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曝气池氧转移效率测定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74717发布日期:2023-03-15 09:47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曝气池氧转移效率测定仪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曝气池监测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曝气池氧转移效率测定仪。


背景技术:

2.曝气池利用活性污泥法进行污水处理,池内提供一定污水停留时间,满足好氧微生物所需要的氧量以及污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的混合条件。
3.曝气设备为曝气池提供氧气,在活性污泥法中,氧转移效率是表征污泥活性的重要参数之一,氧转移效率反映出了活性污泥的生理状态和基质代谢状况,而活性污泥的生理状态决定了曝气池处理污水的效果;为了处理污水的效果,当曝气池的氧转移效率低时,需要更换曝气设备或对曝气设备进行维修,使曝气设备满足曝气池的使用。
4.而现有的技术不能对曝气池的氧转移效率进行监测,导致操作人员不能实时得知曝气设备是否曝气达标,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优化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曝气池氧转移效率测定仪。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曝气池氧转移效率测定仪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曝气池氧转移效率测定仪,氧转移效率测定仪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中固定连接有反应盒,反应盒的一端连接有出气管,出气管的端部位于箱体外,反应盒的一侧通过管路连接有真空泵,真空泵的一侧设有两位三通电磁阀,两位三通电磁阀的出口端固定连通有一个连接管,连接管与真空泵连通,两位三通电磁阀的其中一个进口端固定连通有一个空气进气管,两位三通电磁阀的另一个进口端固定连通有一个尾气进气管;空气进气管以及尾气进气管二者远离两位三通电磁阀的一端均位于箱体外,尾气进气管位于箱体外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个集气罩,集气罩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浮球,反应盒内安装有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以及二氧化碳传感器,箱体内还安装有一个控制器,两位三通电磁阀、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以及二氧化碳传感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箱体上还安装有显示屏,显示屏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中预先写入运算公式:先写入运算公式: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曝气池的氧转移效率进行监测时,首先将集气罩放置在曝气池的水面上,并使用绳索将集气罩固定,启动电源,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对检测尾气的频率以及检测空气的频率进行设置,控制器首先控制两位三通电磁阀工作,真空泵工作将外界的空气通过空气进气管抽送至反应盒中,同时进入反应盒中的空气沿出气管排出至箱体外,空气进入反应盒内后,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以及二氧化碳传感器同时对空气进行检测,控制器读取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以及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数据
并进行计算,得出输入至曝气池内的空气中可使用的氧气量。
8.控制器控制两位三通电磁阀工作,外界的空气不再进入反应盒内,真空泵抽取集气罩中的尾气,并将尾气抽送至反应盒内,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以及二氧化碳传感器同时对尾气进行检测,控制器读取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以及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数据并进行计算,得出尾气中未使用的氧气量,最后控制器对得出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瞬时曝气池的氧转移效率,并将氧转移效率的数据传送至显示屏上,操作人员可以观察显示屏的得知曝气池实时的氧转移效率,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曝气设备进行调整,优化了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
