5、容器体;51、容器槽;6、储液箱;61、储液腔;62、排液管;63、阀门;64、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溶解性固体总量检测装置,用于对待检测样品中的固体含量进行检测。
31.参照图1,检测装置包括机体1、用于称量待检测样品的称重机构2、用于将待检测样品中的水分烘干的烘干机构3、用于将烘干后待检测样品冷却的冷却机构4以及用于装盛待检测样品进行检测的容器体5。将待检测样品装盛于容器体5中后放入机体1内,称重机构2得到初始状态下待检测样品的质量,接着烘干机构3以及冷却机构4先后对待检测样品进行烘干以及冷却,之后称重机构2得到蒸干水分后待检测样品的质量,最后通过计算即可得出待检测样品中的固体含量。
32.其中,机体1整体为长方体结构,机体1的内部具有供待检测样品进行检测的空腔11,空腔11贯穿机体1的一端形成开口。机体1上安装有用于控制开口开闭的门板12,门板12将开口关闭的同时使空腔11形成密闭空间。本实施例中,优选门板12为转动式,即门板12以竖直方向为轴与机体1转动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门板12也可采用推拉式,即门板12与机体1滑动连接。
33.为减小外界环境对待检测样品检测过程中的影响,门板12将开口盖合后,待检测样品于空腔11中进行检测。同时,为便于检测人员观察空腔11中待检测样品的情况,门板12上安装有玻璃121,玻璃121优选为钢化玻璃121。
34.参照图1和图2,冷却机构4以及称重机构2均安装于空腔11中,冷却机构4与空腔11底部的腔壁相抵,称重机构2位于冷却机构4的上方。其中,称重机构2包括具有质量称量功能的称重组件21以及用于供待检测样品放置的放置台22,放置台22位于称重组件21的上方,称重组件21能够检测到放置台22上所放置物品的质量变化。
35.容器体5整体为圆柱体结构,容器体5上具有容器槽51,容器槽51贯穿容器体5轴线
方向的一端形成开口。容器体5以开口朝上的状态放置于放置台22上,放置台22上开设有用于确定容器体5放置位置的放置槽221,放置槽221与容器体5相适配。容器体5通过放置槽221于放置台22上定位放置后,容器体5的轴线方向为竖直状态,且容器体5沿其轴线方向于空腔11底部腔壁的投影位于空腔11底部腔壁的中心位置。
36.称重组件21包括用于显示称量结果的显示屏23,显示屏23朝向开口所在的位置,检测人员能够透过门板12上的玻璃121直接从显示屏23上读取得到装有待检测样品的容器体5的质量。本实施例中,由于称重机构2的称重原理为常见的现有技术,如电子天平等,故在此对称重机构2的称重功能组件不做赘述。
37.参照图1和图2,烘干机构3包括具有发热功能的产热组件31以及用于传递热量的导热件32,产热组件31与机体1固定连接,且产热组件31安装于机体1顶部的外侧。导热件32的一端与产热组件31固定连接,导热件32的另一端穿透机体1位于空腔11中。导热件32位于放置台22上容器体5的上方,且导热件32沿竖直方向与放置台22上的容器体5对齐。产热组件31生产热量并通过导热件32传递热量,导热件32发热使空腔11中的温度上升,从而使待检测样品中的水分蒸发,达到烘干的效果。本实施例中,优选烘干机构3的工作原理与加热棒相同,由于加热棒为常见的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对烘干机构3的加热烘干原理做赘述。
38.为加快待检测样品中水分蒸发的速度,容器体5由导热性好的金属制成,本实施例中,为同时保障容器体5的结构强度,优选容器体5由铝合金制成。同时,实际应用中,为减少容器体5上的热量传递至放置台22上对称重机构2造成影响,放置台22的表面均覆盖有一层隔热膜,隔热膜于附图中省略,由于隔热膜为常见的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做赘述。
