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蓄电池组巡检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远程报警功能的蓄电池组巡检单元。
背景技术:2.通信电源是整个通信网络的关键基础设施,能够为通信网络供电,通信电源一般由多组蓄电池组组合而成,为了防止蓄电池组出现问题,需要定时对蓄电池组进行巡检,现有的蓄电池巡检运维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就比如;
3.现有的蓄电池组巡检运维方式,一般是人工携带工具,到现场进行离线式巡检运维,通过人工逐站逐组进行巡检运维,耗时耗力,强度较大,且效率低下,规定检修周期内,很难按时完成工作,并且电池组正负极需要拆接线,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不能够远程报警,提醒工作人员。
技术实现要素: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远程报警功能的蓄电池组巡检单元,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通信电源内的蓄电池组是人工进行逐站逐组进行巡检运维,工作强度较大,且效率较低,并且需要人工现场拆装电池正负极,不能够远程报警,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远程报警功能的蓄电池组巡检单元,包括:主机、组端汇集模块、单体检测模块和远程传输模块;
6.所述主机背部连接有第一导线,且主机作为连接基础,所述第一导线末端连接有组端汇集模块,所述组端汇集模块下方连接有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一端连接有单体检测模块,所述第一导线为标准网线,所述组端汇集模块ac口接入电压为220v,且组端汇集模块dc口接入电压为12v、48v、110v或者220v,并且支持主机供电,所述每节电池配置一组单体检测模块,且单体检测模块每24组为一套。
7.优选的,所述主机包括:显示屏、控制面板、连接框、轴承、转轴、扭簧、连板、覆盖框、透明盖板、连接座、子扣、母扣,所述主机前部嵌设连接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下方设置有控制面板。
8.优选的,所述主机前部嵌设连接有连接框,所述连接框内部上方连接有轴承,所述轴承内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外周面上连接有扭簧,所述扭簧端部连接在轴承下方。
9.优选的,所述转轴末端连接有覆盖框,所述覆盖框卡合连接在控制面板前部,所述覆盖框内连接有透明盖板;
10.连接座,连接在所述覆盖框上方,所述连接座内连接有子扣,所述子扣端部设置在母扣内,所述母扣连接在主机前部。
11.优选的,所述组端汇集模块包括:横框、u型导向杆、导向座、推板、插板、对接座、中空挡板、双向螺纹杆、轴承座、从动锥齿轮、主动锥齿轮、贯穿把手,所述组端汇集模块壳体
内部连接有横框,所述横框内部上方连接有u型导向杆,所述u型导向杆上滑动连接有导向座,所述导向座下方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上连接有插板,所述插板端部卡合连接在对接座内,所述对接座通过螺栓与电池架连接。
12.优选的,所述插板上连接有中空挡板,所述中空挡板抵在对接座一侧;
13.双向螺纹杆,螺纹连接在所述推板内,所述双向螺纹杆贯穿连接在轴承座内,所述轴承座连接在横框内壁上,所述双向螺纹杆上嵌设连接有从动锥齿轮,所述从动锥齿轮上方啮合连接有主动锥齿轮,所述主动锥齿轮上方连接有贯穿把手,所述贯穿把手转动连接在横框上方内部。
14.优选的,所述单体检测模块包括:第一魔术贴、第二魔术贴、螺钉,所述单体检测模块背部连接有第一魔术贴,所述第一魔术贴背部连接有第二魔术贴,所述第二魔术贴内连接有螺钉,且螺钉端部与电池壳体连接。
15.优选的,所述远程传输模块包括:滤波器、信号转换器、中央控制器、无线信号发射器、信号放大器,所述远程传输模块壳体内连接有滤波器,所述滤波器一侧连接有信号转换器,所述信号转换器一侧连接有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上方连接有无线信号发射器,且无线信号发射器天线贯穿远程传输模块壳体上方,所述无线信号发射器一侧连接有信号放大器,所述信号放大器连接在远程传输模块壳体内侧壁上。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单体检测模块分别安装在电池壳体上,并将监控数据传输至组端汇集模块,通过组端汇集模块将数据传输至主机,进而能够对通信电源内的蓄电池组进行巡检运维,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巡检运维效率,通过无线信号发射器,能够将数据传输至远程客户端上,对工作人员进行提醒,具体内容如下:
17.1.主机实时将监控数据上传至远程传输模块,通过无线信号发射器,将模拟信号传输至远程客户端,对远程工作人员进行提醒,进而进行远程报警;