9.可选的,所述尾气进气管上连固定连通有支管,支管远离尾气进气管的一端位于箱体外,支管上安装有流量计,流量计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内预先写入运算公式:上安装有流量计,流量计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内预先写入运算公式: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器在一定时间段内依照一定的频率读取流量计的数值,并对读取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一段时间内尾气的平均气量,控制器在读取流量计数据的同时读取与此时间点的曝气池氧转移效率,并对多个氧转移效率数据进行计算,得出此段时间内的平均氧转移效率;操作人员移动集气罩,控制器对多个曝气池的多个位置的数据进行测量运算,最后得出曝气池在此段时间的平均氧转移效率,为操作人员提供更多元的数据,提高了氧转移效率测定仪的适用性。
11.可选的,所述空气进气管上安装有空气过滤器,所述尾气进气管上安装有尾气过滤器。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空气过滤器对空气进气管中的空气进行过滤,尾气过滤器对尾气进气管中的尾气进行过滤,减少了两位三通电磁阀中进入杂质的情况,减少了对两位三通电磁阀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
13.可选的,所述空气进气管位于箱体外的一端设有对空气进行预过滤的预过滤组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过滤组件对进入空气进气管中的空气进行第一次过滤,然后空气过滤器对进入空气进气管的空气进行第二次过滤,减少了大量杂质堆积在空气过滤器中的情况,减少了对空气过滤器的使用寿命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
15.可选的,所述预过滤组件包括套设在空气进气管外的安装管,安装管与空气进气管连接,安装管中连接有一个滤板,滤板由无纺布、金属丝网以及尼龙网构成。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真空泵工作将外界的空气抽送至反应盒的过程中,空气首先进入安装管,滤板对安装管中的空气进行第一次过滤,使粒径较大的杂质留存在滤板远离空气过滤器的一侧,经过第一次过滤的空气进入空气进气管中,空气过滤器对空气进行第二次过滤,减少了大量杂质堆积在空气过滤器中的情况。
17.可选的,所述安装管上还设有对滤板进行清理的清理组件。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清理组件对滤板表面的杂质进行清理,减少了杂质堵塞滤板的情况。
19.可选的,所述安装管滑动连接在空气进气管上,安装管沿空气进气管的轴向移动,所述安装管靠近箱体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复位弹簧,复位弹簧远离安装管的一端连接
在空气进气管远离安装管的一侧,安装管内部中空设为空腔,安装管靠近箱体的端面上滑动插接有两个导向杆,导向杆的长度方向沿安装管的轴向设置,导向杆靠近箱体的一端连接在空气进气管远离安装管的一侧,导向杆部分位于空腔中,滤板滑动连接在导向杆上,滤板远离空气进气管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多个连接弹簧,连接弹簧远离滤板的一端连接在导向杆远离空气进气管的一端;安装管远离空气进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矩形的环形框,环形框的内部的上下两侧均呈敞口状,环形框内部中空,且环形框内部与空腔连通,环形框远离安装管的内侧壁上均铰接有一个封堵敞口的盖板,两个盖板铰接轴的轴向均沿安装管的径向设置,两个盖板相互远离的侧壁中部均铰接有一个铰接杆,铰接杆与对应的导向杆对齐,铰接杆远离盖板的一端铰接有一个导向块,导向块滑动连接在环形框对应的内表面上,导向块沿安装管的径向滑动,导向块远离安装管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一个限位弹簧,限位弹簧远离导向块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环形框远离安装管的内侧壁上;环形框靠近安装管的内侧壁上均垂直固定连接有一个支板,支板上滑动插接有一个驱动杆,驱动杆的长度方向沿安装管的径向设置,每个驱动杆位于两个支板之间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一个连接块,连接块与支板之间设有若干个驱动弹簧,驱动弹簧的一端与连接块连接,驱动弹簧的另一端与支板连接,连接块上滑动连接有一个驱动板,驱动板沿安装管的轴向滑动