39.参照图1和图2,冷却机构4包括用于降温的制冷组件41,制冷组件41位于称重组件21的下方,制冷组件41的一端与称重组件21固定连接,制冷组件41的另一端与空腔11底部的腔壁固定连接。冷却机构4还包括若干用于对空腔11内部降温的冷却件43,冷却件43沿放置槽221的轴线方向圆周阵列分布。冷却件43为弧形板状结构,冷却件43的一端与制冷组件41连接,冷却件43的另一端位于制冷组件41的周侧。冷却件43沿倾斜向下的方向从制冷组件41内部向外延伸,冷却件43上具有用于增大冷却件43与外界接触面积的凹槽431,凹槽431的开口朝向烘干机构3所在的位置。制冷组件41使冷却件43的温度降低,冷却件43与空腔11中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从而使空腔11内的温度降低,对待检测样品达到冷却的效果。
40.参照图1和图2,为减小高温对称重机构2正常工作的影响,冷却机构4还包括用于对称重机构2降温的降温件42,降温件42与称重组件21的底部相抵,降温件42使称重机构2保持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工作。
41.称重机构2在对装有待检测样品的容器体5的质量进行检测的同时,能够对烘干机构3以及冷却机构4进行控制。烘干机构3启动后,称重机构2能够周期性地对装有待检测样品的容器体5的质量检测数据进行记录,记录周期大于待检测样品中水分蒸发的所需时间,当相邻两次记录的结果相同时,烘干机构3停止工作,冷却机构4开始通过冷却件43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
42.在检测过程中,制冷组件41全程通过降温件42对称重机构2进行降温,而制冷组件41仅在冷却过程中通过冷却件43降低空腔11中的温度。
43.参照图2和图3,烘干过程中,待检测样品中的水分蒸发形成水蒸气,至烘干结束时,水蒸气将充斥整个空腔11。冷却过程中,水蒸气遇冷将液化形成冷凝水,若水蒸气于空
腔11顶部的腔壁液化或于容器体5上容器槽51的槽壁上液化,液化形成的冷凝水最终将回到容器槽51中,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4.本实施例中,在烘干过程中,待检测样品中的水分受热蒸发形成水蒸气,由于此时降温件42周边位置的温度明显低于空腔11内其他区域的温度,形成较小的温度差,从而产生较小的气压差,进而驱使气体朝降温件42的周边位置移动,使高温气体堆积于空腔11内部靠近周侧腔壁的位置;在烘干结束后,制冷组件41通过若干冷却件43与空腔11中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制冷组件41周侧位置的空气的温度下降速度最快,而通过空气对导热件32以及容器体5的降温效果较弱,此时空腔11内形成显著的温度差。温度差将产生气压差,从而驱使高温气体朝温度低的区域移动,故大部分的液化现象都发生在冷却件43上,降低水蒸气液化后冷凝水重新进入容器槽51中的概率。
45.冷却件43与空腔11中的空气交换热量的过程中,温度较高的空气遇冷后液化呈冷凝水,冷凝水于冷却件43的表面汇集后沿冷却件43的倾斜方向向下流动,最终冷凝水均滴落至空腔11的底部。
46.参照图1和图2,机体1于空腔11底部的腔壁上开设有用于供冷凝水滴落后汇集的汇流槽13,汇流槽13为环形结构且将制冷组件41包围。机体1上还安装有两个用于收集冷凝液的储液箱6,储液箱6的内部具有用于储存冷凝液的储液腔61。机体1的两侧均开设有供储液箱6安装的安装槽15,储液箱6于安装槽15中安装后,储液箱6与机体1固定连接。安装槽15位于机体1底面与侧面的交界位置,且安装槽15同时贯穿机体1的底部以及侧面。