18.2.每一组电池上的单体检测模块能够对电池的内阻、极柱温度和电压进行实时监控,并将数据传输至组端汇集模块,组端汇集模块收集单体检测模块的监控和测试数据,并上传数据给主机,进而不需要人工逐站逐组进行巡检运维,也不需要电池组正负极拆接线,降低了工作强度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且风险较低,提高了运维人员的安全性;
19.3.将两组对接座贯穿螺栓安装在电池框架上,然后,将组端汇集模块置于两组对接座之间,手动逆时针旋转贯穿把手,两组插板同时向外移动,插入对接座内,直至中空挡板与对接座贴合,从而将组端汇集模块安装在电池框架上,然后,将第二魔术贴置于电池壳体上,并贯穿螺钉,固定第二魔术贴的位置,然后,将单体检测模块背部的第一魔术贴与第二魔术贴粘连,即可将单体检测模块安装在电池壳体上,安装较为方便;
20.4.在使用时,向外手动翻转覆盖框,露出控制面板,通过控制面板设定主机的参数,当参数设定完成后,将子扣与母扣分离,然后,松开覆盖框,覆盖框自行复位,对控制面板进行密封,防止系统工作时,工作人员误触控制面板上的按键。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流程示意图;
23.图3为本发明横框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发明对接座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发明a部结构放大图。
26.图中:1、主机;101、显示屏;102、控制面板;103、连接框;104、轴承;105、转轴;106、扭簧;107、连板;108、覆盖框;109、透明盖板;110、连接座;111、子扣;112、母扣;2、第一导线;3、组端汇集模块;301、横框;302、u型导向杆;303、导向座;304、推板;305、插板;306、对接座;307、中空挡板;308、双向螺纹杆;309、轴承座;310、从动锥齿轮;311、主动锥齿轮;312、贯穿把手;4、第二导线;5、单体检测模块;501、第一魔术贴;502、第二魔术贴;503、螺钉;6、远程传输模块;601、滤波器;602、信号转换器;603、中央控制器;604、无线信号发射器;605、信号放大器。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8.请参阅图1-5,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远程报警功能的蓄电池组巡检单元,包括:主机1、组端汇集模块3、单体检测模块5和远程传输模块6;
29.主机1背部连接有第一导线2,且主机1作为连接基础,第一导线2末端连接有组端汇集模块3,组端汇集模块3下方连接有第二导线4,第二导线4一端连接有单体检测模块5,通过将单体检测模块5分别安装在电池壳体上,并将监控数据传输至组端汇集模块3,通过组端汇集模块3将数据传输至主机1,进而能够对通信电源内的蓄电池组进行巡检运维,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巡检运维效率,第一导线2为标准网线,组端汇集模块3ac口接入电压为220v,且组端汇集模块3dc口接入电压为12v、48v、110v或者220v,并且支持主机1供电,使组端汇集模块3能够被主机1供电,不需要额外接入电源。每节电池配置一组单体检测模块5,且单体检测模块5每24组为一套,防止出现每套单体检测模块5过多,导致组端汇集模块3处理负载过大,导致发热严重的问题。
30.主机1包括:显示屏101、控制面板102、连接框103、轴承104、转轴105、扭簧106、连板107、覆盖框108、透明盖板109、连接座110、子扣111、母扣112,主机1前部嵌设连接有显示屏101,显示屏101下方设置有控制面板102。主机1前部嵌设连接有连接框103,连接框103内部上方连接有轴承104,轴承104内连接有转轴105,转轴105外周面上连接有扭簧106,扭簧106端部连接在轴承104下方,使连接框103在旋转时,更加稳定。转轴105末端连接有覆盖框108,覆盖框108卡合连接在控制面板102前部,覆盖框108内连接有透明盖板109,连接座110,连接在覆盖框108上方,连接座110内连接有子扣111,子扣111端部设置在母扣112内,母扣112连接在主机1前部,通过子扣111与母扣112卡合,能够固定覆盖框108旋转之后的位置,通过扭簧106所产生的的扭力,使覆盖框108一直卡合在控制面板102前部,在无外力的作用下时,能够对控制面板102进行密封,防止误触控制面板102上的按键。
31.组端汇集模块3包括:横框301、u型导向杆302、导向座303、推板304、插板305、对接座306、中空挡板307、双向螺纹杆308、轴承座309、从动锥齿轮310、主动锥齿轮311、贯穿把手312,组端汇集模块3壳体内部连接有横框301,横框301内部上方连接有u型导向杆302,u