,驱动板靠近安装管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一个刮板,驱动板靠近刮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个部位弹簧,部位弹簧远离刮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块上,刮板与环形框靠近安装管的内侧壁抵接,刮板与盖板抵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真空泵将空气抽送至反应盒中时,空气流动推动安装管以及滤板向靠近空气进气管的方向移动,安装管移动对复位弹簧进行压缩,安装管移动带动环形框移动,环形框移动使铰接杆向靠近导向杆的方向移动,空气进气管推动滤板向远离空气进气管的方向移动,滤板移动对连接弹簧进行压缩;随着安装管继续移动,导向杆推动铰接杆以及导向块向远离安装管的方向移动,导向块移动对限位弹簧进行压缩,铰接杆移动的同时发生转动,铰接杆转动推动盖板转动。
21.两个盖板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环形框的敞口打开,驱动弹簧恢复形变并推动驱动杆、连接块、驱动板以及刮板向环形框外移动;当刮板移动至与环形框的内侧壁脱离接触时,补位弹簧恢复形变并推动驱动板以及刮板向靠近滤板的方向移动,直至刮板与滤板抵接,同时驱动弹簧继续恢复形变并推动刮板移动,从而刮板可以将滤板上的杂质刮除。
22.当真空泵不再向反应盒内抽送空气时,复位弹簧恢复形变并推动安装管以及环形框向远离空气进气管的方向移动,同时连接弹簧以及限位弹簧恢复形变,限位弹簧恢复形变并推动铰接杆向靠近安装管的方向移动,铰接杆移动的同时发生转动,铰接杆转动并拉动盖板转动,两个盖板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盖板转动并按动刮板、驱动板以及连接块向下移动。
23.当刮板移动至与环形框的侧壁接触时,随着盖板继续按动刮板向下移动,环形框的侧壁推动刮板以及驱动板向远离安装管的方向移动,直至刮板以及驱动板均位于环形框内;当复位弹簧恢复至自然状态时,连接弹簧以及限位弹簧均处于自然状态,驱动弹簧以及补位弹簧均处于压缩状态,刮板与环形框对应的侧壁抵接,刮板还与盖板抵接。
24.可选的,所述环形框远离安装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导流罩,所述导流罩的开口由靠近安装管的一侧向远离安装管的一侧逐渐增大,环形框的内表面的内接圆直径小于安装
管的内径,环形框外表面得到内接圆直径大于安装管的外径。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流罩对空气进行的导流,使空气流动产生的气流可以更好的推动环形框以及安装管移动。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箱体、控制器、显示屏、反应盒、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出气管、真空泵、连接管、两位三通电磁阀、空气进气管、尾气进气管以及集气罩,操作人员可以观察显示屏的得知曝气池实时的氧转移效率,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曝气设备进行调整,优化了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2.通过设置支管以及流量计,得出曝气池在此段时间的平均氧转移效率,为操作人员提供更多元的数据,提高了氧转移效率测定仪的适用性;3.通过设置安装管以及滤板,减少了大量杂质堆积在空气过滤器中的情况。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体现氧转移效率测定仪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体现氧转移效率测定仪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体现氧转移效率测定仪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体现预过滤组件以及清理组件与空气进气管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体现预过滤组件以及清理组件结构的剖视图。
32.图6是体现图5中a处结构的放大图。
33.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2体现清理组件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34.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2体现刮板与环形框连接关系的剖视图。