47.机体1内部还穿设有若干用于引导冷凝液流动的引流管14,引流管14的一端与汇流槽13相通,引流管14的另一端穿入安装槽15中与储液腔61相通。引流管14与储液箱6连通的位置位于储液箱6靠近另一储液箱6的一侧,储液箱6上背离引流管14的一侧还安装有用于引导储液腔61中冷凝液排出的排液管62以及用于控制排液管62的阀门63,排液管62与储液箱6固定连接,阀门63安装于排液管62上。储液箱6于排液管62所在的一侧还开设有若干透气孔64,若干透气孔64沿储液箱6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透气孔64将储液腔61与外界连通。
48.参照图1和图2,机体1的底部还具有四个支撑脚17,四个支撑脚17将机体1架高并于机体1的下方形成架高空间18。制冷组件41还包括两个用于散热的散热件411,散热件411的一端穿入机体1与制冷组件41的底部固定连接,散热件411的另一端位于架高空间18中。机体1底部开设有供散热件411穿入的安装口16,安装口16的一端与空腔11相通,安装口16的另一端与架高空间18相通。散热件411安装后,散热件411远离制冷组件41的一端与储液箱6的箱底相抵贴合。制冷组件41能够通过散热件411将制冷组件41制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储液箱6上,为提高热量传递的效率,散热件411以及储液箱6均由导热性较好的材料制成,优选散热件411以及储液箱6均由铝合金制成。
49.参照图2和图3,溶解性固体总量检测全程,阀门63为关闭状态;在烘干过程中,空腔11中的气体具有朝制冷组件41周侧位置移动的趋势,由于制冷组件41仅通过降温件42对称重机构2进行降温,散热件411所需散发的热量较少,故散热件411传递至储液箱6的热量也较少,此时储液腔61内的温度低于空腔11内的温度,空腔11中的气体将通过引流管14移动进入储液腔61中,大部分气体将于储液腔61的腔壁上液化形成冷凝水,少部分气体通过透气孔64离开储液腔61;烘干一段时间后,储液腔61中的冷凝水于储液腔61的底部聚集,此
时储液腔61中冷凝水的液面高度没过引流管14与储液箱6相通的一端,此时空腔11中的气体仍能够与储液腔61中的冷凝水接触后液化,但液化效率较低,空腔11中的气体液化朝储液腔61中补充冷凝水的量不小于储液腔61中冷凝水蒸发的量,直至烘干结束;冷却过程中,制冷组件41需要同时对降温件42以及若干冷却件43产生作用,此时散热件411所需散发的热量较多,故散热件411传递至储液箱6的热量也较多,加速储液腔61中冷凝液蒸发的速度,冷凝液蒸发的过程中吸热,其中大部分热量通过引流管14从空腔11中吸取,小部分热量通过透气孔64从外界吸取,提高降低空腔11内温度的速度,并且,冷却过程中冷却件43上持续产生冷凝液,冷凝液通过引流管14往储液腔61中补充,使冷却过程中,储液腔61中的冷凝液仍能够保持没过引流管14与储液箱6相通的一端。
50.实际应用中,机体1于空腔11内还安装有用于检测空腔11内温度的测温设备,检测人员能够通过测温设备来确定停止冷却的时机。由于测温设备为常见的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做赘述;且测温设备往往尺寸较小,为方便附图表示,图中将测温设备省略。
5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溶解性固体总量检测装置的实施原理为:打开门板12后,将空腔11中的容器体5取出,再将待检测样品置入容器槽51中,接着将容器体5于放置台22上定位放置,然后关上门板12,启动装置,烘干机构3以及冷却机构4将先后对待检测样品进行烘干、冷却处理,称重机构2将装有待检测样品的容器体5的质量于显示屏23上示出,检测人员能够透过门板12上的玻璃121对检测过程中的数据进行读取记录,待冷却处理结束后,根据烘干前称重机构2显示的数据以及冷却后称重机构2显示的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到固体总量检测的结果;当储液箱6中冷凝液收集过多时,检测人员打开阀门63即可将冷凝液通过排液管62从储液腔61中排出。
5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