型导向杆302上滑动连接有导向座303,导向座303下方连接有推板304,推板304上连接有插板305,插板305端部卡合连接在对接座306内,对接座306通过螺栓与电池架连接。插板305上连接有中空挡板307,中空挡板307抵在对接座306一侧,双向螺纹杆308,螺纹连接在推板304内,双向螺纹杆308贯穿连接在轴承座309内,轴承座309连接在横框301内壁上,双向螺纹杆308上嵌设连接有从动锥齿轮310,从动锥齿轮310上方啮合连接有主动锥齿轮311,主动锥齿轮311上方连接有贯穿把手312,贯穿把手312转动连接在横框301上方内部,通过旋转外部的贯穿把手312,能够带动内部的双向螺纹杆308旋转,通过旋转贯穿把手312带动主动锥齿轮311旋转,使两组插板305端部插入对接座306内,进而能够将组端汇集模块3安装在电池架上。
32.单体检测模块5包括:第一魔术贴501、第二魔术贴502、螺钉503,单体检测模块5背部连接有第一魔术贴501,第一魔术贴501背部连接有第二魔术贴502,第二魔术贴502内连接有螺钉503,且螺钉503端部与电池壳体连接,通过第一魔术贴501与第二魔术贴502粘连,能够将单体检测模块5安装在电池壳体上。
33.远程传输模块6包括:滤波器601、信号转换器602、中央控制器603、无线信号发射器604、信号放大器605,远程传输模块6壳体内连接有滤波器601,滤波器601一侧连接有信号转换器602,信号转换器602一侧连接有中央控制器603,中央控制器603上方连接有无线信号发射器604,且无线信号发射器604天线贯穿远程传输模块6壳体上方,无线信号发射器604一侧连接有信号放大器605,信号放大器605连接在远程传输模块6壳体内侧壁上,通过无线信号发射器604,能够将数据传输至远程客户端上,对工作人员进行提醒。
34.综上所述:如图1-5所示,在使用该具有远程报警功能的蓄电池组巡检单元时,对本装置进行简单的一个了解,首先,将两组对接座306贯穿螺栓安装在电池框架上,然后,将组端汇集模块3置于两组对接座306之间,手动逆时针旋转贯穿把手312,贯穿把手312带动主动锥齿轮311旋转,主动锥齿轮311通过从动锥齿轮310带动双向螺纹杆308旋转,由于双向螺纹杆308两组与两组推板304螺纹连接,而两组推板304通过各自的导向座303与u型导向杆302滑动连接,因此,当贯穿把手312逆时针旋转时,两组插板305同时向外移动,插入对接座306内,直至中空挡板307与对接座306贴合,从而将组端汇集模块3安装在电池框架上,然后,将第二魔术贴502置于电池壳体上,并贯穿螺钉503,固定第二魔术贴502的位置,然后,将单体检测模块5背部的第一魔术贴501与第二魔术贴502粘连,即可将单体检测模块5安装在电池壳体上,安装较为方便,且需要将组端汇集模块3取下时,只需要顺时针旋转贯穿把手312即可,且需要更换单体检测模块5时,只需要将第一魔术贴501与第二魔术贴502撕开即可,然后,将主机1安装在柜体内,并与组端汇集模块3电性连接,同理,在每一组蓄电池壳体外侧安装单体检测模块5,并使单体检测模块5上方的导线分别与蓄电池内部的正负极柱连接,并且每组单体检测模块5相互连接,最靠近组端汇集模块3的单体检测模块5通过第二导线4与组端汇集模块3连接,其次,在使用时,向外手动翻转覆盖框108,覆盖框108带动连板107旋转,连板107带动转轴105在轴承104内旋转的同时,拧动扭簧106,直至子扣111与母扣112卡合,固定覆盖框108翻转之后的位置,从而露出控制面板102,通过控制面板102设定主机1的参数,当参数设定完成后,将子扣111与母扣112分离,然后,松开覆盖框108,覆盖框108在扭簧106的作用下,自行复位,卡在控制面板102前部,对控制面板102进行密封,进而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前提下,防止系统工作时,工作人员误触控制面板102上的按键,
然后,单体检测模块5对单节电池的内阻、极柱温度和电压进行实时监控,并将数据传输至组端汇集模块3,组端汇集模块3收集单体检测模块5的监控和测试数据,并启动单体检测模块5的内阻测试,上传数据给主机1,并接收主机1的测试命令,主机1通过内部预装的平台软件,通过专网远程启动或停止主机1进行充放电和单体检测模块5进行内阻等测试,进而不需要人工逐站逐组进行巡检运维,也不需要电池组正负极拆接线,降低了工作强度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且风险较低,提高了运维人员的安全性,通过采用模块化设计,可灵活更换故障单体检测模块5,便捷性也比较高,最后,主机1将实时将监控数据上传至远程传输模块6,数据信号经过滤波器601传输至信号转换器602,滤波器601使信号中特定的频率成分通过,而极大地衰减其他频率成分,防止信号干扰,信号转换器602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传输至中央控制器603,若数据的特征超过中央控制器603所设置的阈值时,中央控制器603通过无线信号发射器604,将模拟信号传输至远程客户端,对远程工作人员进行提醒,在传输至远程客户端时,会经过信号放大器605,信号放大器605能够提高信号的强度、增加系统的通信能力、延长传输距离,进而满足更广泛的使用范围,进而进行远程报警,本说明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35.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