35.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3体现气体过滤组件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36.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3体现盒体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37.附图标记说明:1、箱体;11、架体;12、显示屏;13、蓄电池;2、反应盒;21、真空泵;22、出气管;3、控制器;31、湿度传感器;32、二氧化碳传感器;33、氧气传感器;4、两位三通电磁阀;5、空气进气管;51、空气过滤器;52、滑块;6、尾气进气管;61、尾气过滤器;62、集气罩;621、浮球;7、支管;71、流量计;8、预过滤组件;81、安装管;811、滑槽;812、空腔;813、条形孔;82、滤板;821、支杆;822、圆环;9、清理组件;91、套筒;92、复位弹簧;93、导向杆;931、推板;932、连接弹簧;94、环形框;941、盖板;942、导向槽;943、支板;944、导流罩;95、铰接杆;951、导向块;952、限位弹簧;96、驱动杆;961、连接块;97、驱动弹簧;98、驱动板;981、滑移孔;982、补位弹簧;99、刮板;10、气体过滤组件;101、盒体;1011、进口管;1012、出口管;102、吸附剂。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结合附图1-10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曝气池氧转移效率测定仪。
40.实施例1参照图1与图2,氧转移效率测定仪包括箱体1,箱体1的下表面上安装有架体11,架
体11放置在地面上,箱体1的内底壁上固定连接有一个真空泵21,真空泵21的一侧通过管路连接有反应盒2,反应盒2固定连接在箱体1的内底壁上;反应盒2的其中一个侧壁上固定连通有一个出气管22,出气管22远离反应盒2的一端贯穿箱体1的其中一个侧壁,且出气管22与箱体1固定连接;真空泵21远离反应盒2的一侧固定连通有连接管,连接管远离真空泵21的一端安装有两位三通电磁阀4,两位三通电磁阀4为二进一出式两位三通电磁阀4,两位三通电磁阀4的出口端与连接管连通。
41.两位三通电磁阀4的其中一个进口端处固定连通有一个空气进气管5,空气进气管5远离两位三通电磁阀4的一端贯穿箱体1的其中一个侧壁,且空气进气管5与箱体1固定连接,空气进气管5远离两位三通电磁阀4的一端位于箱体1外;两位三通电磁阀4的另一个进口端处固定连通有一个尾气进气管6,尾气进气管6远离两位三通电磁阀4的一端贯穿箱体1并与箱体1固定连接,尾气进气管6贯穿的箱体1侧壁与空气进气管5贯穿的箱体1侧壁相对设置。
42.尾气进气管6位于箱体1外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个集气罩62,集气罩62与尾气进气管6连通,集气罩62远离尾气进气管6一端的直径大于集气罩62靠近尾气进气管6的一端,集气罩62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浮球621,多个浮球621沿集气罩62的周向分布;尾气进气管6上固定连通有一个支管7,支管7与尾气进气管6的连通位置位于集气罩62与两位三通阀之间,支管7位于箱体1内;支管7远离尾气进气管6的一端贯穿箱体1的其中一个侧壁并与箱体1固定连接,支管7远离尾气进气管6的一端位于箱体1外。
43.箱体1中还安装有控制器3,箱体1的上表面上安装有一个显示屏12;显示屏12、两位三通电磁阀4均与控制器3电连接,反应盒2中安装有湿度传感器31、二氧化碳传感器32以及氧气传感器33,湿度传感器31、二氧化碳传感器32以及氧气传感器33均与控制器3电连接;显示屏12、控制器3、两位三通电磁阀4、湿度传感器31、二氧化碳传感器32以及氧气传感器33均与电源连接。
44.当需要对曝气池中的氧转移效率进行监测时,操作人员首先将集气罩62放入曝气池内,浮球621漂浮在水面上,集气罩62在浮球621的作用下也漂浮在水面上,集气罩62远离尾气进气管6的端面与曝气池的水面接触,集气罩62对排出至水面外的尾气进行收集;集气罩62放置完成后,操作人员根据需要拿取若干个绳索,将绳索的一端绑扎在集气罩62上,将绳索的另一端绑扎在一个固定的物体上,从而实现对集气罩62进行限位的目的,减少集气罩62随曝气池的水流发生位移的情况,方便操作人员后续回收集气罩62。
45.当集气罩62固定完成时,启动电源,等待五分钟,使湿度传感器31、二氧化碳传感器32以及氧气传感器33进入稳定状态,接着控制器3控制两位三通电磁阀4工作,使两位三通电磁阀4与空气进气管5对应的通路以及与反应盒2对应的通路连通,同时控制器3控制真空泵21工作,真空泵21工作将外界的空气通过空气进气管5、两位三通电磁阀4以及连接管输送至反应盒2内,反应盒2内的湿度传感器31、氧气传感器33以及二氧化碳传感器32同时工作对反应盒2内的空气进行检测。
46.湿度传感器31检测反应盒2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分数,空气中的水蒸气分数记为y
空气h2o
,空气中的水蒸气分数为水蒸气在空气中的占比;氧气传感器33检测反应盒2内空气中的氧气分数,空气中的氧气分数记为y
空气o2
,空气中的氧气分数为氧气在空气中的占比;二氧化碳传感器32检测反应盒2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数记为y空气co2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数为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占比。
47.控制器3读取空气中的水蒸气分数、空气中的氧气分数以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数,之后对读取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输入至曝气池内的空气中可使用的氧气量,输入至曝气池内的空气中可使用的氧气量记为m
空气o2
,控制器3运算的公式为:,控制器3运算的公式为:进入至反应盒2内的空气沿出气管22排放至反应盒2外,当输入至曝气池内的空气中可使用的氧气量检测完成后,控制器3控制两位三通电磁阀4工作,使两位三通电磁阀4的介质进入通路均关闭。
48.控制器3控制两位三通电磁阀4工作,使两位三通电磁阀4与尾气进气管6连接的通路以及与真空泵21连接的通路连通,控制器3控制真空泵21工作,真空泵21工作将集气罩62内的尾气抽至尾气进气管6中,尾气进气管6中的部分尾气进入反应盒2内,尾气进气管6中的大部分尾气沿支管7排放至箱体1外;为了减少外界的空气流动阻止尾气排出的情况,尾气出气管22位于箱体1外的一端向下弯曲,使尾气出气管22的出气口朝下设置,尾气可以更好的排出至支管7外。
49.尾气进入反应盒2内后,湿度传感器31、二氧化碳传感器32以及氧气传感器33工作,湿度传感器31对尾气进行检测,湿度传感器31检测尾气中的水蒸气分数,尾气中的水蒸气分数为水蒸气在尾气中的占比,尾气中的水蒸气分数记为y
尾气h2o
;氧气传感器33检测尾气中的氧气分数,尾气中的氧气分数记为y
尾气o2
,尾气中的氧气分数为氧气在尾气中的占比;二氧化碳传感器32检测尾气中二氧化碳分数,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分数记为y
尾气co2
,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分数为二氧化碳在尾气中的占比。
50.控制器3读取尾气中的水蒸气分数、尾气中的氧气分数以及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分数,然后对读取的数据进行计算,最后得出曝气池排出的尾气中未使用的氧气量,曝气池排出的尾气中未使用的氧气量记为m
尾气o2
,控制器3计算曝气池排出的尾气中未使用的氧气量的公式为:进入反应盒2内的尾气沿出气管22排放至箱体1外,当曝气池输出的尾气中未使用的氧气量检测完成后,控制器3控制两位三通电磁阀4工作,使两位三通电磁阀4的介质进入通路均再次关闭。
51.之后控制器3再次计算得出曝气池的瞬时氧转移效率,曝气池的瞬时氧转移效率记为ote
瞬时
,控制器3计算ote
瞬时
的公式为:控制器3计算得出的曝气池瞬时氧转移效率传递至显示屏12,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显示屏12得知曝气池的瞬时氧转移效率,从而实现对曝气池的氧转移效率进行实时监测,操作人员可以根据氧转移效率得知曝气设备是否曝气达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曝气设备进行调整,优化了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
52.由于外界空气中可使用的氧气量变化频率低,所以操作人员在测量曝气池的氧转移效率时,可以通过显示屏12设置控制器3控制空气通入反应盒2的频率,根据实际的情况,可以设置反应盒2内通入一次尾气后通入一次空气,也可以设置反应盒2内通入多次尾气后通入一次空气。
53.为了提高氧转移效率测定仪的适用性,支管7上安装有一个流量计71,流量计71对
支管7流出的尾气量进行测量,流量计71与控制器3电连接;集气罩62收集的尾气进入尾气进气管6中,尾气进气管6中的尾气进入支管7中,流量计71对支管7中的尾气流量进行测量,控制器3间隔一段时间后便读取一次流量计71的数值,当控制器3读取六次流量计71的数值时,控制器3对读取的六次流量计71数值进行计算,从而取得此段时间内尾气的平均气量,尾气的平均气量记为qi,尾气的平均气量计算公式为:
54.同时控制器3读取六次曝气池瞬时氧转移效率,每次读取的曝气池瞬时氧转移效率的时间均与读取流量计71数值的时间对应,控制器3对读取的六次曝气池瞬时氧转移效率进行计算,得出此段时间内曝气池位于集气罩62处的平均氧转移效率,此位置的平均氧转移效率记为otei,控制器3的计算公式为:操作人员挪动集气罩62,控制器3重复上述计算得出曝气池多个位置的平均氧转移效率,最后控制器3通过计算得出此段时间内曝气池的平均氧转移效率,此段时间内曝气池的平均氧转移效率记为ote
曝气池平均
,控制器3的计算公式为:从而可以为操作人员提供多种数据参考,满足了使用者的多种需求,提高了氧转移效率测定仪的适用性。
55.尾气进气管6上安装有一个尾气过滤器61,尾气过滤器61对进入到尾气进气管6中的尾气进行过滤,空气进气管5上安装有一个空气过滤器51,空气过滤器51对流入空气进气管5中的空气进行过滤,减少了尾气中的杂质以及空气中的杂质流入两位三通电磁阀4的情况,从而减少了对两位三通电磁阀4造成的损害。
56.本技术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对曝气池的氧转移效率进行监测时,操作人员首先将集气罩62放置曝气池的水面上,并使用绳索将集气罩62固定,接着启动电源,控制器3控制两位三通电磁阀4工作,真空泵21工作将空气抽送至反应盒2内,氧气传感器33、湿度传感器31以及二氧化碳传感器32工作对反应盒2内的空气进行检测,同时反应盒2内的空气沿出气管22流出至箱体1外,控制器3读取氧气传感器33、二氧化碳传感器32以及湿度传感器31测得的数据,并对读取的数据进行计算。
57.控制器3控制两位三通电磁阀4工作,使与空气进气管5连接的通路封堵,与尾气进气管6连接的通路打开,真空泵21将集气罩62内的尾气抽送至反应盒2内,反应盒2内的湿度传感器31、二氧化碳传感器32以及氧气传感器33均对尾气进行检测,之后控制器3读取湿度传感器31、二氧化碳传感器32以及氧气传感器33三者的数据,并对读取的数据进行计算,之后控制器3对两次计算得出的数据再次进行计算,最后得出曝气池瞬时的氧转移效率,计算得出的氧转移效率在显示屏12上显示。同时控制器3还读取了流量计71的数据,并对读取的数据进行计算,从而得出了一段时间内曝气池的平均氧转移效率,曝气池平均氧转移效率的值也在显示屏12上显示。
58.实施例2参照图3、图4与图5,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为了提高空气过滤器51的使用寿命,空气进气管5位于箱体1外的一端设有对空气进行预过滤的预过滤组件8,预过滤组件8对流入空气进气管5中的空气进行第一次过滤,减少空气中粒径较大的杂质进入空气进气管5中的情况,经过预过滤组件8过滤后的空气流入空气进气管5中,空气过滤器51对空气进气管5中的空气进行第二次过滤,减少了进入空气过滤器51中的杂质,从而延长了空气过滤
器51的使用寿命。
59.参照图5与图6,预过滤组件8包括套设在空气进气管5外的安装管81,安装管81的内径大于空气进气管5的外径,安装管81与空气进气管5共轴线设置,安装管81的内侧壁与空气进气管5的外侧壁贴合;安装管81中设有由无纺布、金属丝网以及尼龙网构成的滤板82,滤板82与安装管81共轴线设置,滤板82的侧壁与安装管81的内侧壁贴合,滤板82对空气中粒径较大的杂质进行过滤,减少大粒径的杂质进入空气过滤器51的情况,提高了空气过滤器51的寿命。
60.参照图5、图7与图8,为了减少滤板82上的大粒径杂质堵塞滤板82的情况,安装管81内还设有对滤板82上的杂质进行清理的清理组件9,清理组件9设置在滤板82远离空气进气管5的一侧;空气进气管5远离箱体1的一端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滑块52,多个滑块52沿空气进气管5的周向均匀分布,安装管81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与滑块52对应设置的滑槽811,每个滑块52均滑动插接在对应的滑槽811中,滑槽811的长度方向沿安装管81的轴向设置,滑块52与滑槽811配合使安装管81与空气进气管5滑动连接。
61.清理组件9包括套设在空气进气管5上的套筒91,套筒91的开口朝远离箱体1的方向设置,空气进气管5贯穿套筒91的底壁,套筒91与空气进气管5共轴线设置,套筒91的内径大于安装管81的外径;安装管81滑动插接在套筒91中,且安装管81的外侧壁与套筒91的内侧壁接触,减少了外界未经过滤的空气直接进入空气进气管5中的情况。
62.安装管81靠近箱体1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复位弹簧92,复位弹簧92的长度方向沿安装管81的轴向设置,多个复位弹簧92沿安装管81的周向分布,复位弹簧92远离安装管8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套筒91的内底壁上;当两位三通电磁阀4与空气进气管5连接的通路没有打开时,复位弹簧92处于自然状态,安装管81远离箱体1的一端位于套筒91外,本实施例中复位弹簧92的数量为两个。
63.套筒91的内底壁上垂直固定连接有两个导向杆93,导向杆93的轴向沿安装管81的轴向设置,安装管81的管壁中空形成空腔812,每个导向杆93均贯穿安装管81靠近箱体1的端壁并滑动插接在空腔812中;滤板82的侧壁上与导向杆93对应的位置均垂直固定连接有一个支杆821,支杆821的长度方向沿滤板82的径向设置,安装管81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与支杆821对应设置的条形孔813,条形孔813的长度方向沿安装管81的轴向设置,条形孔813与空腔812连通,每个支杆821均滑动插接在对应的条形孔813中,支杆821远离滤板82的一端位于空腔812中,支杆821远离滤板8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个圆环822,圆环822套接在对应的导向杆93中。
64.导向杆93上套接有一个连接弹簧932,连接弹簧932位于圆环822与空腔812远离空气进气管5的腔壁之间,连接弹簧932的其中一端固定连接在圆环822上,连接弹簧93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空腔812远离空气进气管5的腔壁上;安装管81远离空气进气管5的一端固定连接由一个横截面呈矩形的环形框94,环形框94内部中空,且环形框94的内接圆与安装管81共轴线设置,环形框94上下两个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安装管81的内径,环形框94上下两个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安装框的外径,环形框94内部与空腔812连通。
65.环形框94内部的上下两侧均呈敞口状,环形框94远离空气进气管5的内侧壁上均铰接有封堵环形框94敞口的盖板941,盖板941铰接轴的轴线沿安装管81的径向设置;两个盖板941相互远离的侧壁上均铰接有一个铰接杆95,铰接杆95与盖板941的铰接点位于盖板
941的中部;铰接杆95远离盖板941的一端铰接有一个导向块951,环形框94相互远离的两个内侧壁上均开设有与导向块951对应设置的导向槽942,导向槽942的长度方向沿安装管81的径向设置,导向块951滑动插接在导向槽942中,导向块951远离安装管81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一个限位弹簧952,限位弹簧952远离安装管8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环形框94远离安装管81的内侧壁上。
66.导向杆93靠近环形框9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个推板931,推板931与铰接杆95对齐,初始状态时,复位弹簧92处于自然状态,盖板941对环形框94进行封堵时,限位弹簧952处于自然状态,导向块951位于环形框94靠近安装管81的一侧,铰接杆95呈倾斜状,铰接杆95靠近导向块951的一端朝靠近安装管81的方向倾斜,推板931与铰接杆95之间存在距离,连接弹簧932处于自然状态,滤板82与环形框94之间存在距离。
67.环形框94靠近安装管81的内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支板943,安装管81位于两个支板943之间,支板943的长度方向沿安装管81的轴向设置;支板943上垂直滑动插接有一个驱动杆96,驱动杆96的长度方向沿安装管81的径向设置,驱动杆96上套接有一个驱动弹簧97,每个驱动弹簧97均位于两个支板943之间,驱动弹簧97的靠近支板94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支板943靠近另一个支板943的表面上。
68.驱动弹簧97远离支板94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个连接块961,连接块961滑动插接在驱动杆96上,连接块961上滑动连接有一个驱动板98,驱动板98的长度方向沿安装管81的轴向设置;驱动板98上开设有一个滑移孔981,滑移孔981的长度方向沿驱动板98的长度方向设置,滑移孔981的两个长边孔壁上均向相互远离的方向一体成型有一个凹槽,凹槽的长度方向沿驱动板98的长度方向设置,连接块961与凹槽对应的一侧滑动插接在对应的凹槽中。
69.连接块961靠近安装管81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一个补位弹簧982,补位弹簧982远离连接块96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滑移孔981靠近安装管81的孔壁上;驱动板98靠近安装管81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一个刮板99,刮板99的长度方向沿滤板82的径向设置,刮板99成倾斜状,两个刮板99靠近安装管81的一侧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倾斜;初始状态时,限位弹簧952处于自然状态,盖板941对环形框94进行封堵,刮板99靠近安装管81的一侧与盖板941抵接,且刮板99靠近安装管81的一侧与环形框94靠近安装管81的内侧壁抵接,此时驱动弹簧97处于压缩状态,补位弹簧982也处于压缩状态。
70.环形框94远离安装管81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导流罩944,导流罩944的开口由靠近环形框94的一侧向远离环形框94的一侧逐渐增大,环形框94远离安装管81的侧壁位于导流罩944内;当真空泵21工作时,真空泵21抽取外界的空气,使外界的空气进入导流罩944内,空气流动推动环形框94以及安装管81向靠近空气进气管5的方向移动,空气进入空气进气管5后进入反应盒2内,安装管81移动带动连接弹簧932以及滤板82移动,安装管81逐渐向套筒91内移动并对复位弹簧92进行压缩。
71.在安装管81移动的同时,导向杆93以及推板931逐渐进入环形框94中,当滤板82与空气进气管5的端面接触时,随着真空泵21继续工作,安装管81继续向套筒91内移动,从而使空气进气管5的端面推动滤板82向靠近环形框94的方向移动,滤板82移动对连接弹簧932进行压缩;滤板82移动带动支杆821以及圆环822移动,圆环822与导向杆93配合,对滤板82的移动进行导向,减少滤板82在移动时与安装管81卡滞的情况。
72.在安装管81移动的过程中,铰接杆95向靠近推板931的方向移动,当铰接杆95移动至与推板931接触时,滤板82与环形框94之间存在距离,随着环形框94以及安装管81继续移动,推杆推动铰接杆95向远离安装管81的方向移动;铰接杆95移动带动导向块951在导向槽942中向远离安装管81的方向移动,铰接杆95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转动,铰接杆95转动推动盖板941转动。
73.盖板941转动使环形框94的敞口打开,此时驱动弹簧97恢复形变并推动驱动杆96、连接块961、驱动板98以及刮板99向环形框94外移动,当刮板99移动至与环形框94对应的侧壁脱离接触时,补位弹簧982恢复形变并推动连接块961以及刮板99向靠近滤板82的方向移动,直至刮板99与滤板82抵接,同时驱动弹簧97仍继续恢复形变并推动刮板99移动,使两个刮板99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两个刮板99配合对滤板82表面附着的杂质刮除。
74.由于此时两个盖板941呈倾斜状,盖板941阻挡气流直接冲击刮板99,从而使刮落的杂质可以沿倾斜的刮板99滑落,并最终落至环形框94中进行收集;当真空泵21关闭后,复位弹簧92恢复形变并推动安装管81以及环形框94向远离空气进气管5的方向移动,同时连接弹簧932恢复形变并推动滤板82向远离环形框94的方向移动;环形框94移动带动铰接杆95向远离推板931的方向移动,铰接杆95移动的同时限位弹簧952恢复形变并推动滑块52向靠近安装管81的方向移动,铰接杆95移动的同时进行转动。
75.铰接杆95转动拉动盖板941向靠近环形框94开口的方向转动,当盖板941转动至与刮板99接触时,盖板941继续转动并按动刮板99以及驱动板98向靠近环形框94敞口的方向移动,驱动板98移动对驱动弹簧97进行压缩;当刮板99移动至与环形框94接触时,随着盖板941继续向下转动,在盖板941按动刮板99向下移动的同时,环形框94也推动刮板99向远离安装管81的方向移动,刮板99推动驱动板98向远离安装管81的方向移动,驱动板98沿连接块961移动并对补位弹簧982进行压缩。
76.当复位弹簧92恢复至自然状态时,连接弹簧932与限位弹簧952也均恢复至自然状态,盖板941恢复对环形框94的封堵,刮板99位于环形框94内,且刮板99与环形框94对应的内侧壁抵接,驱动弹簧97以及补位弹簧982均处于压缩状态。
77.本技术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当真空泵21工作将空气抽送至反应盒2内时,气流推动安装管81以及环形框94向靠近空气进气管5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空气进气管5推动滤板82向靠近环形框94的方向移动,导向杆93以及推板931推动铰接杆95转动,使盖板941转动,环形框94的敞口打开,驱动弹簧97以及补位弹簧982恢复形变,使刮板99移动对滤板82表面的杂质进行刮除,刮除的杂质沿倾斜的刮板99滑落至环形框94内进行收集。
78.当真空泵21停止向反应盒2内抽送空气时,复位弹簧92恢复形变并推动安装管81以及环形框94移动,同时限位弹簧952恢复形变使铰接杆95转动,铰接杆95拉动盖板941向靠近环形框94敞口的方向转动,盖板941转动的同时按动刮板99以及驱动板98向环形框94内移动,当复位弹簧92恢复至自然状态时,盖板941对环形框94的敞口进行封堵,刮板99以及驱动板98位于环形框94内。
79.实施例3参照图9与图10,本技术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设了气体过滤组件10,气体过滤组件10设置在反应盒2与真空泵21之间,气体过滤组件10包括盒体101,盒体101的其中一个侧壁上固定连通有进口管1011,进口管1011与真空泵21的出气口连通,盒体101与进口
管1011相对的侧壁上固定连通有出口管1012,出口管1012与反应盒2的进气口连通,盒体101内装有吸收水的吸附剂102,在本实施例中吸附剂102为硅胶吸附剂102;当真空泵21将空气或者尾气泵入反应盒2中时,真空泵21中的空气或尾气首先进入盒体101内,吸附剂102对空气或尾气中的水进行吸附,减小空气或尾气中的水进入反应盒2内的情况,从而减小了水对湿度传感器31、氧气传感器33以及二氧化碳传感器32三者测量准确度的影响。
80.为了提高氧转移效率测定仪的便利性,箱体1内安装有蓄电池13,蓄电池13为箱体1内的各种仪器仪表提供电能,从而使操作人员可以随意移动箱体1,改变检测位置,减少了操作人员选择检测位置时需要考虑电源位置的情况,从而提高了氧转移效率测定仪的便利性。
81.本技术实施例3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使用氧转移效率测定仪时,操作人员选定曝气池的检测位置,开启蓄电池13,蓄电池13为箱体1内的各种仪器仪表提供电力;在检测空气时,真空泵21首先将空气泵入盒体101内,吸附剂102对空气中的水进行吸附,接着空气进入反应盒2内,最后沿出气管22流出至箱体1外;在检测尾气时,真空泵21将尾气泵入盒体101内,尾气先进入盒体101内,盒体101内的吸附剂102对尾气中的水进行吸附,然后空气进入反应盒2内,最后沿出气管22排出。
8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